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

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舒尔茨 著,林育真,于纪姗 译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生物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
  • 生态带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变化
  • 地理学
  • 教科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94767
版次:4
商品编码:103361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309
字数:3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从自然和农业角度出发,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全面论述地球的生态带。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着重介绍与生态带有关的地理一生态学概念及划带的主要自然特征要素,并提供了依据利用潜力所做的全球划分的重要信息;分论进述了被划分的9个生态带,详细阐释了各带的分布、气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及土地利用。

内容简介

《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作者通过新构思、采用新途径,从自然的和农业的角度对地球生态带的划分做了全面介绍。全书包括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中首先介绍一些重要的地理-生态学概念和生态系统研究方法,也即对地球区域的划分、生态带的内容含义及全球主要特征进行系统的概述;气候方面列专题讲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带划分的影响;土壤方面依据土壤分类分级的最适状况进行阐述和比较,还提供了依据利用潜力所做的全球划分的重要信息。在分论部分,全球陆地被划分为9个不同的生态带,各带的内容要点包括分布、气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土地利用等;对相互邻近的生态带做重点突出的对比分析。
本书既有宏观的对全球及区域地理-生态规律的阐述,也有大量微观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理的数据资料作为分带的基础依据。全书内容丰富、新颖,附有149幅形象直观的图(附图及框式图)。

作者简介

舒尔茨博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地理研究所)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自然地理学,尤其着重地理生态学。

