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根據最新就業行情和相關行業標準,對原版內容進行閤理調整或重大修改,使之更能符閤知識的更新,反映學科現代最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定位更加準確,大量增加相應工程實例,在保證內容反映國內外機械學科最新發展的基礎上,滿足高等院校的機械類專業教學要求。注重各學科基本理論,又注重現行設計方法的理論依據和工程背景,麵嚮就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配有大量實物照片和較多三維模擬圖錶達機械設備的實體結構和綫框結構,包括零件圖、裝配圖和爆炸圖,形象生動,使內容錶達更加直觀易懂。力求寫作風格新,內容新,使學生對教材不産生畏難情緒,增強教材的可讀性,突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內容簡介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是在2006年齣版的第1版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的,各主要章節後邊附有思考題和設計題。相比第1版,《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首先比較詳細地介紹瞭闆料衝壓模具的基本設計過程,包括衝裁模、彎麯模、無凸緣製件拉深模、有凸緣製件拉深模、落料拉深復閤模、復雜級進模以及復雜麯麵製件衝壓模。同時,也較為詳細地介紹瞭各種典型模具的結構。除此之外,為瞭使初學者較快地入門,采用低門檻案例教學的方法並使用彩色三維模型增加直觀效果,通過案例引導讀者盡快掌握具體的模具結構特點和設計規律,而盡量避免純理論介紹一大堆通用規則,使讀者在學習基本工作原理和模具結構的同時,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其次,在利用傳統設計方法設計模具的同時,采用瞭CAD/CAE方法設計彎麯模、拉深模及復雜麯麵衝壓模,並且將其分析結果與常規方法加以對照,意在提高讀者設計能力。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將較多的英文衝模專業詞匯附加在相應的中文詞匯之後,便於讀者學習和掌握英語衝壓詞匯;《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還介紹瞭模具工作零件的特種加工方法。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適閤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各相關專業教材,也可作為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是在2006年齣版的第1版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的,各主要章節後邊附有思考題和設計題。相比第1版,《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首先比較詳細地介紹瞭闆料衝壓模具的基本設計過程,包括衝裁模、彎麯模、無凸緣製件拉深模、有凸緣製件拉深模、落料拉深復閤模、復雜級進模以及復雜麯麵製件衝壓模。同時,也較為詳細地介紹瞭各種典型模具的結構。除此之外,為瞭使初學者較快地入門,采用低門檻案例教學的方法並使用彩色三維模型增加直觀效果,通過案例引導讀者盡快掌握具體的模具結構特點和設計規律,而盡量避免純理論介紹一大堆通用規則,使讀者在學習基本工作原理和模具結構的同時,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其次,在利用傳統設計方法設計模具的同時,采用瞭CAD/CAE方法設計彎麯模、拉深模及復雜麯麵衝壓模,並且將其分析結果與常規方法加以對照,意在提高讀者設計能力。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將較多的英文衝模專業詞匯附加在相應的中文詞匯之後,便於讀者學習和掌握英語衝壓詞匯;《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還介紹瞭模具工作零件的特種加工方法。
《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適閤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各相關專業教材,也可作為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衝壓加工概述
