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大塚敬节著王宁元译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临床
  • 方剂
  • 辨证
  • 温病
  • 医学
  • 传统医学
  • 张仲景
  • 解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3768
商品编码:10473937697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大塚敬节 著;王宁元 译 定  价:59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页  数:43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23768 概论
前言
第二章《伤寒论》以前的中国医学
一、从巫医一体的分离
二、扁鹊的诊察与治疗方法
三、淳于意与华佗
四、《伤寒论》以前的医书
第三章《伤寒论》的出现
一、《伤寒论》与张仲景
二、《伤寒论》的形成
三、《伤寒论》形成的地理背景
第四章《伤寒论》的流传及其版本
一、《伤寒论》的名称与含义
二、是《伤寒卒病论》还是《伤寒杂病论》?
三、《伤寒论》的版本
四、《康平伤寒论》的发掘
五、《康平伤寒论》伪书说
第五章日本《伤寒论》研究的方向
一、医学的复古说
二、《伤寒论》的注解书籍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很平易的一本”。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学习。 (日)大塚敬节 著;王宁元 译 大塚敬节(1900-1980),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1923年毕业于熊本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师事汤本求真学习汉方医学,1931年开设汉方专科医院,从此以复兴汉方医学为己任,不懈地工作。1934年参与创立日本汉方医学会,1950年参与创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历任理事、评议员、会长、理事长等职务。1955年参与设立医疗法人金匮会、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1974年参与创建社团法人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并担任靠前任所长。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从事疑难病诊疗与研究,培育后续人才,且著述甚丰,为汉方医学复兴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被授予日本医师会优选优功奖。1981年被追授予日本等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巨著。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旨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并探讨其在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 传承经典:深入解读《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 《伤寒杂病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并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 病因病机: 详细剖析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致病因素,阐述其如何侵犯人体,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引发疾病。例如,书中对“寒邪伤人”的论述,不仅指出了寒邪的侵袭途径,还分析了寒邪如何影响人体阳气的运行,导致肌表闭塞、经络不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 八纲辨证: 深入阐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方法,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纲领。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演示如何运用八纲辨证来区分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预后。例如,区分“表证”与“里证”,不仅是辨别病位浅深,更是理解疾病发展阶段的关键。表证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提示邪气尚在肌表;里证则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胸闷等,表明邪气已侵入脏腑。 六经辨证: 重点解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的辨证体系。本书将详尽分析每一经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相应的治法。例如,太阳病是外感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病机特点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书中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脉象、症状以及舌苔等来确诊太阳病,并分析不同证型(如太阳中伤、太阳阳明合病等)的治疗策略。 方证对应: 强调《伤寒论》方剂的经典性与独特性,详细讲解每一个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以及使用禁忌,并深入分析方证对应的原理。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其组成包括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本书将阐述为何桂枝能够发汗解表,白芍能够敛汗止痛,生姜辛温散寒,大枣益气调中,甘草和中缓急,以及它们如何配伍构成一个有效的治疗风寒表虚证的方剂。书中还将深入分析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经典方剂的方证对应关系,揭示其精妙之处。 杂病辨治: 概述《伤寒论》中对内伤杂病的辨治思想,虽然“伤寒”是其核心,但书中也包含对咳嗽、呕吐、腹泻、泄泻、黄疸、水肿等多种常见杂病的论述,这些都为后世杂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杂病案例,分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 二、 临床应用:探索《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实践价值 《伤寒论》并非一部尘封的古籍,其蕴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书将着重探讨《伤寒论》在当代医学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 强调《伤寒论》所倡导的“审证求因,审因治病”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症状诊断、病因诊断”的思路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疾病。例如,对于发热的患者,西医可能侧重于查找感染源,而中医则会结合发热的特点(如恶寒发热还是壮热,发热时间等)以及其他伴随症状,进行“寒热”和“表里”的辨别,从而确定治疗方向。 个体化治疗的典范: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本书将通过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伤寒论》的方剂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兼夹症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风寒感冒,体质强壮者可能用麻黄汤,体质虚弱者则可能用桂枝汤,体现了针对不同个体情况的差异化治疗。 对现代常见疾病的启示: 探讨《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为治疗现代常见疾病(如感冒、流感、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对于感冒,中医可以根据其寒热虚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也能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阐述《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作用,如何弥补单一医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疗效。