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紫砂

风雅紫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谷 著
图书标签:
  • 紫砂壶
  • 工艺美术
  • 陶瓷
  • 收藏
  • 茶文化
  • 宜兴
  • 传统工艺
  • 文房清玩
  • 艺术鉴赏
  • 紫砂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1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34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紫砂陶是“俗”的本质和“雅”的外在形式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交流的同一载体,是“雅”文化日益走向大众的一种物质存在。宋人尤侗有诗:“桃花未放菜花黄,桃花落尽茶花香。千红万紫风流尽,不及佳茗趣味长。”如此,就让我们啜墨看茶,以壶品茗,更品生活之味,人生之味……

内容简介

   紫砂壶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也是茶文化走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千奇万状信手出,紫砂陶特别是紫砂壶的丰富造型,是紫砂艺人智慧的结晶。书中详细介绍了50余种紫砂陶器件,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生活思考和艺术风骨。

目录

序茶山之英,含土之精/徐秀棠
茶山之英,含土之精
1吴经墓葬壶
也是历史见证
2供春壶
自古英雄出少年
3时大彬壶
千载一时
4陈鸣远及其作品
陈鸣远的精神
5曼生壶
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6邵大亨及其作品
风骨和技艺
7黄玉麟及其作品
人生莫受老来贫
8紫砂桃杯
拈翻王母九霞觞
9博浪椎壶
化干戈为玉帛
10鱼化龙壶
人生祈愿
11秦权壶
自有人家带秤来
12东陵瓜壶
南瓜之韵
13匏瓜壶和匏尊壶
举匏尊以相属
14锡包壶
镶嵌重裹不相宜
15粉彩壶
却嫌脂粉污颜色
16鹧鸪提梁壶
直教生死相许
17土新桥壶
江南履步
18仿壶如意壶
仿鼓如意和四季如意
19集玉壶
集玉之美
20同乐壶
同乐
21神鸟出林壶
神鸟出林
22礼花提梁击
东风夜放花千树
23龙宫宝灯壶
大红灯笼高高挂
24竹简茶具
丹青难写是精神
25大锦松壶
岁寒知松柏
26艇竹蝉衣提梁壶
斑竹一枝千滴泪
27秋月壶
明月松间照
28束柴三友壶
束柴三友
29竹炉茶具
且将新火试新茶
30蝶双飞壶
蝴蝶的爱情
31天外天壶
天外有天
32天际壶
孤帆远影碧空尽
33渔舟唱晚壶
渔舟唱晚
34华径壶
花径不曾缘客扫
35回娘家壶
归宁的喜悦
36听雨壶
芭蕉叶斜卷舒雨
37金声玉振壶
凤凰叫,蝉儿鸣
38荷塘月色壶
荷塘月色
39灵豹壶和山鸡壶
冲冠之怒
山鸡映水
40竹报平安壶
……
余韵(代跋)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匠心独运:明清文玩鉴赏录》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同时确保其风格自然,不包含任何与您提供的书名《风雅紫砂》相关的信息。 --- 匠心独运:明清文玩鉴赏录 探寻流光溢彩的东方美学,解码历代匠人的不朽传奇 《匠心独运:明清文玩鉴赏录》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明清两代文玩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器物图录,更是一部结合了历史背景、工艺技术、文化思潮与审美变迁的深度研究报告。它带领读者穿越数百年时光,走进那个雅致、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人世界,领略那些经由匠人之手,凝聚了岁月与智慧的珍贵遗存。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分为七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地构建起明清文玩艺术的全景图谱。 第一篇:时代的烙印——明清文玩的历史坐标 本篇聚焦于明清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文玩品类发展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文玩从宫廷垄断向士人阶层普及的转变,催生了如文房四宝、清供小件等日常雅玩。清代,尤其是在康乾盛世,宫廷审美达到巅峰,器物制作趋于精细化和程式化,出现了对前朝器物的大规模仿制与集大成式的创新。本章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审美趣味的梳理,为后续的器物鉴赏奠定坚实的时代背景。 第二篇:釉彩的流变——明清瓷器艺术的精髓 瓷器作为古代文玩中的“硬通货”,其在明清两代的演变尤为引人注目。本章重点解析了永乐宣德的青花雄浑,成化斗彩的秀雅,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斑斓。进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雍乾官窑”被誉为中国制瓷史上的巅峰。