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物拍卖大典
2018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Auction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8/03/15
商品语言 / 中文/繁体
装订 / 平装
内容简介
《2008书画拍卖大典》收录了2007年两岸三地与欧美各主要拍场的拍卖成交记录,共分八大类七十九品项,每笔皆为图文参照。本书并整理出各类排行榜,以及2007年拍卖市场的总回顾与分析专文,是一本丰富详实的参考工具书。
《2008中国书画拍卖大典》是当今拍卖市场上,资料丰富的一本工具书。本书收录港台、大陆、欧美各大甩卖公司2007年全年度的拍卖精品,依照艺术家姓名排列为读者完整呈现精美图文纪录,共计四千八百笔资料。
购买这套书系(包含了《书画 2017》等几本配套读物)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跨年度的横向对比数据库。我发现,单独看任何一本都是片段,但将它们并置,尤其是将2018年的“大典”与2017年的“年鉴”放在一起对比时,那种市场演变的张力就显现出来了。举个例子,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水墨画时,我注意到2017年对于“海外回流精品”的追捧热度极高,但到了2018年,市场似乎开始转向对“台湾本土重要流派”的重新价值评估。这种微妙的审美倾向转移,在同一系列的不同年份出版物中才能被清晰捕捉。这套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连续性记录”,它仿佛是一台高清摄像机,忠实记录了收藏风向标的每一次转动。对于研究艺术史和市场学的人来说,这种时间轴上的数据和评论的积累,是无价之宝。我甚至开始期待能集齐更多年份的版本,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台湾艺术品拍卖时间胶囊”。
评分作为一个骨董鉴赏的业余爱好者,我购买这本“典藏版”主要是冲着它对“骨董”品类的覆盖面去的。说实话,在实体书越来越少的今天,能找到一本如此详尽、涵盖面如此广的台湾地区拍卖实录,实属难得。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清中期瓷器的部分,那些关于粉彩和珐琅彩的对比分析,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于一件景德镇官窑瓶的釉面微观结构描述,细致到了肉眼难以察觉的程度,配图的放大倍数也恰到好处,让我对未来自己在实体拍卖行中如何用放大镜去辨识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它对杂项,比如玉器和竹木牙雕的收录也令人惊喜,要知道很多拍卖行在这类非主流艺术品上往往只是草草了事,但这本书却为它们分配了不小的篇幅,并提供了较为靠谱的市场估值区间。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收藏的几件小件杂项,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参照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台湾艺术品拍卖生态图谱,让你明白在这个生态里,哪些品类最受追捧,哪些正在蓄势待发。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年鉴”这类书籍抱有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更新快、时效性强,但深度却往往不足。然而,这本《2017 骨董拍卖年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流于表面的价格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市场背后的“为什么”。比如,书中对某批宋代定窑白瓷在2017年集中出现并引发价格回调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将其归因于几位重量级藏家同时清仓的行业动态,这种行业内部信息的披露,是普通新闻报道绝对接触不到的。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市场情绪”的捕捉,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像是资深行家之间的私下交流,而非冰冷的学术报告。它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讲述了2017年台湾拍卖界经历的几次“小地震”和“大回暖”。当我对照我手中的旧藏清单,试图评估其潜在价值时,这本书提供的语境和判断依据,比单纯的数字更有启发性。它教会我的不是“值多少钱”,而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它为什么值这个价,未来可能如何变动”。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几本书的编辑水准非常一致,体现了出版方对文物资料的敬畏之心。我特意翻阅了《书画 2016》中的部分古代书画局部放大图,那墨色的层次感和纸张的纤维纹理,清晰得令人赞叹。很多拍卖行为了节省成本,会压缩图版的精细度,但这里显然没有妥协。书中的很多古代作品的题跋和印鉴部分,都采用了高分辨率的特写镜头,这对于做传统鉴别和印章学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省去了无数跑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时间。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比对了书中收录的某位清初画家的一枚闲章的细节,发现书中图版的清晰度,足以让我判断出这枚印章的朱泥老化程度和刻工风格,这远非一般网上能找到的模糊照片可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交易价格,更在于它提供了可供研究和比对的、高质量的视觉证据,这一点对于严肃的收藏家和学者而言,才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这本《2018文物拍卖大典 台湾典藏版》简直是艺术品投资者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拍卖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当年台湾艺术品市场脉搏的权威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书画部分的细致梳理,那些关于近代名家如张大千、溥心畬等人的作品的著录和估价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翻阅其中关于某幅清代山水画的描述时,那种对笔墨皴法的精准描摹,让我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画家的气息。它对于文物的来源考证也做得极其扎实,即便是那些存疑的作品,也给出了审慎的专家意见,而不是一味地鼓吹高价。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研究台湾本地藏家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要知道,台湾的古董市场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收藏体系和对传统文化保存的执着而著称,这本书无疑是解读这个体系的最佳钥匙。我曾根据书中提供的某次拍卖数据,去对比研究了前后几年的市场波动,发现了不少有趣的投资机会,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更早接触到这本“大典”,否则或许能把握住一些转瞬即逝的良机。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图版印刷,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