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园:贵州民居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德启 等 著
图书标签:
  • 贵州民居
  • 民俗建筑
  • 传统村落
  • 侗族
  • 苗族
  • 布依族
  • 土家族
  • 建筑文化
  • 地域文化
  • 中国传统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7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4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贵州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远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贵州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极具强烈个性的地方民居。贵州山寨民居,它是贵州各族人民,用取之于自然的乡土材料,通过木匠、石匠、泥瓦匠和普通的庄稼汉,通过日积月累、代代相传逐渐创造出来的,它具有浓郁的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朴实而又独特的中国西部山地民居文化。贵外民居不仅表现贵州边远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而且从贵州民居本身,还能看出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精神。因此贵州民居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中国建筑文化古老悠远和绚丽多姿的风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淳朴简洁、华美精巧兼而有之的审美内涵。
贵州民居具有依山就势、高低参差,表现独特与环境结合的山地建筑形态。无论是黔中地区的岩石建筑,还是黔东南以及镇远苗乡古镇民居和靠山临水倚崖连洞的悬空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的个性与特质,都体现了对地域环境和文化特殊性的重视。因此,贵州民居的生成与发展,也与其他地方民居一样,都是地域环境、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录

前言
山寨纪行示意图
一、撩开贵州神秘的面纱
(一)史话贵州
(二)多山的贵州
(三)多彩的贵州
(四)凉爽的贵州
二、山寨形成与聚居环境的影响
(一)黔中地区岩石建筑
(二)黔东南地区干阑建筑与吊脚楼
1.苗族吊脚楼
2.侗族干阑建筑
(三)贵州其他地区民居
三、山寨——民居生存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二)聚落与场所
1.“离散型”聚落
2.“群居型”聚落
3.动态衍生的聚落
(三)聚落形成的多样领域与路径
1.聚落与自然的关系
2.聚落与“光”
3.聚落与“声音”
4.聚落与“空气”
5.建筑是新的地形
6.聚落与屋顶的关联性
(四)聚落的类型
1.溪畔侗寨
2.苗族溪边村、平地村、山村和洞村
3.坝子上的布依寨
四、山寨建筑文化及外部空间特征
(一)山寨建筑文化特征
1.“天人合一”的建筑与自然和谐特色
2.尊重自然的建筑环境特色
3.结合山形地势的建筑空间特色
4.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的营造特色
(二)山寨外部空间元素
(三)寨门——山寨的限定空间
1.苗寨寨门
2.寨门的形式
3.侗寨寨门
4.寨门的形式
(四)铜鼓坪——苗寨中心空间
1.铜鼓坪的由来
2.铜鼓坪上承载的苗族歌舞
(五)鼓楼——侗寨标志
1.鼓楼的概念
2.鼓楼的形式与组成
(六)风雨桥——侗民休闲、交流的纽带
1.侗寨风雨桥
2.侗寨风雨桥的建筑形式
3.侗寨风雨桥的寓意
(七)祖母堂——萨神崇拜的精神寄所
1.历史渊源
2.萨神崇拜的价值
3.祖母堂的概念
4.祖母堂的建筑形式
……
五、山寨纪行
六、民居寻踪
七、山寨住文化风景线

精彩书摘

一、撩开贵州神秘的面纱
贵州是一个“富裕的穷省”——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原因,贵州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靠后。但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能源大省。在探明储量的76种矿产中,有42种排名全国前十,其中20种排名前三;煤炭储量达540亿吨,是江南九省的总和。除了矿产外,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也特别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贫与富是一种动态的辩证发展关系,因其贫穷,所以保持了生态风貌,贵州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千岛”——坏事变成了好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因为贫穷,所以富有。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占3 1个项目、40个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二位。贵州各民族节庆加起来,全年有1400多个,平均每天都有几个。
在贵州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特别是贵州少数民族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从20世纪8 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这里就让我们撩开贵州的神秘面纱,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贵州,把这里许许多多最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变为时尚文化元素。

