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對科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竺可楨全集》(第11捲)中的許多篇章,都令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科學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走嚮成熟的曆史進程感到著迷,而捲中關於竺先生個人經曆和學術思想的論述,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書中詳細記載瞭他在國內外求學、工作的點點滴滴,那些充滿挑戰的學術研究,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的近代科學發展畫捲。我尤其欣賞竺先生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闊的國際視野,他不僅是科學的實踐者,更是科學精神的傳播者。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工作者的不易與偉大,他們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如何為國傢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僅僅是閱讀一本傳記,更是一次對科學精神的洗禮。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與自然科學都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有幸沉浸在《竺可楨全集》的世界裏。我手上的這本,是全集中的第十一捲,翻開它,仿佛開啓瞭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捲中的篇章,不像我平時閱讀的那些通俗讀物,它們更像是一條條深邃的思想河流,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咀嚼。我常常在深夜,伴著一盞孤燈,讀到那些關於中國近代氣象學發展篳路藍縷的記述,深感竺先生當年是如何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纔智,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下,為國傢留下寶貴的科學遺産。那些詳細的觀測數據、嚴謹的分析方法,無不體現著科學的嚴謹與魅力。同時,書中對中國地理環境變化的長期關注,也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山川河流的堆疊,更是數韆年人類活動與自然演變相互作用下的獨特産物。閱讀這些內容,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看到先輩們辛勤耕耘的身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近期有幸研讀《竺可楨全集》的第十一捲,其中一些關於自然災害研究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界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抱有關注,而捲中對中國曆史上幾次重大水旱災害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竺先生並非僅是羅列史料,而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結閤氣象、水文、地理等多方麵的知識,對災害的成因、過程、影響進行瞭細緻的研究和分析。這些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迴顧,更蘊含著對未來防災減災的寶貴啓示。我從中看到瞭科學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巨大價值,也體會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在麵對自然挑戰時的智慧與韌性。閱讀這些篇章,讓我對“天災”有瞭更科學、更辯證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評分我對《竺可楨全集》(第11捲)的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尤其是在接觸到其中關於中國地理學與曆史地理研究的部分。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地理疆域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而捲中的論述,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竺先生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地理特徵,他更深入地探討瞭地理環境對曆史進程、民族遷徙、文化發展乃至政治格局的塑造作用。那些關於中國季風氣候的成因分析,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中國南北方的差異,都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捲中對曆史上重大地理事件的考證,如黃河的改道,都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在其中的渺小與頑強。這部分內容,不僅滿足瞭我對地理知識的渴求,更引發瞭我對人地關係、區域差異以及曆史變遷的深刻反思,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竺可楨全集》(第11捲)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既有挑戰又充滿收獲的閱讀之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農事節氣與天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捲中關於這方麵的內容,無疑是一份寶藏。竺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將天文學、氣象學、以及農學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梳理瞭中國古代曆法的發展脈絡,以及這些知識如何與農業生産緊密相連,對古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和方法的描述所吸引,它們展現瞭中國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和細緻。雖然有些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但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極富樂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其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竺先生,無疑是其中一位偉大的巨人。閱讀這些篇章,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先人智慧的敬仰,一種對科學精神的傳承。
評分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反對保送辦法:不經考試,又可保送,均屬自私自利之舉。
評分竺可楨全集書原計劃齣24冊。中國發行古代科學傢的紀念郵票四枚,這四位科學傢是張衡、祖衝之、一行與李時珍。他們都是逝去已久的古人,今人又何以知道他們的相貌,並據以設計齣郵票來呢?有人發現瞭一個秘密,是以今人作為模特兒,然後加上古代的衣冠。如果不信,請比照一下祖衝之的畫像與竺可楨的照片,就可以發現二者宛如一人(這個發現是德國漢學傢阿梅龍告訴我的),除去頭巾與鬍子,再戴上眼鏡,祖衝之就是竺可楨。竺可楨是我國氣象學的開山,是我國地理學的一代宗師。以他的形象來仿寫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傢祖衝之,一點也不辱沒先人。
評分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對於做學術史的人來,非常有用。
評分作為一個教育傢與科學傢,竺可楨先生都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作為教育傢,浙江大學在他手下成瞭全國第一流大學,間接地,也使復旦大學受惠良多。解放初院係調整時,復旦從浙大調入瞭從蘇步青到譚其驤這樣著名的一大批理科與文科教授,奠定瞭復旦後來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基礎。八十年代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當中,齣身浙大與在浙大任過教的學者占瞭很大的比例。作為科學傢,他在氣象學方麵起瞭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學尤其是人地關係研究方麵開創瞭嶄新的局麵。雖然解放後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以及其他社會職務,還有各種不絕如縷的運動,耗去瞭其大量的時間,但他依然堅持科學研究,寫齣瞭許多重要的學術論著。
評分竺先生是浙江上虞人,還在清王朝覆滅之前,就與其他一些年輕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官費留學生,齣國學習自然與人文科學,他與鬍適、趙元任就同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解放後,在思想改造時期的自我檢討中說,他一心想齣國留學是因為自己有嚮上爬的思想。我們今天不能不感謝這樣一批“嚮上爬”的俊彥,如果沒有他們,中國現代史上就要失去一批世界有名的大學者與大科學傢,學貫中西這樣的帽子就隻好給第二三流的人物去戴瞭。這些最早的一批海歸,是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者,在學成歸國以後,把自己所學的一切都獻給瞭國傢,而且還能在某些特定年代裏忍辱負重,為國傢為民族的利益做違心——也許在當時是真心——的自我批評。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