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李秋沅,时隔四年,再度发力!谱一曲过往的世间离歌,诉一段南国的城南旧事。《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木棉·离歌》由《木棉岛的家》《衡宇叔叔》《渡口的曼茹》《穿白纱裙的美伦》《乡下来的淑芳》《谢园之殇》《虞美人》《有一片田野》《别了,老屋》九章组成。延续其姊妹篇《木棉·流年》的行文风格,各个章节相对独立,却又彼此交融呼应,以南国木棉岛为故事背景,织就一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岛侨乡风情画,共同谱写一曲弥漫浓郁故土深情、家国情怀的故园离歌。木棉岛上的老屋,是我童年时的家。在梦中,我一次次地回去,从不会走错。
内容简介
《木棉·流年》姊妹篇《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木棉·离歌》由李秋沅所著,故事梗概:四岁的薇薇和父母一起回到了木棉岛,与爷爷奶奶相聚、共同生活。木棉岛上的老屋众多,老屋里住着的人,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木棉岛上,薇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故乡的人和事,在她的成长轨迹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作者简介
李秋沅,原名李靖,儿童文学作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现居厦门。自幼学琴,原本触摸音符的手指最终触摸的却是文字,幸好文字是源自心灵的另一种声音。自二○○一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童话王国》《童话世界》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国家广电总局专项基金优秀少儿节目奖等多种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木棉岛的家
第二章 衡宇叔叔
第三章 渡口的曼茹
第四章 穿白纱裙的美伦
第五章 乡下来的淑芳
第六章 谢园之殇
第七章 虞美人
第八章 有一片田野
第九章 别了,老屋
精彩书摘
木棉岛上的老屋,是我童年时的家。在梦中,我一次次地回去,从不会走错。
那时的木棉岛,四处可见老屋。老屋一律带着时光印痕,外墙斑驳,砖瓦脱落,面目灰黑黯淡,但它们映衬于蓝天之下的剪影,仍旧不减昔日威严。
无人居住的宅子门户紧闭,藤蔓爬满外墙,透过门缝,依稀可见院内荒草摇曳风中。这些无主的房子,是孩子们和流浪猫的天堂。我们称它们为“鬼屋”,每一幢“鬼屋”,都是我们幻想的源泉。我们为它们编故事,在故事中,它们或许成为神秘的城堡,里边住着面目可憎却心地善良的鬼怪;或许成为陷入魔咒中的宫殿,等待着好心的仙女为它们解开魔咒。而当那个美妙的时刻来临,它们将褪去褴褛的外裳,恢复原貌,富丽堂皇,恢宏雄伟……有人住的宅子,则是被剪掉羽翼的世间凡物,散发着烟尘之味。
常可见宅子廊道那狭窄的空间,被横七竖八的绳索隔断。绳索上晒着大人小孩的衣物,大大咧咧地暴露在行人的目光之中。有的廊道还隔成几个小间,兼作厨房使用。黄昏时分,廊道内昏黄的灯火亮起,“刺啦”,煎炒油爆声四起,股股诱人的油香味随着那喜乐融融的炒菜声从廊道内的简易厨房汹涌而出,热热闹闹地袭向路边的行人。当木棉岛上油烟味四起时,在街上玩的孩子就晓得该回家了。他们得撒腿往家跑。
吃饭是件大事,误了饭点,是会被大人骂的。
黄昏时像孩子们一样得赶回家的,是天上的鸽子。木棉岛有许多人家都养鸽子。白天看不出岛上的鸽子众多,而到了黄昏,那鸽子便成群结队粉墨登场,场面十分壮观。在鸽哨声中,一群群鸽子在空中盘旋,掠过幢幢老屋的红屋顶,追逐落日的霞光。这壮观的场面,直到天色昏黑才徐徐落幕。鸽群回巢,天空失去了鸽群,也失去了美丽的霞光。木棉岛被夜的浓汁染黑了,昏昏欲睡。
夜晚的木棉岛是静谧的。实际上,从黄昏那一刻起,木棉岛就缓缓进入昏眠时光。老屋里,各家各户的灯火亮起来了。灯光不是很亮,几瓦的灯光就足够温暖屋里的人家了,“电火钱很贵的,不要浪费”。木棉岛人晓得节俭持家。一家人聚在灯下用晚餐。晚餐过后,孩子们再跑出屋玩会儿,等天上的月亮慢慢褪去暖融融的黄色,清冷起来时,孩子们就知道该回屋睡觉了。
(二)在我四岁那年,乡下的父母返城,带我回到木棉岛,住进了爷爷奶奶在岛上的老屋。
爷爷的老屋,是木棉岛上那许许多多的老屋中的一幢。我们回来那天,爷爷正蹲在院子里,为院中的一株树苗培土。
那树苗只比我高一点儿。
