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艺术
  • 中国陶瓷
  • 传统工艺
  • 艺术鉴赏
  • 陶瓷史
  • 文物
  • 收藏
  • 陶瓷文化
  • 工艺美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57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44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收藏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7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介绍了传统陶瓷艺术的主要流派,及收藏价值的指南,经专家审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由李飞编写。

作者简介

李飞,197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职业经理人,现任职于浙江飞鸿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一个坚持理想的完美主义者,一直飞翔在艺术和创意之间。多年来,醉心一地中国传统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

目录

缘起 瓷器之美
瓷器简史
瓷器的纹样和釉彩
历代瓷器的特征
瓷器辨伪
瓷器鉴赏
后记

精彩书摘

瓷器简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成熟于距今1800余年前的东汉时期,千百余年来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耐用。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可以大量生产瓷器,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相比,既经济又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产物。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衰。
从陶器的产生到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出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瓷器才真正开始烧造,但其火度、硬度还不能完全达到瓷质的标准。六朝时期是中国青瓷业大发展的时代,在瓷器史上有着重要位置。
……

前言/序言



熔古铸今:世界近代艺术思潮的革新与流变 一、 导言:时代的脉动与艺术的转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席卷全球的近代艺术思潮的复杂图景。这段时期,是人类社会经历工业革命深刻变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秩序面临颠覆与重构的关键阶段。艺术不再仅仅是审美愉悦的载体或对既有现实的忠实摹写,而是成为哲思、社会批判、心理探索乃至纯粹形式实验的尖锐工具。我们将重点梳理印象派如何开启对“瞬间”和“光感”的捕捉,并追溯其如何催生了后印象主义的个体化表达;深入探讨立体主义如何彻底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单点透视法,重塑了我们对空间和物体的认知;最后,我们将审视抽象艺术的崛起,及其对艺术本体性(What is Art?)的终极追问。 二、 印象的革命:捕捉流动的世界(约1860-1886年) 印象主义的兴起,是艺术史上一次关键的“在场”革命。它不再满足于画室内的精细描摹,而是将画布推向户外,直面变幻莫测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感。我们将详细分析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作为过渡性人物的关键作用——他如何以近乎冷漠的笔触挑战了传统题材的道德标准,为后来的革新铺平道路。 随后,重点将聚焦于莫奈(Claude Monet)对色彩和光影的科学实验。通过分析其《干草堆》、《鲁昂大教堂》和《睡莲》系列,我们将揭示印象派如何将客观实在物象转化为纯粹的视觉振动和色彩叠加。同时,德加(Edgar Degas)对日常瞬间、舞台幕后的捕捉,展现了不同于风景画派的都市观察视角,以及其对动态人体结构的精确把握。这一章节将探讨摄影术的出现如何间接解放了绘画,使其不再承担记录的责任,从而转向更主观的感知表达。 三、 后印象主义的多元探索:个体精神的凸显(约1886-1905年) 当印象主义的“瞬间客观性”被完成之后,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更深层的结构、情感或象征意义。后印象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流派,而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个人化的回应。 1. 塞尚的结构重建: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我们将细致考察他如何试图将自然形体还原为圆柱、圆锥和球体这三种基本几何体。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回归,更是一种对理性秩序的重建尝试,为后来的立体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其晚期对普罗旺斯风景和静物的处理,突显其对“永恒性”的追求。 2. 梵高的情感强度: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艺术是情感的直接外化。通过分析其对色彩的象征性运用(如《夜间的咖啡馆》中的红与绿的冲突)和强烈的、旋转的笔触,我们探讨艺术如何成为表达内心痛苦、渴望与精神救赎的载体。 3. 高更的符号回归: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象征主义”和对“原始性”的向往,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反叛。我们将研究其对塔希提岛的转向,以及他如何运用平涂的色块和非自然的色彩(即“合成主义”)来传达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异域的神秘感。 四、 结构与形式的解构:立体主义的理性风暴(约1907-1914年) 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最激进的艺术革命之一。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在蒙马特的工作室中,共同发起了对传统再现手法的彻底颠覆。 我们将区分“分析立体主义”的阶段:物体被分解、多重视角被同时呈现在二维平面上,色彩被降至单调的棕、灰、黑,以确保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形式结构本身。随后,我们将探讨“综合立体主义”的出现,即通过拼贴(Collage)和综合(Synthetic)的手法,将现实的碎片(如报纸、壁纸)直接引入画面,模糊了艺术与现实、二维与三维的界限,预示了媒介本体的解放。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立体主义如何挑战了我们对“真实”的理解,并对雕塑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 原始的呼唤与野性的爆发: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与立体主义的冷峻理性相对,野兽派(Fauvism)和德意志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则将艺术导向了对原始本能和强烈情绪的释放。 1. 野兽派的色彩解放: 以马蒂斯(Henri Matisse)为代表的野兽派,其核心在于色彩的绝对自主权。色彩不再服务于描述对象,而是直接表达情感和构建画面秩序。分析其作品中色彩的装饰性、平面化处理,以及对“安宁的艺术”的追求。 2. 表现主义的内在焦虑: 德国的“桥社”(Die Brücke)和“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群体,深刻反映了德意志民族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压力与道德困境。我们将聚焦于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对都市异化现象的描绘,以及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如何从对自然的描绘,逐步迈向纯粹的“精神的必然性”,最终抵达纯抽象的领域。 六、 机械时代的幻觉与速度:未来主义的狂热 未来主义(Futurism)是意大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激进思潮。它彻底拥抱了工业文明、速度、机器和战争,将“美”的标准定义为动态的力量。我们将分析其宣言中对博物馆、图书馆的蔑视,以及如何试图在画布上捕捉“同时性”(Simultaneity)——即运动中物体各个瞬间的叠加,以及运动对周围空间产生的冲击感。巴拉(Giacomo Balla)和博乔尼(Umberto Boccioni)的作品是研究这一短暂而炽热运动的关键样本。 七、 纯粹的非理性: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梦境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使得艺术家们对人类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催生了对非理性、偶然性和荒诞性的艺术探索。 1. 达达的否定性: 达达(Dada)是一场反艺术的运动,它以幽默、挑衅和偶然性(如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s”)来解构既有的文化霸权。我们将讨论其如何通过反逻辑的方式,对资产阶级文化的虚伪性进行猛烈抨击。 2. 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 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影响,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致力于探索梦境、潜意识和非逻辑的联想。我们将区分魔幻写实的手法(如达利对“偏执狂-批判法”的运用)与自动书写(Automatism)的技法(如米罗),探讨这些艺术家如何试图打通意识与潜意识的壁垒,挖掘人类更深层的心理真实。 八、 结语:通往现代艺术的基石 近代的艺术革新,最终导向了对艺术媒介本身的自觉与反思。印象派解放了色彩,立体派瓦解了空间,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解放了主题与观念。这些思潮相互渗透、彼此回应,共同构筑了20世纪中叶之后一切艺术探索的坚实基础,标志着西方艺术史从对“再现”的追求,全面转向对“观念”与“形式语言”本身的深层挖掘。 --- 本书通过详尽的文献梳理、关键作品的细致分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近代艺术思潮发展脉络图。

