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竺可桢全集》靠前9卷(日记十四集),收录1968—1969年的竺可桢日记。这两年正处于“”时期,科研领域开展“革命大批判”,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引起大规模的“外调”审查,建立“五七干校”,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九大”召开,进入“斗批改”阶段,工人宣传队进驻“上层建筑领域”,发布“靠前号命令”。对这些背景事件,竺可桢日记中都有细致入微的反映。这两年,竺可桢频繁接待人事外调、业务访问及书面回复,他把此项接待看成是应尽的责任和任务,认真对待。有时是直接面谈,有时是先留下调查问题,回去查对日记做准备,有时把来访者的记录稿带回家认真核对修改,为此耗去大量时间。有时依据事实对来访者先入为主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所提出的大量有事实依据的材料,对正确了解被调查人员的个人历史及对改正某些诬陷不实之词,起了重要作用。 本书以“存真”为原则,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等 竺可桢 著作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南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靠前、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评价二 哇!终于等到《竺可桢全集》的第19卷了!上次读他关于气候变迁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感觉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一卷,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他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毕竟,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对中国这片土地上频发的洪涝、干旱、地震等等,一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想想看,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他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我特别期待能读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他对某次大旱的详细记录,或者对某次台风路径的预测过程。这样的内容,不仅能满足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体会到科学家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探索精神和责任感。而且,我相信,从他的著作中,我还能学到很多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记录的方法,这对于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每一页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同样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非常期待《竺可桢全集》中能够涉及到更多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论述。第19卷,我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卷集大成者,或许会收录一些竺可桢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国家建设、科学普及、教育改革等重要议题发表的演讲、文章,甚至是担任重要职务时所撰写的报告。我尤其想看到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在那个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像竺可桢先生这样的先行者,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我希望在这一卷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他如何在中国推广科学民主、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的具体事例。通过这些内容,我不仅能学习到他的科学智慧,更能感受到他那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份强大的精神激励。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思想家。对于《竺可桢全集》第19卷,我很好奇它是否会收录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或者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些评论和看法。毕竟,他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如此重大的变革,他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一定非同寻常。我猜想,这一卷里可能会有一些他与同时代其他学者、名人的通信往来,或者一些他关于人生哲理、艺术欣赏的感悟。这样的内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竺可桢先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学术成就。我很想知道,在那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岁月里,他是如何平衡科学研究和个人生活的?他又是如何看待教育、文化、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我相信,透过这些更加“人性化”的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和风骨。这绝对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灵魂的绝佳机会。
评分评价一 “竺可桢全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我尤其期待这第19卷,不知道里面又会为我们揭示怎样一段科学探索的历程。竺可桢先生不仅是中国气象学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都有着深邃洞察的大家。我猜想,这一卷的内容,或许会聚焦于他晚年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关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亦或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也可能,会深入探讨他早年的一些研究,那些奠定了他学术地位的基石。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翻阅着泛黄的书页,感受着先生那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以及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关怀。我很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是如何保持初心,如何在挑战中前行,又是如何将他的智慧和经验,融入到中国现代科学的建设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一份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去理解那个时代,去学习那位伟人。
评分评价三 一直以来,我都对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感兴趣。这《竺可桢全集》第19卷,我猜想,或许会更加侧重于他在地理学领域,特别是中国地理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的内容。也许会收录一些他当年实地考察的日记、笔记,甚至是一些手绘的地图和图表。我曾读过他关于地理学与历史发展关系的论述,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他能够将地理环境与社会变迁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宏观的视野。我期待这一卷能够展现他更多这样的研究成果,比如他对某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细致描绘,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甚至,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他对于中国地理格局的整体性思考,以及他如何为中国的地理科学发展勾勒蓝图。这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仿佛置身于先生当年考察的现场,与他一同感受祖国大地的壮丽与神秘。我想,通过阅读这一卷,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地理的独特之处,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对国家的热爱和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