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100讲

文物鉴赏100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伯南 著
图书标签:
  • 文物
  • 鉴赏
  • 艺术史
  • 文化
  • 历史
  • 收藏
  • 中国文化
  • 博物馆
  • 古代艺术
  • 鉴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1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21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收藏与鉴赏百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物鉴赏100讲》何谓“文物”?这至今还是个没有标准定义的概念。笔者以为:文物,是未朽的历史遗存,是可触摸到的文化载体。不知当否?中华文明几千年?或说“上下五千年”,或说“上下一万年”,也无确论。依据《二十四史》,从炎黄古史传说推之,只能说上下五千年。可是,根据出土文物,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开创了农耕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同步的,也已有大量文物为证。古人已写下的文化史,往往根据文物的新发现不得不重新改写;古人没写下的文化史,那就只有以文物里珍藏的信息来补写。文物是哑口的见证,却比之传说、史册更真实,更加原汁原味。大概这就是文物的伟大价值吧!!

作者简介

郭伯南,1933生。笔名史石、知春斋主。河北省任丘市人。河北北京师院文学系毕业。主攻中国文化史。《人民中国》杂志社编审。
主要编著有:《新编中国史话》、《彩图版·中华文明史》、《上下一万年·图说中国通史》、《中华文明概览》、《东方智慧宝库(易经)》、《度量衡起源新说》、《文物漫话》、《文物纵横谈》、《国宝里珍藏的故事》、《文物鉴赏100讲》、《茶余饭后谈文化》、《中华文明的足迹》等。
外文版有:《物语·中国&历史(日)、《中国书法艺术入门》(英、法、德)、《中国文化史入门》(日)、《中国文化》(日)、《秦始皇帝&兵马俑》(日)等。

目录

第01讲 燧人氏的千古文化功勋——史前·猿人洞里的灰烬层
第02讲 伏羲氏的神奇猎具——史前·飞石索
第03讲 “猴儿酒”的故事——史前·“醉猿”化石
第04讲 南方人何时始吃大米的?——史前·玉蟾岩稻谷
第05讲 北方人何时始吃白面的?——史前·石磨盘与石磨棒
第06讲 中华文字的历史足迹——史前·贾湖龟甲刻符
第O7讲 世界管乐器的老寿星——史前·舞阳骨笛
第08讲 乡野的童年音乐会——史前·陶埙
第09讲 座右铭起源新说——史前·尖底瓶
第10讲 人造“上帝”的故事——史前·濮阳蚌塑龙虎
第11讲 六千年前的神秘古陶?——史前·玄武提梁壶
第12讲 黄酒女神仪狄——史前·酒具陶盎
第13讲 谷物酿酒几多年?——史前·大汶口酒器
第14讲 谷水河艺术的写意笔法——史前·谷叶纹陶瓮
第15讲 哇!这么漂亮的饭碗——史前·彩陶曲腹钵
第16讲 五千年前的“送子观音”——史前·女娲头像瓶
第17讲 从慈禧的胭脂说起——史前·女神泥塑像
第18讲 一张古画的神秘启示——史前·仰流红陶鬻
第19讲 戈壁滩上的“鸳鸯池”——史前·鸳鸯形彩陶罐
第20讲 原鸡的故乡在哪里?——史前·元谋鸡形壶
第21讲 从孔老夫子考古谈起——史前·莺歌岭石镞
第22讲 镶嵌艺术的起源与杰作——夏·虎纹护身符牌
第23讲 出身贫寒的乐坛之王——夏·东下冯石磬
第24讲 荆楚文化的先声——商·崇阳铜鼓
第25讲 “卖饼妇”与“桃花夫人”——商·息国鹗卣
第26讲 黄河流域上古多大象——商·嵌松石象牙杯
第27讲 “酒德颂”与“殷鉴不远”——商·小臣艅犀尊
第28讲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商·妇好白玉簋
第29讲 “戒指”的血统与谱系——商·妇好玉蝶
第30讲 “牛耕田”始于何时?——商·玉雕卧牛
第31讲 马拉车始于何时?——商·玉雕双马
第32讲 俏色玉雕三千年——商·玉石龟鳖
第33讲 挖耳有史几多年——商·玉雕挖耳勺
第34讲 玄王子孙的图腾——商·玉雕燕雏
第35讲 神秘丹砂用处多——商·玉石杵臼
第36讲 龙飞凤舞话源头——商·玉雕蟠龙
第37讲 殷人人种的探索——商·玉雕人像
第38讲 古玉灵性观漫话——商·箍形玉饰
第39讲 古代戈兵中的神品——商·玉援铜内戈
第40讲 “烛火女神”几千年?——春秋·云纹铜禁
第41讲 黄君孟夫人与古黄国——春秋·虎耳蟠虺纹铜壶
第42讲 轿子有史几千年?——春秋.句敌夫人肩舆
第43讲 一桩“鸟书玉玺”公案——春秋·错金青铜鸟书戈
第44讲 藏冰·启冰·颁冰——春秋·凤翔凌阴
第45讲 古代冷藏保鲜有妙方——战国-曾侯乙冰鉴
第46讲 世界古乐器史上的奇观——战国·曾侯乙编钟
第47讲 史前的“金砂陶”哪去了?——战国·金盏和金匙
第48讲 一块珍贵的先秦石刻——战国·守丘河光刻石
第49讲 中山国三器的艺术特色——战国·虎噬鹿器、龙凤方案、十五连盏灯
第50讲 从“刘伶醉酒”说起——战国·中山古酒
第51讲 从“破镜重圆”故事说起——战国·鄂君启节
第52讲 匈奴的鄂尔多斯文化——战国·金冠雄鹰项饰
第53讲 鼎氏世家的“纨绔子弟”——战国·金银错铜鼎
第54讲 十二属相是怎么来的?——战国·秦云梦日书
第55讲 曹操有“剔牙”习惯吗?——战国·牙签
第56讲 “秦皇巡游天下”的故事——秦·始皇乘舆金根车
第57讲 秦军的方阵矩阵与套阵——秦·始皇兵马俑
第58讲 秦皇御马剪鬃与系驾——秦·始皇的驷马
第59讲 秦皇的强弓硬弩及其他——秦·兵马俑的装备
……

