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断章

西学断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批评
  • 现代性
  • 启蒙运动
  • 知识分子
  • 中国现代思想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西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3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698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西学断章》刘小枫教授近年来思考和研究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哲学与宗教思想关系的力作。展现了近些年来作者在西学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思想线索和研究成果。
  2. 《西学断章》从古希腊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谈起,致力考察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关系,以此摸索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线索。

内容简介

  《西学断章》是刘小枫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思想史的心得专论,刘小枫教授从古典学的视域对西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重要文本、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提纲挈领的解读,其问题意识显明。
  《西学断章》从古希腊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谈起,致力考察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基督教时期、西方现代化时期)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关系,以此摸索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线索。尽管本研究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关注的却是思想史上的一些具体细节,展现了近些年来作者在西学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思想线索和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小枫,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典学中心主任、“逸仙”讲座教授。“经典与解释”系列书籍主编。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共和与经纶》、《百年共和之义》等。

目录

前记 /1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与宗教 /1
1.浑在自然之神 /3
2.伊壁鸠鲁与宗教 /26
3.卢克莱修笔下的阿刻戎深渊 /44

二、西方基督教时期的哲学与宗教 /77
4.司各脱和他的《论第一原理》 /79
5.辩证法与平等的思想自由习性 /109
6.德意志神秘派小识 /155
7.霍布斯的申辩 /170

三、西方现代化时期的哲学与宗教 /191
8.特洛尔奇与神学的现代转型 /193
9.洛斯基父子与现代俄国东正教思想 /247
10.西美尔论后宗教时代的宗教 /287
11.阿伽通与后现代的“神” /323

精彩书摘

  霍布斯的申辩

  霍布斯的《利维坦》英文本在1651发表以后,当时便有人看出,作者在讨论到诸多神学主题——尤其预言、奇迹、上帝的身位以及圣经作者等问题时,表面看起来是在表达基督教信仰,实际上是暗中实施对基督教教义的批判。十多年后,斯宾诺莎发表了《神学—政治论》(1670),当时也有人马上看出,斯宾诺莎明显在摹仿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只不过表达异端思想时更为露骨、大胆——换言之,霍布斯的宗教批判马上就有哲人在跟着学,斯宾诺莎是第一个著名的学徒,但绝非最后一个……
  可是,霍布斯在看了斯宾诺莎的书后却说:“我可不敢如此肆意著述”……霍布斯比斯宾诺莎更胆小或更审慎?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到,霍布斯对宗教的批判更为彻底……斯宾诺莎只是显得更大胆而已,霍布斯的表述非常讲究修辞术,显得比较老到。西方的霍布斯研究早已经注意到霍布斯写作讲究修辞术,但霍布斯研究尤其关注其修辞术,却是晚近十来年的事情。
  写作时讲究修辞术使得宗教批判显得不那么激进,可以出于不同的动机:要么是因为害怕招致宗教迫害,要么是出于顾及到人民的宗教需要——前者意味着,宗教批判理所应当,小心写作不过因为政治处境不允许,一旦政治处境允许,就应当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批判基督教。倘若是后者,那么,哲人即便自己不认同民人们的宗教信仰,也不会公开大肆批判宗教,甚至在所谓言论自由、完全开放的政治处境中,也会小心写作。
  霍布斯的情形属于哪一种呢?
  小心写作的两种不同动机——“害怕”与“顾及”——与哲人的德性(virtue)问题相关。

