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斯·德·穆尔 著
图书标签:
  • 赛博空间
  • 虚拟现实
  • 本体论
  • 人类学
  • 数字文化
  • 科技哲学
  • 后人类主义
  • 媒介理论
  • 社会学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4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82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视像媒介文化权力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2-01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作者简介

约斯·德·穆尔,荷兰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学哲学系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哲学博士。1995—2000年任该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PICT)研究院科学导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和顾问。

目录

导论:欢迎来到赛博空间:人文历史的另一种可能……1
1.关于我的电脑屏保的哲学反思……1
2.穿越赛博空间的奥德赛……4
3.穿越1.0时空的奥德赛……7
4.虚拟彩排……14
第一编 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21
第一章 无线想象:关于数码文艺复兴的未来主义思考……23
1.媒介即信息……24
2.未来简史……25
3.是万应灵药还是全貌显示?……29
4.单数未来主义与复数未来主义……31
第二章 政治技术:政治空间的信息论转型……33
1.技术工具观……34
2.信息论革命……36
3.并非一种技术……39
第三章 老大哥不再活在此处:赛博空问的权力与弱点……40
1.生活在贝塔之国……40
2.老大哥与新的复杂性……41
3.信息统治……42
4.可控性的限度……43
5.(后)现代电脑……46
6.作为元组织的互联网……47
第二编 赛博空间的想象……49
第四章 从奥德赛到赛博朋客:空间的文学探索简史……51
1.赛博朋客……51
2.从科幻小说到科赛小说……53
3.征服空间的文学……54
4.征服文学的空间……57
第五章 愚莱坞,或互动电影的流产:以《玛丽亚温泉市》释任天堂一代……64
1.从《迷雾》到《玛丽亚温泉市》……65
2.分镜头经典电影的解构……67
3.电影最后的岁月?……70
4.无马之车综合症与情节失落之谜……74
5.定数或另辟蹊径的先锋派的赓续……79
第六章 文化数字化:反思多媒体性、互动性和虚拟性……82
1.数字化的两种类型……82
2.体验的媒介……84
3.多媒体性、互动性与虚拟性……89
4.数字文化科学……99
第三编 充满可能的世界……101
第七章 世界观的信息化:诞生于信息精神的模态科学……103
1.信息化……105
2.机械论的世界观……109
3.从机械技术到信息技术……112
4.信息的概念……114
5.信息论的世界观……119
第八章 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解现实化的虚拟练习……123
1.数字成像……124
2.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的摄影……126
3.摄影外延的内涵解构……130

4.摄影外延的复制解构……132
5.摄影的终结与光韵的复归……134
第九章 数字此在:关于虚拟世界的本体论技术……137
1.虚拟现实……140
2.世界虚在与虚在世界……143
3.在艺技与技艺之间……153
第四编 智能人……157
第十章 正在建构:主页时代的身份认同……159
1.我是谁?我们是谁?……159
2.个人身份与和文化身份……162
3.身份认同与媒介交流……172
4.超媒体自我……177
5.精神分裂症的春天?……184
第十一章 虚拟人类学:赫尔姆斯·帕里斯勒诠释赛博人……188
1.离心定位……189
2.电子技术与虚拟现实……192
3.多元离心定位……196
4.非人类的结论……200
第十二章 虚拟多神论:数码复魅时代的宗教……202
1.宗教机器……202
2.作为宗教的技术……206
3.作为技术的宗教……208
4.口头性与文字性……211
5.对数字多神论的模拟吁求……214
第五编 穿越星际之门……217
第十三章 从直立人到智能人:达尔文主义者的赛博空间……219
1.文化一历史与进化视野中的信息技术……219
2.原始人类认知的发展……220
3.口语、文字与数字文化……223
4.新石器与新新石器时代的信息超载……227
5.聪敏的代理人与专家系统……229
6.作为超级大脑的万维网……231
7.赛博空间的怀旧情怀……234
第十四章 超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与信息技术的趋同……235
1.后现代人文主义与后现代技术的对峙……235
2.超人文主义……237
3.进化的机遇、加速度和技术……243
4.人文主义的难题……249
第十五章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新手的无限性……256
1.穿越2.0时空的奥德赛……256
2.作为本体论机器的技术……259
3.星际之门……263
4.赛博空间的奥德赛……268
5.收场白:人类与超越无限……275
数码之跋……278
参考文献……282
致谢……304
中英文译名对照表……307
主题索引……315
译后记……321