“爷爷!”我张开臂膀,朝爷爷奔去。
爷爷呵呵笑着,抱起我。我趴在爷爷肩头,好奇地看着小树苗。
“爷爷,这树和我一样高,这是我的树。”我从爷爷的怀里挣脱出来,轻轻地抚摸着树苗上稀疏的叶。
“是你的。知道你要来,我特地种下的。”爷爷笑了。阳光落在他的脸上,令每道皱纹都染上了阳光的颜色。
“这棵树叫人心果树,它只比你早来几天。”奶奶从屋里走了出来,圆圆的脸上挂着笑,头发编成麻花辫环在头上。
我只在照片上见过她。那照片是她与父亲的合影,照片上的父亲还是学生模样,而她是美丽的中年妇人,卷发齐耳,身材挺拔,眉目秀丽。眼前的她比照片上的胖多了,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她。
“奶奶。”我对她大声地喊。
奶奶笑了笑,拉起我的手,蹲下,说:“呀,薇薇长大了,照片上才那么一丁点儿大啊。来,让奶奶抱抱。”她张开臂膀,抱了抱我。
我害羞地任由她抱。她的身上有一股好闻的木香,冷涩而干净。她亲了我一口,脸颊轻轻地贴了贴我的脸。
“走,火车上没吃好吧?进屋吃点心去。”她放开我,拉着我的手领我进屋。
我随奶奶走进屋。厅堂里的光线还好,但再往里走,进了走道,光线就逐渐暗了下来。老屋是直筒状的长方形建筑。厅堂之后,紧挨着过道的是一间客房。客房里摆着一张棕色的八仙桌。
窗很高,透窗而入的光线柔和地照在八仙桌上白瓷碗里养着的水仙。
水仙花开了,花朵一簇簇地拥在花茎上,白的花瓣黄的花蕊,吐着芬芳。过了客房,就到了楼梯问。楼梯间立着个五斗橱,橱上架着个西洋式样的雕花梳妆镜。楼梯间的旋转木梯曲折向上,通达二楼。我站在楼梯口,好奇地看着楼梯顶上的光亮处,好奇那上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儿的。
“吃完点心,你可以上楼玩去。”奶奶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
奶奶带着我继续往前,我吸了吸鼻子,似乎能嗅到点心的甜香。餐厅和厨房在楼梯间之后,奶奶带我从餐厅的边门出去。
……
前言/序言
拿起这本书,你会看下去。因为,你是真正的读者,你想通过文字描述进入形象世界,从中汲取美感和启悟,而非仅作为娱乐,追求感官刺激。或许,你已经读过2013年获得全国儿童文学大奖的《木棉·流年》,那么自然该接着读她的姊妹篇。若未曾读,就两本书连续地看。在儿童文学园地里,李秋沅的作品,以其题材之特异和文采之精美,别具一格。它们都蕴含你殷殷寻觅的意境和韵味,读来你会油然感喟,轻轻发一声叹息,默默洒几滴清泪。
看过这本书,你将意识到:每一位作家都有各自的领地,那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那是给予他们艺术灵感、创作资源的沃土。李秋沅的领地,在福建海边的名胜岛屿。进入小说世界,作家以被称为英雄树的木棉命名。木棉树,高大挺拔,开满红花,神采奕奕。《木棉·流年》所歌赞的,正是抗日义勇战士的雄伟民族精神。作家再一次以“木棉”领衔,标识《木棉·离歌》近似《木棉·流年》,同样是为她熟悉和热爱的这一方圣土抒写人物的传记和往事的传奇。
这两部书,都是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木棉·离歌》里的这一个“我”,名叫“薇薇”。独立的章节有机串联,分散的情节殊途同归,使《木棉·离歌》成为了作家对自己从幼年成长为青年的回忆:四岁到十八岁,人一生最纯美的年纪。李秋沅设定的读者对象,就在十岁左右最纯美时期,自然能够拨动同龄人的心弦。由“我”来讲述见闻经历,更见生活的真实,更显艺术的魅力:“薇薇”的眼光和意念,是童稚纯真的;作家的描绘和开掘,是老到深沉的。
小说要给读者提供未曾见闻的境界,《木棉·离歌》把你带上了换新耳目的木棉岛。那里四处可见老屋,爷爷的老屋楼上有一架钢琴。
“奶奶身上有一股好闻的木香,我曾从箱底翻出奶奶的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证书。”爸爸妈妈上班去,“我”就跟爷爷玩中英文互译游戏,“心照不宣”,“配合默契”。体验过“我”家的环境,你会了解“我”的素质和品性:出身书香门第,擅长人生叩问。对人情事理的变异,“我”总要问一句“为什么”?这也正是提示读者关注的课题。
随即,岛上几个人物的悲惨命运,逐一撞击你的心扉。先是残疾人“衡宇”,虽然不无文化,但是只能卖鱼,却会拉一手迷人的大提琴,身患重病仍坚持演出,“几次被疼痛打断,在如雷的掌声中继续下去”。
他曾告诫“我”:“叔叔这代人荒废了好时光……以后,你们,要有出息……”再看归侨疯女“曼茹”,每天都带女儿到渡口广场去唱歌,唱老歌《东方红》《国际歌》《共青团员之歌》……如果有人讪笑,她的女儿春燕就狠狠盯着那人,“两眼冒火”。