精彩书摘

第01讲 燧人氏的千古文化功勋——史前·猿人洞里的灰烬层
如果说,世界上人工打制的第一把石斧,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纪元。那么,人类举起的第一把火炬,则照亮了人类文化历史的进程。人类有了火,才开始熟食,从而改进了营养和体质:人类有了火,才可能有刀耕火种,才可能烧出灿烂夺目的陶器,才可以冶铜炼铁,才可能发明作为近代历史象征的蒸汽机,以及使人类飞出地球,去外星探测:……
人世间何时有了火?这历来是个千古之谜。在西方,古希腊人创造了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盗来火种的神话;在东方,华夏先民创造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用以解释这一重大科学成就的由来。现代考古学则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北京人的洞穴里,共有十三层堆积,其中有四层发现灰烬。第四层的灰烬层虽已近石化,仍厚达六米。其中残存有大量的烧骨、烧石和木炭。显然,早在约五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以前,北京人不仅已知用火,且已知保存火种,否则,龙骨山上的篝火怎能经久不熄呢!
这是1930年得出的答案。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又接二连三发现先民用火遗迹。在长江上游发现的元谋人用火遗迹,共有三层,其含炭层上下相加厚达三米,其中炭屑密集,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黄豆。在黄河中游岸边,即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一批烧骨,有鹿头、马齿,较多的是大型哺乳动物的肋骨。从而可知,早在一百七八十万年前,中华大地上,江河南北的先民都已知利用自然火了。