目录

中文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缩写与符号
总论 生态带内容探讨及全球主要特征概述
参考文献
1 生态带的分布和面积比例
第1章参考文献
2 气候
2.1 光照
2.2 温湿度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植被期
2.1和2.2参考文献
2.3 气候变化
2.3.1 引言
2.3.2 气候变暖
2.3.3 气候变暖的原因
2.3.4 气候变暖的后果
2.3.5 结论
2.3参考文献
3 地貌与水文
3.l地貌动力学
3.2 水文状况与水平衡
第3章参考文献
4 土壤
4.1 土壤肥力
4.2 土壤水分收支
4.3 土壤分类单元和土壤带
第4章参考文献
5 植被和动物界
5.1 植被的结构特征
5.2 生态系统和生态带模型
5.3 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贮存
5.4 初级生产
5.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4.2 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量
5.4.3 地球上植被覆盖层的生产效率
5.5 动物取食与次级生产
5.6 群落废弃物及其分解
5.7 矿物质周转
第5章参考文献
6 土地利用
第6章参考文献
分论 9个生态带特征
7 极地/亚极地带
7.1 分布与亚带划分
7.2 气候
7.2.1 气温、昼长、降水
7.2.2 土壤中及近地空气层温度的变化
7.2.3 夏季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
7.3 冰缘区范围内的地貌和水文
7.4 土壤
7.5 苔原和极地荒漠的植被和动物界
7.5.1 植被的划分
7.5.2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
7.5.3 动物界和动物取食
7.5.4 分解与矿物质周转
7.5.5 一个苔原生态系统模型
7.6 土地利用
苔原概要一览图
第7章参考文献
8 北方带
8.1 分布
8.2 气候
8.3 地貌和水文
8.4 土壤
8.5 植被和动物界
8.5.1 北方针叶林
8.5.2 泥炭沼泽
8.5.3 森林苔原、极地森林界限和树线
8.5.4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
8.5.5 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贮存
8.5.6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8.6 土地利用
北方带概要一览图
第8章参考文献
9 湿润中纬带
9.1 分布
9.2 气候
9.3 地貌和水文
9.4 土壤
9.5 植被和动物界
9.5.1 季节性夏绿林
9.5.2 森林的水平衡
9.5.3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增长和衰减
9.5.4 矿物质的收支——与北方针叶林的比较
9.5.5 一个夏绿阔叶林的生态系统模型
9.6 土地利用
湿润中纬带概要一览图
第9章参考文献
10 干旱中纬带
10.1 分布与亚带划分,干旱地区的一般特征
10.2 气候
10.3 地貌和水文
10.4 草原的土壤
10.4.1 地带性土壤
10.4.2 盐化土壤
10.5 草原的植被和动物界
10.5.1 草原类型
10.5.2 生活型:对冬寒和夏旱的适应
10.5.3 动物界和动物取食
10.5.4 植物量、初级生产量和分解
10.5.5 矿物质贮存与周转
10.6 土地利用
10.6.1 大企业型谷物经济
10.6.2 广泛稳定的牧场经济和草地的管理
草原地带概要一览图
第10章参考文献
11 冬季湿润亚热带
11.1 分布与区域划分
11.2 气候
11.3 地貌和水文
11.4 土壤
11.5 植被和动物界
11.5.1 种类多样性、硬叶林与硬叶灌木林群系
11.5.2 生活型及对夏旱的适应
11.5.3 动物界
11.5.4 火
11.5.5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
11.6 土地利用
冬季湿润亚热带概要一览图
第11章参考文献
12 终年湿润亚热带
12.1 分布
12.2 气候
12.3 地貌和水文
12.4 土壤
12.5 植被
12.5.1 结构特征
12.5.2 美国东南部一处半常绿栎林群落的贮存与周转
12.6 土地利用
终年湿润亚热带概要一览图
第12章参考文献
13 热带/亚热带干旱带
13.1 分布与亚带划分
13.2 气候
13.3 地貌和水文
13.3.1 风化作用、硬壳和风化壳
13.3.2 风沙的进程
13.3.3 河流做功与冲刷
13.4 土壤
13.5 植被和动物界
13.5.1 植被与土壤水平衡
13.5.2 生活型:对干旱和盐胁迫的适应
13.5.3 荒漠动物界
13.5.4 植物量和初级生产量
13.6 土地利用
13.6.1 粗放的放牧经济
13.6.2 绿洲一灌溉经济
热带/亚热带干旱带半干旱边缘地区的多刺稀树草原(萨赫勒)和亚热带多刺草原概要一览图
中纬带和热带/亚热带纬度地带的荒漠和半荒漠概要一览图
第13章参考文献
14夏季湿润热带
14.1 分布与亚带划分
14.2 气候
14.3 地貌和水文
14.3.1 剥蚀平原和岛状山
14.3.2 流水水体
14.4 土壤
14.4.1 夏季湿润热带与终年湿润热带、亚热带土壤——概述
14.4.2 夏季湿润热带最重要的土壤类型
14.5 植被和动物界
14.5.1 生理、生态特征及季节性
14.5.2 动物界
14.5.3 稀树草原(萨旺纳)火灾
14.5.4 植物量与初级生产量
14.5.5 动物量与动物取食
14.5.6 枯枝落叶分解
14.5.7 矿物质贮存与周转
14.6 土地利用
夏季湿润热带概要一览图
第14章参考文献
15 终年湿润热带
15.1 分布
15.2 气候
15.3 地貌和水文
15.3.1 风化作用和溶解剥蚀
15.3.2 河流切割和坡面剥蚀
15.4 土壤
15.5 植被和动物界
15.5.1 热带雨林的结构特征
15.5.2 植被动态
15.5.3 动物界
15.5.4 植物量和初级生产量
15.5.5 动物取食
15.5.6 凋落物和枯枝落叶层,分解与腐殖质
15.5.7 矿物质的贮存与周转
15.5.8 雨林生态系统
15.6 土地利用
终年湿润热带概要一览图
第15章参考文献
附录A 地球生态带的划分
附录B 地球的土壤带
附录C 地球的农业区
内容索引
译后记
《星际航行与新世界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详尽、深入的非虚构作品,聚焦于人类文明在星际尺度上的拓展、新兴的星际社会结构、以及在广袤宇宙中对生命形式与生态系统的探索。它摒弃了传统的地球中心视角,转而审视在遥远星系中建立的殖民地、跨越光年距离的通讯与贸易网络,以及在新发现的行星上所面临的独特挑战。 第一部分:跨越星际的藩篱 本部分从理论物理和工程学的角度,探讨了驱动人类向外星系迁移的核心技术。我们详细分析了曲率驱动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理论模型到实际应用中的能耗优化与安全协议。书中不仅涵盖了驱动力的技术细节,更深入剖析了其对星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根本性重塑。 曲率场稳定与航行安全: 详细介绍了在超光速航行中,如何精确调控引力场以避免时空撕裂,以及针对高能粒子流和微陨石群的防御系统设计。特别收录了“普罗米修斯号”首次成功实现零损伤跨星系跳跃的详细报告,包括其独特的能量回馈机制。 世代飞船与深空休眠: 探讨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人类如何通过建造巨型世代飞船进行长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殖民准备。书中对比了不同世代飞船内部生态系统的维持策略,包括封闭式水培农业、基因多样性保护,以及长期休眠技术对人类生理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通讯延迟与信息鸿沟: 阐述了相对论效应在星际通讯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延迟问题。分析了“量子纠缠通讯网络”的建立过程,以及它如何逐步弥合不同殖民地之间的知识与文化鸿沟。这部分着重于社会学视角,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出新的阶层划分。 第二部分:新世界:行星地质学与环境工程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读者的视野投向了被殖民的遥远世界,重点关注行星科学、生态适应性工程以及生命起源的普适性规律。我们不再关注地球的固有地质特征,而是分析了如何改造或适应那些拥有截然不同物理参数(如更高重力、甲烷大气或硅基生命迹象)的星球。 极端环境下的宜居性改造(Terraforming): 详尽对比了“开普勒-186f”与“格利泽581g”两颗行星的改造方案。分析了大气成分重构、磁场重建的难度,以及在低能耗前提下维持行星适宜温度的技术迭代。书中包含大量关于气候模拟和生物圈初始导入失败案例的研究,强调了对未知环境的谦卑态度。 异星地质构造与资源勘探: 介绍了用于深层地幔探测和矿物提炼的新型声纳技术和定向能钻探技术。重点分析了富含重元素或奇异同位素的行星的开采策略,以及这些新资源如何驱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地质时间尺度下的演化动力学: 探讨了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行星自身的构造活动(如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周期)如何影响殖民地的长期生存。引入了“动态地质适应模型”,用于预测未来星际定居点的潜在风险。 第三部分:星际生物圈与接触伦理 本部分是本书中最具哲学思辨性的章节,它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生命后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生物学上的兼容性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定义“生态”这一概念。 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光谱: 总结了在银河系巡游中发现的数千种非碳基或碳基但结构迥异的生命形式。