《谢园之殇》,讲“我”到“鬼屋”去探险,如泣如诉的“南音”萦绕其间。屋里的东西早被造反派拿走了,只留一幅守园阿公藏起来的小画。画上的园主人,目光穿透层层黑暗。谢家兄弟都是南音演奏高手,老二当上抗日血魂团的一名首领,老大因受不了日寇酷刑自尽于自家楼顶。他们死得很惨,“却到死不敢承认自己是血魂团的人。“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阿公却只吟哦:“山险峻,路斜欹……”南音悲怆的曲调和阿公远去的背影,“在我心间留下苍凉的印记”。
《有一片田野》,讲“华美书院”消失,回旋着“是非对错界域之外,我在那里等你”的诗意。“木棉岛沦陷,沈先生忍辱负重在日本人监控下继续任校长”,掩护抗日活动。但当风雨来袭,此事不被认可,纪念他之启明亭匾上的字被凿掉。沈夫人是画家,“我”跟她学绘画,看不出她脸上有愁苦痕迹。“也许画画是她的庇护所?”却见她怎么也画不好藏在心里的沈先生。斗转星移,市场兴起,为修商业街,拆掉了启明亭,这里再也无所寄托,沈夫人遂寂然离去。
现实的际遇,也多有唏嘘。《穿白纱裙的美伦》里,“我”很好奇,想弄明白美伦为什么不称呼阿珠为外婆,而直接叫她的名字。后来从大人们的交谈中得知,阿珠是“收房丫头”,美伦母亲是丫头养的。奶奶为此警告:“有的真话自己知道就好了,不要随便说。”这又是为什么?人与人如此不平等,真话却不能随便说?而阿珠爱美伦,为外孙女缝制了好看的白纱裙。美伦没能穿上,阿珠躺进新坟。
看到阿珠的墓碑,“我”才感悟:世上有的真相,要等人死才能大白。
《虞美人》里二婆姨的下场,也是如此。她离经叛道,抗婚外逃,父亲因她病故,大姐跟她绝交。乃至她弥留之际,不肯见最后一面。她是德高望重的医生,出殡时许多人来送葬,大姨婆终于现身,“姐妹俩隔着生死喁喁低语”。“我”跟二婆姨则亲近,独自到她家去取她送给“我”的红高跟鞋。那年“我上初中了”,“对美异常敏感起来”,曾在镜子前模仿二婆姨“低首抬眼、桀骜不驯的神情”。
而“我”心目中另一个“虞美人”,是在渡口广场径自坦然跳舞的女学生。
李秋沅把两个故事扭结一处,对比对照凸显意蕴:美在对世俗桀骜不驯,美在对创新执着追寻。作家是美的使者,也是美的守护神。
《乡下来的淑芳》中,淑芳到“我”家当保姆,拒绝自己不中意的“猫仔”求婚。那男人用金钱打通她家门路,迫使她不得不屈服。无奈嫁给了商贩,便置身于生意经,但她坚持要了一架钢琴,说是给未出生的孩子准备的……《别了,老屋》,书到结局情未了,“我视若珍宝的东西,汩汩地从被风洞穿之心的窟窿里流淌出来,挡都挡不住”。
金钱万能,美在消融。作家为守护,用文字的钢琴弹奏叹惋的心声,以唤起国人警醒。回首往事,几度血雨腥风造成历史伤痛,李秋沅虽未亲身体验,但她童年的记忆里保存着受难者的信息和身影。审视当今,膨胀的物欲正在污染淳朴的灵魂,李秋沅极为忧虑深感痛心,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为让孩子们对历史伤痛与现实弊病能有切合年龄的清明认知,她没有直接正面地铺陈凝重,而是把答案镶嵌于“薇薇”的回忆,交织进小朋友相亲相爱的情谊之中。
“我”同情春燕,将身陷困境者引为好友。“我”尊重谢家兄弟、启明先生,将遭受误解者认作可敬的故人。“我”怜惜淑芳,只能把美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我”羡慕二婆姨、“虞美人,向往穿上红鞋到渡口去跳舞……“我”怀有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因而,《木棉·离歌》叹惋又赞颂,赞颂对美的追求、珍惜与传承。在正能量发挥上,它可谓《木棉·流年》的延续和补充。这两部书相辉相映,弘扬一种高尚坚挺的“木棉”精神,以启蒙小读者鉴古识今,纯净心灵。
艺术总有思想,儿童文学更重营养。因其读者主要是孩子,德育的贯彻讲求美育的熏陶。给孩子讲什么故事,怎样给孩子讲故事,题材与技巧应融会贯通。李秋沅的木棉岛,就属于这一类萦绕爱国爱美情怀又焕发感人魅力的精品。请你阅读的同时,招呼小朋友以及大人们也到这木棉岛来吧,来这里惊心动魄而后沉静思忖。欣赏其典雅的文采,领略其优美的风韵。文学之美熨入你的年少时光,将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剥离的成分。
