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中国现代化 李鸿章传 传记 千古人物人物传记名人大传全传 梁启超 畅销书

致力于中国现代化 李鸿章传 传记 千古人物人物传记名人大传全传 梁启超 畅销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梁启超
  • 清史
  • 近代史
  • 畅销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162649
商品编码:1053842734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 > 商品详情

书名:李鸿章传

定价:2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ISBN:9787214162649

字数:296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 >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的著作,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zui后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梁先生还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并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启超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观而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了zui中肯的评价。



> >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社会运动,更是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还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发人深思,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 > 关联推荐

1.民国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纪传体写作**人梁启超扛鼎之作。
2.开创纪传体文学写作的一代新风,自司马迁以来史家从未企及的高度!
3.因应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改革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从他手中起步。更多精彩名家传记请点击这里:曾国藩传梁启超传朱元璋传武则天传张居正大传苏东坡传


> > 媒体评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且不得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章立凡


> > 目录

李鸿章传(白文) / 001

002 / 序 例
004 / di一章 绪论
008 / di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014 / di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019 / di四章兵家之李鸿章 (上)
037 / di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044 / di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054 / di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066 / di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075 / di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086 / di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02 / di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李鸿章传(白文) / 001

002 / 序 例
004 / di一章 绪论
008 / di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014 / di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019 / di四章兵家之李鸿章 (上)
037 / di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044 / di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054 / di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066 / di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075 / di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086 / di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102 / di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115 / di十二章结论
李鸿章传(译文) / 129

130 / 序例
132 / di一章绪论
138 / di二章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146 / di三章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152 / di四章军事家李鸿章(上)
176 / di五章军事家李鸿章(下)
186 / di六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198 / di七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215 / di八章外交家李鸿章(上)
226 / di九章外交家李鸿章(下)
240 / di十章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262 / di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
275 / di十二章结论



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晚清重臣的兴衰轨迹 聚焦晚清风云变幻,洞察时代转折的复杂性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晚清历史人物的生平详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深度剖析了晚清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全景图。我们关注的是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整个官僚体系、知识分子群体乃至普通民众所经历的剧烈阵痛与艰难适应。 一、 帝国的黄昏:体制的僵化与外部冲击 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详细描绘了自乾隆盛世末期开始,清王朝固守的儒家正统观念如何使其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反应迟缓。 内部结构的脆弱性: 分析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才选拔的负面效应,以及地方权力结构(如督抚权力膨胀与中央集权的松动)的微妙变化。探讨了财政体系的陈旧与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应对天灾与内乱时所暴露出的巨大缺口。 “天朝上国”的幻灭: 通过梳理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几次主要对外冲突,展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耕文明的决定性冲击。着重分析了清廷在外交认知上的误区——将国际竞争视为地方性的“教案”或“边衅”,而非系统性的国家对抗,从而错失了早期学习与改革的良机。 二、 觉醒的尝试:自救的探索与路线之争 晚清的救亡图存并非一个统一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充满矛盾与斗争的实践。本书将细腻刻画不同派系在“如何救国”这一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与博弈。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局限: 详述了洋务派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入手,推动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改革和新式海军的建设。重点不在于简单罗列创办了多少工厂、船厂,而在于深入分析了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体制性困境:政权是“体”,技术是“用”。这种思维定势如何阻碍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以及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改革成果的归属与效能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起步: 探讨了早期的维新思潮是如何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群体中萌芽的。对比了以君主立宪为目标的改革派与以“三纲五常”为底线的中体派之间的路线拉锯战。通过对早期政治团体的活动描绘,揭示了体制内保守势力的强大惯性。 三、 思想的蜕变:知识分子的角色重塑 晚清的社会动荡催生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本书将关注点投向了思想界的转变。 传统士人到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型: 分析了科举废除后,大量失意的传统士人如何转向报刊、翻译和新式学堂,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探讨了梁启超等人在思想启蒙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们如何将西方哲学、社会学理论引入中国,并将其“中国化”,以适应国情。 激进与温和的对立: 比较了改良主义思想与革命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力差异。分析了在列强步步紧逼的背景下,温和的改良为何难以获得民心,而激进的革命主张如何通过会党、学生群体迅速传播,最终将国家推向了结构性变革的边缘。 四、 地方力量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消解 本书将详细论证晚清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央权威在面对地方性危机(如太平天国、捻军)时,不得不将权力下放到汉族地方精英手中。 团练与湘军/淮军模式: 深入分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如何通过组建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平定内乱,但这同时也为中央集权埋下了隐患。讨论了这种“以私养公”的财政模式和“地方重臣负责制”如何架空了中央的财政与军事控制能力。 权力真空的形成: 探讨了慈禧太后主导的决策集团在关键时刻的摇摆不定,如何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公信力。这种中央权威的相对衰弱,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五、 结局的必然性:历史的结构性力量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超越对个体功过的简单评判,而是强调晚清的悲剧性,是结构性矛盾积累到无法解决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力挽狂澜的改革者,还是顽固守旧的势力,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个人的意志都显得相对渺小。 通过对体制、思想、军事和财政等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晚清图景,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在痛苦的转型中,最终走向共和的。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叙事流畅,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决策与时代选择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又不失庄重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书名《致力于中国现代化:李鸿章传》更是直击主题,勾起了我想要了解这位承载着近代中国转型重任的伟人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李鸿章在我脑海中都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建立海军的功臣,又是甲午海战惨败的罪魁。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剖析这位历史巨擘的内心世界,探寻他做出那些重大决策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考量。我期待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摆脱一些刻板印象,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李鸿章,理解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地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书中对于他如何平衡传统与革新,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周旋,以及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是否会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尤其想知道,梁启超作为一位同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又是怎样的,这本书中是否会融入梁启超的视角,从而提供一种独特的解读?这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碰撞和历史进程,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李鸿章生活在晚清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他既是时代的弄潮儿,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悲剧人物。这本书,特别是“梁启超”这个关键词的出现,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梁启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无疑是理解李鸿章及其所处时代的重要参照。我想知道,梁启超是如何看待李鸿章的“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他是否会肯定李鸿章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商业方面的贡献?同时,梁启超对传统体制的批判也是非常尖锐的,他是否会指出李鸿章改革的局限性,以及他对维护旧制度的无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决策失误,以及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的复杂心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李鸿章这位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时代洪流中,所扮演的那些具有深刻影响的角色。

