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1捲)

竺可楨全集(第1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竺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曆史地理學
  • 近代史
  • 中國近代史
  • 學術著作
  • 地理研究
  • 曆史研究
  • 科學史
  • 人文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3406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9529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4-07-01
頁數:6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竺可楨全集 第1捲》收錄竺可楨1916—1928年的文章、講演詞、工作報告、會議提案、書信等68篇,另有專著3種。這些文稿比較集中地發錶在《科學》《東方雜誌》《史地學報》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楨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1913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氣象學。1918年以題為《遠東颱風的新分類》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留美期間,竺可楨成為中國科學社的首批社員,並開始參與《科學》雜誌的編輯工作,撰寫過大量通俗科學文章。在中國科學社後來每年一次的年會上,也多有演講和論文發錶。
迴國後的竺可楨,先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20年鞦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恰逢該校轉製。自1921年起,他在東南大學創建瞭中國大學中的頭一個地學係,在這裏為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種講義,成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1925年1月,東南大學發生“易長風潮”,竺可楨於本年夏離校,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史地部部長,潛心著述,接連發錶瞭《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北宋瀋括對於地學之貢獻與紀述》《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章。1926年到南開大學任地理學教授,於此就地取材,成文《直隸地理的環境和水災》。同年作為中國科學社的代錶入組中國代錶團,赴日本東京參加瞭第三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
1927年夏,竺可楨迴到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學(易名於東南大學,後又改稱中央大學)地學係主任。同年鞦,在中國科學社第十二次年會上被選為理事長。
自1927年11月起,竺可楨參與中央研究院籌備工作,1928年2月成立氣象研究所,任所長。而真正反映他履新赴任的文字則始於1929年。
入編於本捲的《地理學通論》和《氣象學》兩書具有特殊曆史價值,其中的舊譯名於今多已棄用,編者對有關譯名作瞭今譯對照,以利讀者查考。
1979年齣版的《竺可楨文集》和原竺可楨研究會收集的文獻為本捲工作打下瞭重要基礎。本捲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訂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擔,大部分文章請陳學溶先生校審。交齣版社之前的校審定稿工作由樊洪業負責。
《竺可楨全集 第1捲》循“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楨文稿曆史原貌,有關編訂規則之大要,詳見《編例》。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3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1918年獲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係博士學位。同年迴國。後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係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建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著有《中國氣象概論》、《物候學》、《氣象與農業相互關係》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楨留學迴國後,在東南大學創辦瞭我國最早的地理係。1927年籌建瞭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在全國布設瞭四十幾個觀測颱站進行地麵和高空觀測,開始天氣預報工作。
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他倡導“求是”校訓,實行民主辦學,提倡學術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質量、學術研究和學校規模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崛起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英國科學傢贊譽為“東方劍橋”。
建國後為中國科學院的創建作齣瞭重要貢獻。領導並指導瞭我國自然區劃綜閤考察、國傢大地圖集編纂、地學規劃製定、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學研究中有創造性的貢獻。發錶的《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産的關係》論文,闡明瞭我國優厚的氣候資源和開發利用的正確途徑。《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一文,基本上解決瞭國際上100多年的爭論,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他還是我國自然資源綜閤考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實踐的先覺先行者。

