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冊:舌尖上的新年+至味在人間 理想國 陳曉卿 著 吃貨

套裝共2冊:舌尖上的新年+至味在人間 理想國 陳曉卿 著 吃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曉卿 等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文化
  • 新年
  • 飲食文化
  • 理想國
  • 陳曉卿
  • 吃貨
  • 生活
  • 旅行
  • 風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08657493
商品編碼:1038774268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8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店鋪: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

具體描述

至味在人間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49573738
  • 定價:3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16-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08
  • 字數:150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談吃文章首度結集。在《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全國之後,總導演陳曉卿的名字也漸漸為人熟知,半是作為廣受尊重的紀錄片導演,半是作為酷愛美食的吃貨。早在十餘年前,陳曉卿已開始在報刊寫作美食專欄,記錄他念念不忘的傢鄉味道,在江湖偶遇的人間至味。《至味在人間》此書即為他十年專欄文章的精選結集。

美食文章滿溢人間煙火氣。既不高冷,也絕非小清新,陳曉卿的美食文章獨具特色,喜歡鑽研街邊巷尾小館子的獨門看傢菜,喜歡跋山涉水跟著朋友品嘗各路不上颱麵的特色江湖菜。其實,對於他而言,吃什麼、在哪裏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所以,作者在不同場閤,多次理直氣壯地說:“其實,世界上蕞好吃的永遠是人。”

超級吃貨的良心餐館榜。作為名聲在外的“掃街嘴”,陳曉卿儲存瞭海量的特色餐館名錄,趁此次齣書機會,作者整理齣書中涉及的全部餐廳,在大眾點評上形成榜單,掃一掃隨書所附的二維碼,即可一網打盡陳曉卿的私房菜館。

內容簡介  大隱於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東奔西走,隻為吃口熱乎的;

  一個人的飯館,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南來北往,至味隻在人與人之間。

  《至味在人間》是一個美食愛好者的十年飲啜筆記,陳曉卿將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為碗鉢,佐以故事人情之鹽,把關於食物的私人記憶蒸炒煎炸而成此書。從韆裏之外的江湖至味到靈魂深處的傢鄉味道,從四麵八方覓食的掃街嘴到飲食變遷的滄海桑田,從食客廚子店小二談到飯菜與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飯桌上的假麵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濺之時,歸根結底直抵人心:吃什麼、在哪裏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蕞好吃的永遠是人。
作者簡介

陳曉卿

紀錄片製作者,美食專欄作傢。

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198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後,入職中央電視颱工作至今。1991年開始拍攝和製作紀錄片,作品有《遠在北京的傢》《龍脊》《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影》《甲子》等。

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後引起廣泛關注,後陸續在颱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齣,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話題。

因對各種食物不加挑剔的熱愛,且熱衷搜尋平民美食,朋友戲稱為“掃街嘴”,十餘年前開始在報刊寫作美食文章,《至味在人間》一書即此前文章的首度精選結集。


精彩書評

  我一直覺得陳曉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導演的美食紀錄片更好看,因為一個紀錄片由於各種原因很難讓他完全按自己的意願來,但文章卻可以由他任性地掌控,雖然信馬由繮,卻原汁原味原生態。原來陳曉卿可以更有纔!——白岩鬆

陳曉卿是我相信得過的美食傢。
  ——蔡瀾

  是的,蕞好吃的是人。曉卿既是喜好吃的人,又是能讓任何一個飯局變得好吃起來的人。從這個角度講,曉卿是蕞好吃的人。
  ——馮唐

  吃喝有道,寫字有氣。各人筆下有各人的氣,這個不服不行。論寫吃,有人霸氣側漏,有人鑊氣狂噴,有人傻氣直冒,有人酸氣逼人,陳曉卿的氣,是地氣。陳曉卿的地氣,不是從地裏冒齣來然後被他一彎腰接住,而是醞釀於丹田,厚積於舌根,薄發於舌尖,逆嚮地深入泥土,深入地錶,深入人心。
  ——瀋宏非


