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套装全3册)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调查
  • 近代工业
  • 民国时期
  • 历史研究
  • 经济史
  • 工业发展
  • 档案文献
  • 中国近代史
  • 史料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34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6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9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
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编者在查阅了1400多种民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精选出500余篇编入本续编。因此,选入《二编》中的,不少都是各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近代工业卷(套装全3册)》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民国社会的鲜活材料,对我们研究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册)
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下册)

外人在华投资统计
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
北京地毯业调查记
天津地毯工业
天津针织工业
天津织布工业
天津之粮食业及磨房业
天津市纺纱业调查报告
天津市面粉业调查报告

天津市火柴业调查报告
江苏省纺织业状况
上海工业化研究
江西萍乡安源煤矿调查报告
嘉陵江区煤矿业
云南个旧锡业调查
南满工场调查记
穿越时空的洞察:民国工业浪潮中的微观脉动 本套装《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精选了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具学术价值的近代工业社会调查报告,旨在呈现那个动荡变革时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形形色色的图景。不同于宏大的经济史叙事,本丛编深入肌理,聚焦于具体产业、具体企业、具体劳动者,通过一手资料的爬梳和整理,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民国工业世界。 第一册:基石与晾影——早期工业的萌芽与困境 本册重点收录了民国早期(约1910年代至1930年代)关于传统手工业转型、新兴机器工业兴起以及洋务运动后续影响的调查。其中,既有对丝织、陶瓷、烟草等传统产业技术改良、市场变化、从业人员状况的细致描绘,也有对早期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等近代工厂的建立过程、生产模式、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实地考察。 传统手工业的韧性与变迁: 随着西式生产方式的引入,许多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册中的调查报告,如关于江南丝业的兴衰、景德镇瓷业的困境与探索、烟草业的本土化与对外竞争等,生动展现了传统手工业者如何在新的经济格局下挣扎求存,进行技术革新,或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调查者深入到作坊、商号,采访手工业者、掌柜、经纪人,记录了他们的生计、技艺传承、家族经济以及对时局的看法,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 近代工厂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伴随“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一批近代工厂在中国各地建立起来。本册收录的报告,如关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纺织厂、面粉厂、造纸厂的调查,不仅记录了这些工厂的资本构成、设备引进、生产效率,更关注了早期产业工人的招募、培训、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适应过程。调查报告中不乏对童工、女工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工厂内部管理、安全措施缺失等问题的揭露,为理解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阶级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洋务运动的遗泽与局限: 尽管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晚清,但其留下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经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对民国初期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册中的一些调查,如对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官办工业企业在民国时期的运营状况、技术传承、人员构成等的追踪,揭示了这些“国之重器”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转型与挑战。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早期发展中,技术依赖、管理落后、资金匮乏等普遍性问题。 第二册:劳作与生活——产业工人的日常与命运 本册集中展示了民国时期各类产业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从生产一线到生活空间,从工作技能到家庭负担,无不细致入微。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性别工人的调查,呈现了中国产业工人作为一个新兴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妥协。 纺织、煤矿、冶金等大中型企业的工人生活: 本册深入到当时主要的工业领域,如纺织厂、煤矿、钢铁厂、造船厂等。报告详细记录了工人在车间里的辛勤劳作,他们所承受的长时间工作、恶劣的劳动环境、频繁的工伤事故。同时,也关注了工人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障(或缺失),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问题。例如,对沪宁铁路沿线各纺织厂女工的调查,细致描绘了她们在饥寒交迫中维持生计的艰辛,以及她们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销的窘境。对北方煤矿工人的调查,则揭示了矿难频发、职业病肆虐的残酷现实。 小手工业、家庭作坊的雇佣关系: 除了大型工厂,民国时期大量的小手工业和家庭作坊仍然是重要的生产单位。本册也关注了这些领域的雇佣关系,例如对上海南市绸布庄的童仆、对一些手工艺人家庭雇工的调查,揭示了这些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的劳动者群体所面临的低工资、无保障的状况,以及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复杂关系。 工人组织与抗争的萌芽: 尽管在民国时期,工人组织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努力从未停止。本册中的一些报告,或通过对罢工、怠工事件的侧面描写,或通过对工人团体、互助会等形式的记录,隐约展现了产业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和集体行动的尝试。这些调查为理解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视角。 性别与年龄的角色: 本册尤其重视对女工和童工生存状况的呈现。她们往往是生产线上最容易被剥削的群体,承受着双重压迫。报告对她们的工资、工作强度、家庭责任、个人命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她们在民国工业化浪潮中的特殊地位与悲惨遭遇。 第三册:转型与创新——区域工业的特色与发展 本册聚焦于民国时期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在特定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工业模式与创新实践。通过对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不同区域的工业调查,展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多元化和复杂性。 东北工业的特殊地位与挑战: 鉴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日俄侵占、伪满时期),东北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本册收录的报告,如关于东北矿产资源的开发、满铁附属地内的工业建设、以及沦陷时期东北工业的运营状况,揭示了其在资源掠夺、技术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 华北地区的传统工业与新兴制造业: 华北地区在民国时期,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工业,如纺织、制革、陶瓷等,也发展了一批新兴制造业,如面粉、火柴、卷烟等。