柏拉图《法义》的辩论与情节 [The Argument and the Action of Plato's Laws]

柏拉图《法义》的辩论与情节 [The Argument and the Action of Plato's Law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施特劳斯(Leo Strauss) 著
图书标签:
  • 柏拉图
  • 法义
  • 古希腊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律哲学
  • 伦理学
  • 辩证法
  • 情节分析
  • 古典文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65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03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外文名称:The Argument and the Action of Plato's Law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71年秋,在施特劳斯教授去世前两年,他完成了这份研究,这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施特劳斯这本重述经典的书,看起来像是《法义》导读,他以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就是忠实解经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著述,为读者理解柏拉图著作的“原意”扫清了不少障碍。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施特劳斯 (Leo Strauss) 译者:程志敏 方旭 丛书主编:刘小枫

目录

中译本前言(程志敏)
英文本前言(克罗波西)
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精彩书摘

[132]正如克勒尼阿斯注意到的,雅典人还没有消除两种罪行和损害中有关自愿与非自愿的混乱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首先提醒对话者们,要区分灵魂中叫做愤怒和快乐的两种情感或两个部分——他们意识到了这种区分,无论他们关于灵魂本质的知识可能多么有缺陷。愤怒和快乐是犯错或犯罪的原因。第三种原因就是无知,其中有单纯的无知,它导致小错误,也有双重的无知,它伴随着有智慧的意见,有人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却自认为拥有完美的知识,如果这种看法还与强力和权力相伴,就会成为严重而极度粗鄙的过错的原因,但如果伴随软弱,就会导致幼稚的或老糊涂的过错,只应受到最为温和的惩罚。就快乐和愤怒而言,大家都说得对,人们都能控制它们,或者受它们控制,但从未有人说过,人能控制自己的无知或让无知控制:无知是推理能力处于糟糕状态,推理能力天然控制着愤怒和欲望,却不统治无知,而是毁灭无知;无知本身不能统治。然而,正如愤怒和快乐那样,无知能够催促人,走向与他自身意愿相反的方向:本来,人自身的意愿都朝向善,人并不“愿意”作恶,除非无意,邪恶与犯罪都是无意的。现在,雅典人能够消除正义的含混性了:激情在灵魂中的僭政(tyrmny),不论是否会导致损害(他人),均是不义的,但如果是灵魂中有关何为最好的意见行统治,无论城邦或某些民人本人如何理解最好,哪怕那种意见在某一点上不正确,也必须说它是正义的。每个服从那种意见的个体,必须被认为他整个一生均是正义和最好的。很多人确实认为(但这是错误的),有时,源于这种意见的统治造成的损害,乃是非自愿的不义。
……

