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尚宽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战国
  • 秦汉
  • 时间
  • 历法
  • 朔闰
  • 编年体
  • 史学
  • 参考工具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5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1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内容简介:天文历法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古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四分历》(即《殷历》甲寅元)创制始用于公元前427年(周考王十四年),本表据此及后来的历法演变,推算编制春秋战国秦汉间942年的溯闰历日,印证史文日辰干支记载,反映其间的改历过程,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古历创制、运用和沿革的状况。同时,针对古历创制行用的具体情况和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表后附录进行了简明而深入的论述和辨正。

作者简介

饶尚宽,汉族,1942年生,陕西城固县人。196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和古代文化史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已出版《古历论稿》(1994年)、《古籍语义阐释学》(1996年)、《训诂学通论》(2001年)、《老子译注》(2006)等多部专著,主编《十三经辞典·春秋谷梁传卷》(2002年)、《新编国学读本》高级本(2008),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目录

前言
春秋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朔闰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
秦朝朔闰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朔闰表(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东汉逆闰表(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附录 古历的创制、运用和沿革
一 星象与人事
二 观象授时
三 《四分历》的创制
四 《四分历》的运用
五 两汉历法沿革说略
六 《颛顼历》和《三统历》辨正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一、本表起自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220年,包括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时期942年间的全部朔闰日辰干支和朔日余分。其分期与《中国历史纪年表》相一致。
二、《四分历》(即《史记·历书》所载《历术甲子篇》,又称《殷历》甲寅元)创制行用于公元前427年(周考王十四年)。此前属于观象授时时期,建正、置闰尚在探索之中。但是,《春秋》、《左传》等典籍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后纪事完整,鲁国十二公及相关史实清楚,日食记载准确,朔望月相在天,又有连续的年月日干支为据,完全可以用《四分历》逆推而定。据此,本表中的《春秋朔闰表》参考先师张汝舟先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春秋经朔谱》,采用张培瑜先生《中国先秦史历表》所推每年子月冬至干支,确定建正月序,设置闰月于岁末,并将《春秋》、《左传》经传所记干支录入表中,用阿拉伯数字标明是该月第几日,加以印证。干支误记者,注有“误”字,稍加说明;有日无月者,承前记事,注有“承前”字;赴告于鲁而不合者,注有“从赴”字,以便查对。
三、公元前427年以前既然是观象授时,以实际天象纪事,就必须求得当时天象实况才能编制历表。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与《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 《汉风余韵:秦汉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 李文远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配有历史地图与文物插图 页数: 850页 --- 内容简介 《汉风余韵:秦汉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秦汉大变革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及文化景观如何形成、演变与融合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聚焦于这一两千年来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时代,探讨制度的建立如何渗透至社会肌理,以及不同地域、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如何塑造了“汉人”这一共同体的初步面貌。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考古文献为基础,分为上下两卷,系统梳理了从秦朝的建立、统一到东汉中期的社会文化图景。 上卷:制度与生活:秦汉社会结构的重塑 上卷集中探讨了秦汉大一统帝国在政治制度统一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社会工程,重塑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一章:郡县制的推行与社会层级的固化 本章深入考察了秦汉帝国如何从权力结构上打破旧有的封建藩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重点分析了这一制度对地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户籍、赋税等手段,将个体更直接地纳入国家体系。研究者通过对出土竹简文书的分析,揭示了基层社会中吏治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普通民众对新政权复杂的情感反应。 第二章:盐铁官营与经济生活图景 盐铁专营是秦汉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体现。本章详细论述了官营手工业、采矿业的组织形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汉书·食货志》的重新解读,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冶铁遗址,探讨了国家垄断如何调节了物资流通,并在特定历史时期引发了社会矛盾。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丝绸之路开辟前后,商品贸易的区域差异和文化渗透。 第三章:礼制重塑:儒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与普及 本书认为,汉代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项深刻的意识形态工程。本章细致分析了董仲舒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如何在教育体系、选官制度(察举制)中占据核心地位。重点探讨了“孝”与“忠”等核心伦理观念如何内化为社会规范,并对家庭结构与宗族关系产生了长远影响。 第四章:城市空间与居住形态的演变 秦汉时期,都城长安、洛阳的规划展现了帝国对秩序的极致追求。本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比了秦代的咸阳与汉代的都城布局,分析了里坊制度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地方郡县的城市化进程,探讨了不同等级城市在社会功能、建筑材料和公共设施方面的差异,以及市民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萌芽。 下卷:文化交融与精神世界:秦汉的多元面向 下卷则将焦点从制度层面转向文化、思想和精神生活,展示了秦汉时期文化上的巨大活力与张力。 第五章:神仙信仰与道教的雏形 尽管儒学占据正统地位,但秦汉时期对长生不老和神仙世界的追求并未消退。本章详细梳理了战国以来方士活动在汉代的延续与发展,分析了黄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本土巫术的结合,探讨了早期道教思想(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前身)是如何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中传播,形成一股与官方意识形态抗衡的精神力量。 第六章:文学的转型:赋、诗、史的黄金时代 本书专门辟出章节,分析了秦汉时期文学体裁的成熟与创新。重点考察了汉赋如何从楚辞的抒情转向对帝国盛景的铺陈与歌颂,以及“五言诗”的兴起对后世文学的奠基作用。在史学方面,则着重剖析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精神与班固《汉书》的制度化叙事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第七章:技术革新与日常生活美学 秦汉是重要的技术积累期。本章详细介绍了造纸术的成熟、改进的灌钢法、耧车等农业工具的推广,以及水利工程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画像石、画像砖的研究,生动描绘了当时的衣着服饰、饮食风俗、丧葬礼仪,揭示了精英阶层与平民生活审美情趣的异同。 第八章:边缘群体的声音:妇女与少数民族的互动 历史研究常忽略“非主流”群体。本章尝试从有限的史料中,还原秦汉时期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化,特别是受到儒家“三从四德”影响下的实际生活状态。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帝国与周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的军事、贸易与文化交流,分析了边郡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帝国腹地的观念和艺术风格。 结语:秦汉遗产与后世的奠基 总结部分,作者提炼出秦汉时期在“大一统”理念、中央集权制度、儒家伦理框架以及文化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论证了这一两百年是如何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国历史设定了不可逆转的文化与政治基调。 --- 本书特点: 1. 多学科交叉研究: 整合了考古学、社会学、文献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秦汉社会图像。 2. 史料的深度挖掘: 大量引用了近年来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内容,对传统史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校勘。 3. 注重社会网络: 突破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叙事,深入探究了士农工商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网络与互动模式。 适合读者: 中国古代史研究者、文化人类学爱好者、对帝国构建与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将中国古代那段漫长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从诸侯争霸到王朝更迭——的“时间坐标”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书籍。市面上有很多讲述春秋战国、秦汉历史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解读,对于精确的时间线索,尤其是涉及古代历法计算的朔闰问题,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处理得不够系统。这本《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表,更可能包含对不同时期历法特征的简要说明,以及如何根据当时的史料进行朔闰推算的原理。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统治者的决策逻辑,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节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理解当时农事安排与朔闰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清晰的事件时间轴,也能帮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与变革。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稍有了解的读者,我深知朔闰的计算之复杂。尤其是古代历法,与现代公历差异甚大,且存在各种变迁。因此,一本能够将春秋战国至秦汉这段长达近千年、历法可能经历多次修订的时期,以准确可靠的朔闰信息呈现出来的书,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其所采用的历法标准,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历法差异。这不仅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数据,也能为我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想象一下,在阅读关于某次重大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的记载时,能够通过这本书精确对应到公历日期,从而与现代天文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历史记载的准确性,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历史研究者和对古代天文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它连接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天象的精细记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普及价值。