前言/序言

  《文物鉴赏》,何谓“文物”?这至今还是个没有标准定义的概念。笔者以为:文物。是未朽的历史遗存,是可触摸到的文化载体。不知当否?
  中华文明几千年?或说“上下五千年”,或说“上下一万年”,也无确论。依据《二十四史》,从炎黄古史传说推之,只能说上下五千年。可是,根据出土文物,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开创了农耕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同步的。也已有大量文物为证。古人已写下的文化史,往往根据文物的新发现不得不重新改写;古人没写下的文化史,那就只有以文物里珍藏的信息来补写。文物是哑口的见证,却比之传说、史册更真实,更加原汁原味。大概这就是文物的伟大价值吧!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不是搞文物的,对文物,我是外行。可是,我却一直喜欢文物。在《人民中国》杂志上,我开辟了个《古文物》专栏,对海外报导中国文物。初时,对文物如何评介,如何鉴赏,我一窍不通,茫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办?凡有文物展出,我每次必到,大小博物馆,我都去看还不是一次两次。我要反复听讲解员的讲解,听参观者的观感,听专家的评说。边听边记,就像个小学生,非常虔诚。
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古代器物研究新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广受欢迎的“文物鉴赏”领域,而是深入中国古代器物研究的学术前沿,着眼于考古学、材料科学与社会文化史的交叉地带。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类别的器物进行深入的物证分析与文化阐释,旨在揭示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审美取向及权力结构。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了一个独立且深入的研究课题。 ---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物质载体——陶器与制陶技术演变研究(约350字) 本部分将研究聚焦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早期的陶器群,但着力点在于技术与功能而非传统的美学分类。 我们将系统梳理仰韶、马家窑、龙山等文化遗址出土陶器的胎土成分、烧制温度曲线及成型工艺的微观变化。例如,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颜料化学分析,将探讨其有机或无机颜料的来源与固定技术,揭示早期彩绘的复杂化学过程。 研究将深入到早期制陶手工业的组织形式。通过对不同地域陶器纹饰的标准化程度分析,推测是否存在区域性的制陶中心或专业工坊。章节特别关注轮制技术的引入与普及对陶器形制规范化的影响,以及早期陶器在粮食存储、发酵、水利灌溉等社会实用功能上的演变路径,探讨器物形态如何反作用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组织。 此外,我们将探讨与陶器相关的“早期符号系统”——那些尚未完全发展为文字的刻划符号或几何纹饰,尝试从其在器物上的分布与重复性,来推断其在原始宗教仪式或部落身份标识中的潜在功能,区别于单纯的装饰目的。 --- 第二部分:青铜礼器的空间政治学——权力分配与器物组制(约400字) 本部分挑战将青铜器视为孤立艺术品的传统观点,将其置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与分封制度框架下进行考察。重点分析“礼器组制”的构建逻辑及其政治含义。 我们不再简单罗列青铜器的铭文内容,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组合性”上。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中青铜鼎、簋、鬲、尊、罍等器物的数量比、大小比例以及组合模式进行统计学分析,构建一套量化的“礼器权杖指数”。这一指数将用于衡量墓主在当时权力谱系中的精确位置,以及该指数在不同地域(如中原与边疆)的传播与变异。 特别关注“器物规格的僭越”现象,这不是简单的违制,而是权力边界模糊或转移的信号。通过对器物制作工艺,特别是失范的纹饰风格或材料组合(如青铜器与金、玉的混用),来反推特定诸侯国在中央集权削弱过程中的技术自主性与政治野心。 章节还会涉及青铜器从礼器到“家族财富继承物”的过渡。通过对出土于战国时期家族墓葬中,具有明显时代错位(如西周早期器物)的青铜器进行断代与来源分析,探究家族如何通过对“祖宗之器”的物化占有,来巩固其社会合法性。 --- 第三部分:玉石的物质信仰与流通网络——非权力中心的物化研究(约400字)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玉器,但侧重于其作为资源、流通媒介以及“异质性”宗教载体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礼仪象征意义。 研究将重点放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汉代玉器上,通过痕量元素分析(Trace Element Analysis)来确定玉料(如岫岩玉、独山玉、和田玉)的矿区源头,建立玉器流通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这有助于我们重建古代采玉、加工、交易和再分配的复杂网络,揭示早期文明区域间的物质互动强度。 针对玉器上的钻孔、砣痕与抛光技术,我们将采用高倍率显微分析,重建玉器加工的工具序列与操作步骤,探讨玉料的稀缺性如何催生出高度专业化的工具系统,以及这种精细加工本身是否构成了某种社会资本。 在信仰层面,本书将分析玉器在丧葬语境中的“去身体化”倾向——玉衣、玉握等并非为了保护遗体,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物质的永生”或“精神的转化”。我们将对比良渚与汉代玉器的神性表征(如神人兽面纹的演变),分析其背后的宇宙观与生命观的物质化表达。 --- 第四部分:工艺革新与生活场景的重构——金属工具与日用杂器(约350字)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考察那些不常出现在“高等级”研究中的日常器物,特别是铁器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转变。 我们将集中于汉代至唐宋时期,对出土的铁制农具、建筑构件及小型生活用具进行金相分析。重点探讨冶铁技术的区域差异(如炒钢法与百炼钢法的普及速度),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切实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人口承载能力和土地利用模式。这不是对技术本身的热情赞美,而是考察技术扩散的社会经济驱动力。 在日用陶瓷方面,我们将关注唐宋的“耀州窑”和“定窑”等民窑体系,分析其标准化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对传世器物上的釉面缺陷、支钉痕迹的统计,推断出窑场在订单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管理模式。我们试图回答:大规模、标准化、高品质的民用器物生产,是如何与上层的礼器生产体系形成互动或分野的? 