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

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亚越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法学
  • 行政管理
  • 问责制
  • 比较研究
  • 政治学
  • 公共管理
  • 政府责任
  • 监督
  • 法学
  • 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801859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89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页数:3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代议制与行政问责制”,主要立足于政府与公众的关系,阐述行政问责制的内在逻辑。第二章“中西行政问责制度比较”,主要研究中国和西方典型国家的问责制度本身,也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问责的“硬”制度。第三章“中西行政问责文化比较”,主要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问责文化,也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问责的“软”制度。第四章“中西行政问责案例比较”,主要考察中国和西方国家典型的问责案例(包括中国“非典”案、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性丑闻”案、香港原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辞职案等),也可以说本章是研究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第五章“中国地方行政问责制度比较”,要是比较考察近年来中国地方行政问责的法规规章制度。

作者简介

  周亚越,一九六五年生,浙江宁波人。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人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主编出版《行政管理学》教材,曾在《行政法学研究》、《理论与改革》、《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国家核心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研究成果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目录

第一章 代议制与行政问责制
第一节 政府及其责任
一、政府及其起源
二、政府的责任
三、政府责任分类

第二节 行政问责制及其功能
一、问责制
二、行政问责制
三、行政问责制的功能

第三节 代议制与行政问责制的内在逻辑
一、代议制下的行政问责制
二、中国政体下的行政问责制

第二章 中西行政问责制度比较
第一节 西方行政问责制度
一、美国的行政问责制
二、法国的行政问责制
三、英国的行政问责制
四、日本的行政问责制

第二节 中国行政问责制度
一、《公共卫生突发条例》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三、《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五、《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第三节 中西行政问责制度差异
一、行政问责主体比较
二、行政问责事由比较
三、行政问责程序比较
四、行政问责对象比较
五、问责配套制度比较
六、责任承担体系比较

第四节 西方行政问责制对中国的启发
一、注重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注重以权利监督权力
三、注重以法律规范权力

第三章 中西行政问责文化比较
第一节 行政问责文化及其作用
一、政治文化、行政文化、行政问责文化
二、行政问责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西方行政问责文化
一、理性主义
二、公民文化
三、自由至上
四、法律至上

第三节 中国行政问责文化
一、中国行政问责文化的滞后性
二、中国行政问责文化滞后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问责文化滞后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行政问责文化重构
一、新型行政问责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行政问责文化的重构策略

第四章 中西行政问责案例比较
第一节 美国问责制案例
一、“水门事件”——尼克松窃听案
二、克林顿“性丑闻”案
三、对美国问责制案例的反思

第二节 香港问责制案例
一、“仙股”事件
二、梁锦松“买车避税”案

第三节 中国内地行政问责制案例
一、“非典”问责案
二、其他典型问责案

第五章 中国地方行政问责制度比较
第一节 地方性行政问责制度分类
一、针对不同问责对象进行规范
二、针对不同问责方式进行规范
三、针对不同问责事由进行规范
四、针对不同行政级别进行规范

