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11捲)

竺可楨全集(第11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竺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氣象學
  • 曆史地理學
  • 中國近代科學
  • 學術著作
  • 全集
  • 科學史
  • 地理研究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40844
版次:1
商品編碼:1029528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7
字數:8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因細節而生動,往事因親曆而鮮活。38年連續記述,1000餘萬字完整存世。一代宗匠竺可楨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曆程。
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是秘不示人的,作為史料寶庫,如今以全貌公諸於世。

內容簡介

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是秘不示人的;
作為史料寶庫,如今以全貌公諸於世。
《竺可楨全集(第11捲)》收錄1948-1949年的竺可楨日記。
兩年的時間,經曆瞭民國和共和國兩個時代,從杭州到上海,再遷至北京。為維持浙大運轉而四處籌款,愛生護校。不去颱灣,避居上海。告彆舊朝,參與新政。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述科學與社會:紙與指南針中國知之甚早,何以近代科學不能産生於中國?
談辦大學之基本信仰:人人可以為聖人;教授治校。
論大學發展之關鍵:最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
勖勉學生:吾人生而有知,應該有獨立之思想,不能人雲亦雲……
自強不息實為目前之急務。
校慶演講:惟有每公民能公而忘私,恕人責己,國傢纔會太平,民族纔會復興。
反對保送辦法:不經考試,又可保送,均屬自私自利之舉。
鬍適在離開大陸之前有話:謂北京之解放未始非福。
費正清論盛清人口猛增與玉米、紅薯傳入之關係,觀點源自竺可楨。
章士釗述國共和議經過。
人纔難得錢三強實科學院最初組織時之靈魂也。
力挺科學建議在《共同綱領》中設專門條款。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地理學傢,我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早年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8年迴國,先後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南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浙江大學校長。1949年後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竺可楨文集》。

目錄

前言
關於竺可楨日記
日記編例
第11捲說明
1948年
日記
讀書筆記
雜記
本年事要
子女成績
通訊錄

1949年
日記
本年事要
卅八年定西文雜誌
收支賬冊
1950年國傢預算草案
Elementary School(U.S.S.R.)
附錄一 第11捲人名簡釋錶
附錄二 竺可楨傢係人物錶
附錄三 張俠魂傢係人物錶
附錄四 陳汲傢係人物錶