  《利维坦》的两个版本

  1648-1649年间,已经年届六旬的霍布斯着手《利维坦》的写作,用的是当时大多数人不认识的拉丁文。在宗教问题极为敏感的英国,对异端的检查和惩罚制度相当严——1648年5月,英国国会还新出台一项反渎神法令:凡不承认三位一体学说、否认耶稣的神性、否定末日审判及终末预言者,当治以重罪。在这个时候,霍布斯用拉丁文写《利维坦》,其中的宗教批判也相当收敛,显然是为了避免遭受异端指控。
  拉丁文本的《利维坦》很可能才仅仅搭起框架并写出了几章,时势就发生了变化。1648年底,新的长老派得势,一年多以后(1650年8月),教会中的新派人士终于废止了早先的严法,代之以一个温和得多的渎神法案:即便犯有严重的异端思想罪,也不过判刑入狱六个月,累犯不改则不过逐出英联邦——在一时的宽松处境中,身在巴黎的霍布斯赶紧用英文写完《利维坦》,随即公之于世(1651)。拉丁语是“学术语言”,那个时候的“学者”与今天比起来实在太少了,但恰恰是这些少数人(往往是有学养的教会神职人员)看得懂霍布斯在哪些地方背离了启示宗教——相反,英语是当时的俗语,也就是说,可以看英文书的人要多得多,霍布斯却偏偏在用英文写的《利维坦》中更为露骨地批判基督教,几乎显得要拆除整个建制宗教传统的基础,的确“在哲学上、神学上”堪称“一名勇敢的斗士”(《利维坦》中译本“出版说明”……霍布斯在《自传》中说:“我以母语完成此书,是为了让我的同胞英国人民能够常常阅读它,并得到教益”——《利维坦》英文本出版后,霍布斯反倒害怕会在法国受到天主教神职人员迫害,赶紧溜回英国……
  霍布斯在《利维坦》的英文本中对三位一体说作出的新解释,像布拉姆哈尔(Bramhall)这样的主教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刻毒:“神圣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说伟大的令人敬慕的神秘性变成了什么?变得一无是处啦……”《利维坦》行市以来,实际上霍布斯不断遭到诸如此类的揭发和指控,让胆子真的有些小的霍布斯惊骇不已,意识到自己身处的毕竟还不是一个彻底“言论自由”的时代,于是不断写文章为自己辩解……
  历史运程又颠了过来,进入所谓“复辟时期”……霍布斯在1662年的《七个哲学问题》(SevenPhilosophicalProblems)一书的献辞中表明,他对有人指控自己是异端又惊惧起来。1666年10月,国会中果然有人提出一项彻底清查“无神论和渎神”分子的法案,矛头直指“霍布斯先生的《利维坦》”——尽管这项调查法案最后不了了之,霍布斯终于按耐不住,在1668年抛出了拉丁文本的《利维坦》。
  1668年的拉丁文本当是以差不多20年前仅仅开了个头的书稿为底本,主要部分实为1651年英文本较为自由的翻译,部分地方有简缩(比如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直接涉及基督教的传统教义),整体结构和大部分具体章节没有变。当然,与1651年的英文本比较,1668年拉丁文本中有一些段落是英文本中没有的,从而可以推断,这些段落当写于英文本之后。英文本中有、但拉丁文本中没有的,则可以推断是英文本在原来的拉丁文稿基础上扩写的。不消说,1668年拉丁文本中的异端立场明显有所退缩,凡涉及宗教批判的地方都有意味深长的修订(攻击罗马教会的第四部分成了为英国国教辩护)。总体看来,拉丁文本远不如英文本激进、有激情,好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如英文本细致。而且,拉丁文本显得更为学究化,比如按原文或整段引用古典作家的话,英文本则大多是转述古典作家的话。
  如果说,英文本的《利维坦》带有向普通人宣传宗教批判的意图,那么,拉丁文本的意图是什么呢?
  与英文本尤其不同的是,霍布斯为拉丁文本增写了一篇《附录》,似乎在为自己的信仰真诚辩白——这篇“申辩”“有着很精致的结构”,分为三章,依次论及“尼西亚信经”、何谓“异端”和针对《利维坦》的驳议,用意不外乎是要说:倘若他对尼西亚信经的解释是对的,《利维坦》的立场就是正统信仰;倘若他对异端的理解是对的,别人就没理由指控他是异端——结论是,针对《利维坦》的驳议其实是误解:我霍布斯并没有动摇基督教信仰,毋宁说倒是“以自己的方式巩固了这一信仰”(参见马蒂尼奇,《霍布斯传》,前揭,页376)。
  那么,拉丁文本在宗教批判方面的退缩和修改是否表明霍布斯放弃了自己在英文本中的激进立场?没有——仅仅是显得温和得多而已,而且缓和的地方大多避重就轻……换言之,拉丁文本仍然坚持英文本的宗教批判立场——霍布斯的“申辩”是真的吗?1662年的《七个哲学问题》的献词用了apology这个语词,但这个语词有两个含义:“道歉”或“辩护”。我们知道,柏拉图写过著名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对古典作品非常熟悉的霍布斯为拉丁文本写的《附录》是在摹仿苏格拉底吗?
  施特劳斯在1933-1934年间写的《霍布斯的宗教批判:论理解启蒙》中说:尽管霍布斯在《附录》中由于害怕异端迫害采取了退缩立场,但即便最没有疑心的读者也会看得出来,他的退缩并非真心的。(见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杨丽、强朝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页92。)英文本的《利维坦》已经表明,在国情宽松的条件下,霍布斯如何大胆地不顾及宗教状况实施宗教批判,拉丁文本的小心写作则完全是因为害怕招致宗教迫害,而非出于顾及到宗教状况。如果要确定霍布斯是否在摹仿苏格拉底,就得搞清楚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面对雅典人民法庭的审判时是“道歉”还是“辩护”——这事关哲人的德性,但我们在这里不可能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无论如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提出的小心写作的要求是一种对哲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参见柏拉图《斐德若》276a-277c7),如此要求明显是出于顾及到宗教状况,而非出于害怕招致迫害。
  霍布斯对古希腊经典非常熟悉,当然清楚苏格拉底—柏拉图首倡的哲人当小心写作关涉的是哲人的德性——在《利维坦》英文本快到结尾的地方(第46章),霍布斯在与《圣经》对比的框架下陈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本质给教会带来错误”,紧接着便说:

