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Q/GDW 409-2010
  • 800kV
  • 断路器
  • 运行规范
  • 电力设备
  • 高压电网
  • 规范标准
  • 技术指南
  • 国电标准
  • 运行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
字数:2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根据《关于下达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度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8]928号)文的安排制定。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适用于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管理中的投产验收、运行维护、操作、缺陷管理、事故处理、技术培训等工作。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制度及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管理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分析、生产运行情况分析、设备运行经验,以及我国800kV罐式断路器生产制造水平而制定的。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主要编制单位:宁夏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宁夏电力公司、宁夏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
《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主要起草人:吴旭涛、李龙、彭江、车俊禄、樊益平、蒋玉平、季宏亮、罗宁、徐立军、周宏文、胡伟。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验收和投运前的准备
4 运行维护
5 运行操作
6 缺陷管理
7 异常及事故处理
8 培训要求
9 技术管理
10 更新改造和报废
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Q/GDW 409-2010-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中的任何信息。 --- 《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生态变迁与技术互动:以中亚绿洲聚落为例》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物风格]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物风格]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物风格] 页数: 约 650 页(含插图与附录) 定价: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物风格]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东西方交流走廊上,以中亚绿洲聚落为核心区域所经历的复杂生态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技术实践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区别于传统上仅关注贸易路线和商品交换的研究范式,本书将地理环境、水资源管理、农业技术革新与聚落的兴衰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框架。 中亚地区,特别是河中地带(Transoxiana)和塔里木盆地边缘,是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人类的定居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有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本书通过对考古学遗址、古气候学数据(如湖泊沉积、树木年轮)、历史文献记载(包括地理志、宗教典籍和官方档案片段)的综合解读,力图揭示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早期的印欧文明渗透、贵霜帝国时期、粟特商业网络的鼎盛,以及伊斯兰化进程中,当地社区如何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来维持其生存与繁荣。 第一部分:生态基底与早期聚落的形成 本书开篇部分详细梳理了中亚绿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阿姆河与锡尔河水系在古代地理格局中的作用。研究聚焦于吐火罗文明(Tocharians)的早期聚落,考察了他们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前期的灌溉系统。 1.1 古气候重建与水资源约束: 通过对特定岩芯样本的同位素分析,本书重建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间该区域降水模式的变化,指出气候的微小波动如何直接影响了河流径流量,进而决定了早期农耕聚落的选址与规模。 1.2 早期灌溉技术的扩散与地方适应: 深入考察了坎儿井(Qanat/Karez)系统在中亚的早期应用及其在穿越不同地质构造时的技术调整。书中详细比对了费尔干纳盆地与吐鲁番盆地中同一时期坎儿井修建的技术差异,揭示了地方知识在跨文化技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部分着重分析了石器工具、夯土技术以及初步的土壤改良技术在维持绿洲农业产量方面的贡献。 1.3 聚落形态与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陶器、工具及房屋布局的分析,论证了聚落密度与可耕地资源配比之间的关系。高密度聚落的出现并非单纯的人口压力,而是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技术的成熟标志。 第二部分:技术互动与文明的“绿色革命” 本书的核心论点集中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加速了技术、物种和知识的交流,并引发了绿洲农业的结构性转变。 2.1 农业引种与生态位拓展: 详细分析了来自东方(如小麦、某些豆类)和西方(如葡萄、苜蓿)的作物品种在中亚绿洲的适应性。重点研究了苜蓿等饲料作物的引入如何支持了马匹养殖业的发展,而马匹数量的增加反过来又对区域生态(如过度放牧压力)产生了连锁影响。书中对引种成功的植物的DNA追溯提供了新的证据。 2.2 冶金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 探讨了铁器技术在中亚绿洲的进步,特别是其在开凿深层地下水和修建支撑大型公共灌溉设施(如水坝和分水堰)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对比了波斯萨珊王朝时期与贵霜帝国时期,冶金技术在工程规模上的显著提升,并论证了这种提升与中央集权管理能力的增强存在正相关性。 2.3 城市水利管理体系的复杂化: 聚焦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重要贸易节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作者通过对古老城市水渠系统的几何分析,揭示了城市管理层为平衡农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而采取的复杂调度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管理技术(如水权分配的法律文书)。 第三部分:环境压力、技术瓶颈与绿洲的衰落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考察在气候波动加剧和人类活动密度达到顶峰时,绿洲文明如何面临生态系统的临界点,以及随后的衰退机制。 3.1 盐碱化危机与土壤退化: 详细分析了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在中亚绿洲的普遍性。本书结合化学分析数据,量化了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特定区域作物平均产量下降的幅度,并将其与当地水利工程的维护投入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指出,维护成本的上升最终超过了技术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益。 3.2 游牧文明的生态吸纳与技术输入: 考察了突厥部落和后来的蒙古帝国对中亚绿洲技术体系的影响。