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指南

科學哲學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牛頓-史密斯(Newton-Smith W.H.) 著,成素梅,殷傑 譯
圖書標籤:
  • 科學哲學
  • 哲學
  • 科學
  • 方法論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邏輯學
  • 學術著作
  • 科普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4162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9324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1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學哲學指南》是對當代科學哲學新研究進展的全麵而學術性的概述。全書提供的81個條目涵蓋瞭科學哲學整個領域內的著名人物、關鍵術語和重要論題與問題三大類型。
這些條目是由來自不同國傢的世界一流的科學哲學傢撰寫而成的。每個條目從追溯相關主題的發展脈絡開始,明晰地綜述瞭其新進展、當前的解決方案。《科學哲學指南》論題前沿、資料詳實、論證充分,是科學哲學工作者、愛好者和學生非常珍貴的一本參考書。

作者簡介

牛頓-史密斯(W.H.Newton—Smith),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哲學係的費爾法剋斯研究員,執牛津大學CUF講席,科學哲學、心靈哲學和邏輯學專傢。代錶作有:《製造心靈的模型》(Modeling the Mind,1990)、《科學的理性》(The Rationality 0f Science,1991)和《波普爾在中國》(Popper in China,1992)。他曾在世界上的許多大學任教,這些大學是:荷蘭的馬來亞大學和奈梅亨大學,中國的武漢大學,丹麥的奧鬍斯大學,米蘭的博科尼大學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特倫特大學、聖弗朗索瓦一格紮維埃大學以及女王大學。

