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书画书录解题
原价:198.00元
作者:余绍宋 撰,戴家妙,石连坤 点校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4033506
字数:
页码:全三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2.0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余平昔讀書,每一書竟,必撮要為之解題。歲月既,積稿盈尺,非敢有所論著,姑以備遗忘而已。去秋(余按:指一九二七年秋》避南還,匆匆雜置行箧中,遗失泰半。今檢餘存,惟書畫書籍較多。旅居(余按:指一二七年秋至一九二八年秋僑居天津》無俚,因為補拾歸類,以成斯篇。敝帚之珍聊用自慰。二這是越園公《書畫書錄解題》一書《序例》的段話,清楚地表明了他撰冩該書的起因。起因是偶然的,是丈7檢餘存,惟書畫書籍較多」。越園公日讀書,所作解題多随手夾人該書中,書如果丢失了,解題手稿也隨之丢失。而今畫類書籍提要幸存者較多,遂有補作之想法。余家文藝傳家三百年,越園公本人頗喜愛書畫藝術,時時以整理舊籍為己任,該書問世亦屬必然。他僑居天津期間,任何職務在身,常與梁任公相過從,縱談學問。而梁氏飲冰室的豐富藏書,為他補缀書散佚的解題,提供了充足的書源。越園公在天津先後一年時間,所讀書畫類書籍多四五百種,并一一作了解題;又為考證書畫類書籍之存佚、偽託等,在飲冰室查閱錄類書籍近百種,足見他用力之深。
目录
序
點校說明
林志鈞序
書畫書錄解題卷首
序例
書畫書錄解题總目叙略
書畫書錄解題卷之一
類 史傳
一 歷代史
二 專史
三 小傳
四 通史
別見
互見
書畫書錄解題卷之二
第二類 作法
一 體製
二 圖譜
三 歌訣
四 法則
別見
互見
書畫書錄解題卷之三
第三類 論述
……
第四類 品藻
第五類 題贊
第六類 著録
第七類 雜識
第八類 叢辑
第九類 僞託
第十類 散佚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充满了古典韵味,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书”这一媒介本身的尊重。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梳理那些零散、不易查阅的古代书画记录时的那种“绣花功夫”。要知道,古代的文献记录往往散见于各种笔记、地方志甚至私人信札中,要将其整合归类,并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体系,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文献背后的真伪与价值。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书画史的学者来说,这套丛刊无疑是一部殿堂级的工具书,其提供的索引和校注的详尽程度,是其他泛泛之作无法企及的。
评分简直不敢相信市面上竟然还有这样用心的书籍。我之前找了很多关于古代绘画鉴赏的书籍,大多都是图录性质,看完之后还是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献记载感到头疼。但这套书的编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把复杂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现代化的解读,使得即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进入那个专业领域。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严谨的考据态度,每一个引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人在查阅时信心十足。更重要的是,它不像某些“大部头”那样故作高深,而是非常注重知识的传达效率和趣味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多条知识的任督二脉,对于理解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这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是一套让人能静下心来细品的书。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审美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以往阅读相关资料,常因术语太多而望而却步。这套书巧妙地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前提下,对那些复杂的古人描述和专业术语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注释和白话解释,使得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也能抓住核心信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着我们一步步走进古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模糊不清的记载所做的旁征博引,那种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也让我对中国艺术文献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这套书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那种对传统文化那种深入骨髓的热爱,简直能透过纸张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汇编,没想到它在梳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匠人的耐心和精准。那些关于古代书画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考证,细致得让人咂舌,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老者漫步在历史的长廊里,他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流派演变的关键节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珍稀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视角,那种对“气韵生动”的执着探寻,是当下许多速成式的艺术评论所无法比拟的。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
评分坦白说,我刚拿到手时还有点犹豫,毕竟“丛刊”二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厚重和乏味。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深谙“述而不作”的精髓,他们将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默默地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于一些争议性文献的处理方式,那种客观呈现不同观点,不急于下定论的冷静克制,非常专业。它没有加入过多主观的溢美之词,而是让原始的文献资料自己说话,这种尊重事实的治学态度,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它,你会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艺术史,更是在学习如何进行严谨的学术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