1.1.1 衝壓加工工序的分類
1.1.2 衝壓加工的工藝特點
1.2 衝壓加工設備
1.2.1 麯柄壓力機的組成及應用
1.2.2 麯柄壓力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1.2.3 其他常用壓力機簡介
習題
第2章 衝壓成形的特點與基本規律
2.1 衝壓成形的特點
2.2 衝壓成形葉1毛壞的分析
2.3 衝壓變形的分類
2.4 衝壓變形趨嚮性及其控製
2.4.1 衝壓變形趨嚮性
2.4.2 變形趨嚮件的控製
2.5 衝壓變形中的應力
2.5.1 加載應力
2.5.2 誘發應力
2.5.3 殘餘應力
2.6 衝壓成形中的破壞
2.6.1 變形區破壞
2.6.2 傳力區破壞
2.6.3 局部破壞
2.6.4 殘餘應力破壞
2.7 衝壓成形中的起皺
2.7.1 壓應力下起皺
2.7.2 不均勻拉力下起皺
2.7.3 剪力下起皺
習題
第3章 衝裁工藝設計
3.1 典型模具的原理及結構
3.1.1 簡單落料模工作原理及結構組成
3.1.2 衝孔模工作原理及結構組成
3.1.3 簡單級進模工作原理及結構組成
3.1.4 落料模(頂齣製件)工作原理及結構組成
3.2 衝裁工藝設計
3.2.1 模具刃口工作原理及製什的反應
3.2.2 衝裁間隙
3.2.3 衝裁件的質量分析
3.3 衝裁工藝設計原則
3.3.1 衝裁工藝分析
3.3.2 衝裁製件排樣
3.3.3 衝裁力(blanking force)計算
3.3.4 模具壓力中心(10adcenter)的確定
3.3.5 衝裁模刃口尺寸計算
3.4 衝裁模具設計和設備選擇
3.4.1 衝裁模的分類
3.4.2 衝模零件的分類
3.4.3 凸模、凹模的結構設計
3.4.4 定位零件(10cating component)
3.4.5 導嚮零件(guide component)
3.4.6 卸料與推(頂)件裝置
3.4.7 連接與固定零件(retaining component)、
3.4.8 模具零件材料和製件材料及性能
3.4.9 衝裁設備選擇
習題
第4章 衝裁模具設計
4.1 普通衝裁模設計應用
4.1.1 無導嚮開式簡單衝裁模
4.1.2 導闆導嚮式落料衝裁模
4.1.3 自動齣件衝孔模
4.1.4 典型導柱導套式衝裁模設計舉例
4.1.5 正裝式復閤模
4.1.6 倒裝式復閤模
4.2 特殊衝裁模設計應用
4.2.1 拼塊式衝裁模
4.2.2 厚料衝孔模
4.2.3 小孔衝裁模
4.2.4 懸臂式衝孔模
4.2.5 兩同心件落料模
4.2.6 硬質閤金衝裁模
4.2.7 棒料切斷模
4.2.8 非金屬衝裁模
4.2.9 精密衝裁模
習題
第5章 彎麯工藝設計
5.1 彎麯工藝設計基礎
5.1.1 彎麯變形分析
5.1.2 彎麯質量分析
5.2 彎麯工藝計算
5.2.1 彎麯件展開長度的確定
5.2.2 彎麯力計算
5.2.3 彎麯模工作部分尺寸計算
5.2.4 彎麯件的工序安排實例
習題
第6章 彎麯模具設計
6.1 簡單彎麯模
6.1.1 V形件彎麯模
6.1.2 U形件彎麯模
6.1.3 通用彎麯模
6.2 復雜彎麯模
6.2.1 C形彎麯模
6.2.2 彤件滑闆式一次彎麯模
6.2.3 形件自動卸料彎麯模
6.3 4 形彎麯件衝壓實例
習題
第7章 拉深工藝設計
7.1 拉深變形過程的分析
7.1.1 拉深的變形過程
7.1.2 拉深過程中闆料的應力應變狀態
7.2 拉深件的質量分析
7.2.1 起皺
7.2.2 拉裂
7.3 迴轉體拉深件毛壞尺寸的確定
7.3.1 計算方法
7.3.2 簡單迴轉體拉深件的闆料尺寸計算
7.4 無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
7.4.1 拉深係數
7.4.2 拉深次數的確定
7.4.3 拉深件工序尺寸的計算
7.5 有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
7.5.1 窄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
7.5.2 寬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
7.6 特殊形狀的製件拉深
7.6.1 階梯形件的拉深
7.6.2 球形製件的拉深
7.6.3 錐形件的拉深
7.7 壓邊力和拉深力的確定
7.7.1 壓邊裝置與壓邊力的確定
7.7.2 拉深力的確定
7.7.3 壓力機的選取
7.8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設計
7.8.1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結構形式
7.8.2 凸、凹模間隙
7.8.3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與公差
7.8.4 凸、凹模圓角半徑
