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集

随心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再复 著
图书标签:
  • 随笔
  • 散文
  • 生活
  • 感悟
  • 治愈
  • 心灵
  • 成长
  • 思考
  • 文字
  • 日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989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心集》是作者2011年应各方之邀,访问国内多座城市及游历海内外诸大学的演讲、访谈、反思文字结集,是其近年来独立阅读与思考、思想和文字达于炉火纯青境界的成果。透过书中文字,我们将深刻感知作者出国后学术理念和思想境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自己的研读和人生体验为本,借助新方法和新视角,对当代中国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作了很多思想性质与哲学性质的回应,体现其学术研究与写作进一步走向生命、走向人生的深处。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传统与中国人》(合著)、《共鉴“五四”》、《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师友纪事》、《人性诸相》、《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
第一辑 演讲录
《红楼梦》的哲学要点——在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走近大师”论坛上的演讲
《红楼梦》的存在论阅读——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自式——在厦门大学国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告慰老师——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演讲
多元社会中的“群”、“己”权利界限——在韩国国际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在首尔檀国大学欢迎会上的演讲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在香港岭南大学及四川大学、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
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在丹佛美中交流协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演讲

第二辑 访谈录
八十年代学术环境——答《上海书评》盛韵问
回望八十年代——答华东师大《现代中文学刊》编者黄平问
我能嗅到心灵的芳香——答《华商报》王铮先生问
大洋彼岸说《红楼》——答《嘹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问
从《双典批判》谈开去——答记者杨天二次问
我为什么不喜欢《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答韩国《朝鲜周刊》记者李东勋问
创造现代中国的文化自式——答《时代周报》李怀宇问
文化倾斜与文学自由——答《东方早报》贾霜霜问
一个启蒙者的期待——答《中国改革》周刊记者刘芳问

第三辑 对话录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与李泽厚对谈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从“文化批判”到“返回古典——与汕头大学师生问答录
《红楼梦》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与剑梅续谈《红楼梦》
鲁迅的”民族爱“形式与”普世性“内涵——与韩国朴宰雨教授对话后整理的文稿

第四辑 文录

精彩书摘

这是对我的批评,但我读后却感到惊喜。那时我的感觉是,在遥远的另一方,有一位认真的学者思想比我更开放,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比我表述得更为彻底。一九八一年,我虽然想通过对鲁迅的阐述以打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绝对尺度,但因为处于八十年代初期,自己还没有完全走出政治意识形态的阴影,所以在讲述“兴感怡悦”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王世德先生则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地表明:给人兴感怡悦,给人美感,正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和其他目的(如认识目的、教育目的等)并立的一种目的。王先生这一表述,在今天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在一九八一年年底的语境下,则是“空谷足音”,发周遭乃至全国所未发。我读了他的文章之后,不仅完全接受他的论点,而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敬佩:竟有比我更先锋的学者在,我不能再“心有余悸”了,应当更坦白、更率性、更勇敢地表述自己想表述的一切。王世德先生的文章对于当时的我,重要的不是“启迪”,而是“鼓舞”,他在鼓动我努力往前思索与奋进。今天借作序的机会,我要向王先生表示感谢。
第二次切身感受发生在一九八六年。那时我正借着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把前一两年所倡导的“新方法”热推向高潮。在潮流中,我一方面感到革新的快乐,但同时又感到各种压力,包括政治上与学术上的压力。诗与数学可以互证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自然科学方法可以引入人文科学研究吗?说可以的,歌颂我;说不可以的,嘲讽我。那个历史瞬间,我特别渴望支持。人毕竟是脆弱的,戴上“所长”的桂冠,仍然很脆弱。就在这个历史瞬间,我读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新趋势》。此书于一九八六年九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两百多页的专著,在《后记》中声明说:
……这一年来,全国出现了“新方法热”,有人称一九八五年为我国文艺理论界的“方法论年”。大家普遍关注和探求新方法。我在一九八五年秋天给八二级同学开的“美学”课中,增讲了一个月的“美学新趋势”。我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也鼓励他们学习新方法。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我在近一年来,学习了系统论、模糊数学和西方当代一些新的美学流派,并力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探索新的方法论对于美学的启发,从两者的结合中,探求美学发展的新道路。

