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Q/GDW 408-2010
  • 800kV
  • 断路器
  • 检修
  • 规范
  • 电力设备
  • 高压电气
  • 技术标准
  • 行业标准
  • 国电标准
  • 检修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根据《关于下达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度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8]928号)文的安排制定。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800kv电压等级交流高压罐式断路器的检修工作。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分析、生产运行情况分析、设备运行经验,以及我国800kv罐式断路器生产制造水平而制定的。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主要编制单位:宁夏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宁夏电力公司、宁夏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
《Q/GDW 408-2010-800kV罐式断路器检修规范》主要起草人:吴旭涛、李龙、彭江、车俊禄、樊益平、蒋玉平、季宏亮、罗宁、徐立军、周宏文、胡伟。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检修的一般规定
4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5 检修安全措施
6 检修前的检查和试验
7 检修项目及技术要求
8 断路器检修后的调整及试验
9 检修记录
10 检修后断路器的投运
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先进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实践 图书名称: 先进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实践 作者/编者: (此处留空,模拟专业技术手册的格式)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模拟专业标准或内部资料) 页码范围: 约 800 页 ---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汇集了当前全球范围内超高压(UHV)及特高压(EHV)电力系统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的运行管理、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预防性维护的最新工程实践与技术成果。重点聚焦于系统级稳定运行的保障,而非单一设备(如罐式断路器)的详细检修流程。内容覆盖电网规划、继电保护、系统动态稳定、电磁暂态过程分析、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传统电网结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全书旨在为电力系统运行工程师、规划设计人员和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宏观、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框架。 --- 第一部分: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的理论基础与挑战 (约 250 页) 第一章:特高压电网的系统特性与规划原则 1.1 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物理限制与经济性分析: 深入探讨交流和直流特高压输电在电能质量、损耗控制和系统互联方面的理论模型。 1.2 电网潮流计算与安全校核的先进方法: 介绍基于概率和鲁棒性的潮流优化算法,特别关注多点、多路径接入对潮流分布的动态影响。 1.3 运行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构建: 阐述如何通过建立多维度风险指标体系,对潜在的连锁停电事件进行量化评估,并设计分级响应机制。 第二章: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2.1 低阻尼振荡的识别与抑制技术: 重点分析在含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电网中,低频和中频振荡的机理,并介绍基于FACTS/SVC等柔性交流输电装置的阻尼控制策略。 2.2 次同步共振(SSR)的理论建模与现场规避: 详细推导同步电机与风力发电机组在并网状态下发生次同步共振的数学模型,并给出设计高频阻尼器或调整发电机励磁参数的工程指导。 2.3 系统功角稳定性的在线监测与快速再同步技术: 探讨利用同步量测量(PMU)数据进行实时功角预测的方法,以及在严重故障后快速恢复系统同步的控制流程。 --- 第二部分: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的演进 (约 300 页) 第三章:智能电子设备(IED)的集成与应用 3.1 IEC 61850 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深度应用: 讲解 GOOSE 报文的配置、网络冗余设计(RSTP/MRP)以及在主站与变电站之间的高速通信协议(MMS/SCL)。 3.2 故障录波与暂态事件的综合分析: 强调对故障发生前、中、后所有过程量(电流、电压、功角、频率)的同步采集与关联分析方法,以提高故障定性与定位的准确性。 3.3 远方和就地调控系统的接口与数据安全: 关注 SCADA/EMS/DMS 系统的网络架构,讨论操作隔离、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在保障电网控制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面向新能源接入的保护策略调整 4.1 分布式电源(DER)接入对传统保护的影响: 分析短路电流水平下降、接地阻抗变化对距离保护、过流保护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影响。 4.2 新型保护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介绍基于阻抗变化率、能量判据的故障检测算法,以及适用于高渗透率风电场的非电流型保护方案。 4.3 故障穿越能力与电压/频率保护的优化: 阐述低电压穿越(LVRT)和低频穿越能力要求下,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与电网保护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 第三部分:设备状态评估与全生命周期维护策略 (约 200 页) 第五章:电力设备健康状态监测技术 5.1 变压器绕组、套管及有载分接开关的在线状态评估: 重点介绍溶解气体分析(DGA)的趋势预测模型,以及基于频率响应分析(FRA)的绕组变形早期诊断。 5.2 GIS 设备(不涉及断路器具体检修)的局部放电监测与评估: 聚焦于 SF6 气体绝缘设备中,通过超高频(UHF)或声学传感器捕捉到的异常信号特征库的建立与分析。 5.3 关键辅控系统(如励磁、调速系统)的软件一致性与性能测试: 讨论如何通过定期注入测试信号,验证控制回路的响应时间、增益和稳定性,确保其功能正确性。 第六章:预防性维护与退役决策的量化模型 6.1 基于可靠性指标的维护周期优化: 引入预测性维护(PdM)的概念,使用马尔可夫链或贝叶斯网络模型,结合历史故障数据和在线监测指标,确定最优维护窗口。 6.2 电力设备老化寿命的物理模型与寿命预测: 分析材料疲劳、绝缘劣化速率等参数,建立设备剩余寿命(RUL)的预测框架,指导资产管理。 6.3 大型电力设备(如主变压器)的停电作业风险管理: 讨论在进行重大缺陷处理或更换组件时,如何设计隔离、验电、安全操作流程,以最小化停工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约 50 页) 本书最后章节对未来电力系统(如直流大电网、虚拟电厂VPP)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在电网运维中的集成应用,以及对未来运行人员所需技能集提出的新要求。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关注宏观电网稳定,而非单个元件的维修手册。 