详细描述了基于等离子体的生命体、液态氨溶剂中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具有集体意识的菌丝网络。书中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区分了“适应性”与“起源性”的生命特征。 接触伦理与第一指令: 深入分析了人类文明在面对低技术或前智慧生命时所制定的“非干预协议”(或称“第一指令”)的实践与争议。书中通过三个著名的案例——“赛格斯遗迹”、“宁静之海藻群”和“回音星上的简易结构”——来剖析不同星际政权在保护或利用外星生态问题上的分歧。 人造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 讨论了在完全封闭的星际栖息地中,如何构建一个能自我维持、无外部资源依赖的生物循环系统。这不仅涉及食物链的构建,更关乎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废弃物的完全降解,以及如何避免单一物种爆发导致的系统性崩溃。书中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于系统韧性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分:星际社会形态与治理结构 最后的篇章转向宏观的人类社会学,研究跨越星系尺度的人类文明是如何组织和治理的。这不再是单一国家的延续,而是一个由不同环境塑造的、多元且相互制衡的星际共同体。 后地球化政治模型: 分析了“联邦制”、“同盟体”和“松散星区网络”等多种治理模式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如何平衡中央集权(如资源调配)与地方自治(如文化习俗)的需求。 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 探讨了在经历了数代与母星物理隔离后,不同殖民地文化产生的巨大分野。分析了“新欧罗巴人”、“火星原住民”和“环带定居者”在语言、价值体系和艺术表达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引发政治摩擦。 星际法与资源主权: 概述了自《阿卡迪亚条约》以来,星际法律体系在规范资源开采权、星区划界和应对非法移民方面的演变,重点研究了对“无人星域”和“生命摇篮”的法律界定。 本书是为对未来科学、行星地质学、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定位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权威性参考书,它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精细的、超越地球局限的文明发展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理和生物学交叉的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宏观地解释地球生命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知识。《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之所以选择购买它,是因为它承诺了“全新重编版”,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上的更新和更前沿的科学视角。在我看来,一本关于地球生态带的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地球上不同区域因为气候、地形等因素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热带雨林的神奇生物,沙漠中顽强生存的植物,又或者是极地冰原的特殊生态链。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探讨不同生态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毕竟地球是一个整体。作为一名热爱自然的学生,能够从一本书中获得如此全面的认识,将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自然科学知识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这样一本聚焦于地球生态系统分布的书籍,我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的堆砌,更关乎到我们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根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生态带的形成机制,包括板块运动、洋流、季风等宏观因素是如何塑造了这些区域独特的环境条件,进而影响了物种的演化和分布。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对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例如栖息地破坏、生物入侵、气候变化对生态带的影响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一些科学的应对策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把钥匙,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保护每一个生态带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让我立刻联想到我在学习地理课时接触到的关于生物群落分布的知识。那时候,我们主要接触的是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温带、寒带、热带等等,但远没有深入到“生态带”这个更精细的划分。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知识拓展的渴望。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系统地了解地球上那些具体的、有边界的生态区域,比如亚马逊的雨林、撒哈拉的沙漠、北极的苔原,以及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的气候特点、土壤构成,更重要的是,在那里繁衍生息的动植物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地图,直观地展示这些生态带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同时深入浅出地解释导致这些生态差异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对地球奥秘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自然世界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本身就对地理学和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地球上各种独特的地貌和栖息在其中的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到关于地球不同生态带的知识,比如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各自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以及在这些区域里,究竟有哪些代表性的动植物,它们又是如何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我对那些遥远的、神秘的生态系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如非洲草原的壮丽景象,或者深海的热液喷口奇观。作为一名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的人,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地球生命多样性和地理之美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是一个特别注重书籍质感的人,拿到《地球的生态带(第4版)(全新重编版)》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封面纸张的细腻触感就让我爱不释手。封面设计也很巧妙,用一种写实又略带艺术化的笔触描绘了不同生态带的代表性景象,色彩搭配协调,既有冲击力又不显得杂乱,光是看着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翻开内页,纸张的克重也恰到好处,印刷清晰,字迹饱满,没有丝毫的透页感,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喜欢那种纸张在手中能感受到“分量”的书,它会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内容的,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而且,我注意到它的装订也非常牢固,就算是经常性地大幅度打开,也不会出现书页脱落的迹象,这在很多现代出版物上是很难得的。整体而言,从收到书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给我了一种“精品”的感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领略它所承载的知识海洋。

评分

书OK,还没有看,公司购买

评分

地球生态学类专著,不错,顶顶!

评分

系统的介绍了全球的生态带的特点

评分

系统的介绍了全球的生态带的特点

评分

心得: 地球生态学类专著,不错,

评分

心得: 地球生态学类专著,不错,

评分

地球生态学类专著,不错,顶顶!

评分

系统的介绍了全球的生态带的特点

评分

地球生态学类专著,不错,顶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