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

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勇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军事
  • 历史
  • 兵法
  • 尉缭子
  • 吴子
  • 古典
  • 传统文化
  • 策略
  • 治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2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7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它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它强调农战,富国强兵,认为“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制]则国治”,这样才能“威制天下”。它的另一重要观点是注重谋略和战前准备,讲究“廊庙”决策,主张“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先料敌而后动”。在治军上,它主张“制必先定”。  《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著名兵书,据说是战国时著名兵家吴起所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整理和删补,篇目和内容有所亡佚,现只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励士》六篇。

目录

尉缭子
前言
卷第一
天官第一
兵谈第二
制谈第三
战威第四
卷第二
兵权第五
守权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议第八
将理第九
卷第三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战权第十二
重刑令第十三
伍制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卷第四
束伍令第十六
经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将令第十九
踵军令第二十
卷第五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附录
梁惠王年世考
《尉缭子》校勘记
吴子
前言
卷上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卷下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 导读:千年兵法,智慧之光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军事思想始终是璀璨的瑰宝,影响深远,代代相传。《孙子兵法》固然名扬四海,但与它并肩而立,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还有《尉缭子》与《吴子》。这两部古老而精深的兵书,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峦,耸立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殿堂之上,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指导,为后世的军事家、政治家乃至普通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迪。 《尉缭子》与《吴子》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们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运作的理解,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建议,早已超越了战场,渗透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正是为了让这些价值得以重现,让先哲的智慧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尉缭子》:战略的深沉与治国的远见 《尉缭子》,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尉缭所著。尉缭其人,据史书记载,曾为秦国名将,深谙兵法,对秦国统一六国贡献卓著。《尉缭子》一书,洋溢着一种冷静、务实、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不屑于空洞的理论,而是直指战争的本质,探讨如何通过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一、战争的根源与准备: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尉缭子》开篇便深入探讨了战争的起因。《尉缭子》认为,战争并非无根之水,其根源往往在于国家内部的矛盾,以及与外部势力的对抗。它强调,“国之所以危者,非兵之过也,吏民之乱也”。这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学洞察,将国家的衰败归因于内部的管理不善和民心不稳。因此,在考虑对外用兵之前,首要的任务是“内不乱,外不侵”。内部的稳定,民心所向,是国家强大的基石。 《尉缭子》对战前准备的论述更是细致入微。它并非仅仅强调武器装备的精良,更注重“农战”相结合的国策。在《尉缭子》看来,一个强大的国家,既要有强大的军队,也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耕战”是立国之本,农业的繁荣才能养活军队,支持战争。同时,它也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各尽其力”,形成一种有秩有序的社会分工,才能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军事策略的精髓:以奇制胜,攻心为上 《尉缭子》在军事策略上,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尉缭子》强调,“兵贵神速,时不如势,势不如谋。” 速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住有利的时机和形势,而这一切,最终都取决于周密的谋划。 书中对“奇兵”的运用有着精辟的论述。“奇兵”并非 random 的突袭,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刻分析,利用敌人意想不到的空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出其不意的打击。这需要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对战场形势的敏锐判断。 更令人惊叹的是,《尉缭子》将“攻心”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它认为,最好的胜利,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政治、外交、心理等多种手段,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其不战自降,这远比 brute force 的征服更为高明和有效。《尉缭子》的“攻心”策略,并非简单的恐吓,而是深入研究人性的弱点,利用人心的恐惧、贪婪、嫉妒等,达到瓦解敌方士气的目的。 