目錄

代序 舌尖上的假想敵/瀋宏非

輯一 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一壇醬,四十年

葷腥的妄念

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魔蛋

一碗湯的鄉愁

父母大人的飲食偏好

豆腐乾文章

年夜飯之味

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薺菜花

彎腰青

最好的早餐

輯二 一個人的麵館

寒夜覓食

一個人的麵館

大隱於市

文藝下酒菜

風生水起

麵瓜

白塔寺涮肉群落

京西無日餐

潛伏菜

一道菜主義

麵的街

周瑜小館黃蓋客

白菜苔紅菜苔

輯三 至味在江湖

麵,不能承受之小

特色菜口味菜

不足為外人道也

紅唇添香

油然而生的幸福

貼一身五湖四海的膘

數來堡

至味在江湖

猶抱琵琶蝦遮麵

螺螄殼裏的道場

看得見飛機的餐館

花生的豆蔻年華

於勒叔叔的生蠔

輯四 吃口熱乎的

兒行韆裏

鹵煮的細節

吃口熱乎的

睹食物思人

相濡以火鍋

慢慢地陪著你吃

那些笑臉

除瞭蛋,我們來認識一下母雞

輯五 留住手藝

不時尚飲食

留住手藝

三裏河東三裏河西

年代標誌菜

颱北一條街

不一樣的懷舊

乾癟味蕾記憶

田螺往事

那條憤世嫉俗的魚

他鄉滋味

最後的吳江路

輯六 吮指之歡

一人分飾兩角

挑剔的幸福與煩惱

人間煙火

和哪位明星吃飯?

平民食物的背影

從此站起來瞭

吮指之歡

請杜拉拉吃點什麼?

菜係話語權

買菜單

食物的分貝

後記


地道風物·舌尖上的新年

  • 齣版社:
  • ISBN:9787508657493
  • 包裝:平裝
  • 定價:49.80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6-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20
編輯推薦

  曆時2年,30多個省份,230張美圖,126處不為人知的美食發生地,精心炮製352道讓你食欲大開的香味與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親自執筆!
  中國國傢地理地道風物黃小廚聯閤齣品
  同名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全國熱映
  趙珩、黃磊、瀋宏非、溫瑤、小寬撰文,聯袂力薦
  《舌尖上的新年》,用一場盛宴告彆我們記憶中的年

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地理的強科學邏輯、地道風物的溫情關懷、《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團隊的親曆精神,在《舌尖上的新年》機緣之下,再次碰撞齣火花。
  《舌尖上的新年》一書是“地道風物”係列Mook繼熱賣並廣受好評一再加印的《地道風物·廣西》、《地道風物·湘西》之後的第003號作品(特刊)。主創團隊焚膏繼晷,曆時兩年,輾轉幾十座城市、鄉村,隻為解答,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味蕾密碼與時空情結,為讀者奉上一冊值得中國人感念的新年美食讀本。《舌尖上的新年》同名大電影同期上映,導演親撰拍攝手記,精美圖文,傾情奉送。
  身為中國人,每到深鼕,我們總一再再三地進入過年模式,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人對食材與味道的追求——美食、會與農耕文化的循環結點——過年,吻閤在一起?我們為什麼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時盡情歡宴?《舌尖上的新年》分久等、遠來、甜蜜、有心、饕餮六章,誠邀您揭曉答案。
  《舌尖上的新年》由陳曉卿親自執筆,趙珩、黃磊、瀋宏非、溫瑤、小寬、蕭春雷、郭亦城、殷羅畢等知名美食傢、作傢和文化工作者,從各個角度,深情、深度、深刻撰文。這裏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過年的真理;有高端與簡樸的烹飪秘籍,也有讓人掩捲沉思的鄉愁故事;有他鄉,有故園,有連接起遷徙與輪迴的韆絲萬縷……
  《舌尖上的新年》,在這裏,發現鄉土中國之美。
  《舌尖上的新年》,你所不知道的過年味道,立刻揭曉!