前言/序言


《随心集》:一段关于追寻与放下的旅程 这本《随心集》,并非一本急于下定论的书。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生长河中那些细微却动人的涟漪,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去感受,去体味,去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看似琐碎,却承载着深沉情感的片段。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角落里的珍珠,在不经意间闪烁出温暖的光芒,指引着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风景。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次漫长的散步,没有确定的目的地,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从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棂的宁静,到夜晚星辰点缀夜空的神秘,从城市街角偶遇的惊喜,到人迹罕至山林间的沉思,《随心集》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悟。书中描绘的,是那些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经历,却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情绪。比如,在疲惫时,内心深处涌起的对简单安宁的渴望;在迷茫时,对人生方向的探寻与挣扎;在孤独时,对温暖连接的期盼与珍视;在喜悦时,对美好瞬间的无限眷恋。 书中的文字,如同潺潺的流水,清澈而富有生命力,没有矫揉造作的雕饰,只有最本真的情感流露。它试图探讨的,是“随心”二字背后的深意。这份“随心”,并非随波逐流的放任自流,也非鲁莽冲动的恣意妄为,而是建立在对自我深刻的理解和对外界细致的观察之上,找到一种与内心和谐共处的状态。它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一颗清醒而自由的心,不为外物所役,不为欲望所缚,以一种更加舒缓、更加自在的节奏去感知生活。 想象一下,你漫步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微风拂过脸颊,带来淡淡的花香。你偶然走进一座旧书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你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书,里面的文字跳脱出来,仿佛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随心集》便是这样一本书,它试图还原那种沉浸于阅读,与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的体验。 书中收录的,可能是关于一次偶然的际遇。也许是与一位陌生人的短暂交谈,却意外地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也许是对一件旧物的凝视,从中勾勒出一段尘封的记忆,一个被遗忘的故事。这些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过往,而是成为我们生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也可能是关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从一叶落下的悲伤,到花开的灿烂,从细雨的缠绵,到风声的低语,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捕捉大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呈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将自然的韵律与人生的起伏相连接。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我们得以学会如何去感受,去理解,去接纳那些生命中无法避免的改变和循环。 《随心集》也在探讨着“放下”的智慧。人生在世,我们会经历无数的获得与失去,爱与别离。学会适时地放下,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成长的姿态。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执着于那些已经失去的,也不再过度担忧那些尚未到来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当下,去珍惜眼前的一切。这种放下,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对更广阔生命空间的开启。它不是简单的放弃,而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豁达的人生观。 书中或许会触及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早起一杯热茶的温暖,午后一本书的陪伴,夜晚一次深夜的漫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构成了我们生活最坚实的底色。《随心集》试图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最朴素的生活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带来的微小快乐,去体会那些细碎而真实的幸福感。 此外,《随心集》也可能包含对人际关系的思索。朋友之间的默契,亲人之间的牵绊,甚至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带来的淡淡善意。这些连接,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随心集》试图捕捉那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那些在平淡日子里悄然滋长的情感,它们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无数生命交织在一起。 这本书没有试图说教,也从未想过要给人指明方向。它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低语,在喧嚣的世界里,为你提供一个可以稍作停顿,倾听自己心声的空间。它鼓励你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自己的渴望,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随心集》的核心,在于鼓励读者去发现和拥抱属于自己的“随心”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会遇到一些挑战,一些困惑,但请相信,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发思考,引导你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它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只要你愿意去挖掘,去感受,去聆听。 它或许会让你在读完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视角。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让你烦恼的事情,在时间的洗礼下,会变得如此微不足道。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经历,也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你会发现,原来“随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你我去发现,去实践。 这本书,是关于一次内心的觉醒,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希望能够成为你心灵深处的一盏灯,在你感到迷茫时,为你指引方向;在你感到疲惫时,给你温暖的力量;在你感到孤独时,给你无声的陪伴。它鼓励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放下不必要的包袱,轻盈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自在。 最后,《随心集》希望能够传递一种信念:生活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隐藏在对内心最真诚的回应之中。它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是一次对生命的热爱,是一次对当下最深情的拥抱。它邀请你,与书中的文字一同,在生命的长河中,随心而行,自在生长。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这本《随心集》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晦涩,毕竟“随心”二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故作高深的散文,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语言是如此的鲜活和富有生命力,就像是刚从山涧里捧出来的清泉,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石头的凉意。尤其欣赏作者对色彩的运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比如那段描绘傍晚市集的文字,火红的灯笼、深蓝的天幕和摊贩们略带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笑脸,简直是跃然纸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轻快如小溪潺潺,时而沉静如深潭无波,阅读过程中完全不会感到疲倦。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耗费心力去“啃”的书,而是那种你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去“享受”的作品。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松弛与滋养,让人觉得,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充满诗意。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随心集》的感受,那一定是“熨帖”。它不追求磅礴的气势,而是专注于那些微小而重要的细节,就像是一位高明的裁缝,用最上乘的丝线,缝制出最贴合人心的衣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圆润,没有尖锐的棱角,读起来有一种被温柔托举的感觉。它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茶会,每一个章节都是一道精致的茶点,风味各异,但都恰到好处。特别是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理解,不是线性或循环的,而是如同水波散开,层层叠叠,每一层都带着不同的光影和温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的松弛感,让我们不必时时紧绷,可以学着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并在其中发现难以替代的美。它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但每次重拾都会有新体会的宝藏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篇章安排,初看之下似乎有些天马行空,完全没有传统散文集那种严谨的逻辑线索,但正是这种“不设防”的状态,才真正体现了“随心”的精髓。每一篇独立成章,却又彼此呼应,像是一个庞大的情绪网络,将人生的各种情绪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孤独”的那几篇,作者没有去渲染那种悲情色彩,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必要的沉淀过程,是与自我深度对话的契机。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洞察力令人惊叹,它敢于直面那些我们平时试图回避的阴影,但又总能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将其包裹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心结有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仿佛是和一位见识深厚的朋友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真诚、直接,不加矫饰。