  可能有人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哲学,但由于害怕苏格拉底的命运,于是便把它当成符合而又能确证他们的宗教的东西写出来了。(《利维坦》,第46章,中译本,页546)

  霍布斯多会说话呵……
  霍布斯临逝前病重时说:“请按我们教会的仪式祈祷”——其时在1679年。于是,有人认为,说到底,霍布斯仍然是个虔诚的信徒,尽管是按英国国教的方式在信仰,拉丁文本《附录》中的态度也是虔诚的……于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霍布斯批判建制宗教的“理所当然”之理究竟何在?

前言/序言

  前记

  我念大学的时候,学界对于基督教学术还相当陌生,研究和翻译文献都非常少。在学习西方思想史的过程中,由于经常碰到基督教的人名、术语、事件和观念,我深切感到,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思想,就不可能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如果我们要推进晚清以来汉语学界认识西方思想这一未竟事工,就必须从基督教入手进入西方思想史的纵深。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香港设计了“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编译计划。这个文库虽然注重基督教的思想史脉络,最终目的却是为深入认识西方思想史做准备。毕竟,基督教神学是西方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这一编译计划的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浮现出来: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古典传统究竟是什么关系?
  十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断断续续做过一些研究,始终未得要领,直到近些年才恍然若有所悟,启迪得自尼采的一句话——尽管现代启蒙智识人的怜爱之心显得像是基督教的爱心,现代性精神其实来自普罗米修斯点燃的火堆:
  我们的科学信仰的基础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信仰,就连我们现在的这些认知者,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和反形而上学者,就连我们的火也是取之于那由千年的古老信仰点燃的火堆。(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页126)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已经说过这话,《论道德的谱系》再次引用这段话,可见尼采何等期望欧洲智识人懂得:反对基督教的精神力量最终来自普罗米修斯点燃的火堆。
  中国学术要认识西方文明精神的底蕴,还需要数代学人的努力——这是当代中国学术无法规避的命运。本稿从古希腊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谈起,致力考察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关系,以此摸索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线索。尽管本研究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关注的却是思想史上的一些具体细节,只能名之为“断章”——若干旧稿也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因成文于不同时期,文献格式未作统一。

