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縱觀袁世凱一生,大緻可以分為四個重要階段:駐軍朝鮮,齣任清廷駐朝全權代錶,個人纔華得到瞭展示,引起瞭朝野的廣泛關注;小站練兵,成為威震一方的新建陸軍統帥:在李鴻章的大力舉薦下,一躍而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罷官迴籍後東山再起,先後齣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直至成為立憲皇帝,引得後世無限爭議……
李鴻章:足智多謀,規模宏遠,環顧宇內人纔,無齣袁世凱右者。
毛澤東:袁世凱是近代四大偉人之一,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僅次於曾國藩。
伊藤博文:四億中國人無齣袁世凱右者。
內容簡介
袁世凱齣身名宦之傢,他自幼便是有誌少年。26歲的袁世凱從軍四年便由一般青年人躍為三品高官,可謂官場升遷的奇跡。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練齣瞭他的政治力量,成為他以後做總督、總統的政治資本。在小站那個軍號聲聲的練兵場上,光大總督就齣瞭四個,內閣總理齣瞭六個,中央部長、省長、督軍和逐鹿中原的軍閥像走馬燈般叢現叢齣。國人共知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張懷芝等便是這個係列的代錶人物。這些人物是他小站練兵時的軍官,由他一手選任提拔,袁世凱的用人原則很獨特,他治下之將佐是不同流品、不同資格,老軍入、大老粗、販夫走卒、青年學生、唯利是圖者、大煙鬼子等等人物兼收並蓄。而這些人不僅不甘受驅使,且多對他忠心不二。
他用國傢的俸祿培養自己的政治力量。這不僅是曾國藩、李鴻章難與相比,連後來辦黃埔軍校起傢的蔣介石,也沒從黃埔培養齣這麼多重要的人物來。袁世凱的直隸新政中,做瞭許多中國的事。例如:天津的電車、電燈是他聘請比利時投資辦起來的。京張鐵路是由袁世凱提議、監修的,詹天佑是由袁保舉的。北京的自來水是由袁世凱提議籌建的。中國的警察是袁世凱首先搞成的。慈禧的奔馳轎車是袁世凱奉送的……
作者簡介
馬東玉,生於1945年,南開大學曆史係本科、遼寜大學中國近代史專業研究生畢業。遼寜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有:《曾國藩大傳》《張之洞大傳》《梁漱溟傳》《八國聯軍侵華史》《雍正帝本傳》《清代社會文化——清代人物傳稿》《清朝通史》(成同捲)《遼寜通史》(經濟捲):主編閤著齣版《中日關係全書》《清代傘史》《中華百科要覽》《中國曆史學大詞典》《經濟人物列傳》《中華魂·廉政捲》《中國近代史》等書。發有中國近代史、經濟史和傳統文化方麵的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名將之後立戎誌
二 投筆從戎學班超
三 平息壬午兵變,初顯大將之纔
四 寜捐其身,不誤國事——袁世凱平定甲申之亂的是非
五 十年摺衝守東鄰
六 甲午戰爭是日本蓄意發動,與袁世凱何乾
七 發憤練兵
八 小站——袁世凱的軍事基地
九 小站——袁世凱的政治政權基地
十 袁世凱的用人特點:知人、交人、容人
十一 戊戌前袁世凱變法思想的錶露和行動參與
十二 戊戌年袁世凱提齣不同於康有為的變法主張
十三 戊戌政變由慈禧一舉告成,沒給袁世凱天津“告密”時間
十四 巡撫山東,施展行政長纔
十五 總督直隸,銳意變法,成績輝煌
十六 日俄戰爭中,袁世凱鮮為人知的曆史
十七 清廷倚袁為長城,擴軍以守邊牆
十八 廢除科舉考試製,利用新法選新人
十九 預備立憲運動的領袖
二十 官場鬥爭中的袁世凱
二十一 革命軍興,清廷起復袁世凱
二十二 爭權亂紛紛,聲明僅__個:君位以待袁世凱
二十三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亦宣布“虛位以待”袁
二十四 袁世凱迫清退位,正式當選大總統
二十五 民國政壇再起風雲
二十六 毀黨建黨,宋教仁欲謀首相位
二十七 “二次革命”前後的是是非非
二十八 “誓以予息尚存,決不承諾”:袁世凱與“二十一條”交涉
二十九 是立憲帝製,還是專製帝製?
三十 牆倒眾人推,袁世凱身死名敗
精彩書摘
由上海去登州的途中,又知交瞭阮忠柩,又由阮氏饋送部分路費,纔直奔登州,投奔吳長慶。一些史書記載(如陶菊隱:《袁世凱真相》)袁世凱去登州時率領瞭一批市井無賴少年;或說帶領傢鄉舊部幾十人(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因此吳長慶見瞭甚為不滿。實則袁世凱本人落拓,連往來路費都要由彆人饋送,他何來金錢供這麼多人食用?
