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施工质量
  • 评价标准
  • GB/T50375-2006
  • 质量控制
  • 工程验收
  • 建筑规范
  • 施工技术
  • 质量检验
  • 建筑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4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7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字数: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7号文《关于印发“二00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会同有关单位组成编制组,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评价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会同有关单位组成编制组。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评价标准。本评价标准的主要评价方法是:按单位工程评价工程质量,按单位工程的专业性质和建筑部位划分成五部分,每部分分别从施工质量条件、性能检测、质量记录、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观感质量等五项内容来进行评价。具体章节: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评价;5、地基与桩基工程质量评价;6、结构工程质量评价;7、屋面工程质量评价;8、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评价;9、安装工程质量评价;10、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价等。本标准由建设部发布,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

内页插图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 评价基础
3.2 评价框架体系
3.3 评价规定
3.4 评价内容
3.5 基本评价方法
4、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评价
4.1 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检查评价项目
4.2 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检查评价方法
5、地基与桩基工程质量评价
5.1 地基及桩基工程性能检测
5.2 地基及桩基工程质量记录
5.3 地基及桩基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5.4 地基及桩基工程观感质量
6、结构工程质量评价
6.1 结构工程质量检测
6.2 结构工程质量记录
6.3 结构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6.4 结构工程观感质量
7、屋面工程质量评价
7.1 屋面工程质量检测
7.2 屋面工程质量记录
7.3 屋面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7.4 屋面工程观感质量
8、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评价
8.1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检测
8.2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记录
8.3 装饰装修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8.4 装饰装修工程观感质量
9、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9.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评价
9.2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9.3 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评价
9.4 电梯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9.5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评价
10、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价
10.1 工程结构质量评价
10.2 单位工程质量评价
10.3 单位工程各项目评分汇总及分析
10.4 工程质量评价报告
本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 标准概述与适用范围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并实施的行业标准,旨在为我国各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价依据和方法。该标准是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流程,确保工程建设成果在施工阶段即符合设计要求、规范标准和合同约定,从而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工程的施工质量评定。它涵盖了从地基基础工程到主体结构工程,再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等所有主要专业工程的质量检验和评定工作。 标准的主要内容结构 GB/T 50375-2006 标准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层次性,它将复杂的施工质量分解为若干个可量化、可检验的单元,以便于实际操作和管理。 一、 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与程序 标准首先确立了质量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预防为主、检验为辅”的原则,并规定了详细的质量评定程序。这包括:明确划分检验批次、确定检查点、选择检验方法(如观察、测量、物理性能试验等)、记录和归档资料的要求。程序上的严谨性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 二、 质量评定的分级标准 本标准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施工质量的等级划分。它明确规定了工程质量应达到的三个基本等级: 1. 合格(符合性要求): 这是工程质量的底线要求,意味着工程的各项技术指标、外观质量和功能性均满足国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最低要求。 2. 优良(超越性要求): 优良工程不仅要满足合格标准,还必须在关键部位、关键工艺控制上表现出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优的观感质量,通常在特定评价指标中得分较高,且无严重缺陷。 3. 不合格: 凡是出现严重影响工程使用功能、结构安全或无法通过修复达到合格标准的缺陷,均判为不合格。 标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各项检验批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确定整个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评价等级。 三、 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 标准将施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可检验部分,并在每个部分设定了详尽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这些指标通常分为: 主要指标(强制性): 涉及到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核心参数,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垂直度偏差、沉降量等。这些指标的偏差控制极为严格,一旦不达标,通常需要采取返工或加固措施。 一般指标(允许偏差): 涉及外观、平整度、尺寸允许偏差等,这些指标通过控制公差范围来保证工程的整体美观和安装精度。 特别关注的工程类别及指标示例: 1. 地基与基础工程: 重点评价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基的完整性、基础放线定位的准确性、模板支设的垂直度和稳固性,以及基础混凝土的浇筑密实度。 2. 主体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的截面尺寸、轴线偏差、垂直度、楼板平整度、梁板的挠度控制、结构接缝处理等有极其精细的量化要求。对于钢结构工程,则侧重于焊缝质量(无损检测结果)、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力矩和轴力检验。 3.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关注饰面材料的铺贴牢固度、空鼓率、接缝平直度、涂层厚度、墙面垂直和方正度,以及材料的防火和环保性能符合性。 4.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 对给排水管道的严密性试验、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和绝缘电阻、暖通空调系统的风量和水流量平衡性、设备基础的安装精度等设定了明确的验收标准。 四、 质量评定的实施与技术要求 本标准不仅提供了“评什么”,更详细规定了“怎么评”。 检验批的划分: 明确了工程量、施工工艺和部位不同时,如何科学地划分检验批,以保证抽样检验的代表性。 抽样数量与方法: 根据工程量和批次特点,规定了抽检的数量(如按数量、面积或长度百分比抽取)以及随机抽取的方法,确保检验的随机性和科学性。 试验检测的资质要求: 强调所有用于评价的材料试验、结构性能试验等,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试验室出具,确保数据的权威性。 质量控制记录与闭环管理: 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施工日志、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序交接记录等,这些记录是最终评价的重要佐证材料,标准强调了“一票否决”原则,即关键部位的隐蔽工程未经验收,后续工程不得继续。 标准的应用价值 GB/T 50375-2006 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它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监督部门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尺子”,有效减少了因标准不一导致的质量纠纷,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程保修期界定、以及工程质量保险理赔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文件。通过严格执行此标准,能够确保交付给用户的工程是安全可靠、性能优良的实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的,白底黑字,规规矩矩的,一看就知道是那种非常严肃的官方文件。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深入了解一下建筑工程施工的“硬核”标准,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施工的独家秘诀或者是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的更多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严苛的参数要求,这些内容虽然无疑是行业规范的基石,但对于一个渴望获得直观操作指导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干涩和难以消化。我期待的是那种结合了近年来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后,对传统评价体系进行的与时俱进的探讨,比如在绿色建筑、BIM技术深度应用背景下,质量控制的侧重点应该如何调整。遗憾的是,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既有标准体系的梳理和巩固,像是一本详尽的“字典”而非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为资深工程师和质检人员准备的工具手册,用来查阅和核对既有规范的准确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初级或跨界学习者来说,找到那些“如何做得更好”的鲜活案例和深入分析,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规范的重量感”,它仿佛是一本被封印的武林秘籍,只有最资深的门派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它主要聚焦于“是什么”和“应如何做”的规范性描述,清晰地界定了合格工程的底线要求。然而,作为一个希望在行业内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实践者,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做到优秀甚至卓越”的路径图。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温控和养护环节,书中给出了明确的温度和时间参数,但这只是合格的标准。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采用新型保温材料,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这种对质量“上限”的探索,在这部标准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它是一张安全网,确保你不掉下去,但它似乎没有太多篇幅来教你如何飞得更高,这对于追求行业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具前瞻性的指导文献来共同阅读。