目錄

撰稿人名錄
序 言
邏輯符號
導 言
第1章 公理化(Axiomatization)
第2章 貝剋萊(Berkeley)
第3章 生物學(Biology)
第4章 玻爾(Bohr)
第5章 因果關係(Causation)
第6章 科學的認知進路(Cognitive Approaches t0 Sciencel
第7章 計算(Computing)
第8章 確證悖論(Confirmation,Paradoxes 0f)
第9章 約定的作用(Convention,Role 0f)
第10章 剋雷格定理(Craigs Theorem)
第11章 達爾文(Darwin)
第12章 定義(Definitions)
第13章 笛卡兒(Descartes)
第14章 發現(Discovery)
第15章 傾嚮和能力(Dispositions and Powers)
第16章 愛因斯坦(Einstein)
第17章 證據和確證(Evidence and Confirmation)
第18章 實驗(Experiment)
第19章 說明(Explanation)
第20章 科學的女性主義解釋(Feminist Accounts of Science)
第21章 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
第22章 伽利略(Galileo)
第23章 曆史在科學哲學中的作用(History,Role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第24章 整體論(Holism)
第25章 休謨(Hume)
第26章 理想化(Idealization)
第27章 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
第28章 歸納和自然的齊一性(Induction and the Uniformity of Natur)
第29章 最佳說明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第30章 判斷在科學中的作用(Judgment,Role in Science)
第31章 庫恩(Kuhn)
第32章 拉卡托斯(Lakatos)
第33章 自然律(Laws of Nature)
第34章 萊布尼茨(Leibniz)
第35章 洛剋(Locke)
第36章 邏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
第37章 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
第38章 馬赫(Mach)
第39章 數學在科學中的作用(Mathematics,Role in Science)
第40章 測量(Measurement)
第41章 科學中的隱喻(Metaphor in Science)
第42章 形而上學在科學中的作用(Metaphysics,Role in Science)
第43章 穆勒(Mill)
第44章 模型與類比(Models and Analogies)
第45章 自然主義(Naturalism)
第46章 自然類(Natural Kinds)
第47章 牛頓《Newton)
第48章 觀察與理論(Observation and Theory)
第49章 皮爾士(Peirce)
第50章 物理主義(Physicalism)
第51章 波普爾(Popper)
第52章 理論接受中的實用因素(Pragmatic Factors in Theory Acceptance)
第53章 概率(Probability)
第54章 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Qualities,P rjmary and Secondary)
第55章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
第56章 奎因(Quine)
第57章 拉姆賽語句(Ramsey Sectences)
第58章 實在論與工具主義(Realism and Instrumentalism)
第59章 還原論(Reductionism)
第60章 相對主義(Relativism)
第61章 羅素(Russell)
第62章 科學變化(Scientific Change)
第63章 科學方法論(Scientific Methodology)
第64章 簡單性(Simplicity)
第65章 科學中的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 in Science)
第66章 社會科學哲學(Social Science,Philosophy of)
第67章 空間、時間和相對論(Space,Time,and Relativity)
第68章 統計說明(Statistical Explanation)
第69章 隨附性和決定性(Supervenience and Determination)
第70章 技術哲學(Technology,Philosophy of)
第71章 目的論說明(Teleological Explanation)
第72章 理論術語:意義和指稱(Theoretical Terms:Meaning and Reference)
第73章 理論(Theories)
第74章 理論的同一性(Theo~Identity)
第75章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
第76章 證據對理論的非充分決定性(Underdetermination of Theory by Data)
第77章 理論的統一(Unification of Theories)
第78章 科學的統一性(The Unity of Science)
第79章 科學中的價值(Values in Science)
第80章 逼真性(Verisimilitude)
第81章 休厄爾(Whewell)
索 引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科學哲學指南》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該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任何科學哲學相關的主題,而是專注於其他領域,力求詳盡且自然。 --- 現代城市規劃與生態融閤: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圖書名稱: 現代城市規劃與生態融閤: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城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或土地利用的教科書,更是一部麵嚮未來城市治理與居民福祉的綜閤性理論指南和實踐手冊。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鮮活的案例分析,勾勒齣一條通往生態韌性城市、智慧宜居社區的清晰路徑。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新範式與生態危機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發展的曆史脈絡,批判性地審視瞭傳統粗放型城市擴張模式所帶來的環境負荷、資源枯竭以及社會公平問題。我們著重分析瞭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城市熱島效應等核心生態危機如何直接挑戰瞭傳統城市規劃的有效性。章節詳細闡述瞭“生態足跡”和“承載力”等關鍵生態學概念在城市尺度上的應用,強調從綫性發展模式嚮循環經濟模式轉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生態基礎設施的構建與管理 可持續城市的核心在於對自然係統的有效整閤與管理。本部分聚焦於“生態基礎設施”的理論框架。我們首次係統性地提齣瞭“藍綠網絡”的優化策略,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河流廊道、濕地恢復、城市公園係統和屋頂綠化等手段,構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城市生命支持係統。 水資源管理: 深入剖析瞭海綿城市理念的全球實踐,包括透水鋪裝、雨水收集與再利用技術,以及如何通過生態係統服務來減輕城市洪澇災害。書中提供瞭多學科閤作的案例,展示瞭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嚮綠色基礎設施轉型的具體技術路徑和成本效益分析。 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連接: 探討瞭城市邊緣區和城市內部微生境的保護策略。內容涵蓋瞭物種遷移走廊的設計原則、本土植被的優先應用,以及社區參與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 第三部分:社會公平與社區參與式規劃 可持續性並非僅僅是環境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問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瞭規劃的社會維度,強調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 宜居性與可達性: 詳細分析瞭“15分鍾生活圈”的理論基礎和空間布局要求。從交通工程學的角度,平衡瞭步行友好型設計、公共交通導嚮開發(TOD)以及非機動車道的安全保障。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閤理的土地混閤使用,減少通勤壓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規劃的民主化: 重點介紹瞭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的多種方法論,包括公民沙龍、數字孿生模型的應用以及利益相關者協商機製。通過對哥本哈根、新加坡等城市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有效地將居民的知識和需求融入到復雜的規劃決策流程中,從而確保規劃成果的公平性和接受度。 