第二节 地方性行政问责制度的内容
一、问责依据
二、问责主体
三、问责客体
四、问责方式
五、问责救济
六、问责事由

第三节 地方性行政问责制度评价
一、异体问责缺位
二、问责客体不清
三、问责程序不够规范
四、问责事由偏窄
五、问责方式过少笼统
六、问责救济差异过大

附录
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
帝国挽歌:罗马共和国的衰亡与转型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伟大文明从繁荣走向崩溃的复杂历史进程——罗马共和国的终结。我们不再将这一时期视为简单的军事失败或宫廷阴谋的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复杂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通过对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这一关键时期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描绘一幅由内部张力驱动的帝国转型图景。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黄金枷锁 这一部分首先探讨了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世界后,其原有的共和体制(Res Publica)如何日益无法适应其庞大的疆域和财富。我们聚焦于“黄金枷锁”——那些最初确保了共和国成功的制度元素,如何在新环境下成为结构性危机的催化剂。 一、土地危机与公民兵制的瓦解: 凯尔特人的入侵和布匿战争的长期消耗,使得意大利半岛的自耕农大量破产。超级富豪通过大地产(Latifundia)的扩张,垄断了大量公有土地(Ager Publicus)。本书详细分析了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初衷与挫折,阐明了土地分配不均如何直接削弱了罗马赖以生存的公民兵基础。当服兵役的公民阶层消失,职业化军队的出现成为必然,这为后来的军事独裁埋下了伏笔。我们考察了军事领导人与士兵之间日益加深的个人依附关系,即“伙伴关系”(Amicitia),这种关系逐渐凌驾于国家忠诚之上。 二、金融革命与财富的异化: 亚洲的财富涌入,催生了罗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共包税人(Publicani)阶层的崛起,他们通过对行省的税收承包,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资金渗透到元老院的政治运作中。这种“资本政治”的模式,腐蚀了传统的公民美德(Virtus)和简朴(Gravitas),代之以奢侈(Luxuria)和裙带关系。我们对比了马略改革前后军费开支的结构性变化,揭示了战争如何从维护共和国的必要之恶,异化为精英阶层牟利的驱动力。 三、行省管理的失控: 随着西班牙、希腊和亚洲行省的建立,行省官员的权力空前膨胀。本书详细考察了维勒斯(Verres)等总督的掠夺性统治,以及审判程序(Quaestio)的效力不足。罗马的法律体系在面对跨文化治理和大规模腐败时显得力不从心。行省人民的绝望和反抗(如西西里奴隶起义)不仅是对暴政的反应,也是共和国治理能力全面透支的表征。 第二部分:精英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政治暴力 共和国的衰亡并非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而是充满了血腥的内部冲突。这一部分聚焦于精英集团如何利用公民大会、军事力量和私人武装来解决政治分歧。 一、马略与苏拉的对决: 两位军事领袖之间的冲突被视为旧共和体制走向崩溃的转折点。本书着重分析了苏拉向罗马城进军的“创伤性事件”。这不仅是第一次军队直接对抗国家权力中心,更重要的是,苏拉通过“对头名单(Proscriptiones)”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清算模式——即通过国家机器实施系统性的政治谋杀与财富再分配。这实质上宣告了法律至上原则的终结,代之以“谁拥有军队,谁就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力”。 二、格拉古时代的政治激进化: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标志着平民派(Populares)与贵族派(Optimates)之间意识形态冲突的白热化。本书探讨了“公民大会的暴力化”现象,即政治辩论不再限于言辞,而是迅速升级为街头械斗甚至流血冲突。当“人民的保民官”权力被滥用,其神圣性受到质疑,共和制赖以平衡的宪政工具便开始崩塌。 三、庞培、克拉苏与凯撒:前三头的崛起: 本书将“前三头同盟”视为一种非正式的、精英间的权力共治模式,它绕过了元老院的传统制衡。我们详细分析了凯撒在高卢的征服如何为其积累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忠诚和经济基础,为他最终跨越卢比孔河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对“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PQR)主权理念的直接挑战。 第三部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安静的革命”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恺撒遇刺后,罗马在混乱中寻求稳定,最终接受“强人”统治的过程。 一、第二次三头同盟与政治清理: 与第一次同盟不同,第二次同盟(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的建立,是建立在对前一次失败教训的吸取之上——即必须彻底消灭政治上的反对者。这里的重点是“亚克兴海战”的象征意义。这场战役不仅是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权力之争,更是“西方——罗马传统”与“东方——埃及化君主制倾向”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屋大维的胜利,被巧妙地包装成对共和国传统的“恢复”。 二、元首制的构建:权力的隐秘转移: 本书重点剖析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的“第一次政变”。通过向元老院“交出权力”,屋大维成功地将“独裁者”(Dictator)这一带有共和时代不祥阴影的头衔,替换为“元首”(Princeps)和“奥古斯都”(Augustus)。这种对共和形式的保留,同时掏空其核心实质的做法,是罗马历史上一场极为精妙的政治工程。我们分析了“公民权力”(Imperium Proconsulare Maius)和“保民官权力”(Tribunicia Potestas)的结合,如何使奥古斯都集成了共和国所有关键机构的最高权力,却不承担任何一个旧职位的政治风险。 结论:对持续稳定的代价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归因于其制度的“僵化性”——共和国成功时,其精英利益的结合是牢不可破的;但在新的外部条件下,这种结合却阻碍了必要的结构性改革。最终,罗马人民为了换取长期的内战终结和行省的稳定治理,自愿或被迫地牺牲了政治自由。我们探讨了这种“为和平而牺牲自由”的模式,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以及罗马如何在“共和国”的空壳下,完成了向帝国的不可逆转的蜕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具有很强的现实关照性。书名“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听起来就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空谈,而是直面现实问题,试图寻找解决之道。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现实中的案例,比如近些年出现的“问责缺位”现象,或者某些地方政府在面对公众质疑时推诿塞责的情况。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其深层原因,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提出可行的改革建议。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投诉举报机制,如何保障信息公开的彻底性,以及如何对失职渎职的官员进行追责。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行政问责方面的作用,例如联合国或世界银行的相关倡议。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可借鉴的经验,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负责任、更加透明的政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空白。书名“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作者将带领我们跨越国界,去审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政府如何被要求对公众负责。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以一些重要的民主国家作为切入点,比如英国的议会问责,美国的制衡机制,或者德国的联邦制下的问责模式。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建立行政问责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独特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融入本土特色的。例如,印度在公民权利和信息公开方面的努力,或者巴西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经验。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行政问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在不断演进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扎实的理论框架所吸引。书名中的“比较研究”四个字,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视野会非常广阔,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学术视角。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运用大量的跨学科理论,比如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公共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甚至可能借鉴一些社会学和法学中的相关概念,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问责模式的分类和评述,比如是侧重于程序性问责,还是实质性问责?是偏向于内部问责,还是外部问责?书中是否会对这些模式的优劣进行量化评估,或者提出一些衡量标准?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经典的学术文献,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那将更是一大亮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行政问责机制,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眼望去就充满了学术的气息。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是书名“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在当下社会,透明度和责任感是衡量政府效能的重要标准,而行政问责制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在建立和运行行政问责制度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那些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挑战的国家。例如,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案例,比如韩国在经历民主化后,如何通过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来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或者,东欧一些转型国家在引进西方问责模式时遇到的本土化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此外,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技术进步对行政问责的影响,例如大数据和信息公开平台在提升透明度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严谨、前沿且富有实践意义的印象,我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刻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