与以往将游牧民族视为单纯破坏者的观点不同,本书认为游牧文明在整合了绿洲的农业管理技术后,短暂地稳定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其对长距离放牧的需求,也进一步压缩了绿洲边缘的生态缓冲带。 3.3 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失传: 在伊斯兰扩张与新的政治中心建立后,部分高度依赖地方性地理知识的灌溉系统因管理主体的更迭而失修。本书追溯了特定类型农作物种植技术和水文观测方法在中世纪晚期的文献记录中的消失过程,将其视为一种“技术遗产的生态性失传”。 结语:持续的对话 本书总结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绿洲文明对环境适应的长期经验,强调了技术与环境之间相互塑造的动态关系。它不仅为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决定论视角,更为当代中亚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问题,提供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借鉴。本书对生态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技术史的研究者,以及关注全球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要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建模、文献语义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800kV罐式断路器运行规范的书籍,从我这个常年与高压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角度来看,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宝典。首先,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注重实用性,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深入到现场操作的核心环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预防性维护和状态监测的部分,详细阐述了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如何通过细微的参数变化来预判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书中对各种异常工况下的应急处理流程描述得极为详尽,从初级的告警响应到最终的隔离和抢修,每一步骤都清晰明了,甚至连决策逻辑的取舍点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对于我们这些一线人员而言,这种“按图索骥”式的指导远比晦涩的原理描述来得更加实在和救命。记得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突发性的油中溶解气体异常升高的问题,正是得益于过去对类似规范的熟悉,我们迅速定位了问题源头,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大停电事故。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着实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评分

我个人认为,此规范在技术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尤其是在安全操作规程的细化方面,堪称典范。它对高压设备操作中的“人机交互”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往往是事故报告中容易被忽略的“软环节”。书中明确界定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不同操作人员资质下,哪些操作必须采取双人复核,哪些环节需要引入更高级别的安全联锁机制。此外,对于设备本体的非电气安全——例如检修时的动静隔离程序、静电释放的操作步骤,其描述的细致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职业安全手册,真正做到了将安全融入到每一个操作细节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脑海中模拟现场操作场景,发现过去一些自认为熟练的操作步骤,在对照这本书的要求后,暴露出不少可以提升安全裕度的空间,这套规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隐性风险”的精准识别和规避上。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专业,用词精准,几乎没有歧义,这对于规范性文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质。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电气测量和在线监测数据的解读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合格范围,更是对“偏差”的解释力度非常到位。比如,当某个监测指标偏离正常值范围时,书中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排查树结构,引导操作者从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开始逐级排查,极大地缩短了故障定位的时间。此外,对于复杂波形和瞬态过程的分析,它引用了大量的现场实测数据图谱作为佐证,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展示方式,对于提升年轻技术人员的故障诊断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它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层次的认知构建,是任何简单操作指南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运行规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对“规范”二字的理解极为透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行业经验的“智慧结晶”。它对800kV这个级别设备所要求的极高可靠性,通过严苛的验收标准和周期性的检修周期描述体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环境因素对设备性能影响的分析,这一点在很多同类文献中往往被轻描淡写。书中详细列举了高海拔、高湿度、强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对绝缘介质寿命和机械动作机构的影响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环境补偿措施。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并结合宏观运行策略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提醒我们,技术操作的背后,是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在支撑,理解了这些深层原理,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进行高标准的设备管理。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优化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人员,我对这本书中关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视角颇为赞赏。它没有止步于设备投入运行后的日常维护,而是将视线延伸到了大修周期的制定和关键部件的更换策略上。书中引入的基于可靠性指标和实际运行数据分析的评估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决策框架,告别了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检修方式。例如,它对真空灭弧室的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结合了操作次数、短路开断能量累积以及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使得检修计划更具前瞻性和经济性。这套方法论的引入,无疑提升了我们对昂贵高压设备的资产管理水平。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立刻着手对比我们现有的维护计划,发现确实有优化空间,尤其是在非关键操作的计数和评估上,有了更精准的衡量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