前言/序言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 引言:一个全新的现实维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一个全新的现实维度——赛博空间。这个由二进制代码、数字信号和无形网络构筑的虚拟领域,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奇思妙想,而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社交乃至认知方式的实在存在。本书《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正是围绕这一深刻变革展开的探索之旅。它不仅仅是对赛博空间表象的描绘,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哲学意涵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进行重新审视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物理世界的边界,潜入赛博空间的深邃海洋。我们所熟知的“空间”概念,在此得到了颠覆性的重塑。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信息在这里以光速传播,连接着全球每一个角落。然而,这种“无处不在”的连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数字身份的构建与解构,虚拟社群的兴起与瓦解,以及信息洪流中的真伪辨析,都构成了赛博空间独特的景观。这片新兴的疆域,既是无限可能的乐园,也是迷雾重重的迷宫。 第一章:虚拟本体论的黎明——“存在”在新语境下的解读 “存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命题。然而,在赛博空间出现之后,这个命题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探寻“虚拟本体论”的征程。我们将审视那些在数字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实体:虚拟形象(avatars)、数字资产、在线身份,乃至那些仅凭代码运行的智能体。它们是否拥有与物理实体同等的“存在感”?我们如何界定它们的真实性? 本章将深入剖析虚拟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我们将追溯技术发展的脉络,理解二进制代码如何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规则的数字世界。从早期像素化的游戏角色,到如今高度逼真的虚拟现实体验,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虚拟实体的形态在不断演进。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实体“是什么”,更要探究它们“如何存在”。例如,一个在元宇宙中具有社会身份、经济价值、甚至情感连接的虚拟角色,其“存在”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与我们作为物理存在的人类有何异同?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真实性”在赛博空间中的多重含义。我们所体验的虚拟现实,其沉浸感、互动性和情感反馈,是否足以与物理世界的体验相媲美?一个由算法生成的艺术品,其“创作性”和“价值”如何衡量?一个虚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成员关系,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本书旨在为理解赛博空间的本体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数字镜像——人类在虚拟中的身份重塑与焦虑 赛博空间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莫过于身份的重塑。在物理世界,我们的身份受到生理特征、社会背景、过往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然而,在赛博空间,个体拥有了极大的自由度去构建、选择甚至颠覆自己的身份。从匿名发言到精心设计的虚拟形象,再到跨越性别、年龄、地域的数字“扮演”,赛博空间成为了身份实验的温床。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身份”这一核心议题,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学视野下进行审视。我们将探讨个体如何在虚拟世界中构建自我认同,以及这种构建过程如何反哺甚至重塑我们在物理世界的身份认知。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以及匿名论坛中的“另我”,都成为了我们探索自身多样性的途径。 然而,这种身份的解放并非没有代价。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身份焦虑。虚拟身份与物理身份之间的鸿沟,可能导致认知失调和心理疏离。网络欺凌、身份盗窃、以及信息茧房中的“回声室效应”,都可能加剧个体的身份危机。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动因,探讨个体如何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并建立一种稳定而健康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连接的悖论——虚拟社群的生成、维系与瓦解 赛博空间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于其连接的能力。它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使得志同道合的人们能够轻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形式的虚拟社群。从最初的BBS、聊天室,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群组、在线论坛、多人在线游戏社区,虚拟社群的形态层出不穷,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本章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虚拟社群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我们将探讨这些社群如何形成共同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以及它们如何为成员提供归属感、支持和身份认同。我们还将分析虚拟社群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甚至政治参与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网络上的“粉丝社群”如何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匿名者”等黑客组织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抗议,都展现了虚拟社群的巨大能量。 然而,连接的悖论也在此显现。虚拟社群的脆弱性,以及其易于瓦解的特性,同样令人担忧。网络上的“脱粉潮”、“社群内斗”,以及信息失真导致的群体性盲从,都揭示了虚拟连接的阴暗面。本章将深入分析导致虚拟社群瓦解的因素,如信息过载、信任危机、以及算法的操纵。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建立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社群,以及如何弥合虚拟社群与物理社群之间的裂痕。 第四章:感知的边界——沉浸式体验与现实认知的重构 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飞速发展,赛博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沉浸式的体验,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欺骗我们的感官,模糊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从游戏中的虚拟冒险,到远程教育中的模拟实验,再到医疗领域的虚拟手术训练,沉浸式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本书将深入探讨沉浸式体验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感官输入如何构建我们的现实感知,以及当这些感官输入来自虚拟世界时,会发生什么。我们还将审视沉浸式技术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例如虚拟世界中的暴力、成瘾问题,以及虚拟体验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章将特别关注“现实”的定义问题。当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经历了逼真的情感,与虚拟角色产生了深刻的连接,甚至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时,我们如何区分这种“现实”与物理世界的“现实”?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削弱我们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和依恋?我们将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探讨如何在享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保持对物理现实的清醒认识,并形成一种健康、平衡的“双重现实”认知模式。 第五章:信息洪流的导航——知识、真理与意义的赛博化生存 赛博空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传播和消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意义,成为了每一个在赛博空间中生存的个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章将深入探讨信息时代的知识论与意义论。我们将分析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以及虚假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我们将审视“知识”在赛博空间中的形态变化,从权威出版物到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正在被重塑。 我们还将探讨“真理”在赛博空间中的地位。当信息可以被轻易操纵和伪造,当“事实”可以被不同群体解读出截然不同的版本时,我们如何寻找到可靠的真理?本章将讨论基于证据、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方式,以及在信息杂音中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赛博空间中寻找和创造“意义”。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当社交互动变得更加虚拟化,个体如何找到内在的驱动力和价值感?我们将在分析网络文化、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社区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个体如何在赛博空间中实现自我价值,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结论:奥德赛的彼岸——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人类未来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的旅程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书的结论将是对整趟旅程的总结与升华。我们将回顾赛博空间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重申虚拟本体论和人类学视角的重要性。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日益虚拟化的世界,一个“物理”与“数字”界限日渐模糊的未来。理解赛博空间的本质,不仅是为了适应科技的进步,更是为了深刻理解当代人类存在的样貌,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带着更清晰的认知,更批判性的思维,以及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赛博空间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存在”,更要学会“意义地存在”;不仅要学会“连接”,更要学会“有意义地连接”。《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希望为每一位探索者提供一幅思想的地图,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类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冷峻的诗意,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本硬邦邦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在体验一场精心编排的意识流戏剧。作者似乎总能捕捉到数据洪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哲学瞬间,并将其凝练成极富画面感的句子。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信息熵增”与“数字灵魂”的论述。它带来的启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对网络的理解,上升到了对存在论层面“信息即存在”这一概念的深刻体会。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我本人也成为了一个漂浮在广袤网络空间中的观察者,目睹着人类文明在新的介质上书写下一段前所未有的历史。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理解力,更要有强大的哲学思辨能力来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像极了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否则就会迷失在那些精妙的术语和跨学科的引用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后人类主义思潮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盲目歌颂技术的进步,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潜藏的权力结构和伦理困境。书中的某些段落,简直像一剂清醒剂,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心智权限拱手让渡给了算法和代码的统治之下。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未来主义幻想的作品,但它给我的感觉却是出奇地脚踏实地,尽管讨论的是“虚拟”的概念,但核心却紧紧围绕着“人”的困境。作者对人类学视角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对数字文化的研究,他并没有将屏幕后的互动视为次要的,而是将其提升到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本质化的地位。书中对符号学在虚拟社群中的运作机制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表情包、梗图是如何迅速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认同的。这种对细微文化现象的宏大解释能力,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充满了既好奇又谨慎的期待。