(崔道怡:原《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木棉·离歌》:那些关于童年的歌谣与成长 在七到十岁的年纪,孩子们的心灵如同初生的绿芽,渴望着阳光雨露的滋养,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也渐渐学会了用言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个阶段,一本真正触动他们灵魂的书,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读物,更是一扇扇窗,让他们窥见更广阔的天地,理解更深邃的情感,并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汲取成长的力量。 《木棉·离歌》这套书,正是为这个充满活力又细腻敏感的年纪量身打造的。它不是一本生硬的说教手册,也不是堆砌华丽辞藻的空洞故事,而是一系列由经验丰富的童书作家精心打磨的、充满真挚情感和生活气息的篇章。每一本书都像一位亲切的朋友,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述着他们身边可能发生的故事,或者那些藏在心底、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感受。 为何选择“木棉·离歌”? “木棉”,在中国南方,是春日里最耀眼的存在。它色彩热烈,姿态挺拔,仿佛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不屈的精神。当木棉花瓣随风飘落,又带着一种悄然的、壮丽的美感。这恰恰呼应了儿童成长的过程——充满活力,也伴随着分离与告别;有热情洋溢的瞬间,也有学会放手的懂得。 而“离歌”,则不单单指分别的悲伤,更包含着对过往的珍视,对成长的敬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离歌”并非终结,而是下一段旅程的序曲。对于七到十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正经历着从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从依赖家人到开始独立思考的过渡期。这个过程中,会有新朋友的到来,也会有老朋友的告别;会有新的知识涌入,也会有过去的稚嫩被取代。这些“离歌”,正是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旋律,教会他们如何勇敢面对变化,如何珍惜拥有,如何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丰富的主题,多样的视角 《木棉·离歌》系列的书籍,涵盖了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 友谊的滋味: 孩子们在这个年纪,友谊变得尤为重要。他们开始懂得分享,懂得合作,也可能经历第一次的小矛盾。书中的故事会细腻地描绘朋友之间的快乐与烦恼,如何化解误会,如何在困难面前互相扶持。它会告诉孩子,真正的友谊需要付出真心,也需要学会包容。或许是一场为了共同梦想而努力的冒险,或许是一次因为误解而产生的隔阂,但最终,友谊的光芒总能穿透一切。 家庭的温度: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也是他们学习爱与被爱的地方。书中会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时刻,父母的辛勤付出,兄弟姐妹间的嬉笑打闹。同时,也会触及孩子在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困惑,比如父母忙碌时的失落,或者对弟弟妹妹的嫉妒。这些故事以柔和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爱,珍惜家庭的温暖,并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家人相处。 梦想的翅膀: 七到十岁,是孩子梦想开始萌芽的季节。他们可能崇拜某个英雄,渴望成为某个职业,或者只是对某个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书中的主人公们,或许会为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努力,经历挫折,但从不放弃。这些故事会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鼓励他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即使过程充满挑战,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小小的烦恼与大大的勇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烦恼:第一次上台表演的紧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失落,或者因为胆小而不敢尝试新事物。