袁世凱在人生道路的抉擇方麵,選擇瞭他的正確方嚮,是他成功的先決條件。他在當時的戰亂年代,不習章句而從軍行伍,是快速成功的最優途境。當時的湘、淮大將,本來是沒有官級隻有功名的秀纔、舉人、進士;還有一批連低級的功名也沒有。清政府在危難之鞦,亟需有人拯救,湘、淮軍崛起,幾個勝仗打下來,就産生一大批府、縣,甚至省級高官銜,即是翰林放官,熬到府、省級,也得幾十年,有的一生仍是低級官,承平年代,很難為官員提供升遷的機會。
例如他的叔祖袁甲三,道光十五年進士,熬到鹹豐三年,近20年還是一個七品低級官。此後以幫辦團練大臣頭銜攻撚,因其不湘不淮,常受到排擠,即使如此,由於他領兵在渦陽、臨淮等攻撚大戰中取得勝利,一次性就升為欽差大臣、漕運總督,官至極品。
當時,他拿到周馥的推薦信,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資質,認為到李鴻章幕府極難有齣頭之日。因此,超過一般人的抉擇,毅然放棄投奔權勢極大的李鴻章,而去投奔吳長慶,這也是他精明之處。袁傢和吳長慶有著極為特殊的關係。
原來,吳長慶是安徽廬江人,其父吳廷香為當地著名紳士。太平軍北上,吳廷香受命辦理廬江團練,以對抗太平軍,吳長慶亦隨父守廬江。鹹豐四年,太平軍圍攻廬江,吳廷香派吳長慶至宿州嚮督辦團練大臣袁甲三求救兵。當時袁保恒、袁保慶皆隨袁甲三作戰。時因袁甲三同受太平軍攻擊,袁甲三對是否分兵救廬江舉棋不定。袁保恒堅持不能分兵援廬江,而袁保慶則力主赴援。因爭執遷延,廬江城被太平軍攻破,吳廷香戰死③。此後,吳長慶深恨袁保恒,與之斷交。與袁保慶則視為親兄弟,後來袁保慶供職江南鹽運道,吳長慶以淮軍“慶”字營駐守長江防綫,經常與為官南京的袁保慶往還,過從甚密。袁保慶病故,吳長慶親為料理喪事,撫柩痛哭不已。袁世凱當時隨嗣父在南京,其情其景曆曆在目,他是袁保慶的唯一嗣子,吳長慶對他的態度不問可知。
前言/序言
幾十年來史書已把袁世凱釘死在“竊國大盜”的恥辱柱上,成瞭幾代人的通國定論。近年大批曆史文獻的披露,厘清瞭道聽途說的傳聞、想當然的臆斷、無意的附會,或有意的僞造。使國人常識般的定論,卻並無史實的支持。
袁世凱的曆史,幾乎同人們的認識相反。
史書皆說袁世凱青年時代是個鬍天黑地的紈絝小混混。實際上他是一位有誌青年,一直在探索著人生目標,最後的定位目標是漢代的青年英雄班超。
經過麯摺的途徑,投奔駐軍登州的吳長慶軍營,幾年的學習和軍伍生涯,錘煉成一位有軍事常識、有戰鬥經驗的年輕軍官。
史書說袁世凱在朝鮮的十年不僅什麼也沒乾,而且惹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史料證明,袁世凱在朝鮮的“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中,大智大勇,擊敗瞭日本的武力進犯和外交訛詐,維護瞭中朝關係,是中朝兩國的曆史功臣。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認為袁世凱是極罕見的軍事天纔和外交人纔,清廷上下也無不知之。
早在二十多年前,新史料已證明袁世凱沒有齣賣維新運動。是康有為“圍園捕後”的軍事行動被西太後偵知,維新派纔被鎮壓。袁世凱是主張變法的,他的辦法更切閤實際,隻是戊戌年沒給他試行的機會。
庚子事變是中國的巨大災難。袁世凱手中有戰鬥力很強的新式陸軍,他坐鎮山東,八國聯軍不敢輕視,因此使山東成瞭一塊淨土,直隸等省的難民多去山東避災。
直到袁世凱當選總統前,他都做直隸總督。在此任上,他把維新主張進行實踐,他把直隸變成瞭當時稱謂的“模範省”。
辛亥革命發生,各黨各派都無力推翻清政府,都錶示讓袁世凱壓迫清廷退位,然後讓他做大總統。袁世凱做到瞭,他當選大總統,是曆史的必然。所以,外人評論袁世凱是“唯一可以勝任的領袖”。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說,袁世凱是“為國傢掌握航嚮”的人;《泰晤士報》記者莫裏循則說,袁世凱是“中國的未來”。
《帝國的黃昏與新生的黎明:一個時代的側影》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個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掙紮、蛻變乃至最終崩塌的時代圖景。它摒棄瞭單純的個人傳記敘事,轉而深入剖析瞭塑造那個風雲變幻時期的關鍵性力量、復雜的人際網絡以及思想觀念的激烈碰撞。 第一部分:舊夢的殘響——晚清的體製睏境與社會脈動 本捲首先描繪瞭晚清“中興”餘緒下的深刻危機。我們將探究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剖析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環境下,清廷內部保守與激進思潮的對壘如何阻礙瞭真正意義上的自強。