三、政治与军事的融合:兵者,国之大事 《尉缭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将军事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它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则是军事的保障。一个国家,如果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持久。《尉缭子》强调,“圣人之治,非徒用法也,乃先劝民而已。” 劝民,即是以德服人,赢得民心,让百姓甘愿为国效力。 书中对君主的责任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君主必须“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尉缭子》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智慧,但这种集权并非滥用权力,而是建立在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之上。 《吴子》:练兵之道与战略的艺术 《吴子》,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吴起所著。吴起,与孙膑齐名,同样是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与《尉缭子》偏重于整体战略和国家治理不同,《吴子》更侧重于具体的军事实践,尤其是在练兵、治军和战场指挥方面,有着极其精辟的论述。 一、练兵之道:精兵强将,士气为先 《吴子》对军队的建设和训练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它认为,“兵之善者,非徒在于其众,而在乎其精。” 数量再多的军队,如果没有经过精良的训练,缺乏严明的纪律,也只是乌合之众。《吴子》强调了“五教”,即“治法、治事、治卒、治力、治气”,涵盖了军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组织管理、体能锻炼和心理建设等各个方面。 特别是“治气”,即士气,被《吴子》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认为,“气胜者,举必胜。” 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如何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让他们甘愿为国捐躯,是统帅的首要任务。书中列举了多种方法,如“赏则必行,罚则必信”,通过公平公正的赏罚制度,建立军心;“与士同甘共苦”,统帅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更能赢得士兵的信任和忠诚。 二、治军之道:严明纪律,赏罚分明 《吴子》对治军纪律的要求近乎严苛。它认为,“兵不可以不严,严则用令,用令则士不争。” 严明的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同时,它也强调了赏罚的公平与公正。“赏必信,罚必行”,才能让士兵心服口服,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吴子》对统帅的品格和能力也有极高的要求。它认为,统帅必须“明赏罚,信诛赏”,做到赏罚分明,言出必行。同时,统帅还需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才能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 三、战场指挥:因势利导,灵活应变 《吴子》在战场指挥方面,展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战略性。它强调,“兵不可诎于所算,而可因也;不可度于所度,而可变也。” 战争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任何事先的计划都可能被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所打破。因此,指挥官必须具备“因势利导,灵活应变”的能力。 《吴子》详细阐述了“地形、敌情、时令”等作战要素的考量。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军队的部署和作战方式都有所不同。对敌情的了解,是取胜的前提。而时令的变化,如天气、季节等,也会对战争产生重要影响。 书中对“奇袭”、“伏兵”、“诱敌”等战术的运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战术的运用,都离不开对敌我双方优势劣势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 《尉缭子·吴子》的现代意义 《尉缭子》与《吴子》这两部经典,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在国家治理层面,它们关于“内不乱,外不侵”、“劝民”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内部和谐,民心所向的国家。 在企业管理层面,它们关于“练兵”、“治军”、“赏罚分明”的理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打造一支高效、有凝聚力的团队,需要清晰的愿景,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在个人成长层面,它们关于“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灵活应变”的战略思维,有助于我们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这套《国学经典:尉缭子·吴子》,不仅仅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研读这两部经典,我们得以窥见先哲们的深邃思想,学习他们治国理政、运筹帷幄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指导当下,开创未来。它们是历史的馈赠,是智慧的灯塔,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用心体会。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触《尉缭子》和《吴子》,确实是被书名所吸引。《尉缭子》读起来,一开始觉得有点晦涩,古文功底差,真的需要一点耐心去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佩服作者的深邃洞察力。他讲的兵法,不单单是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更像是对人性、对战略、对治国方略的全面剖析。那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朴素道理,在《尉缭子》里被拆解得淋漓尽致,从士卒的心理到君王的决策,无一不考虑到。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训练军队、如何维持士气、甚至是如何利用地形的描述,都让人感觉非常实用,即便放到现代社会,也能找到一些启示。例如,其中关于“赏罚分明”的论述,就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奖惩,更是对军队纪律和凝聚力的根本保障。我特别喜欢《尉缭子》里面那种宏观的视角,它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从整个国家、整个战略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在很多现代的管理书籍中都很难找到如此深入的探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窥见了古人智慧的冰山一角。