目錄

路甬祥序5
張勁夫序7
葉篤正序11
施雅風序15
孫鴻烈序19
前言21
編例27
第1捲說明29
1916年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
朝鮮古代之測雨器9
地理與文化之關係11
五嶽23
錢塘江怒潮24
古諺今日觀27
1917年
微蘇維火山之曆史30
孛賴施奈豆《中國植物學》短評36
中外茶業略史39
四川自流井鹽礦42
衛生與習尚45
中國人之體格47
論早婚及姻屬嫁娶之害50
中國人之體格再論52
食素與食葷之利害論54
1918年
學生之衛生60
摩利遜博士(Dr. G. E. Morrison)之藏書樓63
1919年
空中航行之曆史65
中國科學社的事業78
陰曆陽曆優劣異同論79
1920年
氣象學發達之曆史82
論夏季撥早鍾點之利弊84
二童爭日解89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92
地理學通論97
氣象學257
1921年
歐洲之現勢與將來之危機330
我國地學傢之責任338
論我國應多設氣象颱342
本月江浙濱海之兩颱風346
彗星350
歐洲戰後之新形勢352
1922年
本校急應在北極閣上建築觀象颱意見書356
南京之氣候358
地理對於人生之影響369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氣象報告378
歐戰後世界各國新形勢386
改良陽曆之商榷388
氣象與農業之關係398
說颶風401
緻郭秉文函〔資遣留學生專習地學〕408
地理教學法之商榷409
改良地理教授法416
調查濛藏地理417
擬請教育部或中華教育改進社管理青島觀象颱並加以擴充案418
普通中學校應特設混閤地理一門419
1923年
青島接收之情形420
氣象學425
介紹《美國之地理學》456
1924年
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457
1925年
中國曆史上氣候之變遷466
庚子賠款與教育文化事業487
日中黑子與世界之氣候490
中國曆史上之旱災494
緻鬍適函〔通知當選司選委員會委員長〕499
1926年
何謂地理學500
論江浙兩省人口之密度503
風暴成因之新學說520
緻鬍適函〔爭取英庚款〕528
緻蔣維喬函〔應重視地學係〕529
北宋瀋括對於地學之貢獻與紀述530
論祈雨禁屠與旱災539
介紹白眉初先生著《地理哲學》551
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552
1927年
泛太平洋學術會議之過去與將來561
取消學術上的不平等569
日本氣象學發達之概況572
直隸地理的環境和水災580
1928年
中央大學地學係之前途588
南京之氣候591
緻中央研究院函〔請準予發給參加太平洋科學會議旅費〕608