我们详细剖析了它们在釉色、纹饰和胎釉结合上的独特技艺,如郎窑红的宝石光泽、粉彩的细腻过渡以及青花发色的变化,并探讨了不同时期官窑与民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分野。 第三篇:玉石的温润——和田玉与玛瑙的雕琢艺术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比德”的象征意义。本章聚焦于明清时期玉器的雕琢风格。明代玉器风格趋于朴拙、浑厚,追求自然之态;清代则技艺趋于繁复精巧,尤其擅长“巧色”运用和多层次的镂空雕刻。内容涵盖了从选料、开形到精雕细琢的全过程,特别是对清代玉山子、摹古件以及人物摆件的细节纹理、神韵把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帮助读者辨识不同时期玉器雕刻师的“刀法”。 第四篇:笔墨的沉香——文房清供的雅致生活 文房用品是文人精神世界最直接的物化体现。本章详细考察了笔筒、笔架、镇纸、水盂等器物。明代文房用品多见竹木牙雕,追求自然韵味;清代则大量使用漆器、珐琅以及精细的铜鎏金工艺。特别地,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制墨的工艺,从松烟墨到徽墨,以及其配方和香料的讲究,展现了文人在案头一方天地中构建的微观宇宙。 第五篇:金属的回响——铜器、佛像与錾刻工艺 本书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陶瓷玉器”,而是将视角扩展到金属工艺。我们细致考察了明清时期的铜炉、鎏金佛像以及精美的铜镜。重点剖析了錾刻、鎏金、失蜡法等复杂工艺在不同器物上的应用。通过对铜锈的自然氧化、款识的笔画力度等微观特征的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判断这类文玩的年代与真伪。 第六篇:竹木的生命——牙雕与金漆木器的风骨 竹子和木材因其易得性与可塑性,在民间与士人阶层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本章着重介绍明清时期竹雕(如竹根雕、竹刻扇骨)的精湛技艺,以及清代晚期盛行的“金漆木器”——即在木胎上施以多层大漆,再用描金、刻金等技法装饰的家具与摆件。这些器物展现了匠人如何赋予自然材料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第七篇:辨伪与收藏的智慧 在鉴赏的最后,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收藏指南。涵盖了针对不同材质文玩(如瓷器开片、玉器沁色、铜器锈蚀)的真伪判断标准,分析了现代仿制品在工艺、神韵和材料处理上的常见破绽。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文玩收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价值重估,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具个人审美的收藏体系。 阅读价值: 《匠心独运:明清文玩鉴赏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将枯燥的器物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艺术之旅。它不仅是古董爱好者、收藏家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理解“慢工出细活”的东方匠人精神的绝佳读本。通过对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玩物件的解读,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逝去时代的脉搏,感受人类创造力的不朽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关于东方美学的书籍,而这本《风雅紫砂》无疑是其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一部作品。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将紫砂壶的鉴赏融入到了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比如,书中描绘了文人雅士如何在松间煮茶、竹下对弈时,如何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心境,选择最适宜的紫砂器皿,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慢节奏的年代。作者对泥料的讲解尤为细致入微,什么“朱泥”的娇艳,什么“段泥”的朴拙,各种矿物质的微小差异,如何影响到烧制后的色泽和手感,都被他写得如同品鉴美酒般令人神往。尤其让我赞叹的是,他对于“器型”与“功能”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一把好壶,不仅要形制优美,更要符合茶道精神,出水流畅,持握舒适,这些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涤,让人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器物的使用,追求那种“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境界。

