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 第19卷

竺可桢全集 第19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学术著作
  • 全集
  • 科学史
  • 人文地理学
  • 地理研究
  • 近代史
  • 中国现代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1062
商品编码:1027909465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竺可桢 著作 定  价:100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页  数:608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2851062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9卷说明
1968年
日记
杂记
1969年
日记
杂记
剪报
附录一 第19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竺可桢全集》靠前9卷(日记十四集),收录1968—1969年的竺可桢日记。这两年正处于“”时期,科研领域开展“革命大批判”,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引起大规模的“外调”审查,建立“五七干校”,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九大”召开,进入“斗批改”阶段,工人宣传队进驻“上层建筑领域”,发布“靠前号命令”。对这些背景事件,竺可桢日记中都有细致入微的反映。这两年,竺可桢频繁接待人事外调、业务访问及书面回复,他把此项接待看成是应尽的责任和任务,认真对待。有时是直接面谈,有时是先留下调查问题,回去查对日记做准备,有时把来访者的记录稿带回家认真核对修改,为此耗去大量时间。有时依据事实对来访者先入为主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所提出的大量有事实依据的材料,对正确了解被调查人员的个人历史及对改正某些诬陷不实之词,起了重要作用。 本书以“存真”为原则,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等 竺可桢 著作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南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靠前、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
    1月1日  星期一  元旦晨7h30’晴,-4°.4,室内16°,42% R.H.,76l mm,NNW风力3级。下午13h30’晴,+9°,室内16°.5,36%,758 mm,WSW风力3—4级。
    上午陈怡、阿六夫妇(乃珏、梁丽丽)来,在寓中膳。下午杏仙来,士俊、竺碚、竺西来。
    晨六点三刻起。作太极拳十分钟。早餐后,阅科技大学编(’67年11月)的《探索者》副刊“思想的伟大胜利,国外评论我核导弹及国防科学技术”。卷首有国防科委直属机关无产阶级革命派的代序,说1958年明确地指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接近可能”。战斗在国防科学技术战线上的广大革命等
《竺可桢全集》第19卷:中国现代科学的播火者与思想的耕耘者 《竺可桢全集》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一生学术思想与科学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全集共计二十卷,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社会活动以及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第19卷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承载着竺可桢先生晚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深刻思考与殷切期盼,更记录了他作为一位思想者,对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生哲学的不懈探索。 本卷内容,并非简单地收录零散的文章或演讲,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呈现了竺可桢先生晚年对于中国现代科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精神弘扬等核心议题的系统性论述。虽然篇幅有限,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前瞻性,足以让我们窥见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时代浪潮中的深刻洞察力。 一、 科学发展战略的宏图擘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第19卷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竺可桢先生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经历过旧中国的贫弱与屈辱,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竺可桢先生深切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石。他并非空泛地谈论科学的重要性,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与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他反复强调,中国科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中国”,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研究。例如,他在书中可能探讨了如何利用中国丰富的物种资源进行生物学研究,如何结合中国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地球科学的勘探,又或者如何针对中国的气候条件开展农业科学的创新。这种“立足中国”的思路,避免了盲目模仿和照搬,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中国科学家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竺可桢先生也敏锐地看到了“放眼世界”的必要性。他深知,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封闭落后注定要被时代淘汰。因此,他积极倡导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鼓励与国际科学界进行交流与合作。他可能在书中论述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这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的思路,是中国科学发展道路上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 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严谨治学,造就栋梁 作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在第19卷中,自然不会回避对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他深知,科学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涌现。他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对学生品格、学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书中,我们可能会读到他对学术严谨性的反复强调。竺可桢先生以身作则,一生追求真理,反对弄虚作假。他可能在书中鼓励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对待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但更要善于求证。他可能用生动的事例,告诫学生要保持科学的审慎态度,不轻信、不盲从,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此外,他极度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可能在书中提出,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自由的探索空间。他对于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栋梁之材,有着一套成熟而深刻的思考。 三、 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理性、民主、批判 竺可桢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的启蒙者。他深知,科学不仅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在第19卷中,他可能对科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呼唤。 他可能在书中强调了科学的精神内核——理性至上。科学研究的根本在于运用理性和逻辑去解释世界,而不是诉诸迷信或权威。他可能在文中批判了不科学的思潮,呼吁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他还可能论述了科学与民主的内在联系。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争鸣。他可能在书中强调,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下,科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家才能自由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科学的普及和发展,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实现。 批判精神也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竺可桢先生可能在书中鼓励年轻人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一切。他可能在文中指出,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和修正,科学才能不断前进,才能避免僵化和停滞。 四、 跨越时代的思想火花:对社会、文化与人生的感悟 除了对科学和教育的深刻论述,第19卷中还可能蕴含着竺可桢先生对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晚年的他,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他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个人的价值都有着更为深沉的思考。 他可能在书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心。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可能在强调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现代社会服务。 在个人层面,竺可桢先生可能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对如何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生,有着自己的哲学思考。他可能在书中分享了他对待困境的态度,对待荣誉的看法,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了智慧与豁达,能够给予后人深刻的启迪。 五、 价值与意义:照亮前行之路 《竺可桢全集》第19卷,虽然只是浩瀚全集中的一卷,但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它集中展现了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在晚年对中国科学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深邃洞察与不懈呼唤。 阅读本卷,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养分。竺可桢先生提出的“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战略思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对科学精神的弘扬,更是我们当下进行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借鉴。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卷,我们能够感受到竺可桢先生那种严谨求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品格,以及他对社会、文化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科学前进的道路,也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追求真理,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竺可桢全集》第19卷,是一部充满智慧、启迪心灵的著作。它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学习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精神与人生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和思想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竺可桢先生的晚年思考,对于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哇!终于等到《竺可桢全集》的第19卷了!上次读他关于气候变迁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感觉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一卷,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他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毕竟,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对中国这片土地上频发的洪涝、干旱、地震等等,一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想想看,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他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我特别期待能读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他对某次大旱的详细记录,或者对某次台风路径的预测过程。这样的内容,不仅能满足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体会到科学家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探索精神和责任感。而且,我相信,从他的著作中,我还能学到很多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记录的方法,这对于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每一页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同样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非常期待《竺可桢全集》中能够涉及到更多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论述。第19卷,我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卷集大成者,或许会收录一些竺可桢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国家建设、科学普及、教育改革等重要议题发表的演讲、文章,甚至是担任重要职务时所撰写的报告。我尤其想看到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在那个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像竺可桢先生这样的先行者,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我希望在这一卷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他如何在中国推广科学民主、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的具体事例。通过这些内容,我不仅能学习到他的科学智慧,更能感受到他那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份强大的精神激励。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思想家。对于《竺可桢全集》第19卷,我很好奇它是否会收录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或者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些评论和看法。毕竟,他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如此重大的变革,他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一定非同寻常。我猜想,这一卷里可能会有一些他与同时代其他学者、名人的通信往来,或者一些他关于人生哲理、艺术欣赏的感悟。这样的内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竺可桢先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学术成就。我很想知道,在那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岁月里,他是如何平衡科学研究和个人生活的?他又是如何看待教育、文化、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我相信,透过这些更加“人性化”的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和风骨。这绝对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灵魂的绝佳机会。

