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媒体评论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摘自网友的读后感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电话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锺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锤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我讲明了电话那边传来的话,很抱歉没敢问明开什么会。按说,锺书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担任什么需他开会的职务。我对锺书说:“明天车来,我代你去报到。”锺书并不怪我不问问明白。他一声不响地起身到卧房去,自己开了衣柜的门,取出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挑了一条干净手绢,放在衣袋里。他是准备亲自去报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我和阿圆还只顾捉摸开什么会。锺书没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换换),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第二天早上,阿圆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就到学校上课去。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将近九点,我们同站在楼门口等待。开来一辆大黑汽车,车里出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他问明钱锺书的身分,就开了车门,让他上车。随即关上车门,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我站在楼门口,眼看着那辆车稳稳地开走了。我不识汽车是什么牌子,也没注意车牌的号码。我一个人上楼回家。自从去春锺书大病,我陪住医院护理,等到他病愈回家,我脚软头晕,成了风吹能倒的人。近期我才硬朗起来,能独立行走,不再需扶墙摸壁。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17-20
书摘与插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深刻道理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我们仨(新版精装)》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从书名来看,它传递出一种温馨而又饱含故事的感觉。我虽然还没有翻开,但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种可能的故事画面:也许是关于一个家庭在艰难岁月里的相互扶持,也许是关于三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共同探索。我期待在书中感受到那种不加雕饰的真挚情感,那种在细枝末节中流露出的温暖。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她的人生阅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它的魅力,一定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那种在平静叙述中蕴藏的深沉情感和人生感悟。
评分仅仅是《我们仨(新版精装)》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和“爱”的无限遐想。我总觉得,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发生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就藏在最寻常的亲情里。杨绛先生的名字,对我来说,总有一种沉静而智慧的联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我们仨”的形象,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彼此支撑,如何用爱温暖彼此。我猜想,这本书的文字一定是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它不会刻意去煽情,但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超越物质、超越时代的普世情感,以及那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拿到这本《我们仨(新版精装)》,真的是太惊喜了!首先,这精装版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简约却充满力量,纸张的触感也特别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回归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总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我带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体会那些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期待文中对于家庭生活、学术研究以及在艰难岁月里如何保持内心宁静的描绘。我坚信,一本好书,它的封面和装帧就如同它的序曲,已经足够吸引人去探索接下来的乐章。这本《我们仨(新版精装)》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学价值,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沉浸在其中。
评分关于《我们仨(新版精装)》,虽然我尚未阅读,但“我们仨”这三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无可替代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一种深刻的凝聚,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共同体。我一直对那些真正经历过风雨,并且能够用文字将其沉淀下来的人心怀敬意。杨绛先生,在我心中,便是这样一位智者。我很好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的“我们仨”是如何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不如意。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坚韧、关于爱、关于在困境中寻找出口的答案。这本书,我猜想,一定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以及对于人性深处最温柔的探寻。它的价值,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那种在平淡叙述中蕴含的深邃。
评分每次看到《我们仨(新版精装)》这样的书名,总会联想到那种平凡却又温暖的家庭画面,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情感寄托。我一直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的羁绊,亲人之间的爱,永远是最坚实的力量。杨绛先生的名字,对我来说,就代表着一种温润如玉的文人风骨,一种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淡然的智慧。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想象,就能感受到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深情厚意,那种在风雨飘摇中的相互扶持,那种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抱有的希望。这本书,我预感会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可能会勾起我许多关于亲情、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它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点点滴滴的日常,以及在这些日常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