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是《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的一册,已由文物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该书收录了龙山文化晚期到东汉晚期的115件朱书、墨书文物,其范围包括朱书陶文、朱书玉戈、朱书柄形器、朱书玉璋和石璋、朱书石磬、朱书玉版、朱书卜甲和卜骨、墨书白陶、墨书铜簋、墨书铅戈、盟书、楚简、秦简、木椟、帛书等等,内容丰富,有不少材料或清晰照片系首次发表。书前有宋镇豪撰写的《先秦秦汉时期的墨迹书法》,书中所收朱书、墨书材料都有释文,书后附说明文字。该书对于研究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古文字、书法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整体的编纂体系来看,这套“全集”无疑是构建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所有已知的先秦秦汉法书汇编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自洽的分类和叙事框架。作者们似乎清晰地认识到,先秦秦汉是书法从实用符号系统向独立审美艺术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在材料的选择和展示顺序上,都围绕着“隶变”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每一个单独的碑刻或墨迹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构成了一部宏大演化史中的关键章节。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书法史学,或者准备撰写相关论文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础资料和严谨的参考坐标,其价值远超一般的字帖范本,直抵学术前沿。
评分坦白说,初看这本书时,我曾对其内容的学术性感到一丝压力。那些长篇累牍的释文、考证和碑刻对比,对于一个仅仅想“学写字”的初学者来说,或许显得过于晦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种严谨的态度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并非一本速成的教学手册,而是一部溯源的史诗。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书体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例如,对于秦篆与六国文字的细微差别,以及隶书在东汉不同地域间表现出的“方折”与“蚕头燕尾”的地域性特征,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些分析迫使我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个字的美观与否上,而是开始关注“时代精神”是如何通过笔墨被固化下来的。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书法鉴赏力,建立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是极为有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中国法书全集”的系列标识,散发出一种典雅而厚重的历史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粗糙但又触感温润的纸张,让每一次翻阅都仿佛与历史有了真实的连接。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者的用心,对于历代重要法帖的摹刻和影印,都力求还原其原作的风貌,拓片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流传已久、略有洇损的珍品,也能看出笔墨的微妙变化。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每一件法书的考证和介绍,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和作者信息,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艺术特色,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让我们在欣赏优美笔画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深厚的底蕴。
评分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涵盖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部“全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那些耳熟能详的“神品”上,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从先秦篆隶到汉代隶书的演变脉络。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石刻文字和简牍的收录,那些在主流书法史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书法“源头活水”的部分,都被详尽地呈现了出来。这使得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系小篆、隶书的过渡和融合是如何发生的。编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零散的考古发现与成熟的书法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力量所打动,那种朴拙和率真,是后世的魏晋风度所难以企及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法度”的起源,认识到真正的“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这片沃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评分这套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图像资料的精细处理。在数字化时代,很多高清图片唾手可得,但能够将古碑拓片那种微妙的“墨分五色”的层次感表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这套全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表现那些墨迹本和纸本的细节时,可以看到飞白处的枯润、转折处的顿挫,甚至是纸张本身的纤维纹理。这种高保真的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人书写的现场。我曾花了好大力气去对比其中收录的几件早期隶书墨迹,试图捕捉那种“意在笔先”的韵味。这种细致入微的视觉体验,远胜于那些经过过度锐化或色彩校正的电子图片。它提醒我们,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的、与媒介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
评分全集印刷很好,资料性强,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开本小了点,够贵,最好半价买还行。
评分本书系《中国法书全集》之第7卷,北宋后期法书部分。本书所选作品基本囊括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藏中国宋代法书墨迹,系统呈现了北宋后期法书墨迹的全貌。
评分此书是研究书体变迁以及书法源流的重要文献。
评分以往编选法书集,先秦部分多选甲骨、金文等,从广义书法来看,固然适合,但多数不是笔书,不能直接反应上古笔书原貌。这本集子编选的全是笔书墨迹,将很多零散的材料汇集起来,有些材料的照片好像还是第一次发表。
评分书有破损,京东给换了。部分资料印刷得不清晰,估计是选用的底版问题。作为参考资料,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尊敬的客户,您好!您本月4G飞享套餐60元(校园)套餐中包含语音50分钟,截至6月10日19时28分,已使用50分钟,已达套餐内语音使用量上限。仅供参考,具体以月结账单为准。掌厅使用更便捷,详情点击
评分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是以帖学为主流,明朝也沿续下来,并继续发展。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不同阶段,呈现小不同的风貌,也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明代卷共收入了四百余位书家的六百余件作品。虽然数量如此之大,但仍不免挂一漏茁。尽管如此,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明初有「三宋二沈」,明中期吴门书家各擅胜场;晚明大师辈山,如徐渭、「邢、张、米、董」四家以及「倪、黄」等都形成了鲜明的仙人面貌,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并对清代的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优惠活动期间买的,非常高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