前言/序言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 一、 序言:时间的印记,乡土的脉搏 在中国的西南腹地,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贵州,这个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的省份,其民居建筑更是如同凝固的历史,讲述着千百年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信仰、技艺与智慧。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一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以一种深入、细致、富有温度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近那些散落在贵州大地上的古老家园,感受它们跨越时空的魅力。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建筑学图录,也不是一套冰冷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中国乡村美学的深情回望。我们将穿越层峦叠嶂的山脉,探寻隐藏在幽深峡谷、碧绿田野间的村落,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石板路,那些沐浴在阳光下、或隐匿于竹林间的房屋,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年家园”的壮丽画卷。 在翻开本书的每一页,你都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瓦,每一个雕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承载着家族的故事,折射出当地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建筑的形态,更是在解读建筑背后的文化基因,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条件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下,逐渐演变,形成独具贵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的编写,旨在填补当前对贵州民居系统性、深入性研究的空白,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参考,更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关注与热爱,让这些“活着的文物”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二、 贵州的地理脉络与民居的根源 贵州,素有“山地王国”之称,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塑造贵州民居最直接、最根本的自然条件。本书将首先从地理学的角度切入,剖析贵州独特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水系分布以及植被类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选址、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形制的设计以及房屋的朝向和布局。 例如,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分布,使得平地稀少,山坡地成为主要的建筑区域。这催生了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错落式民居,以及因地制宜的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它们巧妙地适应了陡峭的山坡,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也能有效抵御潮湿和虫害。 气候方面,贵州多雨、湿润的特点,使得建筑在防潮、通风、采光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的广泛使用,以及斜屋顶、宽屋檐的设计,都是为了应对多雨的气候,保护居住者的健康和房屋的耐久性。 水系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聚落的根基。贵州丰富的水系,不仅为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影响了村落的形成和民居的选址。靠近水源、傍水而居是许多贵州村落的共同特点,这也常常赋予了民居一种宁静致远的诗意。 此外,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竹子、木材、茅草、石片等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使得贵州民居呈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淳朴美感。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地理要素与贵州民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地理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塑造作用,让读者理解,每一栋贵州民居都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回应。 三、 民族的色彩,文化的烙印——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民居特色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大省,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瑶族等众多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他们不仅带来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贵州民居注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本书将重点关注不同民族在民居建筑上的特色表现,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苗族民居: 苗族地区,尤其是那些依山而建的寨子,其吊脚楼是典型的代表。这些高脚楼不仅能够防潮、防兽,更是一种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体现。本书将细致描绘苗族吊脚楼的结构特点,如木柱的使用、楼板的搭建、空间的划分,以及那些精美的木雕、刺绣等装饰,它们往往蕴含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探究不同支系苗族在服饰、银饰上鲜明的民族符号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装饰之中,形成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 侗族民居: 侗族村寨,尤其是那些依水而建、围绕鼓楼和风雨桥形成的聚落,展现出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本书将详细介绍侗族的木结构建筑,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用一钉一铆的情况下,通过精巧的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我们将重点解读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更是集会、议事、交流的场所,体现了侗族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对社群生活的重视。 布依族民居: 布依族民居以石砌建筑和“干打垒”墙体为特色,尤其是在黔南、黔西南地区,随处可见的石板房、石墙房,展现出与当地石质资源的高度契合。本书将深入分析布依族石砌民居的建造技艺,包括石材的选择、切割、垒砌,以及“穿斗式”木构架与石墙的结合方式。我们将探讨布依族民居在布局上的特点,如庭院的设置、房屋的朝向,以及那些蕴含在石刻、砖雕中的民族纹样和信仰符号。 其他民族民居: 除了上述主要民族,本书还将触及仡佬族、水族、瑶族等其他民族的民居特色。例如,水族的“鱼梁”建筑,瑶族在深山中依地势而建的特色房屋,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丰富了贵州民居的文化图景。 通过对不同民族民居的深入剖析,本书将揭示贵州民居的多元文化特征,展示各民族在建筑实践中如何将自身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生活习俗与建筑艺术巧妙地融合,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民族建筑瑰宝。 四、 建筑的语言,生活的智慧——贵州民居的营造技艺与空间哲学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不仅关注民居的外观,更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营造技艺与空间哲学。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世代相传的工匠之家,了解贵州民居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凭借匠人们的双手和经验,搭建起一座座坚固、美观、宜居的家园。 选材与构件: 从深山老林中精选的楠木、杉木,到河边采集的卵石、河沙,再到就地取材的青石板、茅草,贵州民居的材料选择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本书将详细介绍木材的砍伐、处理、防腐技术,石材的开采、加工、砌筑方法,以及泥土、茅草等传统材料的应用。我们将重点解析贵州民居中常见的构件,如榫卯结构、穿斗式梁架、斗拱、雀替等,它们不仅是建筑的骨骼,更是体现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精髓。 空间布局与功能: 贵州民居的空间布局,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宇宙观念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分析贵州民居常见的空间组织模式,如堂屋、厢房、耳房、天井、院落等的设置及其功能。我们将探讨不同房间在祭祀、起居、储物、待客等方面的具体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地,本书将关注贵州民居中对“风水”观念的体现,如房屋的朝向、院落的布局、门窗的设置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 装饰与象征: 贵州民居的装饰,不仅仅是审美元素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本书将深入解读贵州民居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如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色彩斑斓的壁画、彩绘。我们将分析这些装饰图案的来源,如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祥瑞图案,以及它们所寄托的吉祥寓意、宗教信仰和民族神话。例如,龙、凤、蝙蝠、寿桃等图案,往往被赋予了辟邪、祈福、长寿等美好的含义。 生活智慧的体现: 贵州民居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当地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从防潮、防风、保温的结构设计,到通风、采光、集约利用空间的布局,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民居案例的分析,展示这些生活智慧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五、 走向未来——保护、传承与创新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的出版,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古老的村落和民居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书在深入研究和记录的同时,也将关注贵州民居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我们将探讨当前贵州民居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如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技艺的断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等。同时,本书也将展示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以及当地居民在保护家园方面所做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对贵州民居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可能包括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发展乡村旅游,推广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等。 《千年家园:贵州民居》是一次对中国乡土建筑美学的致敬,一次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智慧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走进贵州,爱上贵州那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温暖而坚韧的家园。 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些散落在群山间的古老家园,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生活痕迹,那些凝聚着匠人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建筑,将不再仅仅是图像或文字,而是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对乡土文明的珍视,以及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地方志类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会过于侧重于文献堆砌和概念辨析,但《千年家园》却成功地把我拉入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透性”的目光,能看到建筑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哲思。例如,书中对“天井”在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区的作用分析,就极其到位。那小小的天井,不仅是采光通风的物理空间,更是家庭伦理的中心,是祭祀祖灵的场所,是社区交往的半私密地带。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功能,而是通过讲述具体家庭的故事,将这些功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闺房”的描述,那些关于“火塘”的记忆,让我深刻体会到“家”这个概念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疾不徐,像贵州的山路一样蜿蜒,却每一步都有风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热衷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筑”,在几百年前的这些古老民居中,早已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关于贵州民居的著作,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翻开扉页,我就仿佛被带到了那烟雨朦胧、群山环抱的黔地深处。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深厚情感的描摹。他笔下的吊脚楼,不再是简单的建筑符号,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体,是岁月流淌的见证。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居差异性的细致观察。比如,从湘黔交界处的苗族木楼,到黔东南侗族的大规模村寨布局,再到黔北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砖瓦结构,那种对比和传承,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让这些千百年来固守山林的族群,发展出如此多样却又和谐统一的居住哲学。书中对榫卯结构的考据也十分精妙,那些没有用一根钉子的连接方式,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近乎虔诚的敬畏。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是看了一堆照片和图纸,更是走进了一座座被时间温柔抚摸过的村落,呼吸到了那里的空气,听到了木头被雨水浸润后发出的低语。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普及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作为一名对建筑设计有基本了解的人,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技术层面的严谨。书中收录的大量手绘图和建筑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贵州民居在应对复杂山地气候——尤其是高湿、多雨、地震频发——时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这些冰冷的结构逻辑,与当地的信仰体系和风俗习惯串联起来。比如,不同村寨对屋顶坡度的微小调整,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当地水文、风向的独特理解,甚至是与某种图腾崇拜的隐秘关联。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述立体而丰富,绝非简单的“地方特色建筑介绍”。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传统智慧”的定义,那种植根于数百年实践的、近乎本能的生存之道,远比现代科学的参数模型来得更具生命力。这本书的深度,需要读者慢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