  刘小枫
  2014年元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基地


《西学断章》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与思想交流的史诗。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跨文化对话的呈现,聚焦于中国与西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或隐秘、或公开、或碰撞、或融合的片段。本书并非试图面面俱到地梳理西方思想的全部脉络,而是精心选取了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抑或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激起回响的“断章”,并试图勾勒出它们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变异发展的轨迹。 本书的出发点,并非是简单地介绍“西方是什么”,而是探究“西方如何进入中国”,以及“西方思想在中国如何被理解、被吸收、被改造”。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关键的节点,那些改变中国知识界乃至社会走向的微小裂缝。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将那些看似零散的西方学术思想、艺术观念、哲学理念,乃至生活方式,编织成一张 intricate 的网,展现出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生命力。 《西学断章》的“断章”二字,蕴含着双重意味。一方面,它承认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庞大与复杂,不可能被一网打尽;另一方面,它也强调了中国在接收这些思想时,必然会对其进行选择、裁剪、重组,形成一种独特的“断章取义”式的理解与运用。这种“断章”并非是误读或曲解,而是一种文化碰撞中必然产生的创新与再创造。 本书的叙事并非沿着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以主题和人物为线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跳跃,以期展现出思想传播的动态性和内在联系。例如,第一部分可能围绕着早期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展开,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调和,以及这种调和过程中产生的张力与融合。这里会详细探讨,利玛窦、徐光启等先行者,是如何将天文、历法、几何等知识引入中国,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激起涟漪。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尝试,也预示着未来更深刻的文化碰撞。 接着,本书可能会转向晚清时期,彼时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会聚焦于那些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涌现出的各种改良与革命思潮。例如,对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介绍与解读,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催生出对民主、共和、革命的渴望。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用中国化的语言来诠释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这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知识精英。我们会探讨梁启超在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时,是如何在“维新”与“革命”之间摇摆,以及他如何试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 第三部分则可能深入探讨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断章”在中国的影响。比如,尼采的“超人”思想,在五四时期如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反抗传统、追求个体解放的象征。康德的哲学,又如何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阐释下,与中国本土的理性主义传统发生碰撞与对话。在文学领域,莎士比亚戏剧的传入,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鲁迅笔下的“娜拉”,又如何承载了中国女性争取自由的呐喊。在艺术领域,西方绘画技法、雕塑理念的引入,如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思想的介绍,更致力于挖掘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落地”过程。作者会关注那些具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命经历与思想变迁,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我们会看到,当西方哲学家的抽象概念,被翻译成中文时,所发生的意义的偏移与重塑;当西方的美学标准,被介绍到中国时,所引发的关于“美”的本土化讨论。 《西学断章》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误读”与“重构”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中国知识分子在接收西方思想时,必然会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去解读,从而产生“误读”。然而,这种“误读”并非是简单的错误,而是一种主动的“重构”,是赋予西方思想以中国生命力的过程。书中会详细分析,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改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背后所蕴含的创造性转化。 在艺术与美学部分,本书会详细阐述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解剖学等知识,如何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中产生影响,但同时也会强调,中国艺术家并未全盘接受,而是将这些技法融入到自身的艺术语汇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比如,刘海粟、徐悲鸿等人在中西艺术融合上的探索,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作者避免使用空洞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生动的人物描写,将复杂的思想变迁娓娓道来。每一章节都像是一篇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短篇小说,讲述着某个西方思想在中国留下的独特印记。 《西学断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背后,思想文化的复杂力量。它揭示了,中国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而是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文化自觉中,主动地选择、吸纳、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现代化道路。本书不仅是历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对任何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发展、思考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读者,一次不可多得的心智启迪。 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扎实,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历史档案,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证据确凿。同时,作者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可能会带来新的启发。 总而言之,《西学断章》并非一部梳理西方思想史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部讲述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宏大叙事。它是一部关于“碎片”与“连接”的书,关于“接受”与“创造”的书,关于“碰撞”与“融合”的书。它通过对一个个“断章”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西方思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生命历程,以及这种历程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文化面貌。阅读本书,就是与一段段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历史片段对话,感受思想的脉动,体味文化的力量,理解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求索与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就已经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和知识的敬畏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和古雅的字体,让人仿佛能嗅到旧书页上的尘香。《西学断章》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反学术化”的叙事策略。作者似乎故意避开了学院派惯用的那种严密的论证结构和术语堆砌,转而采用一种更接近随笔、更注重启发性的写作方式。这让原本可能高不可攀的哲学议题,变得触手可及。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语言与实在关系的探讨印象最为深刻,作者用一系列精妙的悖论案例,展示了人类表达能力的局限性,这比任何哲学专著都要来得直观和震撼。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能立刻在考试中得分的书,但它是一本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世界似乎又多了一层维度”的恍惚感,这种对心智边界的拓展,才是阅读的至高享受。

