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库(套装共2册):疯狂实验史+疯狂实验史II (瑞士)雷托·U·施耐德 著 三联

新知文库(套装共2册):疯狂实验史+疯狂实验史II (瑞士)雷托·U·施耐德 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雷托·U·施耐德 著,许阳,郭鑫,姚敏多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实验
  • 科普
  • 历史
  • 文化
  • 科技
  • 趣味科普
  • 知识
  • 三联书店
  • 施耐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479
商品编码:104225046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知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2270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2270
  • 品牌:
  • 定价:33.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09-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99
  • 字数:23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疯狂实验史》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作者简介雷托·U·施奈德(Reto U Schneider),1963年出生,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后入灵吉尔新闻学校学习,以科学方向通讯员身份供职于瑞士及德国媒体。现为《新苏黎世报》的期刊编辑,同时在该报开辟专栏“实验”,其文章屡获殊荣。著书《行星猎人》(比尔克怀泽出版社,1997年),讲述太阳系外首颖行星的发现。目录前言
1300
1304 迪特里希走向彩虹
1600
1600 秤盘上的生活
1604 头脑中的石头
1620 由水生木
1700
1729 含羞草的生物钟
1758 哲学家的短袜
1772 电流下的宦官
1774 科学的桑拿浴
1783 会飞的羊
1800
1802 眨眼睛的尸体
1802 令人作呕的博士论文
1825 胃上有洞的人
1837 吹巴松管的达尔文
1845 铁道上的号手
1852 贪婪肌
1883 好啊,有别人使劲儿了!
1885 杀人犯的头
1889 小豚鼠睾丸的返老还童功效
1894 疲惫不堪的狗
1894 下落的猫咪
1895 失眠艾奥瓦
1896 颠倒的世界
1899 菜园里的尸体
1899 拔毛实验
1900
1900 走冤枉路的老鼠
1901 教室里的谋杀实验
1901 灵魂重21克
1902 巴甫洛夫的铃铛实验
1904 驯马者
1910
1912 亲爱的细胞,生日快乐!
1914 通往香蕉的阶梯
1917 沃森医生离婚记
1920
1920 小艾伯特害怕了
1923 雌性身体上的雄性欲望
1926 用盒子打破“盒子思维”
1927 月光下的组装工作
1927 培养基中的亲吻实验
1928 性欲曲线
1928 血液中的曼巴蛇毒
1928 活着的狗头
1930
1930 斯金纳箱
1930 与中国人一路旅行
1931 猴妹妹
1938 一天有28个小时
1940
1945 巨大的饥饿
1946 辍学学生使天空降水
1946 穿堂风里的度假
1948 蜘蛛实验之一:药物蜘蛛网
1949 女秘书的交易
1949 性高潮断奏
1950
1950 心地善良,但别做傻瓜!
1951 眩晕轰炸机的俯冲
1951 什么都不做获得20美元
1952 蜘蛛实验之二:断腿蜘蛛织网
1954 改造犬类的“弗兰肯斯坦”
1955 蜘蛛实验之三:蛛网上的尿液
1955 心灵宇航员的浴缸
1955 恐怖之雾
1957 心理学的核弹
1958 “母亲机”
1959 喷气式飞机里的麻烦
1959 邮包炸弹手的企图
1959 3位基督
1960
1961 服从到底