前言/序言


《中國近現代氣候變遷史論集》 內容提要 本書精選瞭二十世紀中國氣候史研究領域的二十一篇重要論文,匯集瞭國內頂尖氣象學傢與曆史地理學傢在這一關鍵時期的研究成果。全書聚焦於1900年至2000年間,中國氣候變化的宏觀趨勢、區域性差異、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與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在其中的作用。通過對曆史氣象記錄、地方誌、民間文獻及現代儀器觀測資料的交叉比對與深入分析,本書力圖勾勒齣中國近現代氣候變遷的復雜圖景,並探討其對農業生産、社會穩定和國傢治理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近代氣候背景與數據基礎(1900-1949) 本部分著重於民國時期氣候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初步分析。氣候學研究在這一時期麵臨著觀測網絡稀疏、記錄不連續、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等巨大挑戰。 早期氣象站網的建立與局限: 詳細介紹瞭由西方傳教士、地方官員和部分有識之士推動的近代氣象站的設立過程,分析瞭這些站點在地理分布上的偏倚性(多集中於沿海與通商口岸)對全國氣候重建的製約。 災害性氣候事件的重建: 通過對《申報》、《益世報》等報刊記載的旱災、水災、颱風和寒潮事件的係統梳理,重建瞭若乾重要年份(如1920年代的北方大旱、1930年代的長江中下遊洪澇)的災害序列。重點探討瞭利用地方誌中關於農作物收成、河流水位、霜凍日期的記載,來校訂和補充現代氣象記錄的不足。 “小冰期”尾聲與波動: 分析瞭20世紀上半葉全球氣候背景下,中國氣候所呈現齣的暖化與波動特徵,特彆是20世紀30年代北半球的顯著暖期在中國境內的具體錶現。 第二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氣候監測與區域氣候研究(1950-1978)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心轉嚮瞭國傢主導的氣候監測體係的建立,以及對中國主要氣候區(如華北、西南、青藏高原)的精細化研究。 季風係統的演變: 重點研究瞭東亞季風係統的強度、爆發期和撤退期的變化。探討瞭對流層高層環流異常如何影響瞭夏季風的進退,進而決定瞭南方雨帶的滯留位置。 乾濕變化與農業影響: 深入分析瞭建國後至文革前,中國南北方在水資源分配上的顯著差異。例如,北方地區在特定十年間的持續半乾旱化趨勢,對農業生産(尤其是糧食增産計劃)構成的挑戰。 青藏高原的輻射與氣候反饋: 選取瞭數篇關於高原積雪和冰川物質平衡的研究,闡釋瞭高原上層大氣的熱力狀況如何通過大氣環流,反過來影響到中國季風的穩定性和強度。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的氣候變暖與極端性增強(1979-2000) 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和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興起,本部分集中探討瞭人類活動影響加劇背景下的氣候特徵。 溫度序列的突變性分析: 運用統計學方法,識彆瞭20世紀末中國地錶平均溫度序列中齣現的加速增溫趨勢,並區分瞭自然波動與人為增溫的貢獻。特彆關注瞭夜間最低溫的上升速度快於日最高溫的現象。 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變化: 不再局限於平均態的描述,本部分著重於極端高溫熱浪、暴雨事件和乾旱持續時間的統計分析。例如,對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成因中,全球海溫異常(厄爾尼諾/拉尼娜)與區域環流配置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 區域水循環失衡: 研究瞭黃河、海河等北方河流徑流量的長期下降趨勢,探討瞭氣候變暖背景下蒸散量增加和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對水資源短缺的加劇作用。 第四部分:跨學科視角下的氣候影響研究 本部分嘗試將氣候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生態學相結閤,拓寬瞭氣候研究的應用領域。 氣候變率對作物産量的彈性分析: 選取瞭對小麥、水稻等主要作物的生長季氣溫和降水敏感性的量化研究,估算瞭氣候波動對區域糧食安全的影響閾值。 曆史氣候的古氣候學印證: 探討瞭利用樹木年輪、湖泊沉積物等代用指標,對近現代氣候序列進行校驗和補充的方法,尤其關注瞭近代以來中國地區的氣候信息在韆年尺度下的連續性。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資料的廣博性、研究方法的跨代性(從傳統考據到現代數學模型應用),以及對中國特定地理和國情背景下氣候變化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是瞭解中國近現代氣候科學發展曆程的重要文獻集。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竺可楨全集》(第11捲)中的許多篇章,都令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科學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走嚮成熟的曆史進程感到著迷,而捲中關於竺先生個人經曆和學術思想的論述,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書中詳細記載瞭他在國內外求學、工作的點點滴滴,那些充滿挑戰的學術研究,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的近代科學發展畫捲。我尤其欣賞竺先生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闊的國際視野,他不僅是科學的實踐者,更是科學精神的傳播者。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工作者的不易與偉大,他們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如何為國傢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不僅僅是閱讀一本傳記,更是一次對科學精神的洗禮。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與自然科學都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有幸沉浸在《竺可楨全集》的世界裏。我手上的這本,是全集中的第十一捲,翻開它,仿佛開啓瞭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捲中的篇章,不像我平時閱讀的那些通俗讀物,它們更像是一條條深邃的思想河流,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咀嚼。我常常在深夜,伴著一盞孤燈,讀到那些關於中國近代氣象學發展篳路藍縷的記述,深感竺先生當年是如何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纔智,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下,為國傢留下寶貴的科學遺産。那些詳細的觀測數據、嚴謹的分析方法,無不體現著科學的嚴謹與魅力。同時,書中對中國地理環境變化的長期關注,也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山川河流的堆疊,更是數韆年人類活動與自然演變相互作用下的獨特産物。閱讀這些內容,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看到先輩們辛勤耕耘的身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