评分

这部《西学断章》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扑朔迷离的古朴感,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收录了哪些“断章”。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碎片集锦,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线性叙事,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思想精粹,以一种近乎拼贴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康德形而上学的一些片段的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逻辑推演,在作者的笔下竟变得异常清晰,仿佛拨开了笼罩在理性之光上的迷雾。更绝妙的是,书中对尼采“永恒轮回”的论述穿插着对现代消费主义的犀利批判,这种看似不相关的并置,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在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同时,也忍不住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不适合那种寻求标准教科书式知识的读者,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去感受那种来自不同思想巨匠的精神回响。它不仅仅是关于“西学”的介绍,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困境与出路。

评分

说实话,初捧《西学断章》时,我有些担心它会变成一本枯燥的哲学史速览。毕竟“断章”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摘录。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完整性”。作者高明的处理方式,在于他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些看似孤立的思想节点。比如,书中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阐述,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崇高感,通过精妙的引文和点评,与后面关于存在主义虚无感的探讨无缝衔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参与一场由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主导的深度对话。其中关于美学理论的几个章节,尤其让我拍案叫绝,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的艺术作品分析结合起来,让抽象的哲学思想落地生根,变得鲜活可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灯光昏暗、摆满珍贵手稿的图书馆里,随机翻阅一本本被时间打磨过的典籍,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试图一统江湖、面面俱到的“全景式”著作感到疲惫,它们往往在追求覆盖面的同时,牺牲了洞察的深度。《西学断章》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西方思想史中那些最关键、最富争议性的几个切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启蒙理性局限性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启蒙运动,而是非常细腻地展示了,在对“进步”的狂热追求中,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否定的悖论。那种审慎的态度和对复杂性的尊重,在当今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引用的文献跨度极大,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到当代现象学的微小论述,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一个清晰的脉络——即“西方思想在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自我超越”。阅读过程需要专注,因为它要求你跟上作者跳跃性的思维节奏,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思想被激发、被挑战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部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疏离的美感”。它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云端之上,冷静地俯瞰着西方文明从萌芽到冲突的漫长历程。我发现作者在选择哪些“断章”时,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倾向和价值判断,但这并非是偏颇,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提炼。比如,书中对唯物主义思潮的梳理,极其精炼地抓住了其核心的物质基础观,但又巧妙地通过引入早期的赫拉克利特思想,暗示了这种物质观并非完全僵化的教条。阅读的体验是碎片化的,却在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反而形成了一张更清晰的、关于西方思想流变脉络的地图。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是提出更深刻问题的视角。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概念,比如“真理”、“权力”、“主体性”,让它们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令人不安的生命力。

评分

好!!!!!!!!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书很好,塑封的,很漂亮,内容也棒。

评分

书脊有磨损。看来京东量大包装就不注意了。以后尽量少来或不来了!

评分

这是一部另类的科幻电影,像片头的旁白的那样,这里不是地球,而是某个类似地球的...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不錯

评分

这是一部另类的科幻电影,像片头的旁白的那样,这里不是地球,而是某个类似地球的...

评分

刘小枫西学最新作品,值得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