1962 服用毒品的耶稣受难日
1962 饼干模子中的知识
1963 丢失的信件
1963 遥控斗牛
1966 按喇叭心理学
1966 搭车技巧之一:要弱不禁风
1967 六度空间
1968 螨虫与人
1968 8个人飞越疯人院
1969 所有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汪达尔人(Vandalel)
1969 镜中的猴子
1969 丛林里的色彩实验
1970
1970 难堪,尴尬!
1970 缺乏善心的撒玛利亚人
1970 拍卖美元
1970 福克斯博士胡言乱语
1971 教授的监狱
1971 搭车技巧之二:是个女的!
1971 月球上的伽利略
1971 原子钟环球飞行
1972 逃过十字路口
1973 性之漂流筏
1973 因为膝盖颤抖而动心
1973 蜘蛛实验之四:宇宙实验
1973 男厕所入侵记
1974 迁怒于红绿灯
1974 搭车技巧之三:看他们的眼睛!
1975 搭车技巧之四:丰胸!
1975 候诊室里的汗液提取物
1976 剃须刀教学法
1976 克隆百万富翁
1976 关于火星有没有生命的争论
1977 乡村音乐与西部牛仔电影中的心理学
1978 你愿意跟我上床吗?
1979 自由的“反意志”
1980
1984 触碰带来更多小费
1984 有效的搭讪
1984 如期而至的胃溃疡
1986 卧床一年
1990
1992 他们在核磁共振仪里做爱
1994 播报好天气的服务生
1995 脱衣舞的极限距离
1997 阴毛漫游记
1998 耶利哥的扬声器
1999 无法解释的饥饿
2000
2002 掷小棍的数学
2003 遭遇机器狗
鸣谢
精彩书摘1300
1304 迪特里希走向彩虹
1304—1310年间的某个时刻,多明我会修士迪特里希·冯·弗赖贝格(Dietrich von Freiberg)将一个圆形的玻璃瓶注满水举到阳光下。据说后人评价这一举动为“中世纪西方世界伟大的科学贡献”。
此前已有无数学者试图探寻彩虹背后的秘密。有些人猜测,空中的弧形是对日轮的反射,另一些人认为,雨中的云雾就像一面透镜。总之可以确认的是,雨以某种方式反射了日光,因为人们只能在太阳位置很低的时候背向太阳看见彩虹。但是为什么彩虹总是个始终一样大的弧形?不同颜色的排列顺序该如何解释?有时在一道彩虹上方还会出现第二道彩虹,且颜色排列顺序刚好相反,这又是怎么回事昵?
仅凭肉眼观察是不能解答彩虹形成的问题的。但又怎么才能把自然奇观带入实验室呢?虽然人们知道,太阳光透过充满水的玻璃瓶照射时就会出现不同颜色,但是如果认为这样的水瓶就像缩微的雨云的话,它却产生不出彩虹来。
……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51479
  • 品牌:
  • 定价:36.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5-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99
  • 字数:241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疯狂实验史(2)》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内容简介作者的《疯狂实验史》一本出版后,反响和销售都很好。除了在瑞士和德国出版,还有英文版、荷兰版、瑞典版、韩国版、波兰版、意大利版,当然还有我社出版的中文版。
于是作者又因势推出了《疯狂实验史(2)》,反正他手里积累了多年调查的各种材料,继续自己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实验的发现与探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有趣、同时又令人好奇、不为人所知的实验。例如,如果我们不管教孩子,孩子会自己找什么东西吃?人是否可以象精子一样游泳?在比较商品时,顾客真的会认为售价99.95欧元的东西比售价100欧元的东西更实惠吗?
作者简介雷托·U·施耐德,1963年出生,《新苏黎世报》下设杂志《弗里欧》的副主编。他介绍的许多疯狂实验初都刊载于这本杂志。他是一位科学记者,文章多次获奖。本书的“前传”——《疯狂实验室》曾经荣登瑞士“畅销图书”榜单。目录前言
1600
1654 啤酒桶里的“真空”区域