评分

《吴子》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精炼”和“实效”。相比于《尉缭子》的宏大叙事,《吴子》的语言更加简练,但字字珠玑,没有丝毫的废话。我尤其欣赏吴起对于军事行动的那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他对于“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论述,以及如何根据敌情选择战术,如何在劣势下寻找机会,都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以寡敌众”、“避实击虚”等战略思想,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出奇制胜”的意味,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是对战场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敌人弱点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军心”的论述,吴起非常注重士兵的士气和情绪,他提出的“同甘共苦”的将帅之道,以及如何赢得士兵的信任,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吴子》,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对话,他不会讲太多虚无缥缈的道理,而是直接告诉你,在关键时刻,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几率。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即使不是军事爱好者,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少关于决策、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智慧。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总觉得兵法就是打打杀杀,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读了《尉缭子》和《吴子》之后,才发现这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智慧。它们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打仗,更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尉缭子》的博大精深,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国家、社会、人性的洞察是多么的深刻。它像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引导你去思考那些根本性的问题。而《吴子》的精炼实用,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直接告诉你方法和技巧,让你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心应手。这两本书都强调了“智”的重要性,无论是君主的智慧,还是将帅的智慧,亦或是士卒的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我特别喜欢《尉缭子》里对于“民心”的重视,以及《吴子》里对于“士气”的强调,它们都说明了,人,永远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孙子兵法”之外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兵法”二字有了更丰富的解读。

评分

这是一次非常充实的阅读之旅。从《尉缭子》的宏观视野到《吴子》的微观实操,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战争与智慧的系统性学习。我尤其赞赏《尉缭子》所描绘的,一个理想的军事强国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从制度的建立到人才的培养,再到如何应对外部的挑战,都有着系统性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军事力量是如何与国家整体实力相辅相成的。《吴子》则像是对《尉缭子》理论的实践指南,它更注重具体战术的应用,如何根据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做出最有利的判断,如何激发士兵的战斗潜力,如何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中找到生机。《尉缭子》让我懂得“为什么”,而《吴子》让我懂得“怎么做”。这种学习路径,对于理解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性非常有帮助。我发现,古代的军事家们,早已将战争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对抗。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这些流传千古的军事著作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将《尉缭子》和《吴子》放在一起阅读,确实能感受到一种“互补”的奇妙效果。虽然都是讲兵法,但两本书的侧重点和风格却截然不同。《尉缭子》更偏向于“道”的层面,它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宏观战略,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战争的发生,或者在不得不战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吴子》则更偏向于“术”的层面,它更聚焦于具体的军事行动,如何在战场上灵活运用策略,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以弱胜强。我常常在读《尉缭子》的时候,感到一种对国家大计的深思,而读《吴子》的时候,则会体会到一种战场上的紧迫感和决断力。这种搭配,就像是先学习了“道”的根本,再学习“术”的运用,能够让读者对军事和战略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尉缭子》中关于“内政”与“军事”相互关联的论述,它强调了只有强大的国家内部,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吴子》则展示了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将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

评分

包裹严实,正版图书,京东给力!

评分

中州古籍出版的这套书,非常喜欢!

评分

《国学经典:兵经百篇·唐李问对》一百字条,共分三部分。上卷智部,28字条,主讲谋计的方法原则;中卷法部,44字条,主讲组织指挥和治军的方法原则;下卷衍部,28字条,主讲作战应注意的问题。其书虽名气不能比《孙子兵法》,但却是《孙子兵法》有益的补充和发展,很值得一读。

评分

国学经典:长短经(套装上下册)

评分

论谦让第二十

评分

据说是老毛晚年枕边书,全译本,学习学习

评分

内容还没看,但排版和纸张感觉不行呀。

评分

康熙政要卷十四

评分

好书,中州古籍出版社这套系列丛书用的纸张是以前那种纸质,手感好,不像现在用的那种宣宣的纸张容易发黄,送货快,服务好,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