从书名“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会是严谨且逻辑清晰的。作者很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梳理和分析不同国家在行政问责方面的立法、制度设计以及实践经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撑其论点。例如,在比较不同国家的问责机制时,是否会涉及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对比,或者对信息公开法案的详细解读?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问责机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对一些新兴的问责模式进行探讨,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和公民参与来监督政府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应该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设计出既能有效约束权力,又能促进政府效能的问责体系。

评分

形的,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①改革创新方案

评分

义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是一种更科学的发展理

评分

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位列“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首。世间曾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由此不难看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正白旗人。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均担任过江宁织造,其时曹家集权势、荣宠于一身,威望无人能及。雍正初年,因受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頫被革职,曹家的家产被查抄,自此一蹶不振。  此后,少年曹雪芹随家人迁居北京;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潦倒,“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跌宕的人生经历,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传世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历史趋势。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曹雪芹在创作中善用春秋笔法,写微言大义;实写却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为读者营造出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

评分

合自然规律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其

评分

发展而来。它是在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中逐渐产生的人类文明的

评分

周亚越教授这本书比较中外问责机制,角度独特,但只是粗略的描述,不够细致,课题工具书。文明是人类逐渐摆脱蒙昧和野蛮, 不断开化和进步的状

评分

革效果,但如果符合上述免责事由就可以免除相应的行

评分

度来看,生态文明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

评分

纸张很好,外观也无损坏,都挺好的,没有什么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