评分

说实话,我对李鸿章的了解,很多都是来自于一些零散的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总感觉有些碎片化,不够深入。而《致力于中国现代化:李鸿章传》这个书名,以及“千古人物”、“名人大传全传”这样的副标题,让我看到了其系统性和权威性。我尤其对书中“致力于中国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非常感兴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问题,更是关乎一个民族能否自救和图强的宏大命题。我想知道,李鸿章在那个时代,究竟是如何理解“现代化”的?他的“现代化”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有何异同?他所推行的那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书中会不会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及分析它最终未能挽救清朝覆亡的原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李鸿章思想演变的过程,他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官员,逐渐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必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梁启超的加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旁观者清的视角,让我看到这位“背负国难”的重臣,在他人的眼中是如何被评价和解读的。

评分

这本书的“畅销书”标签,虽然不是我最看重的,但它也暗示了其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我一直对近代史中的人物传记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交织的传记。李鸿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是史学界和普通读者争论不休的焦点。《致力于中国现代化:李鸿章传》这样一个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想要深入挖掘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李鸿章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他会有怎样的喜怒哀乐,怎样的矛盾与挣扎?他是否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感、理想和遗憾?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李鸿章的书信、奏折、日记等,来展现他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而“梁启超”这个名字的出现,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能非常丰富,它或许会涉及到不同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从而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李鸿章形象。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致力于中国现代化:李鸿章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晰的脉络和详实的史料。作者在开篇就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那个古老的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农民运动的动荡,外有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李鸿章作为一代权臣,他的每一个选择都牵动着中国的命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他推行洋务运动的初衷和具体实践,比如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一系列近代工业的建立,以及海军的创建和发展。这些举措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它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固有的经济模式和思维定势。同时,我也想了解他在外交上的策略,比如处理与列强的关系,以及参与签订的那些影响深远的条约。书中对于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在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尝试变革,是否会有深入的剖析?我想知道,他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犹豫、迷茫,甚至是绝望?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李鸿章,而非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