评分

这本关于赛博空间的著作,表面上似乎在探讨数字世界的疆界与技术革新,但深入阅读后,我才意识到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拷问。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沉溺于对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炫目的描绘,反而将焦点投向了“人”在这样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将如何定义自我、如何构建意义。书中对“身体性”在虚拟环境中的消解与重塑进行了极具思辨性的探讨,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真实”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仿佛站在一个无限延伸的镜厅前,每一面镜子都反射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我影像。尤其是在讨论社群构建与身份认定时,作者提出的那些反直觉的观点,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非虚构作品那样线性展开,而是更像一个多维度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入口,通向不同的哲学深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记忆”在数字化时代重构方式的描述。我们过去依赖于物质的遗迹和口头相传的历史,而现在,我们的记忆被打包成加密文件,存储在远端服务器上,这种存储方式对个体身份的连续性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生平叙事的核心哲学命题。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品尝出新滋味的深度之作,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词汇,转化成了对人类命运最温暖也最残酷的关怀。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

评分

欧洲大陆国家和英语国家,看待“欧陆哲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德国和法国,“欧陆哲学”是大学哲学系教学的核心;但在英语国家,哲学系讲授的一般都是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则是在别的科系,如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讲到。(“欧陆哲学”在人文学科的文学、电影、建筑、艺术史等领域里,通常作为文艺理论或批评理论来介绍,而在社会学科的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里,有时又被看作是社会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

欧陆哲学指一些从欧洲大陆起源的相关哲学传统,与英美的分析哲学为对照。欧陆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法国女性主义,以及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分析、尼采、绝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流派(及所谓的分析马克思哲学)。

评分

双十一买的。很划算。一次买了好多,抓紧时间看

评分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评分

4其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