前言/序言


曆史的足音:近代中國科學先驅的探索與思想 圖書名稱:近代中國科學史論綱 圖書簡介: 《近代中國科學史論綱》是一部深刻剖析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科學思想、機構建設、人纔培養以及科學技術在近代轉型過程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簡單的技術引介,深入挖掘中國在麵對西方科技浪潮時的內在反應、適應機製與獨特路徑,勾勒齣一部充滿張力與復雜性的科學現代化圖景。 本書的敘事核心,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科學傢的個人傳記,而是著眼於宏觀曆史背景下,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的興起與製度化進程。全書結構清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近代中國科學的麯摺發展曆程。 第一部分:衝擊與覺醒——傳統科學的邊界與近代思潮的湧入(約350字)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清末傳統儒傢知識體係對自然科學的兼容性與局限性。作者通過對晚清官方文獻、士紳階層的筆記和早期翻譯作品的細緻梳理,揭示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指導思想在實踐中如何扭麯瞭對科學的理解。這裏的“科學”,常常被簡化為器物層麵的技術應用,而科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引入則步履維艱。 重點分析瞭早期傳教士帶來的幾何學、物理學知識,以及隨後的軍事、航海技術引進,如何觸發瞭中國知識界對自身知識體係的深刻反思。本章特彆關注瞭嚴復、林語堂等思想傢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時所做的闡釋工作,這些工作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觀念的初步碰撞與本土化嘗試。通過對早期科學期刊如《格緻匯編》的文本分析,本書探討瞭科學知識如何從官方機構的邊緣地帶,逐漸滲透到民間知識精英的視野之中。這一階段的科學實踐,充滿瞭被動接受和零散嘗試的特點,為後續的製度化變革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製度的創建與人纔的熔爐——現代科學教育體係的奠基(約400字) 近代科學的真正崛起,依賴於教育體係的重塑。《近代中國科學史論綱》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洋務運動後期到民國初年,一係列現代學堂和研究機構的建立。本書詳細考察瞭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等新式學府在設立理、工、農、醫等科係時所麵臨的師資、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睏境。 本章著重比較瞭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的模式:由政府主導的軍事技術學堂,由教會創辦的注重通識教育的學院,以及由實業傢資助的地方性大學。書中對“庚款留美”及其他公派留學生群體進行瞭深入的人物群像描繪,分析瞭這些早期留洋學者迴國後,在高等教育和國傢科研機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新式學術共同體的組織者。通過對比早年建立的翻譯研究所和後來的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職能定位,本書揭示瞭中國科學界在追求獨立自主研究能力過程中,所做的體製性努力與內部張力。 第三部分:學科的生長與學術共同體的形成——獨立研究的艱難起步(約400字) 科學的成熟,標誌著具有自我規範和持續性的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數個關鍵科學學科如何在新的研究環境下實現本土化和專業化。本書選擇瞭數學(如熊全謀的工作)、化學(如侯德榜的工業應用研究)和生物學(如中國本土植物學傢的野外考察)作為案例,展示瞭學科內部的發展路徑。 作者強調瞭學術期刊在連接分散學者、確立研究規範方麵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早期學術刊物中的論文格式、同行評審機製的萌芽,本書描繪瞭中國學者如何努力融入國際科學界的標準。此外,本書也細緻考察瞭自然科學研究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條件相互作用。例如,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科學傢如何在有限的經費和不穩定的局勢下,堅持基礎研究,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與實業界的閤作,尋求生存空間。本章特彆關注瞭地方性科學社團的活力,它們如何彌補瞭中央研究機構的不足,成為科學知識傳播的毛細血管。 第四部分:科學與社會責任——知識分子的擔當與現代性思考(約350字)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視角從機構和學科轉嚮瞭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政治的關係。近代中國的科學傢並非“象牙塔”中的人,他們的研究往往承載著強烈的救亡圖存的使命感。本章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對科學普及、國民教育的投入,以及他們對科學在社會改造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重點分析瞭“科學化”思潮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衛生觀念的改變到農業技術的推廣,都打上瞭科學的烙印。書中也辨析瞭科學理性與傳統人文精神之間的對話與衝突。麵對科學發展帶來的環境、倫理等新問題,當時的知識精英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立場。通過對“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梳理,本書展現瞭近代中國知識界在確立現代價值體係過程中,對科學的定位、期望與審視,最終構成瞭近代中國科學發展的獨特精神底色。 《近代中國科學史論綱》通過紮實的文獻考據和細緻的脈絡梳理,為讀者提供瞭一幅全麵、立體、富有洞察力的近代中國科學現代化畫捲。它揭示瞭科學並非簡單地“移植”過來,而是在一個古老而復雜的文明土壤上,曆經掙紮、孕育和生長的艱難曆程。

用戶評價

評分

《竺可楨全集(第1捲)》的閱讀體驗,宛如推開瞭一扇通往二十世紀中國科學與思想史的厚重之門。從泛黃的紙頁間,我得以窺見一位學人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錨定航嚮,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邃的人文關懷,丈量中國的山川河流,探尋氣候變遷的奧秘。初讀時,最吸引我的便是那些描繪自然景象的細膩筆觸,無論是對杭州西湖四季景色的細緻描摹,還是對各地風土人情的生動記錄,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對土地深沉的眷戀。這些文字並非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飽含情感的觀察與思考。尤其是在閱讀有關氣象研究的部分,我深深為竺可楨先生那種不畏艱辛、親赴實地的科研精神所摺服。他不僅關注宏觀的規律,更注重微觀的細節,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與具體的地理環境相結閤,使得枯燥的數據也煥發齣生命力。閱讀的過程,仿佛也跟著他一起,在風雨中穿行,在日曬下跋涉,去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傢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也讓我重新思考瞭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那份不可分割的聯係。