第四部分:智慧技術賦能下的生態韌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工具來增強生態管理和規劃的效率成為新的前沿課題。本部分聚焦於技術融閤。 物聯網(IoT)與環境監測: 描述瞭傳感器網絡在實時監測空氣質量、水體汙染和城市微氣候方麵的應用,以及這些數據如何驅動動態的城市管理決策。 韌性規劃與風險評估: 探討瞭城市在麵對極端天氣事件時的脆弱性評估方法。本書提齣瞭基於情景分析的韌性規劃模型,指導城市管理者提前布局應急疏散係統和分布式能源網絡,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快速恢復。 第五部分:政策、法規與金融創新 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宏觀層麵,分析瞭支撐可持續城市發展的政策框架和金融激勵機製。書中詳細解讀瞭國際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與城市相關的指標,並對比瞭不同國傢在生態稅收、綠色債券發行和容積率奬勵等方麵的最佳實踐。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師、建築師、環保工程師以及關注城市未來發展的社會活動傢,提供一套全麵、深入、可操作的理論與實踐指引,共同描繪一個更綠色、更智慧、更具生命力的城市未來。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科學理論能夠經久不衰,而有些卻很快被新的理論取代?《科學哲學指南》為我提供瞭深刻的解答。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各種科學哲學傢的觀點,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關於科學演進的宏大圖景。它讓我明白,科學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僅取決於其解釋力,還取決於其哲學根基、方法論的有效性,以及在科學共同體中的接受程度。作者對“觀察負載性”的論述,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在同樣的觀察下,不同的理論可能得齣不同的結論,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客觀性的理解。同時,書中關於“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爭論,更是讓我看到科學哲學深邃的一麵,它觸及瞭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認識知識本質的最根本問題。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科學哲學領域的諸多重要議題,而且組織得非常清晰,每一章都承接上一章,逐步深入,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思想。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讀物那樣隻提供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起去“做”科學哲學。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科學哲學不是一個靜態的學科,而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思的過程。他鼓勵讀者對科學常識提齣質疑,對習以為常的科學方法進行審視。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圖靈測試”和“強人工智能”的討論,它讓我看到瞭科學哲學如何在新的技術領域中發揮指導作用,以及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激發讀者的思考,引導讀者形成自己的見解。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停下來思考書中的問題,並嘗試將這些哲學思想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對科學新聞的理解上。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哲學思辨的推動,而哲學也需要科學作為其思考的載體。它是一本能夠讓你“動腦”的書,讓你不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科學精神的探索者。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到《科學哲學指南》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可能又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流暢,而且敘述非常生動,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娓娓道來。它沒有用過多的專業術語來堆砌,即使是一些復雜的哲學思想,也通過大量的生動案例和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話題時所展現齣的中立和客觀,他會詳細闡述不同觀點的優劣,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強加某種觀點。例如,在討論庫恩的“範式”理論時,作者既闡述瞭其革命性的意義,也指齣瞭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全麵的分析讓我受益匪淺。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到對科學本質的探索中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廣闊的科學哲學領域的大門,讓我對科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深入其精神內核。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科學認識的新維度!在翻開《科學哲學指南》之前,我一直以為科學就是一套嚴謹的實驗和清晰的定律,是一個客觀、不變的真理集閤。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背後更深層次的運作機製,原來科學本身也是一個不斷演化、充滿爭議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是這樣”以及“我們是如何知道的”。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諸如歸納法、證僞主義、範式轉移等核心概念,讓我對科學傢的思維方式、科學理論的形成與被推翻的過程有瞭全新的理解。特彆是關於“不可通約性”的論述,讓我意識到不同科學理論之間可能存在的根本性差異,這顛覆瞭我之前認為科學總是在不斷纍積進步的簡單化認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科學新聞、理解科學發現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不再是簡單地接受結論,而是會去思考這個結論是如何得齣的,其背後的證據是否足夠強,以及是否有其他的解釋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和審視科學的方法論,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本質和力量。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關於“宇宙終極真理”的宏大敘事充滿好奇,但總是苦於無法找到一個清晰的切入點。《科學哲學指南》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科學理論的迷宮。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對科學方法論的細緻梳理,從早期經驗主義的樸素觀察,到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對可證實性的追求,再到波普爾的證僞原則,每一種思想的演變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我特彆喜歡作者分析不同哲學流派如何相互辯駁、相互促進的過程,這讓我看到科學哲學並非是脫離實際的空談,而是對科學實踐的深刻反思和理論升華。書中對拉卡托斯提齣的“研究綱領”的講解,更是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科學的進步並非總是綫性的,而是存在著一些相對穩固的研究核心,圍繞著它不斷發展齣保護層,使得科學理論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解科學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更是理解科學知識是如何被構建、被檢驗、被接納或被拋棄的。

評分

看過來,新內容並不多,中英對照並無必要。

評分

學習下!

評分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評分

內容豐富,涉及很多相關問題,是一本好參考書

評分

學習下!

評分

適閤對科哲有些入門的人拓展自己的視野。

評分

其實,一種理論或一個理論係統,往往內涵並不單一。互文性理論在西方的傳播過程中,內容變得豐富而復雜。其中確有與中國文苑相鑿枘之處。但是,其理論的核心還是具有普適性的,據以研究中國文學,不失為揭示作品文化血脈的一條有效途徑。

評分

很不錯的書!值得買!學習!

評分

書很不錯,看看對自己很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