这些故事会用生动的情节,展现主人公如何克服恐惧,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它们告诉孩子,烦恼是成长的催化剂,而勇气,则源于一次次微小的尝试与坚持。 自然的低语: 孩子们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木棉·离歌》系列也会关注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它们会讲述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的快乐,观察小虫子的奇妙,或者在雨后的泥泞中寻找乐趣。这些故事不仅能让孩子们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能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生命的多样性与宝贵。 告别的成长: 如同书名中的“离歌”,告别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可能是和小伙伴搬家告别,可能是心爱的玩具被替换,也可能是对一段过去时光的怀念。故事会以温暖而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这些“离歌”,让孩子理解告别并非终结,而是一种转场,是为了迎接新的遇见。它会教导孩子,即使分别,美好的回忆也能珍藏于心,并且,每一次告别,都意味着新的开始。 精良的品质,值得信赖 《木棉·离歌》系列由经验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家倾情创作。他们深谙儿童心理,能够用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文字细腻而不失童趣,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又不乏深刻的寓意。 同时,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设计,插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强阅读的趣味性。精美的装帧,也让这些书籍成为孩子书架上珍贵的收藏。 阅读《木棉·离歌》的意义 阅读《木棉·离歌》系列,对于七到十岁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陪伴。 情感的启蒙: 孩子在故事中,能够认识和理解更复杂的情感,学会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孩子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善良、勇敢、诚信、坚持等美好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想象力的飞跃: 丰富的故事内容和生动的描写,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奇幻世界,培养创造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 故事中的情节并非单一直白,往往蕴含着一些让孩子思考的细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热爱阅读的种子: 一本本好书,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发现阅读的魅力,从而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木棉·离歌》系列,是送给七到十岁孩子的一份珍贵礼物。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故事,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充满蜕变与惊喜的童年时光,让他们在书香中,感受成长的力量,学会勇敢,学会爱,学会珍惜,也学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唱响属于自己的“离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