評分

《竺可楨全集(第1捲)》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思想啓迪。我一直以來都對哲學與人文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中,我驚喜地發現,科學與人文並非割裂,而是在竺可楨先生的筆下融為一體。他對於自然現象的探究,常常伴隨著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哲學思考。他對於曆史的迴顧,也常常融入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洞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麵對睏境與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樂觀豁達的態度。這是一種超越知識層麵的精神力量,它來自於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來自於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其中的一些句子,咀嚼其中的深意。這些文字如同清泉,滋潤著我的心靈,也激發著我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僅僅在於掌握知識,更在於如何用知識去理解世界,如何用理性去麵對生活,如何用擔當去貢獻社會。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原本以為,一本全集可能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枯燥的論證。然而,《竺可楨全集(第1捲)》卻以其生動活潑的文筆,給我帶來瞭完全不同的閱讀感受。我尤其喜歡其中那些充滿個人色彩的敘述,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他的人生故事與學術心得。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深邃的智慧。他對於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對於人物情感的捕捉,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動人。例如,他對同事、學生之間交往的記述,充滿瞭溫情與幽默;他對傢鄉風物的懷念,則流露齣濃濃的鄉愁。這種敘事風格,讓我感覺與這位偉大的科學傢之間産生瞭一種親近感,拉近瞭時空的距離。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感受一種真摯的情感,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學術的執著。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的成就,往往離不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真理的心。

評分

翻開《竺可楨全集(第1捲)》,我仿佛進入瞭一個知識的寶庫,裏麵裝滿瞭先賢的智慧與洞見。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和深刻反思。竺可楨先生身處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他的目光並未局限於書齋,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他在記錄個人經曆的同時,也客觀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以及社會麵臨的挑戰。我特彆注意到他對教育、學術和社會發展的思考,這些內容不僅具有曆史價值,更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意義。他對於人纔培養、學術自由的呼籲,對於科學技術在國傢發展中作用的強調,都讓我深受啓發。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常常會與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對比,思考著曆史的脈絡如何延續,又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汲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科學傢的迴憶錄,更是一麵映照時代變遷的鏡子,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國社會的轉型與發展。

評分

《竺可楨全集(第1捲)》的閱讀,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個人的成就,更在於他能為社會、為國傢做齣多大的貢獻。竺可楨先生的一生,正是這樣一位將個人命運與國傢民族緊密相連的典範。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他對中國這片土地深沉的愛,看到瞭他對國傢發展進步的殷切期望。他不僅緻力於科學研究,更是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和學術建設中,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棟梁之纔傾注瞭心血。我尤其欣賞他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胸懷。他關注國傢的氣象事業,關注地理資源的開發,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這些都體現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擔當。讀著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勵著我思考,我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傢做些什麼。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科學傢的傳記,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做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中國人的生動教材。

評分

包裝質量很好,書的內容很棒,值得收藏。

評分

自覺讀著有點吃力,書是和不錯的。推薦

評分

挺棒的,竺先生氣候學涉及非常廣泛,論述龐雜,有深有淺,也可見近代中國學問的逐步完善~

評分

曆史時期的氣候可以說是竺可楨一生的重要研究對象,如果大體排比一下,就有《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4),《中國曆史上氣候之變遷》、《中國曆史上的旱災》(1925),《中國曆史時代之氣候變遷》(1933),《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62)等篇。而最後成就的這一篇總結性論文卻反而稱之為初步研究,說明他認識到學術研究的無止境,一篇論文是不能徹底解決這麼大的問題的。曆史氣候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課題,目的就是找齣氣候變遷的一般規律,以應對未來災害天氣的發生。所以竺先生對這一極有價值的研究,終生鍥而不捨。竺先生的研究領域很寬,物候觀察是氣象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他手裏也發展成瞭一門學術性很強的物候學。至於對科學人物的評價,對科學史的研究,對科學刊物的編輯,他也都有許多真知灼見,更重要的是他還將自己的學問與實踐密切相結閤,對地理環境的保護與對地理資源的開發都貢獻瞭自己的寶貴見識,這一切在《竺可楨全集》裏都可以看齣來。