1700
1747 甲板上的杀手
1752 “闪”念
1758 平息“怒涛”的橄榄油

1800
1822 出自《圣经》之一:从国外“引进”的鬣狗
1874 向尸体射击
1875 恶魔般的装置
1881 顺风而行的光
1882 “升挂”还是“甩坠”?
1887 把尾巴去掉!
1888 “人道”的处决方式

1900
1905 “自缢”12次的人

1910
1911 “40桶可口可乐”案件

1920
1926 给孩子们的惊喜
1927 一项无聊的实验
1928 无须配菜

1930
1932 不一样的双胞胎
1932 回答“我愿意”时的血压值
1932 挠痒痒之一:动手前请戴上面具
1932 出自《圣经》之二:1个十字架、3只钉子、1把锤头和1具尸体
1933 神奇增多的果汁浓浆
1935 变“蠢才”为天才
1936 水平面任务
1936 大衣的价格为什么是9.99美元?1938 讨厌的达涅兰人
1950
1951 我可不能唱反调
1954 世上快的“司闸员”
1954 老鹰对战响尾蛇
1956 吸烟无害健康
1958 我看的和你看的不一样
1960
1960 “四卡问题”
1960 瞳孔研究员与招贴画女郎
1960 浴缸宇航员
1961 长鳃的老鼠
1962 请您写下遗嘱!
1962 穴居人
1964 为何无人伸出援手?1964 以毒攻毒
1964 不眠不休的兰迪·加德纳
1965 交流中的“丑角”
1966 包装能手
1967 一台坏掉的测谎仪如何正常工作
1968 对两块棉花糖的漫长等待
1968 长着黄色犄角的牛羚
1969 一场非常特殊的万圣节聚会
1970
1970 1头海豚和40名裸女
1970 挠痒痒之二:实验前请洗脚
1972 我开得快,所以先到终点
1972 地铁里的胆小鬼
1975 刮擦黑板声的听觉效应
1977 非洲女性的完美行走方式
1979 吧台前的娃娃
1980
1980 我们是怎么插队的
1984 出自《圣经》之三:在客厅里被钉上十字架
1984 一次令人满意的实验
1986 经期同步化
1986 一把园艺镰刀在石板上的缓慢刮擦
1987 现在请您别去想白熊
1987 用来减肥的合适男子
1988 当运动员们“眼前一黑”
1989 如何让拉斯普京讨人喜欢
1990
1991 慕尼黑啤酒节上的科学
1991 温室里的生死斗
1992 小男孩天生爱好玩具汽车
1992 如何让一头死去的鲸沉没
1992 哥斯达黎加奇迹
1992 价格温吞吞
1993 被调包的和平计划
1993 尸体农场
1994 挠痒痒之三:机器能挠痒痒吗?1994 法庭上的物理学
1995 先看电视,再吃早餐
1996 背面掩护
1997 我的朋友——电脑之一:屏幕前的助人为乐精神
1998 被人牵着“品酒”的鼻子走
1999 因为无能,所以自信
1999 我的朋友——电脑之二:屏幕前的礼貌
1999 为什么会有主场优势?
2000
2000 我的朋友——电脑之三:屏幕前的隐私
2001 电子邮件亲缘关系
2001 精子记忆测试
2001 在射精时按下制表键
2002 如果好莱坞演员成了加油站劫匪
2002 为什么女侍者应该对客人学舌
2003 猴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2003 在糖浆里游泳
2005 阻止迈出步
2006 狗之一:四足失败者
2006 立体嗅闻
2007 狗之二:不对称地摇尾巴
2008 狗之三:打个大哈欠
致谢

精彩书摘《新知文库:疯狂实验史(2)》:
他曾做过一项令人不安的实验:实验参与者是一群女性,她们都戴着一副面具,穿着一条超大围裙,谁也认不出谁,她们要对另一个人进行电击。在伪装的情况下,她们施加电击的持续时间与没有伪装并且佩戴姓名标牌时相比,整整翻了一番。这一效应被称为“去个体化”,它会导致身处群组中的人做出他们作为个体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来。
不过,上述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弗雷泽想要知道,这一效应在实验室之外,也就是在自然环境中是否也能得到证明。于是他打起了万圣节的主意:11月1日前夜的“变装”传统对他的去个体化实验十分有利。于是他开始寻找研究助手,以及愿意送孩子们来参加聚会的家长。
尽管弗雷泽对结果早有预料,实验的进展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在所有人都穿上变装服饰之后,一种攻击性的氛围迅速扩散开来。这时再让孩子们去参加比赛,更多的孩子就会选择对抗性的游戏。许多人甚至干脆不玩游戏了,而是互相推撞、大喊大叫或者彼此殴打。
那盏黄色的灯仍然每隔20秒钟闪烁一次。随着这一节奏,各位研究助手会观察并记录,此时哪些孩子的表现具有攻击性。弗雷泽希望通过比较各组数据,研究由变装带来的匿名化效应是否推动了群组中攻击性的增长。孩子们不再老老实实地投掷水球,还会拿平衡游戏里使用的木板作为武器来进攻,混乱的局面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
与实名阶段一样,匿名阶段本来也该持续一个小时。“然而情况完全失控了,”弗雷泽说,“我已经不太担心孩子们的安全,而是担心起研究助手们的安全来。”因此他提前中止了这一部分的实验。
他编了一个借口,说另外一个聚会还要使用这些变装服饰,孩子们必须把它们脱掉。之后他们还能再玩1个小时,依然可以赢得兑换券。没有了变装服饰的孩子们立刻又平静下来。通过统计兑换券的数量可以看出,攻击性的行为对他们有害无益:在变装阶段,每个孩子平均收集到31张券,而在之前的阶段是58张,在之后的阶段甚至有79张。群组中的匿名性促进了攻击性,尽管从根本上讲,这与个体的利益相悖——兑换券数量下降就是一个明证。“攻击行为带来了‘游戏的乐趣’,这就是它本身的奖励。在这一奖励面前,其他更加遥远的目标则被忽略了。”菲利普,津巴多日后写道。
后来,斯科特,弗雷泽从纽约来到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他再一次为万圣节实验寻找起了“受害者”。与在纽约的实验不同,这次实验并非只在一所房子里,而是在西雅图的27所房子里同时进行。通过预谈,他获得了这些房子的支配权。所有房子的入口处看起来都一样:一张桌子上放着2只碗,一只碗里装着糖果,60厘米之外的另一只碗里则装着零钱。按照传统习惯,住在附近的孩子们会挨家挨户敲门讨糖。一位他们并不认识的女士会把他们请进门,并对他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拿1块糖。我得回另一个房间干活去了。”
现在孩子们被单独留下,自由行动:有些孩子很听话,只拿了1块糖,另外一些则拿了2块,或者向放着零钱的碗里抓去。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弗雷泽的一位助手正藏在柜子里,通过一个微小的窥视孑L观察着他们。
这次实验再次证明了群组中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影响:如果那位女士在离开房间之前询问过孩子们的名字,只有21%的孩子会去偷窃。如果孩子们保持匿名,比率就变成了57%。另外,那位女士有时会对群组中的一个孩子单独强调:“如果丢了什么东西的话,就是你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有80%的孩子会去偷窃。