目錄

地道風物Mook之003《舌尖上的新年》
捲首語:最好吃的是年
總論:所有人奔赴的晚餐——中國年夜飯的美食地理
第一章 · 久等
年夜飯一百年
五味雜陳,一等再等
淮安的四時
老南京,最“恩正”
年復一年,尋找年味
第二章 · 遠來
我的新年,彆人的年夜飯
裹蒸,肇慶的熱鬧
團團樂山年,我沒有迴去好多年
鹽都自貢,幸福的大白味
以記憶導航,迴到湘西
江漢深處小吃多
姑蘇魚,東山年
淮揚菜的深意
海城,地震也擋不住過年
我在長白山采蘑菇
舌尖上的藏曆新年
民族新年,風味誘人
第三章·甜蜜
甜味宇宙的漣漪
老北京點心是個什麼味兒
恭喜發財,年餅拿來
白饊彌香,無論榮華何方
酥角,手作滿盆金元寶
親手帶來廣式的甜
來自天山南北的果香
第四章·有心
和傢人一起纔叫過年
餃子和湯圓是怎麼成為年夜飯巨星的
母親的手藝與哲學
祭祀與擺供
祭竈果的進化
颱灣春節心意滿
第五章·饕餮
饕餮盛宴,要在反對日常
何以解憂,唯有吃喝


美食的哲學與人文:探尋味覺背後的世界 這是一本關於食物、曆史、文化與情感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隻停留在對饕餮盛宴的描摹,而是將餐桌視為觀察世界的窗口,探尋食物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記憶與文明進程。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跨越時空的味覺之旅,從最原始的食材處理方式,到現代都市精緻料理的背後邏輯,逐層剝開“吃”這一日常行為所蘊含的復雜意義。 --- 第一章:文明的印記——食物與早期社會的構建 本章聚焦於人類文明初期,食物在社會結構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我們探討狩獵采集社會到農耕社會的演變,如何導緻瞭食物的定居化與儀式化。 火的革命與烹飪的誕生: 深入分析火的使用如何不僅改變瞭食物的營養結構,更催生瞭最早的社區協作模式。烤、煮、蒸,這些簡單的技法背後蘊含著早期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理解與徵服。 “榖物”的馴化與等級秩序: 小麥、水稻、玉米,這些主要作物的馴化,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契約”之一。它們保證瞭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時也成為瞭權力分配的工具。不同階層對主食的享有程度,清晰地勾勒齣早期社會的等級劃分。 早期釀造與宗教儀式: 探討發酵食品和酒類在古代宗教、祭祀中的不可替代性。它們是連接凡人與神祇的媒介,是集體狂歡與悲傷悼念的載體。通過分析古代陶器中殘留的榖物痕跡,重建那些失落的祭祀場景。 第二章:地理的詩篇——風土與食材的對話 食物的差異性,根源在於地理環境的獨特性。本章緻力於揭示“風土”(Terroir)概念如何超越葡萄酒學,滲透到世界各地的地方飲食習慣中。 山川的饋贈與隔絕: 考察高山、沙漠、海洋等極端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當地居民獨特的食材選擇和保存技術。例如,高原牧民對乳製品的極緻運用,以及海洋邊緣社區對鹽漬與發酵的偏愛。 香料之路的權力遊戲: 不僅僅是味道的添加,香料在曆史上是驅動全球貿易、引發戰爭的戰略物資。我們將細緻梳理鬍椒、肉桂、丁香等如何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流動,它們如何成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甚至引發瞭地理大發現。 河流與灌溉係統的人類學: 深入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如尼羅河、兩河流域、黃河流域)的飲食結構,如何完全依附於水利工程的規劃與維護。河流不僅提供瞭食物,更規定瞭人們的勞作節奏與時間觀念。 第三章:技術的迭代——從作坊到工廠的味道變遷 工業革命對食物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它挑戰瞭傳統食物與傢庭、手藝之間的情感紐帶。本章探討現代化進程如何重塑我們的味覺體驗。 保鮮技術的雙刃劍: 冷藏、罐裝、真空包裝,這些技術的進步解放瞭人們的餐桌,使其不再受季節限製。然而,這種“永恒的新鮮”是否也磨損瞭我們對時令的感知能力?分析現代食品工業在效率與營養、風味之間的取捨。 標準化與地方性的拉鋸戰: 連鎖餐飲的興起帶來瞭全球統一的口味標準。本書反思這種標準化的便利性背後,我們犧牲瞭多少地方手藝的復雜性與獨特性。通過對傳統手工藝人(如老豆腐坊、手工磨坊)的田野調查,記錄那些正在消逝的製作技藝。 閤成與替代: 探討食品科學如何嘗試復製自然的味道,從人工香精到植物基肉類。我們審視人類對“純粹自然”的嚮往與科技不斷介入現實的矛盾狀態。 第四章:餐桌上的社會學——身份、性彆與權力再現 食物從不是中立的。在本章,我們將餐桌視為一個微縮的社會劇場,觀察身份認同、性彆分工以及階級差異是如何通過“吃什麼”、“誰來做”、“在哪裏吃”來錶達和鞏固的。 性彆的廚房界限: 考察在不同文化中,誰被賦予瞭烹飪的“神聖”或“勞動”的職責。男性主廚在高級餐廳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與傢庭廚房中女性勞動被默認化的現象之間的張力。 “潔淨”與“禁忌”的社會學: 剖析各種飲食禁忌(如猶太潔食、伊斯蘭清真、印度教素食)是如何成為維護社群邊界、鞏固群體認同的重要社會機製。禁忌食物往往比被允許的食物更能定義一個群體。 “身份消費”的崛起: 分析當代人如何通過消費異域美食、有機食品、小眾食材來構建自我形象。食物不再僅僅是為瞭果腹,它成為瞭錶達政治立場、經濟地位和社會品味的符號係統。 第五章:記憶的殘響——味道、情感與個體敘事 食物與記憶之間的聯係是深刻而私密的。本章深入探討味道如何充當“記憶的鑰匙”,打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個人與集體情感。 普魯斯特時刻的化學基礎: 探討嗅覺和味覺在喚醒長時記憶方麵的獨特神經學機製。分析特定氣味(如烘烤的酵母味、曬乾的辣椒味)如何瞬間將人帶迴童年場景。 傢庭食譜的傳承與變異: 每一個傢庭都有自己的“非官方食譜”,它們口耳相傳,在代際傳遞中不斷被修正。這些食譜記錄瞭傢族的遷徙、苦難與團聚。我們試圖捕捉這些“活的曆史”的脆弱性。 集體創傷與慰藉之食: 考察在飢荒、戰爭或重大災難時期,特定食物如何從生存必需品轉變為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精神支柱。例如,特定時期人們共同忍受的“代餐”,在後世成為瞭集體懷舊的對象。 總結: 本書旨在超越對美食的錶麵贊美,深入挖掘食物背後的復雜體係——它關乎權力、地理、技術、性彆與情感。每一次咀嚼,都是對人類曆史的一次迴望。通過對“吃”的深入剖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人類文明的脈絡與我們自身的存在狀態。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套書的時候,我驚喜不已。陳曉卿老師的作品,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至味在人間》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美食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他通過對美食的描寫,探討瞭人與食物、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許多美好,其實就藏在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中,隻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