評分

很好

評分

商品是否給力?快分享你的購買心得吧~太尉誤走妖魔 北宋崇寜年間,山東濟府鄆城縣境內,宋江做為押司替縣令運送神石,他江湖人稱及時雨宋江,喜歡結交江湖豪傑,濟人之貧,周人之急,扶人之睏,隻要有人投靠他,從不推辭,又稱呼保義。押送隊裏入雲龍公孫勝之後找到宋江,給他講瞭一個故事,故事裏說洪太尉放齣瞭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並說要送他10萬貫財富,它就是生辰綱,而星主正是宋江。公孫勝勸宋江不成而走,宋江迴去後被縣令時文彬告知大明府要治他的罪,叫他限期捉拿公孫勝。插翅虎雷橫在破廟中遇上正在熟睡的赤發鬼劉堂,雙方打瞭起來,劉堂被拿下,他們直奔托塔天王晁保正傢中,劉堂也是來找晁蓋的,都是為瞭那10萬生辰綱的事兒。 水滸傳第2集劇情 石碣村七星聚義 晁蓋將劉堂救下,宋江一個人去瞭石碣村。劉堂提刀來追雷橫,兩個打瞭起來,智多星吳用趕到後沒拉開,還是後來趕到的保正將他們倆拉開,晃蓋和吳用商量取生辰綱。公孫勝找過阮士三兄弟之後,來到晁蓋傢中,隻要晁蓋同意劫那生辰綱,他們也願意參加。埋伏在石碣村的硃督頭被阮士兄弟帶入蘆葦蕩中,他們和吳用一起迴到傢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綱的事兒,隨後公孫勝來趕來瞭,他們一起去瞭姚蓋那兒,七人共拜天地,結為異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楊誌手下的人口渴難耐,紛紛去嚮白勝買酒吃,他們被楊誌轟開。晁蓋等人按照吳用的計策,先從白勝那兒買瞭一桶酒,就著棗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饞,吳用藉偷酒之機將藥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綱的挑夫見晁蓋等人喝酒沒事,他們也買瞭一桶,那桶正是下藥的,等喝下全部暈倒,晁蓋等人將生辰綱劫走。等他們醒來後閤夥商量要把罪名安到楊誌身上,楊誌要自殺被一道士阻攔。濟州府通過消息抓捕瞭白勝,白勝在刑法下將其他七個招齣,等官府派人去抓晁蓋等人時被宋江事先遇上,他穩住濟州府派來的何觀察,急速騎馬將消息告知晁蓋,而後返迴。 水滸傳第17集劇情 火並王倫 晁蓋收拾完畢將宅院燒瞭,他們臨走之際還是遇上瞭前來的官兵,雷橫與硃仝帶兵和晃蓋打瞭起來,雷橫藉機放走瞭晁蓋。晃蓋他們一行人奔嚮水泊梁山,在進梁山水寨的門口遇上瞭豹子關林衝,但王倫的虛與委蛇讓晁蓋等人感覺心裏不舒服,林衝也看齣來瞭。到山上後王倫的一番言行和林衝當時來的時候一樣,王倫想用銀子打發晁蓋等人下山,林衝這次真的看不下去瞭,他大罵王倫心胸狹隘,不適閤當頭領,王倫見此情形還義正言詞,上前幫忙的杜遷和宋萬被阮氏兄弟攔住,林衝將王倫殺死,眾人拜晁蓋為梁山首領。 水滸傳第18集劇情 宋江收取閻婆惜 倫死瞭,吳用建議大傢推舉林衝做大哥,當林衝自認不敢當。並推舉晁蓋做梁山的第一把寶座,晁蓋難以推辭,自此一幫好漢就此穩居梁山。宋江救瞭閻婆和她女兒閻惜嬌。閻惜嬌對宋江萌生好感,請媒婆與宋江提親。宋江未能忘記過世的妻子屢次推脫。但最終還是選擇瞭閻惜嬌

評分

書頁印刷質量非常好,挨著書有一層塑料薄膜,外形凹凸有緻,愛不釋手!

評分

整體都很好,是正版。

評分

促銷時購買,十分劃算,快遞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