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清平 著,孟宪明 编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科学家
  • 华人科学家
  • 地理学
  • 气象学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人物传记
  • 学术著作
  • 近代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6566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72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人十大科学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张清平编著的《竺可桢》生动记述了竺可桢的一生事迹。适于广大青少年、大中学校学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

内容简介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1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竺可桢》由张清平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竺可桢》记述了竺可桢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个小名叫阿熊的孩子,从钱塘江畔的绍兴开始了他的人生。他在这里启蒙,他从这里出发。他走到了上海,走出了国门。当他再回到这里时,已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

1.童年时代
2.到大地方去读书
3.留学美国


年轻的竺可桢决心以教育救国,从武昌到南京,10年高校教坛耕耘,中国从此开始培养勘破大自然奥秘的气象专门人才。他领导的气象研究所成立后,经过又一个10年,中国现代气象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1.执教10年
2.走马上任北极阁
3.从梦想到现实
4.气象科研的丰收期


在气象事业蓬勃发展之际,竺可桢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了浙江大学校长。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转折。八年抗战,浙大在滚滚烽烟中颠沛流离,四次迁移。战乱中,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子。为了浙大的生存和发展,竺可桢做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从此,他的名字就和浙江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新来的校长
2.战乱中的离丧
3.在艰难中发展的“东方剑桥”


竺可桢原本是个不过问政治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科学可以救国,大学教育应超脱于党派斗争之外。可日益严酷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科学家的理性和良知呼唤他站到了民主斗争的前沿。

1.费巩事件
2.倒孔游行
3.于子三之死
4.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精彩书摘

  年轻的竺可桢决心以教育救国,从武昌到南京,10年高校教坛耕耘,中国从此开始培养勘破大自然奥秘的气象专门人才。他领导的气象研究所成立后,经过又一个10年,中国现代气象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1.执教10年 竺可桢留学8年归来,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故国山河。尽管历史已经进入了20世纪初叶,世界各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仍迈着迟滞的脚步,科学技术更是远远落在西方列强的后面。  在故乡绍兴,竺可桢看到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种庙宇却随处可见,香烟缭绕。他还从当时的报纸上看到这样荒唐可笑的事情:那一年,湖南省久早无雨,到了7月份,旱情更加严重。省政府的要员亲自出面,让人把两个泥菩萨从城外抬进省城长沙市,供在玉泉山。可是,天气仍然毫无下雨的迹象。于是,他们又想出新的方法,从药店里弄来老虎的骨头,用绳子拴着,投进城外的深潭,据说这样可以使深居潭水中的龙王与猛虎相斗,龙虎斗的结果会导致兴云布雨。这一招当然不见效,结果,省政府办公的大院里,搭起了大戏台,日夜不停地吹吹打打,以祈求老天爷降福赐雨。 这一切强烈地撞击着竺可桢的心灵,在科学之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只能是愚昧和黑暗占统治地位。  当时,向竺可桢发出聘书的有上海海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中,海关的薪俸最高。 但是,中国海关从清朝即为外国列强所把持,严重损害着中国主权。他们在沿海设置了气象网,窃取中国气象情报。竺可桢日思夜想的是夺回气象主权,怎么能为了高薪去海关效力?他想,只有为国家多培养人才,才可以挽救国家。他决定去高校任教。  回到阔别8年的故里,竺可桢拜望了亲友、师长,祭悼了父母的亡灵。家里的许多事情需要他一一承担,父母的坟址低洼潮湿,等待他尽快迁移;亡兄的遗孤待抚,寡嫂居无定所……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情!竺可桢没有一味地感伤叹息,安排好家事,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走上了高校讲台。  1919年,竺可桢应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的聘请,到该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  1920年,竺可桢又受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执教。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改校名为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倡议下,东南大学成立了地学系,并由竺可桢出任系主任。这是我国大学中设立的第一个地学系。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其中的气象专业也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个气象专业。中国从此开始了自己培养气象专门人才的历史。我国有建树的老一辈气象学家中,许多人都是竺可桢这时期的学生。 竺可桢讲授的课程有: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 《气象学》是竺可桢自己编写的教材,他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们认识空气的由来;认识不同高度的空气成分,认识温度、气压,云雾霜雪,雷雨、冰雹,风、风暴与台风……安静的课堂上,竺可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把复杂的气象学知识“润物细无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跟随着他,在神奇的气象空间出入,探悉风云变幻的无穷奥秘。  《地理学》、《气象学》都属于应用型的学科。竺可桢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野外实习是地学系各科必修的课程。  那是个星汉灿烂的夏夜,东南大学的操场上围坐着许多地学系年轻的学生。这是竺可桢召开的露天学术研讨会。他指点着美丽迷人苍穹中的星座,从二十八宿谈起,一直讲到航海、测量及农业生产。演讲中,有学生不时地提问。许多漫步在校园乘凉的外系学生也被吸引了过来,这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演讨一直持续到深夜,大家才余兴未尽地散去。  竺可桢还在校园里设立了气象测候所,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东南大学校园东侧,有一个僻静的院落,叫梅庵。 梅庵内环境幽雅,松青草绿,特别是春天,迎春花开得金灿灿的一片。地学系气象专业的气象测候所就坐落在这里。  ……