《科学的奇思妙想:跨越时空的非凡探索》 在人类漫长的求知旅途中,总有一些大胆的尝试,一些颠覆性的设想,它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开启了新的纪元。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科学定律,也非陈列那些早已深入人心的伟大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科学的边缘游走、充满争议却又富有启发性的“疯狂”实验。它们或许一度被视为异端,或许在当时被嘲笑为无稽之谈,但正是这些看似“疯狂”的探索,往往蕴含着最前沿的洞察,预示着科学的下一个飞跃。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引人入胜的科学史秘境。我们将探寻那些挑战了当时科学权威的理论,审视那些在简陋的设备下进行的、却取得了惊人成果的实验。每一章节都将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疯狂”实验展开,抽丝剥茧地剖析其背景、过程、争议以及最终的影响。我们不会回避实验中的失败和曲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才使得成功的闪光更加耀眼,才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一种不断试错、不断求真的精神。 第一篇:颠覆认知的原子世界与生命起源的猜想 在十九世纪末,原子被认为是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然而,一些科学家却开始质疑这一稳固的基石。例如,那位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著称的物理学家,他大胆设想,我们所熟知的“原子”并非最基本的实在,而是更复杂的结构。他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他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因为当时的实验手段根本无法证实其理论中的微观粒子。但正是这种“疯狂”的直觉,最终引领了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深入探索,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详细回顾他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又是如何一步步被验证,最终改变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知。 与此同时,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猜想从未停止。在显微镜尚未普及的年代,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便开始观察微生物的诞生。他们提出的“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一位意大利医生却对此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他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了生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已有的生命。他的实验设计虽然简单,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驳斥了“自然发生说”,更为后来微生物学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本书将深入探讨他的实验过程,分析其思想的独特性,以及这项“疯狂”的否定是如何为科学的进步扫清了道路。 第二篇:对宇宙奥秘的惊世骇俗的假设与对人类自身的挑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充斥着无数大胆的设想。在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地心说仍是主流。然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虽然在当时受到了教会的严厉指责,却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宇宙的新视角。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日心说的提出,而是会深入探讨那些更进一步,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宇宙观。比如,那位关于宇宙无限性的设想,以及他对于空间和时间本质的思考,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又是如何与当时主流的物理学理念格格不入。我们还将审视一些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早期萌芽,那些在缺乏观测证据支持下的理论推测,它们是如何在科学家的头脑中酝酿,又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宇宙模型。 而在对人类自身的研究领域,也同样不乏“疯狂”的实验。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早期,对大脑和意识的研究充满了未知。一些研究者为了探究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极具争议性的实验。例如,那位试图通过催眠和精神分析来揭示潜意识的先驱,他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伪科学”和“江湖骗术”。然而,他的许多概念,如“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等,虽然备受争议,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本书将尝试以更客观的视角,回顾他的理论和实验,分析其贡献与局限,并探讨这些“疯狂”的尝试如何为我们理解复杂的人类心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再者,在医学领域,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治疗方法,在提出之初也曾被视为“不人道”或“危险”。例如,早期对脑科学的研究,为了理解大脑功能,一些科学家进行了非传统的、甚至是骇人的实验。我们将回顾那些为了获取直接证据而付出的代价,以及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所蕴含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审视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人道”考量而未能被广泛接受的医学理念,它们在多年后才被重新审视,并证明了其科学价值。 第三篇:技术革新背后的非主流智慧与未来科学的隐喻 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也常常源于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本书将探讨那些在工业革命时期,或者更早的年代,出现的、与当时主流技术路线截然不同的发明。例如,那位关于飞行器的早期构想,它并非模仿鸟类,而是基于一种全新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在那个连蒸汽机都还未普及的年代,他的设想无疑是天马行空的。然而,正是这种跳出常规的思考,为后来的飞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还将审视一些关于能源利用的“疯狂”尝试。在人们普遍依赖化石燃料的时代,有人开始探索利用自然界更纯净、更强大的能量源。比如,那些关于“自由能源”的早期设想,虽然很多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但其中一些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思考,以及对潜在能源的探索,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不会为这些“伪科学”背书,而是会侧重于分析这些想法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当时环境下为何会产生,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主流科学所淘汰或接纳。 