例如,在治疗某些急重症时,西医的介入能够迅速控制病情,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够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理论指导实践的案例分析: 精选一批《伤寒论》指导下的临床成功案例,涵盖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展示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这些案例将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辨证过程、治疗方案以及疗效反馈,以事实证明《伤寒论》的临床价值。例如,会选取一个通过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案例,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如何进行辨证,选择何种方剂,以及治疗后的改善情况。 三、 深入理解与实践:培养合格的《伤寒论》临床实践者 本书不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着力于培养读者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伤寒论》学习方法,包括如何阅读原文、如何理解方剂、如何进行病案分析等,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伤寒论》的精髓。 临床思维训练: 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临床案例,引导读者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训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案撰写规范: 介绍《伤寒论》医学的医案撰写规范,帮助读者规范自己的临床记录,为学术交流和传承打下基础。 传承与创新: 鼓励读者在深入理解《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 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临床中医师、中医药爱好者以及医学研究者的一份宝贵礼物。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解读和临床应用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部医学经典,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诺的“临床应用”和“解说”的结合。我深知,《伤寒论》虽然是中医的基石,但其原文确实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尤其是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如何将其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许多中医学习者面临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将《伤寒论》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表现、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等联系起来。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症状,为什么会选择某种方药。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通过实际的医案来展示《伤寒论》的临床价值,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强大之处。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临床应用”这四个字,直接点明了它的实用价值,这对于像我这样想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切实地解决病人的痛苦,而《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瑰宝,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更是毋庸置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看到了灯塔,让我看到了学习《伤寒论》的清晰路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方剂和辨证方法,但仅仅是这份“临床应用”的承诺,就足以让我感到振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一些易于理解的辨证思路,甚至是一些快速掌握关键知识点的技巧,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快地走上临床,为病人服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烫金的“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几个字,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温润而细腻,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是许多现代书籍所无法比拟的。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排版,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的雕琢,疏朗有致,读来倍感舒适。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份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它所蕴含的深厚学问,感受中医经典之美。这种对书籍本身品质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编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严谨态度,这让我对书中的知识更加信任。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传承和创新。而《伤寒论》作为中医古籍中的经典之作,其所蕴含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购买这本书,正是看中了它“解说”的二字,这暗示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伤寒论》精髓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它是否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对《伤寒论》中的某些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现代研究的成果来佐证《伤寒论》的有效性?或者,它能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我对这种能够将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中医初学者而言,学习《伤寒论》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它的原文晦涩难懂,理论体系庞杂,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本书的出现,我猜想应该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够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伤寒论》的精髓,并且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与实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原文的简单解读,更能提供一些在现代临床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伤寒论》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它能否提供一些针对常见疾病的辨证思路,或者一些经典的方剂在现代的改良应用?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扫清障碍,建立起对《伤寒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评分

超喜欢!不同版本甚至国籍的伤寒论,感觉内容很熟悉,但又出自外国友人之手,有点小激动,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书的质量和外观都不错,我很满意

评分

??!!!!!!!!!兔

评分

大冢的书,值得参考,金匮伤寒,虽同源,但伤寒更严谨(杂病部分散失时间更长,金匮不传仲景的内容也更多)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籍,慢慢品读,会有收获的。

评分

一般般,废话比较多,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经典。当做了解可以读一读。

评分

超喜欢!不同版本甚至国籍的伤寒论,感觉内容很熟悉,但又出自外国友人之手,有点小激动,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精益求精,真知灼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