我曾去过几处国内知名的古村落保护区,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或许是那种未被过度商业化、依旧保持着原始生命力的震撼感。读完《千年家园》,我明白了那种缺失感来源于对“活着的历史”的疏离。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记录那些正在消逝的技艺和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他记录了一位木匠如何凭经验判断木材的干燥程度,记录了一户人家在雨季到来前如何集体修缮屋顶的场景。这些片段的描绘充满了画面感,让我对“守望家园”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它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责任和生活艺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展示了多少精美的照片,而在于它留下了声音、气味和温度的文字记录。它像一个温柔的守夜人,记录下山林中那些微弱却坚韧的生命轨迹,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能寻找到一处安放敬畏之心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配图选择也值得称赞,它充分尊重了主题的内在气质。那些油墨的质感,那些老照片的颗粒感,都与贵州那片土地的粗粝和沉静完美契合。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地方文献或口述史料时,总是非常审慎和尊重,没有进行过度的主观解读或拔高,而是让材料本身说话。这使得全书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客观与深情并存的基调。特别是最后几章,探讨了现代城市化进程对这些千年家园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作者的笔调转为一种近乎忧虑的沉思,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诸多值得建筑师、社会学家乃至普通人深思的议题:我们究竟在保护什么?我们遗弃了什么?这本书的意义,远超出了地域建筑研究的范畴,它关乎身份认同,关乎文化记忆的延续,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中最本质的命题。这是一部让人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荡、让人愿意放下手机去远方的山里走一走的杰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