评分

这份标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某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陈列的展品非常齐全,每一个都代表着过去某个时期的辉煌成就和严格要求,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烟火气”和现代的活力。我原本以为,作为一部国家推荐性标准,它会在关键的质量控制点上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意见,比如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形式和更高性能要求的建筑时,传统基于“经验判断”的验收方式是否已经力不从心,亟需引入更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和实时监测数据作为评价的辅助甚至主要依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嗯,怎么说呢,非常“公事公办”,缺乏那种能点燃学习兴趣的叙事性。翻阅过程中,我时常需要结合其他行业文献来反向解读这些条款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应用场景,否则,很多条款的适用边界和实际操作中的弹性空间就很难把握。它像是一个静态的框架,而我更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能够指导我应对现实复杂施工难题的“动态地图”。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关注者,我深知标准化的重要性,它是确保工程质量稳定性的压舱石。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从基础材料的检验到结构构件的安装精度,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框定了红线。但有趣的是,这种极致的细致反而带来了一种阅读上的挑战——它更像是一套权限极高的“查阅索引”,而不是一份可以让你沉浸其中、体会其精髓的阅读材料。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隐蔽工程”的验收标准,毕竟这是最容易产生质量隐患也最难事后补救的环节。我期待看到关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3D扫描和物联网传感器,来对这些隐蔽过程进行更客观、更可追溯的评价方法论的论述,毕竟,人眼和传统尺度的测量总有其局限性。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仍停留在传统的“事后抽检”和“符合性判定”阶段,对于如何实现全过程的“预防性质量控制”,着墨不多,让人略感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散发着一种官方文件的庄重感和不可挑战性,这对于规范市场行为是绝对必要的。它详尽地列举了各种验收指标和判定依据,构成了建筑施工质量评估的“法典”。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些更具“人性化”和“适应性”的解释。建筑工地是流动的、多变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甚至不同的项目管理团队,都会对标准的执行带来细微的偏差。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根据项目特点,对通用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微调”和“本地化”的应用案例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绝对的统一性。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高精度的蓝图,精确地描绘了理想状态下的结构尺寸和性能要求,但它较少涉及在现实施工中,面对突发状况或材料批次差异时,质量控制人员应如何运用专业判断来平衡“规范要求”与“工程实际”之间的张力,这种实战智慧的阐述,是我在书中未能找到的重点。

评分

来看看咯哦哦哦哦哦哦哦哦魏巍我想我哦哦哦哦哦

评分

很好,比较满意,送货及时

评分

商品给力,送货及时,全好评!

评分

是正品,不错,物流不怎么样

评分

跟书店的一样,就是等待的时间有点长。

评分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很好的

评分

他。

评分

工程类书籍给工程部买的

评分

很不错,是正版,单位领导推荐买的,质检员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