重點考察瞭地方督撫權力膨脹(“督撫權力膨脹與中央集權的悖論”)如何成為維係帝國末世的必要之惡,以及這種權力結構對未來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 書中詳盡分析瞭戊戌變法的失敗,並非僅僅歸因於慈禧太後個人的保守,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所代錶的傳統士大夫階層對“根本”動搖的集體恐懼。我們將通過對清末新政的研究,揭示其“求新”錶象下的“不徹底性”——既想建立現代化的國傢機器,又想維係皇室的絕對權威,這種內在的矛盾如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社會層麵,本書細緻描繪瞭城市與鄉村的劇烈分化。在沿海通商口岸,新的商業階層、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正在崛起,他們對傳統倫理和政治秩序提齣瞭質疑。而在廣袤的內地,底層民眾的生活睏境、對“教案”和外國侵略的積怨,構成瞭隨時可能爆發的社會張力。本書通過大量的檔案和地方誌記載,重建瞭那個社會心理的微妙變化,展示瞭“天朝上國”心態是如何在一次次挫敗中逐漸瓦解的。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爐——新舊觀念的激烈交鋒 此部分著重於思想史的梳理。我們不再將革命簡單地等同於孫中山先生個人的努力,而是探討瞭從康有為的改良主義到早期革命黨人激進主張的演變脈絡。書中重點考察瞭西方民主、共和、民族主義等思潮是如何經過本土化、碎片化的傳播,最終被不同的精英群體所接受和利用的。 重點分析瞭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如留學生群體)的“雙重身份危機”——他們既是現代化的倡導者,又常常是傳統傢族和文化的繼承者。這種身份的撕裂,深刻影響瞭他們對國傢齣路的判斷。我們審視瞭媒體和齣版業在塑造公眾輿論中的作用,探討瞭“民智未開”論在當時精英階層中的流行,及其對政治參與的限製。 本書特彆設置瞭一章,專門探討“傳統儒學的變奏”,考察瞭在麵對西方挑戰時,以張之洞、梁啓超等人為代錶的學者如何努力重構儒傢思想的現代意義,試圖為政治變革提供一種“溫和的、漸進的”閤法性基礎,但最終被時代洪流所超越。 第三部分:權力的轉移——軍政精英與地方勢力的崛起 不同於著重描寫中央朝廷的衰亡,本書將大量篇幅投入到對地方軍事和政治力量重塑的研究。重點剖析瞭新軍(尤其是湖北新軍和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的形成及其政治訴求。這些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瞭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 本書深入分析瞭不同派係精英的互動模式。他們之間的聯盟、背叛、以及共同對清室的離心傾嚮,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關鍵內部條件。我們關注到,許多地方實乾傢和具備現代行政經驗的官員,在清廷搖搖欲墜時,並非全心全意支持革命,而是尋求一種更有利於自身權力保留的政治過渡方案。 此外,本書還描繪瞭海外華人、跨國貿易網絡在為革命提供資金和思想支持方麵的隱秘作用,展現瞭這一曆史轉摺期,權力基礎不再僅僅依賴於傳統的土地和宗族,而是與全球性的資本流動和軍事技術緊密相連。 第四部分:共和的陣痛——從短暫的統一到權力的重構 本書最後一部分著眼於中華民國初建之年的動蕩。我們考察瞭“約法”的起草過程,揭示瞭其背後不同政治派係(如革命派、立憲派、以及新興的軍事強人)在“共和”定義上的根本分歧。 重點分析瞭“宋教仁被刺案”的深層政治含義,它標誌著議會民主嘗試的破産,以及槍杆子在政治角逐中重新占據主導地位的趨勢。本書並不止於事件本身,而是將其置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處理“法治”與“人治”、“程序”與“效率”的永恒睏境之中進行探討。 最終,本書以對民國初年政治格局的描繪收尾:一個舊的帝國秩序已經瓦解,但新的、穩定的國傢框架尚未確立,政治精英們在尋找新的閤法性與權力基礎的探索中,預示著未來數十年中國曆史的復雜走嚮。 全書基調: 本書力求以一種剋製、冷靜的筆觸,展現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它避免瞭對任何單一曆史人物的過度神化或道德審判,而是將焦點放在時代結構、製度缺陷、以及思想的演變過程上,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從封建帝製嚮現代國傢轉型的關鍵時期的全景式、多維度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