前言/序言






《法义》:一个理想城邦的诞生与辩论 柏拉图的《法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它并非如《理想国》那般勾勒出遥不可及的完美城邦,而是着眼于现实可能性,试图构建一个可以真正实践的、拥有健全法律体系的城邦。这部对话录以其对政治、法律、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深度探讨而闻名,它承载着柏拉图对人类社会组织最优形态的毕生思考,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见的思想史杰作。 《法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克里特岛的马格尼亚(Megalopolis)城邦。在剧烈的政治动荡和内部纷争之后,来自雅典的智者克莱尼阿斯(Clinias)以及一位斯巴达老人(Megillus)决定共同创建一个新的城邦,并邀请一位来自克里特岛的未命名对话者加入他们,共同制定适用于这个新城邦的法律。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在对话的初期就出现一位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而是通过三位来自不同城邦背景的对话者,在旅途中,尤其是在前往宙斯神庙的漫漫长路上,就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展开了一系列详尽的讨论。这种“在路上”的叙事方式,为这部宏大的法律文本注入了动态感和现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持续不断的智慧碰撞之中。 《法义》的辩论并非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公民幸福的政治共同体展开。对话者们深知,一个成功的城邦不仅仅需要高屋建瓴的理念,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中的政治制度,汲取各家之长,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扬弃。 法律的根本:敬神与伦理 《法义》开篇便强调了敬神的重要性。对话者们认为,任何政治制度的根基都应该是对神祇的敬畏。城邦的建立者必须将神圣的秩序注入到法律的制定和公民的生活中。他们讨论了神话的起源、神祇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和节庆来强化公民的宗教情感。这种对宗教的重视,并非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凝聚力和道德约束力的重要来源。他们认为,对神的敬畏能够引导公民走向正义和美德,从而减少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公。 除了宗教,伦理是《法义》中另一个核心议题。柏拉图在这里进一步发展了他对“善”的理解,并将之与公民的德行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详细讨论了四种主要的德行:智慧、节制、勇气和正义。这些德行并非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修养,而是构成城邦健康运作的基石。例如,节制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而正义则是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应有回报的保障。对话者们认为,法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公民的德行,使他们能够过上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城邦的架构:从人口到经济 《法义》为这个新城邦的建立勾勒了详尽的蓝图。首先,关于人口的设定,对话者们讨论了理想的人口数量,认为过少或过多的人口都会给城邦带来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5040个家庭的规模,并解释了这一数字背后的数学和政治考量。他们也探讨了人口的构成、外来移民的政策,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生育规划来维持城邦的稳定。 接着,关于城邦的经济,《法义》同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理想国》中对私有财产的否定不同,《法义》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但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对话者们强调了适度的贫富差距,反对极端的贫困和财富的过度集中。他们提出了关于土地分配、商品交换、货币的使用以及如何防止商人过度逐利等一系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应该服务于城邦的整体利益和公民的幸福,而非单纯的个人财富积累。 法律的细则:从婚姻到教育 《法义》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对法律条文的细致程度。对话者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定。 婚姻与家庭: 他们认为,婚姻是城邦稳定的基石,因此对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构成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讨论了结婚的年龄、离婚的条件、继承权以及如何处理婚外情等问题。 财产与契约: 对于财产的获取、使用和转让,以及各种契约的签订,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则,以避免纠纷和欺诈。 犯罪与惩罚: 《法义》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在这里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和矫正来改造罪犯,而非仅仅是严酷的惩罚。他们探讨了不同类型犯罪的动机,并主张惩罚应该旨在纠正过错,恢复社会秩序。 公共事务与治理: 对城邦的政治结构、官员的选拔、任期、职责以及监督机制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他们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旨在保证治理的效率和公正。 宗教与节庆: 除了初期的讨论,关于宗教仪式和节庆的安排在《法义》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活动被视为强化公民认同、传承城邦价值观、以及提供娱乐的重要方式。 教育是核心: 《法义》将教育视为塑造公民品格、培养德行、以及维系城邦长久繁荣的关键。他们详细讨论了从儿童早期教育到成年后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灌输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他们强调了音乐、体育、数学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审慎的理想主义 与《理想国》描绘的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城邦不同,《法义》中的城邦更加务实和接地气。它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完美,因此在制度设计上留有余地,并引入了一系列“次优”的选择。例如,在《法义》中,柏拉图并未像《理想国》那样取消家庭和私有财产,而是对其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他认识到,完全剥夺人性的某些基本需求,可能会导致反弹和不稳定。 《法义》所倡导的,是一种“审慎的理想主义”。它并非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是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理想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妥协和调整。这部作品,通过对一个虚构城邦的详尽构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公正、更有人性的社会组织的深刻洞见。它提醒我们,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回应现实的挑战,在于其能够塑造公民的品格,更在于其能够引导人类走向一种更高级、更有意义的生活。 《法义》的辩论与情节,就像是柏拉图对人类社会进行的一次精密的解剖和重塑。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哲学的巨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所提出的理念和原则,跨越了时代,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启发着我们对当下社会进行反思,并思考未来可能的方向。这部作品以其严谨的论证、丰富的细节和深邃的智慧,成为了西方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富有张力,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柏拉图思想中最具爆发力的那一面。不同于某些学者的学院派的严谨与疏离,这里的文字充满了对话的温度和辩论的火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思想家们在空气中碰撞出的火花,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困惑、乃至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疲惫,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在纸面上。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关于“善”与“恶”、“自由”与“强制”的边界时,作者的措辞精准而犀利,如同手术刀一般剖开问题的核心。这种叙事上的鲜活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那些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让你相信,那些伟大的思想并非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需要不断被捍卫和质疑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感,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城邦之中,亲耳聆听智者们对理想国度的热烈探讨。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和富有张力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细腻之处,那些为了捍卫各自理念而唇枪舌战的场景,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每一次观点的交锋,都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舞蹈,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逻辑和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哲学著作的解析,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盛宴,对“正义”与“秩序”的理解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因为哲思的深度而感到疲惫,反而会在紧张的辩论中寻找一丝喘息,并被下一轮的智力交锋所吸引。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解读方式,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的构建与现实中的具体情境编织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看似枝节末节的“情节”,这些情节并非简单的故事填充,而是直接服务于核心论点的试验场。每一次法律条文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其实际社会影响的预判和争论,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构建了一个极为坚实的逻辑闭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将这种论证方式置于现代社会,又会激起怎样的波澜?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下社会治理的深刻关怀,这种时空上的跨越感,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立体。它迫使读者跳出纯粹的文本分析,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充满活力的思辨场域。

评分

这本书在节奏的把握上,展现出一种近乎音乐般的韵律感。时而如急促的鼓点,代表着激烈而快速的意见交锋,迫使你迅速跟上思路的跳跃;时而又转为悠长的慢板,允许你沉浸于某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之中,进行个人化的反思。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于柏拉图文本的解读,并非是简单地复述,而是融入了一种现代的、批判性的眼光。他不仅在讲述“他们说了什么”,更在深入探讨“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延展,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当下困境的古老镜子。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被邀请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密室,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的深度调研报告。作者对于“情节”的描摹,并非是闲笔,而是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的载体。每一个被讨论的法规,每一个被推翻的论点,都像是在为最终的“理想城邦”蓝图添砖加瓦,或者揭示出某些看似完美方案背后的内在矛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而是让不同声音充分发酵,让读者自己去品尝不同路线的利弊。这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反而赋予了全书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法义,永远在流动的实践和永无止境的辩论之中寻求动态的平衡,而非一劳永逸的定论。

评分

解读经典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

受刘小枫忽悠,趁促销活动多买一些。

评分

施特劳斯解读柏拉图法律篇,相当经典的阐释。推荐!

评分

很好,比想象中的好很好,比想象中的好

评分

法律篇现在译成法义了

评分

这书看起来简单,但读起来着实复杂,它对一些细节的东西重视,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讨论却略过,让人不知所云。与柏拉图的《法律篇》一起来读,才读出一些感觉,但仍然如云里雾里,看来我的天分比较差,只能做些死工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吧你

评分

可以表明他终身的抉择。翻译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评分

研读中,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很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