最后,通过对这些普通器物的“使用磨损分析”,尝试重构古代家庭的日常场景:食物的烹饪方式、燃料的消耗、洗涤习惯,乃至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本书致力于将冰冷的考古遗物重新置入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古代生活图景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著作中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专业术语堆砌,也避免了通俗读物中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采取的过于轻浮的口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稳的、带有学识底蕴的娓娓道来感,但又不失亲切。举例来说,在解释某些复杂的烧制工艺或者材料构成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作为佐证,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易懂,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用最简单、最熨帖的话语为你解开一个困扰已久的谜团。更妙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一种对“失传技艺”的惋惜和对古代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这种情感的流动,让阅读体验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读完一段,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而是为了回味那种文字中蕴含的对“创造”本身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但又温润的手感,让人一翻开就感觉到了对“文物”二字的敬畏。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典雅的路线,没有用那种过于花哨的色彩,而是选择了沉稳的大地色系,配上精美的拓片或者古代器物的局部特写,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要知道,现在很多科普读物为了追求速度和销量,往往牺牲了印刷和装帧的质感,但这本读物显然走的是精品路线,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让我觉得,对待知识,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知识,理应给予最好的物质载体。每次我把它放在书桌上,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古代使者,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厚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也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严格的年代线性的排列,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的归纳,这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得以在特定的章节中产生有趣的对话和碰撞。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一类器物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入相关的哲学思想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跳跃式的、关联性的讲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比如,当读到关于某种玉器的雕刻技法时,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顺理成章地引申到当时的礼制和等级观念,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这种玉器会在当时具有如此高的地位。这种知识的辐射性非常强,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通往好几个相关领域的大门,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知识点上。这种“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的组织方式,对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重塑了我对“美”的理解。在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追逐现代设计中那些简洁、功能至上的美学标准。然而,通过这本书对古代艺术品的细致解读,我开始理解那种“繁复即是秩序”、“瑕疵即是时间之证”的美学体系。作者并没有强迫你去接受古人的审美,而是引导你去分析美学背后的逻辑——为什么古人会在器物上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雕刻那些在日常使用中几乎被忽略的细节?这种深入探究的阅读过程,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物品,学会去欣赏那些“无用之用”的部分。它教会了我放慢脚步,去关注物件的“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它的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我的生活态度中,让我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深度。这本读物,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文物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看”世界的书,它真正开启了我的“鉴赏之眼”。

评分

我平时对历史的兴趣是比较广泛的,但总觉得在面对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往往缺乏一个可以抓取的切入点,就像看一幅巨大的壁画,总觉得有些空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微观审视”世界的视角。它不是那种堆砌史实和年代的枯燥读物,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带着你绕着一件器物走上一圈又一圈,告诉你它的纹理、它的瑕疵、它断裂的地方,以及这些痕迹背后的故事。比如,它对某一种特定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剖析,细致到连浇筑时可能出现的微小气泡都被纳入考量,这种专注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不在于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而在于那些普通人留下的、被时间打磨过的物件上。通过这些物件的“眼睛”,我看到了古人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审美取向,甚至他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由物及人的学习过程,远比单纯背诵时间线要来得深刻和有趣得多。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评分

描述详略得当,值得购买,缺点:彩色图片少了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