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

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见德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中西文化
  • 哲学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57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967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19
套装数量:2
字数:11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是我国第一部全过程地与系统地论述西方哲学东渐的著作。它主要阐明了西方哲学东渐化作为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分析了西方哲学宽敞渐四百多年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历程,评述了这个过程中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活动、取得的成果及其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了西方哲学东渐过程中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应该接受的教训,提示了西方哲学东渐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这是对业已过去四百多年西方哲学东渐总体面貌的宏观展示,也是对其发展全过程的初步总结。

作者简介

黄见德(1936——),江西宜丰人。长期在高校从事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方哲学东渐文献特聘研究员。

目录

上册

绪论 研究西方哲学东渐史的几个问题
一、哲学交流是人类哲学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中外哲学之间进行交流的历史考察
三、西方哲学东渐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进展
四、研究西方哲学东渐史的意义
第一章 明清之际西方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
第一节 中西文化首度在中国直接交汇
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汇的世界背景
二、西方传播士东来
三、中国学者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序幕掀开时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基督教典籍与托与斯著作的译介
一、西方传教士东来的使用
二、基督教典籍的翻译与刑刻
三、托马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第三节 基督教神哲学的初步传播
一、形上学
二、灵魂与认识
三、伦理道德
四、基督教神学与哲学传入中国的意义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初步译介
一、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译介
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的介绍
三、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介绍
四、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介绍
第五节 平等对话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被人为地打断
一、良好的开端
二、西方哲学早期东渐被人为地打断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西学重新东渐
(19世纪初至90年代初)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西学重新东渐的新特点
一、十九世纪初西学重新东来
二、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第二节 艰难地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一、林则徐“探访夷情”的努力
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第三节 西学重新东来后对西学的选择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中体西用”原则的提出
二、西学器物层面的输入
第四节 培根等西方哲学思想的零星介绍
……
第三章 世纪之交西方哲学重新全面东渐
第四章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哲学东渐之初步繁荣
第五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哲学东渐的全面推进