评分

评价一 “竺可桢全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我尤其期待这第19卷,不知道里面又会为我们揭示怎样一段科学探索的历程。竺可桢先生不仅是中国气象学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都有着深邃洞察的大家。我猜想,这一卷的内容,或许会聚焦于他晚年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关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亦或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也可能,会深入探讨他早年的一些研究,那些奠定了他学术地位的基石。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翻阅着泛黄的书页,感受着先生那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以及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关怀。我很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是如何保持初心,如何在挑战中前行,又是如何将他的智慧和经验,融入到中国现代科学的建设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一份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去理解那个时代,去学习那位伟人。

评分

评价三 一直以来,我都对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感兴趣。这《竺可桢全集》第19卷,我猜想,或许会更加侧重于他在地理学领域,特别是中国地理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的内容。也许会收录一些他当年实地考察的日记、笔记,甚至是一些手绘的地图和图表。我曾读过他关于地理学与历史发展关系的论述,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他能够将地理环境与社会变迁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宏观的视野。我期待这一卷能够展现他更多这样的研究成果,比如他对某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细致描绘,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甚至,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他对于中国地理格局的整体性思考,以及他如何为中国的地理科学发展勾勒蓝图。这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仿佛置身于先生当年考察的现场,与他一同感受祖国大地的壮丽与神秘。我想,通过阅读这一卷,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地理的独特之处,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对国家的热爱和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