评分

这本《随心集》简直是文采飞扬,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尤其是描绘那些日常琐事时,总能捕捉到那种转瞬即逝的、难以言喻的情感波动。我记得有一篇是关于一个老式唱片机的描写,那种“吱吱呀呀”的声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上个世纪的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地板上,空气里弥漫着旧木头的味道。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用文字雕刻记忆的碎片,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命里的某个影子。读起来,会让人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去细品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瞬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着深入骨髓的共鸣,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这些年到底“随心”了多少,又被“规矩”束缚了多少。书中的哲思总是那么不经意地流淌出来,不生硬说教,却能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仍旧回味良久,那种感觉就像是品尝了一杯回甘悠长的清茶,初入口平淡,后劲却绵长有力。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对一本书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随心集》做到了。它里面的许多场景和心境,让我总感觉自己似乎亲身经历过,或者说,作者的文字触动了我灵魂深处某个沉睡的角落。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写到等待远方来信的心情,那种既期待又害怕的矛盾心理,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简直是精准到令人毛骨悚然。这不仅仅是文字技巧,更是一种深厚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感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邀请你一起,放下所有的角色扮演,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状态,去感受风的形状,去聆听内心的细语。它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的公开分享,私密却又极具普适性,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同时也带有一丝满足后的空寂。

评分

内容不错,纸张也不错,字体很清楚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 帮朋友买的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随心集,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随心集是作者2011年应各方之邀,访问国内多座城市及游历海内外诸大学的演讲、访谈、反思文字结集,是其近年来独立阅读与思考、思想和文字达于炉火纯青境界的成果。透过书中文字,我们将深刻感知作者出国后学术理念和思想境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自己的研读和人生体验为本,借助新方法和新视角,对当代中国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作了很多思想性质与哲学性质的回应,体现其学术研究与写作进一步走向生命、走向人生的深处。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