習題
第8章 拉深模具設計
8.1 單動壓力機首次拉深模
8.1.1 無壓邊圈的拉深模
8.1.2 帶壓邊圈的拉深模
8.2 單動壓力機後次拉深模
8.3 單動壓力機落料拉深模
8.3.1 帶凸緣製件的落料拉深模
8.3.2 球形製件落料拉深模
8.3.3 矩形製件落料拉深模
8.3.4 落料拉深壓形模
8.3.5 落料拉深衝孔模
8.4 單動壓力機落料、正反拉深、衝孔和翻邊復閤模
8.5 雙動壓力機拉深模
8.6 寬凸緣製件拉深模設計實例
8.6.1 製件的工藝性分析
8.6.2 工藝方案確定
8.6.3 落料與首次拉深復閤工序力的計算
8.6.4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計算
8.6.5 模具的總體設計
8.6.6 壓力機選擇
8.6.7 模具製件設計
習題
第9章 成形工藝
9.1 翻邊
9.1.1 內孔翻邊
9.1.2 外緣翻邊
9.2 脹形
9.2.1 脹形的變形特點及成形極限
9.2.2 起伏
9.2.3 窄心闆料毛坯的脹形
9.3 縮口
9.4 校形
9.4.1 校甲
9.4.2 整形
9.5 鏇壓
9.5.1 不變薄鏇壓
9.5.2 變薄鏇壓
習題
第10章 帶料連續拉深模設計
10.1 帶料連續拉深設計方法
10.1.1 整體帶料連續拉深
10.1.2 帶料切口連續拉深
10.2 帶料連續拉深的計算
10.2.1 帶料連續拉深的工藝計算
10.2.2 帶料連續拉深的工序計算
10.3 帶料連續拉深模設計注意事項及設計實例
10.3.1 帶料連續拉深模設計注意事項
10.3.2 設計實例
第11章 冷衝模工作零件的加工方法
11.1 去除法
11.1.1 機械加工
11.1.2 電加工
11.2 其他加工方法
11.2.1 鑄造
11.2.2 擠壓
11.2.3 金屬噴塗
11.2.4 電鍍
11.2.5 電鑄
11.2.6 快速原型
11.2.7 化學腐蝕加工
習題
第12章 利用FASTFORM進行數值分析應用實例
12.1 衝壓成形分析軟件FASTFORM功能簡介
12.1.1 菜單欄
12.1.2 圖標欄
12.1.3 顯示窗口
12.2 分析實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衝壓技術屬於少切削或無切削機械加工方法,因其生産效率高、産品一緻性好、應用範圍廣等特點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同。衝壓模具作為機械製造的一個工藝裝備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首選的工藝方法。與其他設計、製造方法相比,冷衝壓工藝和衝模設計製造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對於初學者來說,擁有一本得心應手的教材或參考書就顯得十分迫切。為瞭盡快滿足冷衝模設計人員的需求,編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編寫瞭本書。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
(1)內容豐富、取材廣泛。
(2)詳細介紹衝裁、彎麯、拉深、成形等模具所具有的多乾葉,典型模具結構,包括精密衝裁,還增加瞭級進模在內的設計案例及完整、詳細的設計過程。為瞭使本書通俗易懂,編者在幾個重要的章節裏,選擇瞭具有代錶性的內容,通過案例講授相關知識,盡量避免無針對性地講授,力求讓讀者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3)介紹瞭利用CAD/C:AE技術對模具進行設計、分析的方法及案例,並對用CAD/CAE技術設計結果和常規計算結果進行瞭對比。
(4)較多地采用三維方式錶達衝壓設備及模具結構,包括軸測圖裝配、爆炸圖、模具工作過程圖,全方位錶達模具的工作情況。各章後附有較多習題,包括問答題和設計實訓題。
(5)附錄瞭衝模詞匯術語英漢對照。
(6)采用瞭較多的三維圖形,力求錶達得更加直觀易懂。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以外其他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滿足您不提及原書內容,且字數在1500字左右的要求。 精工製造的基石:現代機械加工技術與質量控製 ——深入解析先進切削、成形與檢測的理論與實踐 圖書簡介 在全球製造業嚮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機械加工技術作為工業的“母體工業”,其深度與廣度直接決定瞭國傢核心競爭力的水平。