前言/序言


华夏群星闪耀时:一部跨越百年的科学群像 本书旨在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画卷,聚焦于那些以非凡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进步的杰出人物。我们选择的视角,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巨匠的生平事迹,而是力求勾勒出群体性的成就与影响,描摹出在时代洪流中,一批批科学家如何筚路蓝缕,建立起中国现代科学的基石。 第一部分:求索的萌芽与早期奠基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近代科学思潮的涌入,如同惊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古国。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一群批有识之士怀揣着“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毅然踏上西学之路。他们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第一批播种者。 本卷将详细探讨早期留洋学者的归国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他们不仅要面对设备简陋、经费匮乏的现实挑战,更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为新学科的建立铺平道路。例如,我们将深入剖析在物理学、化学领域,那些率先建立起实验室、培养起第一代本土学者的先驱们,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学术风气。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引进,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制度重塑。 我们将特别关注教育机构在这一时期的角色。清华、北大等学府如何逐步确立起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及老一辈教育家在学科设置、人才选拔上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这段历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主义的挣扎,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怀。 第二部分:战争年代的坚守与内生力量的勃发(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民族危亡的岁月,对科学研究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正是在这逆境之中,中国科学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凝聚力。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的学者群体。抗日战争期间,内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其艰辛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我们记录了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完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数学领域,中国学者如何通过坚韧的笔耕不辍,维持了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对常见地方病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更直接关系到前线将士和民众的生命健康。 这一时期,科研人员的个人牺牲与集体智慧交织在一起。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本部分将力图还原那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时代氛围,探讨在国家存亡之际,科学共同体是如何维护其学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同时,对早期“应用科学”的重视,也开始在工业和军事需求中显露出其迫切性。 第三部分:新中国的科学重建与体系的初步构建(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支持和资源倾斜。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旨在快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和科研体系。 本卷将详细梳理国家层面在科技决策上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对“两弹一星”的战略布局。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个体明星,而是着重分析支撑起这个庞大工程的科学组织、工程管理和技术协同体系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被构建起来的。这涉及跨学科的紧密合作、海归人才的集中力量,以及对苏联模式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 同时,我们也深入探讨了基础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一批新兴的研究所,如中科院系统下的各个专业所,是如何围绕国家需求进行学科布局的。这段历史充满了宏大的叙事,但也伴随着对科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将审视在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如何平衡了意识形态对科研的引导与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 第四部分:探索与反思:科学走向成熟的征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为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与世界的重新接轨。这一时期的主题是“开放、交流与创新”。 本部分将重点分析科学界对国际前沿知识的快速吸收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科研范式转变。学术交流的恢复,使得中国科学家能够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将观察到,一批“学成归国”的学者,如何凭借在海外积累的先进经验和资源,迅速提升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科研体制的改革如何影响了学者的研究自由和激励机制。从计划经济下的研究模式到市场经济导向的科研环境,科学家们如何适应新的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方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最后,我们还会展望当代中国科学家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能源、环境、信息技术等)时,所展现出的新的历史担当与国际影响力,描绘出中国正逐步从“科学大国”迈向“科学强国”的坚实步伐。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描绘出中国科学家群体在百年风云变幻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壮丽篇章。它关乎制度的建立,关乎精神的传承,更关乎一国对知识和理性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科学发展特别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涌现出的大批杰出科学家,他们的故事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竺可桢先生,无疑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耀眼的人物之一。我拿到这本《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后,第一时间就翻看了目录,发现它似乎涵盖了他从童年求学到晚年治学,再到作为教育家和学者的多个重要时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在浙江大学期间的工作,毕竟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成就斐然的时光。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既要发展科学研究,又要维系学校的正常运作,甚至还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坚韧不拔和家国情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他们科学成就的赞美之上。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封底的介绍,就足以让我对这位科学巨匠充满了好奇。竺可桢,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气象学、地理学,以及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紧密相连。这本书的标题“华人十大科学家”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而将竺可桢单独拎出来作为其中的代表,想必他的成就和影响力绝非寻常。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他早年留学归国后的科研历程,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开展工作,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如何将所学报效祖国的细节,我总觉得这些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而且,作为一位科学家,他的思想境界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往往比单纯的科研成果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他的科学贡献,更能让我领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或许还能从中汲取一些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我之前对竺可桢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课本和一些零散的传记片段中,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对中国的天气气候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竺可桢。从这本书的编排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科学成就,而是试图展现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科学家,他如何在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同时又如何承担起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责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他与当时其他知名学者的交往,他们之间在学术上的切磋与碰撞,以及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如何共同为民族的未来出谋划策。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从来不是孤立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竺可桢先生成长背景、思想形成以及人脉网络的故事,这远比枯燥的科学公式和理论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相当大气,让我对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与贡献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个孕育出无数科学巨匠的时代感到着迷,而竺可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翘楚。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他不仅在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更是在学术管理、教育改革以及科学思想传播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特别想知道,在他漫长而坎坷的科研道路上,是否遇到过特别难以逾越的挑战,又是如何凭借怎样的毅力和智慧克服的?这本书会不会穿插一些他与家人、朋友的温情时刻,或者是一些只有深入了解他的人才能知晓的趣闻轶事?我倾向于通过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故事来理解一位伟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冰冷的学术成就上。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竺可桢,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我对竺可桢先生的认知,更多的是他作为气象科学奠基人的身份。但“华人十大科学家”这个标题,以及书中以他为专篇,让我意识到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描绘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形象?例如,他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或者在推动科学普及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更宏观的视野,比如他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及他对中国科学事业长远规划的思考。毕竟,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不仅仅是理论的创造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和时代进步的推动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如何将科学智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以及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做出影响深远的选择和判断的。

评分

差劲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送货快。。。

评分

很好的读物

评分

好书啊,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慢慢品读学习。

评分

很好的读物

评分

很好的读物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