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一个定律——幼儿所处的微观环境即最直接的周围事物对其生长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对环境刺激几乎是“全面开放”的,不设任何防范,好的、坏的刺激均会“照单吸收”。这就提醒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和检测幼儿园的环境质量,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呈现环境刺激,并尽最大努力控制和消除不良刺激。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为幼儿提供适当物质和精神环境刺激物。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主要围绕目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五大领域课程、主题整合课程以及活动区教学模式等内容阐述环境设计,把环境创设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更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还针对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创特色园、开特色课的现实,增加了“幼儿园特色活动的环境创设”方面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学前教育研究者及幼儿园教师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三、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学依据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观
二、瑞吉欧教育的环境观
三、华德福教育的环境观
四、陈鹤琴“活教育”的环境观
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心理学依据
一、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环境观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环境观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环境观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环境观
五、认知心理学的环境观
第四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生态学依据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的环境思想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环境思想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实践
第二章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适宜性原则
三、丰富性原则
四、平衡性原则
五、效用性原则
六、动态性原则
七、主体性原则
八、启发性原则
九、挑战性原则
十、开放性原则
第二节 幼儿园精神环境营造的原则
一、多关注原则
二、多尊重原则
三、多接纳原则
四、多肯定原则
五、多信任原则
六、多赏识原则
七、多支持原则
八、多互动原则
九、多自由原则
十、多自主原则
第三章 幼儿园各学习领域的环境创设
第一节 健康领域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二、健康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三、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二节 语言领域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特点
二、语言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三、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社会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四节 艺术领域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特点
二、艺术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三、艺术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五节 科学领域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特点
二、科学领域对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三、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四章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一节 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概述
一、主题活动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二、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
第二节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步骤
一、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目标设定
二、主题活动环境布局规划与结构
三、主题活动中的环境管理与评估
第三节 主题活动网络的设计与环境的初步创设
一、主题活动网络的设计
二、主题活动环境的初步创设
三、主题活动环境的初步创设示例与分析
第四节 主题展开过程中环境创设的跟进
一、主题展示区环境的动态跟进
二、主题活动区角环境的跟进
三、主题活动展开中精神环境的有效支持
第五章 幼儿园活动区与功能室的环境创设
第一节 幼儿园常设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一、常设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二、各类常设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第二节 幼儿园临时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一、临时活动区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二、临时活动区环境创设举例
第三节 幼儿园功能室的环境创设
一、功能室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二、各类功能室的环境创设
第六章 幼儿园特色活动的环境创设
第一节 特色活动概述
一、特色活动界定
二、特色活动的特点
三、特色活动与环境创设
四、特色活动环境创设举例与特点分析
第二节 环境与特色活动的配合
一、特色活动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二、特色活动成果的展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对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内部因素、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的极端观点不满的心理。学家试图在不改变行为主义基本原则和立场的基础上,对早期行为主义进行改造,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新行为主义”,可以说“新行为主义者就是操作主义者。”行为主义后期的理论有所变化,开始在内部心理过程是否存在的问题上有所松动,尝试用所谓客观的方法描述内部心理活动。例如,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在他的理论中,人不是完全受环境被动控制的,而是在行动中抱有一定目的,并存在对环境的主观认知。托尔曼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意指动物和人对于客观环境的内在表征。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环境思想
华生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在他的《行为主义》(1925)一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们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他在另一句话里又补充说道:“我的观点已胜过了事实,我确信它,但是与此观点对立的提倡者,他们已从事反对环境决定论几千年了。”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重塑个体,用此方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他们改变环境越彻底,人格也就改变得越多”。而且他还认为“朋友、教师都会帮助我们塑造、重建和改变我们的人格。从来不想使自己面临这种刺激的人,将永远不会改变他的人格,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另外,华生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认为早期训练的不同使人们行为更加不同。
……
前言/序言
环境进入学前教育过程的视野历史不长。在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她的“新教育”之前,旧的教育只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也即教育教学仅仅被视为教师与儿童二者的事情。而她的新教育包括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蒙台梭利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其内在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从那时开始发展到现在,教师、幼儿、环境三者已构成学前教育过程的金三角,离开环境谈学前教育是不可思议的。
作为一门课程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属于应用性学科,十分强调实用性或可操作性。因此,我们编写人员始终铭记这一点。然而,环境创设是有灵魂的,不是无意识或无目的杂乱行为,每一个事物的呈现,每一种表现方式,每一处空间的使用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或理论支撑。所以,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必须先进行理论武装,明白幼儿园环境为什么必须经过“创设”?“创设”又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创设”才是合乎要求的,即是适宜的、有利于幼儿良性发展的和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这种环境必须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教师来准备。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也必须要回答这些理论问题。此外,现实中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哪些颇为普遍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避免?也即如何创设出能发挥理想的教育功能的幼儿园环境?这些都是《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一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基于上述基本问题,《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一书的构思和目的是:
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对环境的理解从“常识”上升为科学的环境概念;能从心理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各学科、各流派的视角全面而深刻地体认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教育活动的不可或缺性,从而动力十足地、自觉地、理性地创设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斑斓童趣:游戏中的科学启蒙》 一、 内容梗概 《斑斓童趣:游戏中的科学启蒙》是一本专注于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互动性强的科学启蒙游戏指导的书籍。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科学世界的天然好奇心,培养其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全书不涉及任何教育环境创设的理论或实践,完全聚焦于“玩中学、学中玩”的科学游戏活动。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科学主题展开,并提供了大量的具体游戏案例和活动建议,旨在帮助家长、教师以及任何关注幼儿科学启蒙的读者,轻松地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科学世界。 第一部分:神奇的物质世界——触摸、感受、变化 这一部分侧重于引导幼儿通过感官去认识和体验物质的特性。我们将探索水的各种形态(冰、水、蒸汽),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冰块融化成水,水加热后产生蒸汽的奇妙过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浮与沉”的游戏,孩子们可以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尝试预测和验证。书中会提供关于如何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材质(如木头、石头、塑料、布料)的手感、重量、弹性的活动设计。例如,“彩虹瓶”的制作,利用不同密度的液体(如蜂蜜、水、油、酒精)叠加,直观地展现了物质密度的差异,并能引发幼儿对颜色和层次的初步认知。我们还会引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混合与分离实验,比如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观察颜料混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从而理解“混合”和“分离”的概念。 第二部分: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观察、照料、发现 本部分旨在将幼儿的目光引向周围的生命现象,培养他们对动植物的关爱和初步的生命科学认知。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如鱼、蚂蚁、蜗牛)习性的活动。例如,在家中设置一个小小的“蚂蚁观察站”,让孩子们观察蚂蚁搬运食物、建造巢穴的社会性行为。种植绿豆、豌豆或简单的盆栽植物,则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播种、浇水、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引导幼儿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比如每天画一幅植物生长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变化。我们还会设计一些模拟动物生活的游戏,如“小鸟筑巢”游戏,让孩子们用树枝、落叶等材料制作简单的鸟窝,体验动物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包含一些关于食物来源的简单认知活动,比如认识蔬菜和水果,了解它们是如何生长出来的。 第三部分:奇妙的运动与力——推、拉、滚、飞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幼儿对物体运动和力的直观体验。我们会设计一系列与推、拉、滚、滑、飞等运动相关的游戏。例如,“小车大世界”的活动,让孩子们用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玩具车在各种斜坡上进行比赛,观察车子滚动的速度和距离,从而初步感知摩擦力和重力的影响。制作简易的“风车”或“纸飞机”,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吹气、扇风)让它们转动或飞行,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空气的流动和力的作用。本书会提供如何利用弹性绳制作“弹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拉伸和释放产生的弹力。还会设计一些与“平衡”相关的游戏,比如用积木搭建高塔,观察塔的稳定性,或者玩“跷跷板”,感受力的平衡。简单的“链式反应”小实验,比如推倒第一块积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能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因果关系和动量传递。 第四部分:多彩的光与声——听、看、辨、创 本部分将引导幼儿探索光和声音这两个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的科学现象。我们会设计一系列关于光的趣味活动。例如,“影子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改变手势和光源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了解光线直线传播的特性。制作“彩虹伞”或“万花筒”,让孩子们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感受色彩的奇妙组合。我们也会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如金属、木头、玻璃、布料)敲击,听取不同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制作简易的“乐器”,如用橡皮筋绷在盒子上制作“吉他”,或用米粒装在瓶子里制作“沙锤”,鼓励孩子们创作自己的音乐。书中还会提供一些关于声音传播的简单演示,例如用线绑住两个纸杯,让孩子们进行“传声筒”游戏,体验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第五部分:生活中的趣味科学——观察、运用、体验 这一部分将把科学探究的视角拉回到幼儿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将科学原理融入日常活动中的设计。例如,关于“磁力”的探索,可以用磁铁吸引回形针、铁钉,制作“寻宝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哪些物品是磁性材料。在厨房里,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食品科学”活动,比如观察鸡蛋在不同液体(清水、盐水)中的沉浮,了解密度原理;或者观察酵母发酵后使面团膨起,理解生物发酵的神奇。关于“天气”的观察,可以引导孩子们每天记录天气变化(晴、阴、雨、雪),了解云的形状和颜色,认识季节的变化。我们还会提供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纸箱、塑料瓶、瓶盖)制作简易的科学玩具和实验装置的详细指导,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例如,用纸箱制作一个“小汽车轨道”,或用塑料瓶制作一个“小喷泉”。 二、 核心理念与特点 玩中学,学中玩: 本书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游戏化学习”,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科学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所有活动都以游戏的形态呈现,确保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认知。 以幼儿为中心: 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动手实践,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多感官参与: 强调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通过触摸、观察、倾听、感受来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犯错、尝试,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贴近生活,易于实践: 所提供的游戏活动和实验材料多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易于家长和教师在家中或幼儿园中进行复制和推广,无需复杂的专业设备。 启发性与开放性: 活动设计留有充足的开放性,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延伸和创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强调互动与合作: 部分活动设计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共同探索中学习分享和沟通。 三、 目标读者 学前教育工作者: 幼儿园教师、早教机构的老师,他们需要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开展科学启蒙课程。 学龄前儿童的家长: 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希望在家中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科学启蒙,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对幼儿科学启蒙感兴趣的任何人: 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研究者、儿童心理工作者等。 四、 价值与意义 《斑斓童趣:游戏中的科学启蒙》不仅仅是一本游戏手册,更是为幼儿打开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游戏,孩子们将: 激发科学好奇心: 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疑问,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培养观察力: 学习仔细观察事物的细节,发现其中的规律。 锻炼动手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实验中的“意外”时,学会思考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奠定科学思维基础: 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玩乐中体验科学的乐趣,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生动、图文并茂,让每一个活动都充满吸引力。我们希望通过《斑斓童趣:游戏中的科学启蒙》,为中国幼儿科学启蒙领域贡献一份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斑斓的童趣中,发现科学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