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

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钢丝网水泥输水管
  • 管件
  • SL433-2008
  • SL11-90
  • SL12-90
  • 输水管道
  • 水泥管
  • 钢丝缠绕
  • 管道工程
  • 建筑材料
  • 给排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4838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
字数:5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是在总结SL11-90《喷灌用自应力钢丝网水泥管》和SL 12-90《喷灌用自应力水泥管铸铁管件》应用实践基础上,经调查研究后修订的,无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可等效或等同采用。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将预应力一自应力钢丝网水泥输水管纳入本标准;
——对管子插口做了必要改进;
——将管径范围由D.100~D.800扩展到D.100~D.1200;
——在自应力水泥材料方面,明确规定只使用自应力硅酸盐水泥和自应力硫铝酸盐水泥。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浙江省水利厅,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仰斌、史群、沈雅国、徐海根、卓汉文、宋实。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余玲。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L11-90
——SL12-90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类与规格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保管、出厂和运输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钢丝网水泥输水管铸铁管件图样及尺寸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橡胶圈质量要求

前言/序言


钢筋混凝土管路工程技术规范(草案) 前言 本规范旨在统一和规范钢筋混凝土管路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使用安全、耐久可靠,并适应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本规范涵盖了从设计参数选取到成品检测的全过程技术要求,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技术指导。 本规范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程,结合近年来我国钢筋混凝土管路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编制。内容涵盖了基础理论、材料要求、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等多个方面,力求科学、先进、实用。 范围与术语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给水、排水、工业用水以及其他非特殊介质输送工程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材及相关附属构筑物的工程应用。 术语定义 钢筋混凝土管(Reinforced Concrete Pipe, RCP): 以水泥、砂、石为主要原材料,掺入适量钢筋或钢丝网作为结构增强材料,经浇筑、振捣、养护成型的管状构件。 承插口/企口(Bell and Spigot/Tongue and Groove): 管段连接的两种主要形式。承插口指一端扩大,可插入另一端缩小的管端;企口指两端均有凸起和凹槽,以保证连接的密合性。 工作压力(Working Pressure): 管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需要长期承受的内部水压。 极限抗折荷载(Ultimate Bending Load): 试样在标准荷载作用下,结构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 衬砌层(Lining Layer): 位于管内壁,用于提高管材的抗腐蚀性、抗冲刷性或改善过水性能的内衬材料。 设计总则 1. 基本原则 工程设计必须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的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管材的结构特性、基础地质条件、外部荷载(填土、交通荷载)以及内部水力条件。 2. 设计参数选取 2.1 水力设计 设计流量应根据城市规划、用水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流速控制是关键,应避免过高流速导致管道磨损或水锤效应,过低流速可能导致沉积或管壁生物膜滋生。推荐的最小和最大流速范围应根据输送介质的特性确定。水力计算应采用曼宁公式或谢才公式,并考虑水头损失的精确计算。 2.2 结构荷载分析 结构设计应依据结构力学原理,对管道承受的三类主要荷载进行组合分析: 内部水压力: 长期工作压力及水锤压力。 外部覆土和交通荷载: 覆土深度、道路等级(非交通、轻载、重载)决定的附加应力。 结构自重及管基反力: 管道自身的重量及其在支撑基础上的分布。 设计时必须保证管材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裕度满足规范要求。 3. 材料选用与质量要求 3.1 水泥与骨料 设计应明确水泥的强度等级(如42.5级或更高),并规定对骨料(砂、碎石)的粒度分布、坚固性、洁净度的要求。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如硫酸盐、氯化物)含量必须严格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 3.2 钢材(钢筋或钢丝网) 钢筋或钢丝网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的钢材标准,并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足够的延展性。对于承受预应力的管材,钢材的抗拉强度应满足设计计算要求,并保证预应力值的精确施加和保持。 3.3 混凝土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应注重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平衡。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的关键指标。设计文件应规定混凝土的最小强度等级(如C40或更高)和最小水泥用量。 3.4 衬砌与保护层 若采用内衬材料(如耐磨砂浆、环氧树脂或岩棉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应明确其与主体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要求和耐介质性能指标。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环境腐蚀等级进行确定,保证钢筋的长期保护。 施工与安装技术 1. 基础处理 管槽开挖深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材料的选择(如砂垫层、碎石层或素混凝土基础)应与地质勘察报告相结合。对于软弱地基,必须采取换填、夯实或设置条形基础等特殊处理措施,以确保管基均匀承托。 2. 管道运输与吊装 管道在运输、堆放和吊装过程中,应避免局部受力和冲击,防止产生裂纹。吊装点应设置在承插口或企口附近的支撑面上,严禁在管身中部或两端悬空吊装。 3. 连接技术 3.1 承插式连接 连接前,应清理管端和橡胶密封圈。安装时,应保证密封圈的正确就位,并施加均匀的推入力使管子到位。承插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接口的弹性和密封性。 3.2 企口式连接 企口连接通常需要使用砂浆或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填充和接缝处理。在填充前,应对企口缝隙进行湿润处理。砂浆的强度和养护条件应严格控制,确保接缝的整体性和抗渗性。 4. 回填与压实 管道敷设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三层回填: 初压实层(紧贴管壁): 采用细砂或素土分层填筑,人工夯实,确保管周紧密包裹,消除空隙。 中填土层: 采用级配良好的土料,分层压实,压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 面层回填: 达到路面或地表要求。 回填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夯实机械对管道侧壁施加的侧压力,避免超压导致管体变形或破坏。 质量检验与验收 1. 原材料检验 水泥、骨料和钢材进场时,必须提供合格证和复试报告。橡胶密封圈应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如拉伸强度、硬度及老化试验。 2. 成品构件检验(出厂检验) 对出厂的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必须进行静水压试验、外荷载抗折试验和尺寸精度检验。 静水压试验: 检验管道的抗渗性能和密封性,试验压力和保压时间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抗折试验: 依据管材直径和承压等级,进行三点或四点加载,记录破坏荷载,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3. 隐蔽工程验收 基础验收是关键环节,包括地基承载力、垫层厚度和平整度。管位、坡度和接口间隙必须经过精确测量和记录。 4. 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应依据设计文件和本规范要求,全面检查管道的敷设质量、接口密封情况、附属构筑物(如检查井、消力阀井)的施工质量。对投入运行的管线,应进行通水试验,检查接口有无渗漏现象,并记录水力参数,确认管道系统满足设计使用功能。 维护与运行 本规范最后对管线的日常巡检、维护和长期性能监测提出指导意见,强调定期对管线沿线的地面沉降、管线渗漏点进行排查,以及在超压或水锤工况下对管道系统的关注与监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人员,我对这本《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的更新表示非常赞赏,因为它清晰地体现了国家对基础设施“绿色化”的追求。旧标准在计算管线寿命和碳足迹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而新标准在引入替代性材料组分和优化养护工艺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水泥龄期对强度贡献率的修正系数,这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适度缩短脱模时间,从而降低能耗。此外,新标准对管道接口的密封技术进行了升级,特别是对新型柔性接头在抗微生物腐蚀和抗化学侵蚀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了量化,这在处理一些含有微量工业废水或酸性土壤的埋地环境中,提供了更科学的选型依据。以前我们只能靠经验判断某些材料的长期适应性,常常是“用坏了再换”,这种模式对环境和财政都是巨大的负担。这本书的发布,标志着我们从“能用就行”向“高效、低耗、长寿”的现代基础设施理念迈进,这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更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个人收藏的建筑标准图集,发现这本《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简直就是那个年代工程标准演变史的一个缩影。我记得那个时候,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一个爆发期,旧的标准(SL 11-90, SL 12-90)确实功不可没,它们支撑了早期的大规模铺设,但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对水质要求的提高,那种“一刀切”式的设计思路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这本新版标准的精髓,在于它对“定制化”和“系统集成”的考量。它不再是孤立地告诉你管子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探讨了管件与管材、管材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学。举个例子,老标准里对钢丝网的拉伸强度要求相对笼统,但新标准里对不同直径和工作压力下的网格间距、张力分布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曲线,这对于工厂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项目总包方提供了更坚实的验收依据。说实话,以前在一些偏远地区,因为缺乏精确的指导,某些小作坊生产的管件“勉强”通过了现场的简单水压测试就投入使用了,现在有了433-2008这个强有力的技术背书,这种“灰色地带”的操作空间基本被压缩殆尽,这对于保障公共供水系统的长期安全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长期从事管线检测和维护的同行们来说,《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更像是一本“故障诊断手册”的升级版。我们知道,钢丝网水泥管的常见失效模式,往往是由于外部荷载超标或者内部水锤效应导致的钢丝层锈蚀断裂,进而引发水泥层的剥落。老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出厂时的静态指标,对于动态运行环境下的退化预测能力较弱。而新标准中新增的章节,专门阐述了如何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或电磁感应)来评估钢丝网的残余强度和腐蚀程度,并提供了对应的寿命预测模型。这对于我们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至关重要。我们现在可以根据管线实际的运行压力波动曲线,结合新标准提供的修正系数,更精确地判断哪些地段的管道需要在下一次大修中优先更换或加强防护。这种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正是科技进步在基础设施管理中的最佳体现,它确保了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最大化现有管网的服役价值。

