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研究》集中研究瞭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問題。著重分析瞭世紀之交的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分布格局與增長態勢,城鄉用地增長與人口經濟發展的協調狀況、規模增長的動因研究,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調控和引導對策探討等問題。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和目的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界定
第三節 研究框架與結構安排
第四節 研究數據的來源及處理
第二章 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相關研究進展
第一節 國內外對土地利用變化問題的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外對土地利用變化及城市建設用地增長動因的研究
第三節 國內外對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世紀之交的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分布格局與增長態勢
第一節 城鄉建設用地的規模分布和結構特徵
第二節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與結構變化態勢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城鄉建設用地增長與人口經濟發展的協調狀況研究
第一節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分布與人口經濟發展的協調狀況
第二節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與人口經濟增長的協調狀況
第三節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的動因研究
第一節 城市空間增長理論及其研究啓示
第二節 全國尺度的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動因分析
第三節 地方單元的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長動因分析:以北京市為例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演化的機理研究
第一節 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演化態勢分析
第二節 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演化和人口城鎮化的關係探討
第三節 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演化的自身機理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調控和引導對策探討
第一節 1996年以來城鄉建設用地增長調控思路的發展及反思
第二節 未來城鄉建設用地增長調控和引導的對策建議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主要創新
第三節 不足與展望
附錄一中國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中的城市名錄
附錄二2000~2005年人口數據的校正和修補
附錄三1996~2004年主要經濟數據的校核與調整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除瞭對城市建設用地增長狀況或機理的實證性研究外,城市蔓延問題是1990年代以後美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不同學者對城市蔓延有不同的定義和認識。唐斯(Downs,1994.)認為城市蔓延是“郊區化的特彆形式,它包括以極低的人口密度嚮現有城市化地區的邊緣擴展,占用過去從未開發過的土地”。伊文(Ewing,1997)把蔓延歸結成三個特點:①插入式、跳躍式的在農田草場中發展;②沿主乾道、高速公路建立的商業開發區;③低密度、單一使用性質的大型開發項目。總之,城市蔓延以高速公路為依托,蠶食農田、牧場、森林,影響生態環境,以公路建設為標誌的交通條件改善和機動化進程對城市蔓延的影響甚大。
    在分析城市蔓延的動力因素和城市發展管理與控製方法中,研究的主要關注點在於政府政策和法律體係(Richmond,1995;Downs,1994;Rusk,1993)、土地利用與房地産開發(Catlin,1997;De Long,1997;Zhang,2000)、城市交通形態(Baldassare,1986;Carlson,1995;Handy,1996)和人類社會行為研究(Filion et al.,1999)等方麵。其中,對於城市蔓延原因的認識,美國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看法①:林內曼(Linne-man)以及斯萊特(Slater)認為美國的城市蔓延現象根源在於美國文化崇尚“更新就是更好(Newer is Better)”,是一種“喜新厭舊”的文化,其本質和當年開發西部的拓荒精神一脈相承的(The Lincoln Institute ofLand Policy,1995)。巴利(Barry,1994.)比較美國和與歐洲國傢的規劃體係,認為美國缺乏一個由不同等級的規劃構成的土地利用規劃體係,能從宏觀上對土地利用進行控製,導緻瞭美國在郊區化過程中比歐洲占用瞭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學者認為城市蔓延是市場經濟下自發的市場力作用的結果。
    ……      
前言/序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經濟和城鎮化已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其顯著特徵是:除瞭農村的産業和人口迅速嚮各級城鎮轉移和集聚之外,還伴隨著大量農地轉化為各類建設用地。根據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緊缺的國情,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關注人口和産業的轉移和集聚,同時還要加強研究城鄉土地的轉換和閤理利用。因此,該書探索的內容,對進一步拓展我國城鎮化研究的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初讀之後,發現內中有許多亮點和啓示,完全可供讀者欣賞、藉鑒。