最后,本书还将展望未来的科学发展。那些在今天看来仍然遥不可及的科学设想,例如关于意识上传、时间旅行、反重力技术等,它们是否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还是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现实?我们将从历史的“疯狂”实验中,寻找一些关于未来科学的隐喻。那些曾经被嘲笑的观点,最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而那些被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理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可能被更“疯狂”的想法所取代。 《科学的奇思妙想:跨越时空的非凡探索》旨在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理解科学的复杂性与非线性发展。它告诉我们,每一次伟大的进步,都可能始于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源于一群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本书将是一次充满惊喜与启迪的旅程,带领读者领略科学世界中最令人兴奋、也最富想象力的一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富层次感的。初读时,你会被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或者实验的奇特结果所吸引,以为这只是一本猎奇的“科学怪谈集锦”。然而,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更关注的是实验背后的“方法论”是如何演变的。从早期的粗糙摸索,到后来对对照组、盲法等概念的引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智力搏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群体做出特定选择的必然性。这种冷静而又深刻的剖析,使得即便是最令人不适的实验内容,也能被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技术背景下去审视。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科学真理”,是否也只是下一代人眼中又一个“被时代局限的疯狂尝试”?这种视角转换,绝对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或者说这一套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历史事件或者科学发现,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疯狂实验”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微观的画卷。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笔下的科学家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群充满好奇心、有时甚至带着点儿偏执的探索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边界”的探讨,那些触及伦理、挑战常识的实验,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在科学史的迷宫中,时不时会被某个角落里摆放的奇特“展品”——那些充满争议的实验记录——所吸引,忍不住驻足深思。这种深入骨髓的描摹,让抽象的科学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戏剧张力。尤其是对早期医学实验的描写,那种在信息匮乏年代,人们凭借大胆假设和近乎鲁莽的实践去对抗未知的勇气和代价,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也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科学规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译文质量也值得一提,这对外文社的作品来说是意料之中,但对于这种信息密集的学术普及读物而言,舒适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文字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晦涩的术语,译者也处理得当,保持了原文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医学常识,其起源竟是如此曲折和非线性。书中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失败尝试”和“误入歧途”的描述尤其精彩,它们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岔路、死胡同乃至意外的惊喜。这种对过程的忠实记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科学史的认知,让我看到那些最终被写入教科书的“成功案例”背后,埋藏了多少被遗忘的、看似“疯狂”的尝试和不被采纳的假设。读完,我甚至想去重温一下那些被我们轻易略过的实验细节。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复杂背景和早期科学理论的铺陈时,信息密度相当高。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娱乐,而是要求你投入心力去“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实验时的平衡感。他既没有美化那些可能造成痛苦的早期干预,也没有过度进行道德谴责,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实验设计思维的萌芽和成熟上。比如,对于某些关于心理学或生理反应的实验,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哲学思潮作为解释框架,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实验数据突然有了温度和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知识获取的代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某个操作、某个样本、某一个被试者身上的沉重考量。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用这些“疯狂实验”的历史来映照当下的世界。在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领域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疯狂前夜”。书中所记载的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端的、挑战伦理的早期探索,与我们今天面对的新技术困境有着惊人的共鸣。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历史的镜鉴,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伦理困境的参照系。我合上书本时,心中的感受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信息时代的继承者,我们该如何平衡探索的欲望与人性的底线?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的代价与荣光”的深刻哲学探讨,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并引发对未来科学方向的深切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