评分

这本《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市政工程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你知道吗,以前我们用着SL 11-90和SL 12-90那两版标准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没底,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关键的承压项目时,总觉得设计规范在某些细节上不够与时俱进,特别是关于钢丝网的布局、水泥的配合比优化,以及新型接头技术的兼容性上,总感觉有点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这本新版标准的发布,仿佛就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定心丸”。我记得我们上次做那个跨区输水的主干道项目时,光是为了一组特定压力等级的管件的强度校核,我们团队就没少花时间去查阅国内外最新的试验数据,试图用现有的规范去“挤出”一个最安全的设计方案。如果当时有这本433-2008在手,我相信我们能节省至少三分之一的校核时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替换和条文更新,更重要的是,它汇集了过去近二十年来行业在应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材料性能的指标要求更细致、对施工控制的环节抓得更紧。光是看目录里关于抗渗等级和耐久性测试新增的内容,我就知道,设计和施工的规范性、可靠性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这次更新,绝对能让未来的供水管网更加健壮耐用,减少渗漏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后期维护成本。

评分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本《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 433-2008代替SL 11-90,SL 12-90)》极大地提高了采购和招投标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在过去,由于标准细节的模糊,同一规格的管材,不同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差异巨大,这使得评标过程充满了主观性和扯皮的可能性。比如,老标准对管道的环刚度的测试方法描述不够详尽,导致不同实验室的测试结果难以互相印证。而新标准详细规定了加载速率、变形量监测点布置等关键步骤,这就像是为所有供应商设定了一个统一的“尺子”。现在,当我们准备一份招标文件时,直接引用433-2008中的具体条款,无论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还是对承包商的施工验收标准,都变得有据可依,大大降低了合同风险。这使得我们能更专注于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控制,而不是被无休止的技术扯皮所困扰。可以说,这套标准是合同双方之间最公正、最权威的技术语言,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成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