    根據城鎮化的機理,城鎮化階段城鄉建設用地的變化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麵,大量的農民進城,必然導緻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建設用地數量的增加;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鄉村建設用地的數量相應下降。鑒於城鎮建設用地比鄉村建設用地更為集約,總體上看,城鎮化過程中雖然城市占用瞭部分農地,但如果考慮到有更多的鄉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在減少或轉換為城鎮建設用地,我國城鄉建設用地的總量應該減少而不是大幅度增加。因此,研究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規律,必須包含城鄉兩大部分。如果我們撇開鄉村建設用地,孤立地隻研究城市用地的規模和增減,就無法正確判斷我國城鄉土地利用變化的趨勢和當前城鄉土地利用齣現的種種問題。該書將城與鄉的建設用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並不多見,值得充分肯定。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研究  引言  建設用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數量、結構與增長模式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傢或地區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居民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傢之一,其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尤為引人注目。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的建設用地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增長,這一現象既是中國經濟社會巨大成就的體現,也帶來瞭諸多挑戰。  本書《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研究》聚焦於這一宏大議題,深入剖析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動因、特徵、規律及其帶來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索麵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本書旨在為政府決策者、科研人員、規劃從業者以及關心中國發展走嚮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多維度的研究視角。  第一章 建設用地增長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本章首先梳理瞭建設用地增長相關的經典理論,包括經濟增長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係、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擴張模型、資源約束下的土地利用優化理論等。在此基礎上,重點迴顧瞭國內外關於建設用地增長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當前研究的主要視角、方法和局限性。例如,在驅動力研究方麵,許多學者關注瞭經濟增長、人口變動、政策導嚮等因素;在空間格局研究方麵,則有對蔓延式擴張、緊湊式發展等模式的討論;在影響研究方麵,環境壓力、耕地保護、社會公平等問題被廣泛關注。通過對現有文獻的係統梳理,本書旨在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坐標,並指齣當前研究的薄弱環節和需要進一步深入的領域,為後續章節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章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宏觀背景與曆史進程  本章將時間軸拉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係統迴顧中國建設用地增長的宏觀背景。我們將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國傢發展戰略、經濟體製改革、人口政策、城鄉關係等因素對建設用地擴張的影響。例如,計劃經濟時期對土地的集中管理和生産建設用地的優先保障,改革開放後市場機製的引入和土地製度的變革,以及新世紀以來快速的城鎮化浪潮,都為建設用地增長提供瞭不同的動力和約束。本章將結閤翔實的國傢統計數據和曆史文獻,勾勒齣中國建設用地增長的總體脈絡,揭示其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徵和演變規律,為理解當前建設用地增長的現狀提供曆史縱深。  第三章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驅動機製分析  建設用地的高速增長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力量交織博弈的産物。本章將深入探究驅動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核心機製。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關鍵維度展開:     經濟增長與産業結構演變: 考察GDP增長、人均收入提高、工業化和 به خدمات化進程如何拉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特彆是,如何分析不同産業(如工業、房地産、服務業)對建設用地的消耗強度和空間分布特徵。    城鎮化進程與人口遷移: 深入分析城鎮化率的提升、人口嚮城市集聚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直接影響。將考察農村人口嚮城市遷移的規模、流嚮以及由此産生的“農民進城”和“土地城鎮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城市內部空間擴張的模式。    政策導嚮與土地製度變革: 分析國傢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城市規劃、房地産調控等方麵的政策如何影響建設用地的供給和需求。重點將討論土地徵收製度、土地齣讓製度、耕地保護政策、城鄉用地審批權限等製度性因素的作用。    市場力量與投資驅動: 考察房地産市場的興衰、城市群的發展、招商引資等市場化因素如何引導和驅動建設用地的開發和擴張。例如,房地産投資的周期性波動對土地開發的影響,以及區域競爭背景下地方政府對工業用地招商的偏好。    技術進步與要素投入: 探討技術進步在土地集約利用、建設模式創新等方麵可能起到的作用,以及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投入與建設用地增長的聯動關係。  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驅動機製分析,本章力圖揭示中國建設用地增長背後深層的經濟、社會、製度和市場動力。  第四章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特徵與格局演變  建設用地的增長並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齣顯著的空間差異性和動態演變。本章將聚焦於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維度,運用GIS、遙感等空間分析技術,揭示其空間特徵和格局演變規律。     區域差異性分析: 考察東、中、西部地區,以及沿海、內陸地區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異質性。分析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資源稟賦等因素如何塑造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格局。    城市尺度增長模式: 深入研究不同規模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建設用地擴張模式。將識彆和描述城市蔓延、集約緊湊、點狀發展等不同增長模式,並分析其成因。    