評分

套裝裏的《舌尖上的新年》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年味兒”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過年就是吃吃喝喝,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年味兒裏藏著的是一種情感的凝聚,一種文化的傳承。陳曉卿老師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不同地區、不同傢庭過年的獨特方式,那些對食材的選擇、對烹飪的講究,都體現瞭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傢人的關愛。這本書就像一本活的年俗百科全書,讓我對春節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我一直覺得,美食不僅僅是果腹,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至味在人間》這本書,就很好地詮釋瞭這一點。陳曉卿老師筆下的食物,不再是單純的食材,而是承載著曆史、人文、情感的載體。他挖掘的那些藏匿在街頭巷尾、深山老林裏的美味,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多被忽略的美食寶藏,它們低調而又深刻地存在著,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味。

評分

這本《舌尖上的新年》和《至味在人間》的套裝,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吃貨”量身打造的!每次讀完,肚子都咕咕叫,嘴裏也仿佛能品嘗到那些誘人的味道。陳曉卿老師的文字,有種魔力,能把最尋常的食物描繪得那麼生動,那麼有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在寫到傢鄉年味兒的時候,那種濃濃的親情、鄉情,還有那些世代相傳的烹飪技藝,都仿佛從字裏行間湧齣來,讓我迴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那些溫暖的迴憶,跟書裏的美食一樣,都值得好好珍藏。

評分

這套書的包裝設計也特彆精美,兩本書放在一起,就仿佛是一場美食的盛宴。在閱讀《舌尖上的新年》時,我深深地感受到瞭作者對傢鄉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那些關於年夜飯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濃濃的節日氛圍。而《至味在人間》則帶我走進瞭更廣闊的美食世界,領略瞭不同地域的風味特色。總而言之,這套書是一次關於味蕾和心靈的旅行,我非常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