前沿性高: 涵盖了 400kV 以上电压等级,以及新能源并网带来的保护和稳定控制新课题。 工程实践导向: 大量引用国际标准和大型工程案例的分析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带着一股技术手册特有的严谨气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瞄准的是专业领域。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度吸引了,这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为一线工程师准备的“兵书”。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详细的步骤分解,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力求精确到毫米,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者来说太重要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设备状态的分类描述,不同批次、不同服役年限的罐式断路器,维护的侧重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关于SF6气体处理的部分,书中不仅讲解了如何检测泄漏点,还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气体纯度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详细的调整曲线。这种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一本同类资料。它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加入的冗余描述,每一个技术术语的出现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仿佛作者就是站在你身旁,手把手指导你完成一次复杂的检修任务。读完前几章,我甚至有种想立刻把手头的旧资料扔掉,全部按照这本书的流程重新梳理一遍的冲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看似繁琐、容易出错的现场操作,用一种科学、系统的方式固定了下来,极大地提高了检修的安全性和效率。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技术钻研,而不是轻松的知识获取。它的排版非常紧凑,大量的注释和引用使得每一页都信息量爆炸。我发现书中引用了许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号,这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索引路径,如果你想追溯某一特定要求的理论依据,可以非常迅速地找到源头。不过,对于初次接触800kV设备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会有点高,因为它假设读者已经对高压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术语非常熟悉,它不会花时间解释“什么是罐式断路器”或者“SF6的击穿电压”这些基础概念。它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技术规范语,简洁、客观、不带感情色彩,每一个动词都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动作指令。我尝试将其中关于局部放电检测的部分,对照着我们现场的检测报告进行交叉比对,发现书中对于“放电能量的累积效应”的讨论,为我们理解长期运行的风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带着工作实践去研读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消磨时间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其专业性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它不是按照设备部件的物理位置来组织的,而是完全围绕“检修活动流”来展开的。从前期的安全交底、停电申请,到中期的设备解体、部件清洁、状态评估,再到后期的试运行和验收,整个流程被切割成若干个逻辑清晰的模块。最令我称赞的是它对“特殊环境下的操作修正”这一块的处理。比如在高原、高寒地区,由于环境温差和气压变化对密封件和绝缘材料的影响,规范中单独列出了修正系数和材料选择的替代方案,这在一般的通用手册中是很少见到的。我曾经在一个偏远电站遇到过低温下密封失效的问题,如果当时手边有这本书,完全可以提前预判并采取措施。书中对于工具和量具的要求也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详细到特定扭矩扳手的型号,以及校验的周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保了检修工作的可重复性和标准化。它把经验变成了可执行的流程,将模糊的“小心操作”转化成了具体的“扭矩值为XX牛·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状态评估”和“寿命预测”的集成性思考。它不仅仅停留在“清洁”和“紧固”这种维护层面上,而是将检修过程本身视为一个收集数据和评估剩余寿命的机会。例如,在描述活塞行程检测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值,还详细说明了在不同工况下,行程微小偏差可能预示着哪些内部磨损或油路堵塞的早期迹象,并给出了相应的预警等级。这种前瞻性的维护理念,是现代电力系统追求高可靠性的必然要求。此外,它在附录部分收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故障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描述非常详尽,从故障的初始信号捕捉,到最终的失效模式,再到规范的修订建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反馈机制。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别人的失败经验来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检修手册,不如说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不断优化的“最佳实践集”。它迫使每一个使用者不仅要“做对”,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才是最对的”。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规范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冷峻”和“不近人情”。它几乎完全摒弃了教学书籍中常见的引导性语言,直奔主题,充满了强制性的指令和量化的指标。例如,在描述高压部件的绝缘电阻测试时,书中列出的标准值和判定阈值极其苛刻,每一步的测量精度都被卡得死死的,完全不留任何解释的余地,就是告诉你:“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否则就是不合格。”这种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了宽松管理环境的年轻技术员可能会有些压力,但对于我们这些老兵来说,恰恰是安全和可靠性的基石。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预防性维护周期的章节,它基于大量的运行数据和故障案例分析,给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周期表,而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理论时间。书中对“异常声音”和“微小震动”的描述也颇为生动,虽然是文字描述,但结合配套的原理图,我能清晰地想象出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情绪变化”。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事故预防手册”的隐形副产品,它不是告诉你怎么修好一个坏掉的设备,而是告诉你如何不让它坏掉。它体现了一种对电力安全近乎偏执的敬畏,非常专业,但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才能完全吸收其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