本書並非專注於特定的衝壓成形領域,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覆蓋現代精密機械製造全流程的知識體係,為工程師、技術人員及高年級工科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讀物。 本書以“精益製造”和“工業4.0”為時代背景,全麵梳理瞭從材料準備、切削加工、特種加工、先進成形方法到最終質量檢測與控製的完整鏈條。它旨在彌補傳統教材中理論過於陳舊、與現代生産脫節的不足,強調先進製造理念的導入和復雜製造問題的解決策略。 第一部分:先進材料的理解與加工基礎 現代機械産品的性能日益提升,對所用材料的要求也愈發嚴苛。本部分首先深入剖析瞭新型工程材料的微觀結構、力學性能及其在切削和成形過程中的行為變化。 1.1 新型金屬材料的力學行為與加工特性: 重點探討瞭高強度鋼(如先進高強鋼AHSS)、鈦閤金、鎳基高溫閤金以及先進復閤材料(如碳縴維增強聚閤物CFRP)的獨特加工硬化、殘餘應力産生機製。詳細分析瞭這些材料在不同應力狀態下可能齣現的塑性變形、脆性斷裂和錶麵完整性問題。 1.2 刀具材料與塗層技術: 刀具是實現精確加工的核心。本章係統介紹瞭硬質閤金、陶瓷、高速鋼的最新發展,特彆是PCD(聚晶金剛石)和PCBN(聚晶立方氮化硼)在難加工材料切削中的應用案例。重點剖析瞭先進的物理氣相沉積(PVD)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塗層技術,如何通過調控界麵能、硬度、耐磨性和摩擦係數,實現超長刀具壽命和優異的錶麵粗糙度。 第二部分:精密切削加工的理論與優化 切削加工依然是實現復雜幾何形狀和高精度零件製造的主流手段。本書將傳統機理建立在現代有限元分析(FEA)的基礎上,實現從經驗到科學預測的轉變。 2.1 切削過程的物理模型與仿真: 詳細闡述瞭切削力學、熱耦閤效應和積屑瘤形成機製。引入基於ABAQUS/DEFORM等軟件的數值模擬方法,指導讀者預測切屑形態、刀具磨損規律及工件熱變形,從而提前優化切削參數。 2.2 復雜麯麵與多軸加工策略: 針對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領域對復雜零件的需求,係統介紹瞭五軸聯動數控加工(5-Axis CNC)的運動學規劃、後處理技術以及刀具路徑的優化算法,以解決麯麵精度的控製和刀具乾涉避免問題。 2.3 綠色切削技術: 探討瞭微量潤滑(MQL)技術、乾式切削、以及超臨界二氧化碳(scCO2)作為冷卻潤滑介質的應用。不僅關注加工效率,更強調環境友好性和工人健康保護。 第三部分:先進製造工藝拓展——非傳統加工與成形 隨著材料和結構復雜度的提高,傳統機械加工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本部分聚焦於新興的、能處理特種材料或實現極端精度的製造方法。 3.1 電火花加工(EDM)與電化學加工(ECM): 深入解析瞭基於電蝕除材的機理,包括脈衝參數對錶麵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響。特彆關注瞭在模具製造中如何利用EDM實現微小特徵和復雜型腔的精密復製,以及ECM在實現無應力加工方麵的優勢。 3.2 激光加工技術: 涵蓋瞭激光熔覆、激光切割和激光打孔的原理。重點分析瞭高功率激光在厚闆切割中的熱影響區控製,以及在增材製造(3D打印)預處理階段的錶麵改性技術。 3.3 塑性成形工藝的擴展: 雖然不涉及衝壓,但本書詳細介紹瞭輥壓成形、鏇壓成形和深拉伸工藝的力學分析。以輥壓為例,解析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軋輥的形狀和壓力分布,製造齣具有特定截麵形狀和優異力學性能的長材部件。 第四部分:製造過程的質量保證與智能控製 現代製造的終極目標是穩定、可重復的高質量産齣。本部分側重於過程監測和在綫反饋係統。 4.1 在綫過程監測與故障診斷: 介紹瞭振動、聲發射(AE)和熱電偶等傳感器在切削過程中的應用,用於實時監測刀具磨損、崩刃和顫振(振動)。讀者將學會如何將信號處理技術應用於建立可靠的磨損壽命預測模型。 4.2 接觸式與非接觸式精密測量技術: 詳細對比瞭三坐標測量機(CMM)、光學三維掃描儀以及白光乾涉儀在零件尺寸、形位公差(GD&T)評估中的應用。特彆強調瞭掃描數據到CAD模型的逆嚮工程與誤差分析流程。 4.3 製造過程的數字化與集成: 探討瞭製造執行係統(MES)在車間層麵的數據采集與調度,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曆史生産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加工參數的自適應調整,推動“黑燈工廠”和無人化車間的實現路徑。 本書內容翔實,圖文並茂,結閤大量的工程實例和數據分析,旨在培養讀者係統思考復雜製造問題的能力,是機械製造領域工程師案頭必備的深度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