评分

老实说,我对工艺美术类的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这类书籍容易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读起来晦涩难懂。然而,《风雅紫砂》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人壶合一”的叙事视角。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介绍紫砂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他更着重于探讨那些制作出传世名作的大师们的精神世界。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制壶人与其作品之间情感连接的故事,无论是老一辈的低调沉稳,还是新一代的创新求变,他们的坚持、困惑与突破,都被生动地描摹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筋纹器”的描写,那份对几何美学与对称性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泥性把握的精准控制,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那份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他用近乎诗意的语言,赞颂了那些默默耕耘在紫砂炉火旁的匠人。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句式变化多端,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高山流水,气势磅礴,绝非一般工艺书籍可比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坚持与传承”的艺术史诗。

评分

这本《风雅紫砂》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清幽雅致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紫砂壶的线条还是釉色的细腻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泥土的温润和匠人的心血。作者在行文上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紫砂历史的梳理详实而又不失趣味,从早期的萌芽到后来的鼎盛时期,娓娓道来,如同品茗一般,层次分明,回味无穷。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解读紫砂艺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让人不禁思考,一块普通的紫砂泥土,是如何在时间和火的淬炼下,升华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这本书对于初涉紫砂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真诚的文字,引导我们去欣赏和理解这门传统手艺的精髓所在。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对紫砂壶的“精、气、神”有了初步的认识,期待接下来的探索。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风雅紫砂》,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理论轰炸,毕竟紫砂的水很深,有很多专有名词和门派之分。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接地气”,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巧妙地嵌入到日常的品茗体验之中。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养壶”的艺术,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操作指南级别的实用宝典。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擦拭保养,更阐述了“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器物建立联系、培养默契的过程,这简直是对中国传统“物我两忘”哲学观的生动诠释。书中的配图选择也非常考究,很多都是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拍摄的紫砂壶的细节特写,尤其是那些泥色的微妙变化,即便是隔着屏幕看,也能感受到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极佳,逻辑清晰流畅,每看完一个段落,都会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拿起手边的茶杯,试图去感悟作者所描绘的那份“茶香、壶韵”的和谐统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紫砂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泥土芬芳和人文情怀的雅致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的,而紫砂壶无疑就是这种跨越时空的载体。《风雅紫砂》这本书,其价值在于它将紫砂从一个地方性的工艺品,提升到了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品鉴赏高度。它对于紫砂壶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吸收和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例如书刻、花鸟雕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对“泥料的语言”的解读尤其精彩,他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那些看似冰冷的矿物,赋予了性格和情感,让人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泥料在时间沉淀后所呈现出的“包浆”的细微差异。读到关于“紫砂审美变迁”的那一章时,我深受触动,它揭示了社会思潮如何影响艺术形态——从明代文人的清雅内敛,到清代宫廷的繁复华丽,再到近现代的简约实用,每一种风格的转换背后,都凝聚着时代的烙印。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语言却异常的亲和,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的收藏家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让紫砂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门槛,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学享受。

评分

。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评分

“好,就来。”看我不趁机掐死你。

评分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评分

“你才春天来了,你全家春天来了,我未成年好不好,起码到我十六岁再说好不好。你以为我是头这种不知廉耻的家伙啊。”我又不知不觉把自己骂了进去。

评分

“加油。”希达振臂高呼。

评分

“安萨尔老大说了,这是塑形,你个低端。”

评分

“加油。”希达振臂高呼。

评分

7造型美

评分

赏价值也被藏家所青睐。紫砂陶花盆用紫砂泥制仿而成,它有高矮大小之分,方圆曲直之别,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盆围大至七尺,小至半寸。高盆可植悬崖式的花木,浅盆用来布置水石,树桩盆景,相得益彰。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元朝,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清代时,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装饰的 新风格。宜兴紫砂陶花盆特有的红褐色彩给人一种庄重、古雅、质朴之感。它把装饰和雕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金石篆刻的手法,把诗词、 山水、花鸟、字画雕刻在盆上,古色古香。陈设客厅、居室、更显得文雅古朴。 造型优美,古雅大方,透气和吸水性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