下册
第六章 西方哲学在中国大陆曲折中东渐
第七章 西方哲学在中国台湾的艰苦东渐
第八章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方哲学在中国大陆传播的繁荣与发展
第九章 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哲学在中国台湾传播的进展
结束语: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自古希腊哲学萌芽以来,直至近代早期,西方哲学思想如何跨越地域与文化壁垒,逐渐传入并影响东亚(主要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层层递进,力求呈现一幅宏大而精细的西方哲学东渐的历史画卷。 上册:播撒的种子——早期接触与初步传播(从古希腊到近代早期) 上册重点关注西方哲学早期思想的传播,以及这些思想在初步接触东亚文化时所激发的互动与回应。 第一章:古希腊哲学的辉煌与早期东方印记 本章追溯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古希腊哲学。我们将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出发,探讨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辨;聚焦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与伦理学转向,以及其对理性与美德的追求;深入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阐述其对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的深刻影响,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核心思想。 虽然直接的文化交流有限,但我们将探讨,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古希腊哲学思想是否通过间接途径,对当时的东方(如早期印度哲学)产生了些许模糊的影响。即使这种影响难以确证,但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起点,其逻辑框架、概念体系以及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已然奠定了后续传播的基础。例如,早期逻辑学的雏形,对辩证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对“神”或“第一原因”的哲学思考,都可能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引起共鸣或启发。 第二章:罗马帝国与早期基督教的哲学变奏 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等哲学流派在 Hellenistic 文化背景下发展,它们强调理性、德行、宁静和对命运的接受,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章将分析这些哲学流派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探讨早期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的融合过程。普洛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克莱门特、奥利金等教父哲学家,如何运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概念来阐释和辩护基督教教义。这种融合不仅塑造了西方中世纪神学的主流,也为后来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表达方式。例如,通过“道”(Logos)的概念,希腊哲学与犹太-基督教传统得以连接,这为跨文化理解提供了潜在的桥梁。 第三章:中世纪的沉寂与“东方之窗”的开启 中世纪欧洲,哲学发展主要围绕基督教神学展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重新发掘和翻译,成为经院哲学的重要基石。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整合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构建了宏大的哲学体系。 然而,在本章中,我们将视线转向“东方之窗”。在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哲学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注释和发展。伊本·西那(Avicenna)和伊本·鲁什德(Averroes)等思想家,不仅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对其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并对后来的欧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关键的是,我们关注这些伊斯兰学者的工作如何通过西班牙、叙利亚等地的交流,为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带来了失传或晦涩的古希腊哲学文本。虽然这并非直接的“东渐”,但这种“逆向传播”以及阿拉伯哲学对欧洲的刺激,为后来西方哲学思想的全面复兴和对外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本章也会提及,在此时期,是否有任何欧洲的哲学思想(即便是在神学框架下)以非常有限的方式,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抵达东方,哪怕只是极少数的传闻或片段。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思想的解放与准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本身,并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灵感。对古典文本的重新研读,以及对经验和理性的重视,为西方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变革。 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改革,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强调个人信仰与上帝的直接对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对传统权威的质疑,为后来的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铺平了道路。 在本章中,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西方思想的解放趋势,以及其如何为后来更为系统和主动的哲学传播创造了条件。尽管此时期的哲学思想尚未大规模向东方传播,但其内在的求知欲、对传统权威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个体价值的重视,都成为后续文化交流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地理大发现与早期东西方交流的扩展 地理大发现打破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隔绝。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与亚洲的直接接触,使得欧洲人有机会接触到东方丰富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传教士(如耶稣会士)的东行,成为早期西方思想传播的主要载体。 本章将重点关注传教士在中国的早期活动。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利玛窦及其同伴,通过“以儒论道”、“比附儒学”等方式,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此为媒介传播西方哲学。我们将分析他们所翻译的西方哲学著作(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虽非哲学,但其逻辑理性精神与哲学相通),以及他们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在认识论、逻辑学、形而上学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本章也会提及,在与日本、朝鲜半岛的早期接触中,西方哲学思想是否也以类似的方式,开始了初步的渗透。虽然传播范围和深度可能有限,但这些早期个案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哲学东渐的真正开始。 下册:文化的融汇与深刻影响(从启蒙运动到近代) 下册将聚焦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以更系统、更主动的方式向东亚传播,并与东亚本土思想发生更为深刻的互动,最终改变了东亚的思想格局。 第六章: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与全球视野 启蒙运动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性、自由、人权、科学精神等核心理念,通过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休谟、卢梭、康德等人的著作,得到了系统阐发。本章将梳理启蒙运动的主要哲学思想,并分析其普遍性和潜在的跨文化吸引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西方思想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空前增加。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开始直面西方在科学、技术、军事和政治制度上的优势。本章将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政治哲学等思想,如何开始系统性地被引入东亚。 第七章: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引进与本土回应 中国在近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涌入,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构成了巨大冲击。本章将详细考察西方哲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 启蒙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引入: 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虽然是科学著作,但其进化论思想深刻影响了哲学和社会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著作,但其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自由市场理论具有哲学基础),卢梭的《民约论》(政治哲学),洛克的《政府论》等著作的传入,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著作的翻译、解读及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反响。