本册中的调查,如对天津、济南、石家庄等地工业的考察,展现了这些城市如何凭借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以及人力资源,成为区域工业的中心。报告也关注了这些区域工业在与洋货竞争、技术革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华东地区的先进工业与专业化发展: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华东地区在民国时期拥有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本册收录的报告,如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棉纺、缫丝、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的调查,呈现了该区域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产业专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探讨了这些地区工业发展中,资本主义的集聚、劳资矛盾的激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华南地区的侨汇经济与本土工业: 华南地区(如广东、福建)在民国时期,由于海外移民众多,侨汇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并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工业发展。本册中的调查,如对广东番禺、南海等地轻工业的考察,揭示了侨汇如何支持了当地的缫丝、食品加工、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些区域工业如何利用海外市场和技术,形成独特的经济模式。 结语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并非仅仅是历史资料的汇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通过这些来自历史现场的朴素记录,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无数个“小历史”,触摸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体温。本丛编为研究民国工业史、社会史、经济史、工人史、区域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那个伟大变革时代的重要窗口。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涌动着无数个体命运的河流;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既有进步的力量,也有付出的代价;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来沉迷于一本关于民国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著作,书名是《旧邦新命:民国转型期的社会组织研究》。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作者着重探讨了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化浪潮中的瓦解与重塑,包括宗族制度、地主经济、以及新兴的市民阶层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城乡关系演变的部分,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此外,书中对各种社会团体,如工会、商会、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等的兴起与发展,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让我看到了民国社会在原有结构之外,如何涌现出新的社会力量和组织形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跳出了简单的政治史框架,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且充满动态的民国社会。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近代中国社会史:转型与阵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作者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从更加微观的层面,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教育习俗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女性地位变化的部分,从传统的家庭主妇到受教育的职业女性,以及她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让我感受颇深。还有关于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城市里新旧文化交融的景象,以及乡村里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改变,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阵痛。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我最近拜读了《民国思想启蒙与文化思潮变迁》。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从晚清的维新变法出发,一路梳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民国时期的各种主义思潮涌动,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潮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报刊、书籍、社团等多种形式传播新思想的部分,感到非常振奋。书中对不同学派的观点、争论和融合,都进行了客观且深入的剖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史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进行艰苦探索和不懈奋斗的宏大叙事。

评分

作为一位对民国历史和社会变迁充满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次我入手了一套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名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研究》。书的装帧朴实厚重,一看就是经过严谨学术打磨的作品。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中国近代工业起源的梳理,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萌芽,到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再到抗日战争前的短暂繁荣,作者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工业门类的兴衰,比如纺织、矿业、冶金等,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数据,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看到了无数中国人在列强的挤压下,在变革的浪潮中,艰难地探索工业救国之路。那些关于机器生产、蒸汽动力、电力应用的记载,虽然带着历史的痕迹,却闪烁着求新求变的时代光辉。它不仅仅是一部工业史,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们“实业兴邦”理想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书,名字叫做《风雨乱世中的日常生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普通人的视角,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寻常百姓的生活百态。书中没有那些伟人的宏图伟业,更多的是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细致描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生活的部分,比如老上海的十里洋场,那些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洋行里的职员,以及街头巷尾的小贩,他们的人生百味都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还有乡村社会的变迁,土地的流转,农业生产的模式,以及乡间流传的民歌和习俗,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大事记,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画卷,这本书就是这样一幅充满温度和质感的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