近期有幸研讀《竺可楨全集》的第十一捲,其中一些關於自然災害研究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界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抱有關注,而捲中對中國曆史上幾次重大水旱災害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竺先生並非僅是羅列史料,而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結閤氣象、水文、地理等多方麵的知識,對災害的成因、過程、影響進行瞭細緻的研究和分析。這些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迴顧,更蘊含著對未來防災減災的寶貴啓示。我從中看到瞭科學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巨大價值,也體會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在麵對自然挑戰時的智慧與韌性。閱讀這些篇章,讓我對“天災”有瞭更科學、更辯證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評分

我對《竺可楨全集》(第11捲)的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尤其是在接觸到其中關於中國地理學與曆史地理研究的部分。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地理疆域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而捲中的論述,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竺先生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地理特徵,他更深入地探討瞭地理環境對曆史進程、民族遷徙、文化發展乃至政治格局的塑造作用。那些關於中國季風氣候的成因分析,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中國南北方的差異,都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捲中對曆史上重大地理事件的考證,如黃河的改道,都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在其中的渺小與頑強。這部分內容,不僅滿足瞭我對地理知識的渴求,更引發瞭我對人地關係、區域差異以及曆史變遷的深刻反思,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竺可楨全集》(第11捲)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既有挑戰又充滿收獲的閱讀之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農事節氣與天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捲中關於這方麵的內容,無疑是一份寶藏。竺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將天文學、氣象學、以及農學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梳理瞭中國古代曆法的發展脈絡,以及這些知識如何與農業生産緊密相連,對古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和方法的描述所吸引,它們展現瞭中國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和細緻。雖然有些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但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極富樂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其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竺先生,無疑是其中一位偉大的巨人。閱讀這些篇章,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先人智慧的敬仰,一種對科學精神的傳承。

評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

反對保送辦法:不經考試,又可保送,均屬自私自利之舉。

評分

竺可楨全集書原計劃齣24冊。中國發行古代科學傢的紀念郵票四枚,這四位科學傢是張衡、祖衝之、一行與李時珍。他們都是逝去已久的古人,今人又何以知道他們的相貌,並據以設計齣郵票來呢?有人發現瞭一個秘密,是以今人作為模特兒,然後加上古代的衣冠。如果不信,請比照一下祖衝之的畫像與竺可楨的照片,就可以發現二者宛如一人(這個發現是德國漢學傢阿梅龍告訴我的),除去頭巾與鬍子,再戴上眼鏡,祖衝之就是竺可楨。竺可楨是我國氣象學的開山,是我國地理學的一代宗師。以他的形象來仿寫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傢祖衝之,一點也不辱沒先人。

評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

對於做學術史的人來,非常有用。

評分

作為一個教育傢與科學傢,竺可楨先生都取得瞭輝煌的成績。作為教育傢,浙江大學在他手下成瞭全國第一流大學,間接地,也使復旦大學受惠良多。解放初院係調整時,復旦從浙大調入瞭從蘇步青到譚其驤這樣著名的一大批理科與文科教授,奠定瞭復旦後來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基礎。八十年代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當中,齣身浙大與在浙大任過教的學者占瞭很大的比例。作為科學傢,他在氣象學方麵起瞭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學尤其是人地關係研究方麵開創瞭嶄新的局麵。雖然解放後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以及其他社會職務,還有各種不絕如縷的運動,耗去瞭其大量的時間,但他依然堅持科學研究,寫齣瞭許多重要的學術論著。

評分

竺先生是浙江上虞人,還在清王朝覆滅之前,就與其他一些年輕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官費留學生,齣國學習自然與人文科學,他與鬍適、趙元任就同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解放後,在思想改造時期的自我檢討中說,他一心想齣國留學是因為自己有嚮上爬的思想。我們今天不能不感謝這樣一批“嚮上爬”的俊彥,如果沒有他們,中國現代史上就要失去一批世界有名的大學者與大科學傢,學貫中西這樣的帽子就隻好給第二三流的人物去戴瞭。這些最早的一批海歸,是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者,在學成歸國以後,把自己所學的一切都獻給瞭國傢,而且還能在某些特定年代裏忍辱負重,為國傢為民族的利益做違心——也許在當時是真心——的自我批評。

評分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