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挑战: 康德的认识论,休谟的经验主义,以及科学方法论的引入,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方式。我们将探讨,这些哲学上的根本性变革是如何被接受、消化,又如何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碰撞中产生新的学说。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反思: 在引进西方哲学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儒学、道学等传统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本章将分析,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是如何成为反思中国传统思想的参照系,以及如何催生了中国近代哲学的新探索。例如,梁启超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介绍,章太炎对传统思想的辩护与重构,都体现了这一复杂过程。 第八章:近代日本:西方哲学的主动吸收与体系建构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主动学习西方,其对西方哲学的引进和吸收更为系统和激进。本章将深入研究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 早期西方思想的传入: 荷兰语汉学(Rangaku)在江户时代为西方思想的传入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真正系统性的传播始于明治维新。传教士和留学生扮演了重要角色。 西方哲学流派的全面引进: 德国唯心主义(康德、黑格尔)、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实证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等主要西方哲学流派,在日本得到了系统性的翻译和研究。西周、福泽谕吉、井上哲次郎、西村天囚等学者,在介绍和构建日本近代哲学体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土哲学的重塑: 日本学者在吸收西方哲学的同时,也致力于将西方哲学与日本的民族精神、佛教传统相结合,试图建构具有日本特色的哲学体系。例如,对“和魂汉才”的追求,以及后期对“日本精神”的强调。我们将分析这种融合与创新。 第九章:朝鲜半岛:曲折的接受与抗争中的哲学 朝鲜半岛在近代也经历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但其过程更为曲折,受到殖民统治和民族抗争的深刻影响。 传教士与早期传播: 与中国类似,传教士是西方思想早期传入的重要媒介。但由于朝鲜的封闭政策,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影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也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包含了日本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改造。 民族意识与哲学抵抗: 在日本殖民统治的背景下,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有时也成为朝鲜知识分子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资源。对自由、平等、国家主权等概念的理解,在与西方哲学思潮的互动中得以深化。我们将考察,在这一时期,如安昌浩、申采浩等人的思想中,是否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间接影响。 第十章:东西方哲学的对话与新世纪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单纯的传播史,探讨西方哲学东渐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东方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对东亚哲学传统的重塑: 西方哲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它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国家对自身传统哲学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新的哲学流派应运而生,例如中国的新儒家,日本的现代哲学等。 全球哲学视野的形成: 西方哲学东渐打破了区域性的哲学壁垒,促使东亚国家形成更为广阔的全球哲学视野。跨文化对话和比较哲学成为可能,并日益重要。 反思与批判: 本章也将适时反思西方哲学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霸权问题,以及东亚文化在接纳外来思想时所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的展望: 最后,我们将对西方哲学东渐的长期影响进行总结,并展望在21世纪,东西方哲学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力求展现西方哲学东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关注思想本身的传播,更关注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接受、改造与融合,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知识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本书适合对哲学史、文化交流史、东亚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平衡。它既没有过度美化“东渐”带来的冲击,也没有一味强调本土的抵抗或排斥,而是客观地描绘了两者之间复杂、多层次的互动关系。读到中后期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时,那种对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许多哲学议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本书所描绘的那个“交汇点”。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吸收外来思想时,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义自我传统的过程。这种深刻的自省性,是许多同类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想看看它究竟能挖掘出多少我们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结果,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新颖和富有洞察力,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陷入简单的“谁影响了谁”的线性叙事陷阱,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适应与转化的复杂机制。比如,当康德或黑格尔的艰深概念被引入中文语境时,译者们是如何运用或创造新的词汇来捕捉其精髓的?这其中蕴含的语言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博弈,书中都有精彩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妥协的过程。对于那些醉心于思想史和翻译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金矿,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看待知识流动的全新方法论。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本书的易读性令人惊喜。尽管主题涉及深奥的哲学概念,但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犹如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向导,牵引着读者穿越迷雾。他善于运用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轶事来佐证观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某位早期思想家如何通过比喻来阐释尼采的“权力意志”,那种巧妙的本土化尝试,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跨越专业门槛,进入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中去,体验思想碰撞的魅力。

评分

全书读完,最大的感受是“视野的拓展”。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大多是碎片化的,或是受限于特定学派的争论。但《西方哲学东渐史》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动态的视角,它不再将哲学视为静止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开始思考,在未来,这种“东渐”又会如何演变成新的“回流”或“融合”?作者对未来趋势的谨慎展望,更是为全书增添了一层前瞻性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文化生命力的宣言,它展示了思想如何跨越地域限制,以适应和变革的方式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西方哲学东渐史》的上下册,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我一直对哲学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西方哲学的脉络梳理起来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思想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而是将哲学视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交流过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带我亲身走过历史的长河,见证那些思想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鸿沟,在东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本土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尤其是在描述早期传教士和学者们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感,读来让人深有感触。它让我对“哲学”这个概念有了更宏大、更立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欧洲的象牙塔内。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具体细节完美结合的叙事能力,实在是高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