评分

从远古开始,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油灯到电灯到无影灯,从刀剑到枪械到炸弹,从热气球到飞机到火箭正因人们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能,才让人们在自然中生存。我们没有猛犸象的庞大;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致命的毒液;没有尖锐的牙齿......是什么让人类得以生存?是知识!枪械让我们训服野兽;飞机让我们在天空中翱翔;船只让我们在海洋中畅游话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不过是将知识运用到战略上,其实诸葛亮能观天象,他可以明确地知道什么时候下雾,什么时候刮东风可见,知识的力量多么伟大!我

评分

作者2011年应各方之邀,访问国内多座城市及游历海内外诸大学的演讲、访谈、反思文字结集,是其近年来独立阅读与思考、思想和文字达于炉火纯青境界的成果。

评分

本书是2011年刘再复先生游历多国游学讲演、接受访谈、阅读思考所得文字的结集,共约22万字。出国后的刘再复,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学问“不是走向概念,而是走向生命”;“不是走向学术的姿态,而是走向人生的深处”。他的学术思想再次进入收获的季节,虽不能臻于完美,但却日益炉火纯青,值得我们一路以出书的形式加以留存。本书所收文章,为刘再复于2011年中,对当代中国的处境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作的一些思想性质与哲学性质的回应。其特点是不作体系性的学术回应,而是作“明心见性”的思想回答,可读性极强,启发性颇深。

评分

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评分

刘再复,男,1941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作品及成就  刘再复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是1986年十大畅销书,曾获“金锁匙”奖。他的《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曾在国内引起全国性的讨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模式。他的学术著作还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鲁迅传》《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传统与中国人》《放逐精神》,以及与李泽厚先生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  刘再复还著有《读沧海》《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洁白的灯心草》《寻找的悲歌》等散文诗集以及散文集《人论二十五种》和《漂流手记》九卷:《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独语天涯》《漫步高原》,第六卷《共悟人间》。 重要著作还有《高行健论》和《红楼梦悟》等。  生平经历  一九四一年 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刘林乡。  一九五九年 毕业于南安国光中学(前身为“国专中学”),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在校四年期间,曾担任鲁迅创办的文学刊物《鼓浪》主编,并开始在《厦门日报》的副刊发表诗文和评论。  一九六三年 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新建设》编辑部担任文学编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转入文学研究所。  一九七六年 出版与金秋鹏、汪予春合著的学术著作《鲁迅与自然科学》(科学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 出版批判“四人帮”的文集《横眉集》(与杨志杰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年 出版散文诗集《雨丝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出版学术论著《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和《鲁迅传》(与林非合著)。两部专著均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年 出版散文诗集《深海的追寻》(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告别》(福建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论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出版散文诗集《太阳•土地•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在《读书》杂志发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倡导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年底,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上篇,次年年初,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下篇(《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引发大陆一场文学理论的论争。  一九八六年 出版学术专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为该年十大畅销书,获“金钥匙奖”。一九八八年台北新地出版社发行台湾版。学术论文集《文学的反思》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执笔写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总论(即头条)正式出版(与周扬共同署名)。  一九八八年 出版散文诗集《人间•慈母•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华夏出版社)。台北新地出版社推出《深海的追寻》《太阳•土地•人》及《性格组合论》台湾版。与林岗合著的《传统与中国人》出版(北京三联、香港三联、台北人间)。同年出版的还有《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与《刘再复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两部论文选集。十二月上旬,作为瑞典学院特邀的第一位中国作家与评论家到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赠奖仪式。  一九八九年 三月第一次到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史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学术讲演。八月第二次到美国,在李欧梵教授主持的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学者。开始写作《漂流手记》。  一九九二年 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马悦然中国文学研究客座教授”。《漂流手记》第一卷出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马悦然夫人陈事祖开设“刘再复散文”课程。  一九九三年 《人论二十五种》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印行《寻找的悲歌》散文诗集(天地图书公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