用户评价

评分

相比于市面上其他聚焦于“投资价值”或“收藏技巧”的同类书籍,这部作品的视角显得尤为清醒和超脱。它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关于市场价格波动的分析,而是将所有的笔墨,都倾注于对工艺演变背后的“为什么”的探索。例如,作者对景德镇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分析,讨论了工匠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变化,以及这种组织结构如何直接影响了瓷器产出的质量和风格的稳定性。这种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引入,使得陶瓷艺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美物”,而是深深嵌入了特定时代社会肌理之中的文化符号。书中对明代中晚期,由于商业化加剧导致的“粗制滥造”现象的批评,也非常中肯犀利,绝不避讳指出艺术发展中的低谷和妥协。这种批判性的眼光,让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它教给读者的,不只是“什么是美的”,更是“为什么美的会消逝,以及如何警惕艺术的商业化陷阱”。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带着一股子老派的匠人精神。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宋代五大名窑的梳理,简直是一部微型的“窑口通鉴”。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器型和釉色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窑口背后的地理环境、烧造工艺的秘密,乃至与当时文人审美趣味的互动关系。比如在讲定窑时,对覆烧法的技术难点和产生的“泪痕”纹理的成因分析,详尽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那窑火的气息。更难得的是,它对不同时期官窑的“御用”色彩和民间青花的审美转向做了细致的对比,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陶瓷史的理解边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来源的考证部分,那段文字犹如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将历史的迷雾层层剥开,呈现出贸易、技术与艺术交汇的复杂图景。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行家,坐在你面前,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为你娓娓道来那些穿越千年的泥土与火焰的故事。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静心品味,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摩挲,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录质量,完全是按照顶级艺术品图鉴的标准来制作的。我必须赞扬出版社在图像处理上的投入,那些高清放大的细节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特别是对那些釉下彩的细节捕捉,以往在很多资料中看到的多是模糊的平面照,而这里,连釉面上的微小气泡、开片自然形成的“蟹爪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研究釉层结构和烧成气氛至关重要。其中收录的几件私人珍藏的孤例,首次公开展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作者在描述这些稀有器物时,语气里充满了克制而恰当的兴奋,详尽地记录了每件作品的流传脉络、科学测定的数据以及与已知同类器物的风格差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我而言,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片,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对中国工艺美学的极致追求,有了最直观、最震撼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对于“器用”与“观赏”之间关系演变的探讨。作者没有将古代陶瓷一概而论地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考证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能。从早期的碗碟盘盏,到明清宫廷中那些形制怪异、明显为陈设而生的“仿古”器,作者都一一拆解分析。书中对“明宣德款压手杯”的考证尤为精彩,它不仅分析了其完美的形制和温润的手感,更结合当时的饮茶风尚,推断出这种器型设计如何优化了饮用体验。这种将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融入艺术史的叙事方法,让读者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贴近生活的认识。书中的每一件器物,仿佛都带着温度和使用痕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展品。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器物和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场景,使读者在鉴赏之余,更能体会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共情,感受到陶瓷艺术在中华文明中扎根于日常的深厚底蕴。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意境”的捕捉,实在是太到位了。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哲学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的深度解读。书中对明清时期文人瓷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士”阶层精神需求的转移,如何从追求极致的“规范”转向对“趣味”的偏爱。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书法、绘画中的笔墨语言,巧妙地迁移到对陶瓷釉面肌理和绘画线条的赏析上。比如谈到康熙朝的墨彩,作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种如水墨画般洇散开来的苍茫感,这种跨媒介的联想能力,让原本就美的器物,在文字的催化下,显得更有灵性和生命力。全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考古数据作为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完后,再去博物馆面对那些瓷器,眼神中会多出一种“会心一笑”的默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个热闹,而是能读懂器物在无声中诉说的那个时代的情绪和创作者的挣扎与自得。这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