城鄉接閤部與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 重點關注城鄉接閤部作為城市擴張前沿的土地利用變化特徵,以及鄉村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齣現的建設用地擴張、閑置、結構調整等問題。    空間集聚與擴散規律: 分析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集聚效應(例如,沿交通乾綫、沿海岸綫)和擴散規律,揭示其空間擴散的“核”與“外溢”機製。    土地利用效率與空間結構優化: 評估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效率,分析是否存在過度擴張、低效利用等問題,並初步探討優化空間結構的可能方嚮。  本章通過直觀的空間可視化和量化分析,呈現中國建設用地增長的空間圖景,為理解其地理過程和區域不平衡性提供依據。  第五章 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影響評估  建設用地的快速增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瞭多方麵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麵,也伴隨著諸多挑戰。本章將對這些影響進行係統評估。     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 建設用地擴張為工業發展、城鎮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産市場繁榮提供瞭空間支撐,促進瞭經濟增長和就業。        消極影響: 可能導緻耕地麵積減少、農産品供給壓力增大;對區域協調發展帶來挑戰;加劇城鄉居民在住房、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差距;可能引發土地財政依賴等問題。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資源消耗: 建設用地增長伴隨著對水、能源等資源的消耗增加。        生態係統退化: 占用和破壞自然生態空間,如濕地、林地、草地,導緻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功能減弱。        環境汙染: 城市化進程中産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可能加劇環境汙染。        地質災害風險: 在不適宜開發的區域進行建設,可能增加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風險。    對城鄉人居環境的影響:        居住空間演變: 影響城市形態、住房供給、社區結構,進而影響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便利性。        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快速的建設用地增長可能超齣基礎設施(交通、供水、排水、綠化等)的承載能力,導緻“城市病”。        公共服務可達性: 建設用地的擴張可能影響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空間布局和居民的可達性。  本章將運用多種評估方法,如統計分析、模型模擬、案例研究等,對建設用地增長的綜閤影響進行科學評價,為後續提齣對策建議提供依據。  第六章 麵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模式  在深刻認識建設用地增長的動因、特徵和影響的基礎上,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本書將重點探討以下幾個方麵的策略和路徑:     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體係: 強調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國傢空間發展“總綱”的重要性,構建科學閤理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劃定生態保護紅綫、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綫、城鎮開發邊界,實現“多規閤一”。    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 提齣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包括:        存量土地挖潛: 鼓勵城市更新、工業用地“騰籠換鳥”、閑置低效用地再開發。        增量土地精明增長: 推廣緊湊型城市發展模式,減少城市蔓延,鼓勵混閤用地功能,提高單位建設用地的産齣和人口承載能力。    強化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嚴守耕地紅綫,同時要加大對生態用地(林地、草地、濕地)的保護力度,維護國土生態安全。    健全土地市場與激勵機製: 改革土地徵收和供應製度,建立更加公平、透明、市場化的土地交易機製。運用經濟激勵和約束手段,引導企業和個人進行節約集約用地。    創新城鄉建設用地管理與調控: 探索差異化的城鄉用地政策,加強對房地産開發用地的宏觀調控,抑製投機炒作。推動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的閤理分配和流轉。    加強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 鼓勵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等技術應用,提升建設過程中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廣生態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完善監測評估與信息公開: 建立健全建設用地增長的監測、評估和預警機製,利用大數據、遙感等技術,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本章將結閤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提齣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實現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將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並提齣未來研究的展望。我們將迴顧研究的主要發現,強調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並指齣實現建設用地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同時,我們將提齣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例如,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城市類型進行更精細化的研究;深化對土地利用變化與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宏觀議題的關聯性研究;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土地利用監測與決策支持的路徑等。  通過對中國城鄉建設用地增長的全麵深入研究,本書期望能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土地利用問題提供一個清晰的圖景,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