评分

这本《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我一直对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从春秋百家争鸣的璀璨,到战国七雄逐鹿的激昂,再到秦朝一统天下的霸气,以及汉朝文景之治的平和与武帝雄风的扩张——充满了好奇。但要真正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时间线的把握至关重要。往往在阅读史书或者历史小说时,会因为不同文献对日期记载的模糊不清、历法转换的复杂而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如同拨云见日,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工具。我尤其期待它在梳理不同诸侯国、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时,能够提供精确的朔闰信息,这对于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相互关联以及历史进程的演变,是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在研究诸侯间的合纵连横、战争的决策时机,或者某一政策出台的具体时间节点,能够有一个如此详尽的时间参照,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和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穿越时空的一把钥匙,让我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走进那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时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从春秋初期到西汉末年,再到东汉初期的历史脉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往往对后续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节点往往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这本《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我设想,在书中,我可以找到某一年,某一个月,甚至是某一天,当时的天象如何,月相变化如何,这些在古代对于天文、占卜、甚至农事都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历史不再是模糊的叙述,而是由一个个精确的时间点串联起来的生动画卷。例如,在研究诸子百家思想兴起时,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节奏,对判断思想产生的土壤至关重要;或者在分析秦朝统一的步伐时,每一个关键战役、每一次政策颁布的具体日期,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战略部署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易被忽略的时间维度,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历史研究的“精度”大大提升,也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好地“抓住”历史的脉搏。

评分

我对于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从春秋到东汉这段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年在各种史籍、论文中遨游。然而,一个常常令我感到头疼的问题是,在阅读不同史料时,关于同一事件的日期记载往往存在出入,或者模糊不清,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对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比如,在研究某次诸侯国的变法,或者某个朝代的关键决策时,精准的时间点能够帮助我判断其动机、影响范围以及与其他事件的关联性。这本书名中的“朔闰表”,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希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权威、可靠的时间参照系,帮助我梳理复杂的历史事件线,填补那些因历法差异而产生的“时间空白”。当我想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春秋时期的战争,或者某个汉代官僚的升迁轨迹时,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严谨、更细致的方式去解读历史的真实面貌,减少因时间误读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评分

研究先秦曆法或者歷史的必備閏朔工具書。

评分

一般……

评分

给别人买的专业书籍,给应该不错

评分

一般……

评分

不便宜,不过用起来方便,作为工具书备用吧

评分

闻说此书褒贬不一,但这方面俺也不懂,买一本当工具书参考,聊备一格

评分

可能和上学时候买重了,应该做个个人的存书目录了

评分

可能和上学时候买重了,应该做个个人的存书目录了

评分

闻说此书褒贬不一,但这方面俺也不懂,买一本当工具书参考,聊备一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