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361-2010
  •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
  • GIS
  • 输电线路
  • 电力设备
  • 技术规范
  • 标准
  • 导则
  • 电气工程
  • 高压电网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7]1415号)的安排制定。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参考IEC61640—1998《额定电压72.5kV及以上气体绝缘高压刚性输电线路》技术报告和DL/T978—2005《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技术条件》,结合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具体运行条件和要求,制定《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由电力行业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负责起草单位: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主要起草人:阮全荣、郭碧红、刘兆林、杨佰军、沈威、桑志强、康本贤、孙帆。
《DL/T 361-201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使用导则》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工程基本要求
4 供货范围
5 额定参数
6 结构要求
7 试验
8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器具
9 运输、储存和安装
10 运行和维护
11 其他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优化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紧贴工程实践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参考手册。本书聚焦于现代土木工程结构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全过程,旨在提升工程师对结构系统行为的理解深度,并掌握实现高效、安全、经济设计的关键技术。 第一部分:结构分析与计算的深化 本部分系统回顾了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高级结构分析方法在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结构理论基础的再审视 本章从能量原理和虚功原理出发,重新梳理了结构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方程。重点阐述了结构的稳定性理论,包括欧拉屈曲、临界荷载的确定方法,以及非线性屈曲分析在薄壁结构和高层建筑中的必要性。对二阶效应(P-Δ效应)在框架结构中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和控制策略的讨论。 第二章 有限元方法(FEM)的工程应用 详细介绍了有限元理论在工程结构分析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单元选择(梁单元、板壳单元、实体单元的适用性)、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与装配、以及求解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问题。特别关注了接触分析在复杂结构连接(如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区、叠层砌体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本构模型的选择与参数化对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讨论了如何在工程软件中有效设置边界条件和荷载步进,以避免奇点和收敛困难。 第三章 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的振动特性、模态分析以及对地震动的响应。详细介绍了反应谱法、时程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适用场景。重点阐述了粘滞阻尼器、屈服支撑等耗能与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参数确定流程,并结合实际地震案例,分析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与损伤模式。对长周期结构和软土地基上的高耸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专项研究。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体系与材料的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介绍和评估当前土木工程中广泛采用或新兴的关键结构体系及其所依赖的材料技术。 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 本书超越传统钢筋混凝土规范,聚焦于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应用。详细介绍了UHPC的微观结构特征、高抗压强度、优异的韧性及耐久性机理。讨论了UHPC在复杂受力部位(如拱顶、深梁端部)的应用设计,以及纤维增强机制对裂缝控制的优化作用。对现浇与预制装配式结构中UHPC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五章 钢结构的高效与可靠设计 深入探讨了现代钢结构设计中的疲劳、塑性铰的形成与消能机制。重点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管桁架与网壳结构的稳定性控制和节点详图设计。对于高强度钢材的应用,详细分析了其焊接工艺控制和低温脆性风险评估。引入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模型,包括组合楼盖、混凝土核心筒与钢框架的有效协同工作机制。 第六章 预应力技术在桥梁与超高层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包括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的应力松弛、锚具损失的精确计算。在桥梁工程中,本书对比分析了现浇节段法、预制梁架设法中预应力的施加顺序与效果控制。对于超高层建筑,探讨了后张预应力技术在控制整体刚度、减小长期沉降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结构优化、可靠性与全寿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着眼于提升结构设计的智能化水平、确保结构的安全冗余度,并实现工程资产的长期价值维护。 第七章 结构可靠性与性能化设计 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概率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如一阶可靠度指标$eta$值的确定),以及如何将此理论应用于实际规范的推导。引入了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损伤状态(如可用水准、生命安全水准)来量化结构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响应,而非仅仅满足于应力限制。 第八章 结构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 本章介绍了结构优化的数学规划方法,包括目标函数(如最小化自重、最大化刚度)的建立。详细阐述了拓扑优化算法在初步结构选型中的应用,如何通过迭代过程发现最佳材料分布,从而实现结构轻量化而不牺牲承载力。讨论了优化结果在工程实际中的实施约束,如制造可行性与节点构造。 第九章 结构健康监测(SHM)与智能维护 系统介绍了集成传感技术(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压电材料传感器)在结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中的应用。阐述了如何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对结构的损伤识别、剩余寿命预测进行定量评估。并讨论了基于监测反馈的智能维护策略,包括主动刚度调整和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以期将结构的维护工作从周期性检查转变为需求驱动型维护。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结合了最新的国际规范发展趋势(如Eurocodes对塑性设计和可靠性分析的侧重),并穿插了大量工程案例分析,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文字力求精确严谨,图表清晰直观,是结构工程师提升专业深度和拓宽设计视野的理想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手册,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总能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精良的图表辅助,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快速抓住重点。我最喜欢它对风险评估和故障排查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组织得极具条理性,像是为现场抢修人员量身定制的应急指南。书中对设计优化和成本效益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平衡了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展现了成熟的工程思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受益匪浅。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相关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理解和评估能力,是技术积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章节布局,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务实的专业气质。它不像那些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写就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直面工程中的真问题、硬骨头。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即标准尚未完全覆盖或存在争议的工程实践时,提供了非常中肯和平衡的建议,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挖掘出新的信息点,其知识的复用性和检索的便捷性做得也相当出色,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现场工作者至关重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解决方案,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它无疑是电力工程领域一本里程碑式的参考资料,强烈推荐给所有致力于提升技术水平的同行们。

评分

阅读此书的体验,让我对“专业深度”有了新的定义。它显然是针对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输电技术细节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编写的,信息密度极高,需要仔细消化。书中对特定技术参数的讨论,其深入程度远超我预期的范围,很多关于材料疲劳和介质损耗的分析,都涉及到了前沿的物理化学原理。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这些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里面藏着解决行业痛点的深层奥秘。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操作,更是“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种深层次的原理认知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任何试图在这一专业领域追求卓越的人,都不应该错过对这些核心知识的系统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电力系统领域的一个全新认知窗口。我一直对高压输电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复杂环境下运行的设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更是在实际应用层面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案例分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电力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显然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多细节的处理和技术的权衡,都是教科书上难以找到的宝贵信息。特别是关于绝缘介质的选择和长期运行的监测维护部分,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判断标准,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参考手册。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设备性能影响的分析,这使得该指南更具普适性和实用性。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涵盖了理论前沿与工程实践的力作,值得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的系统性梳理上。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能够拥有一本全面整合了最新规范和成熟经验的权威参考资料,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凝聚了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材料科学到结构设计,从安装工艺到后期验收标准,书中几乎涵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环境适应性测试和长期运行性能预测的模型部分,那些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相当严谨,为未来的技术升级指明了方向。对于那些负责制定技术规范或进行项目评审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决策依据。它强迫我们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电力基础设施,绝对是一次高质量的知识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