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233-2010-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T 5233-2010-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5233-2010
  • 直流换流站
  • 电气装置
  • 施工质量
  • 检验
  • 评定
  • 规程
  • 电力工程
  • 高压直流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
字数:1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233-2010-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规定了±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的相应规则和实施方法。
《DL/T 5233-2010-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适用于±800kV及以下直流换流站电气装置施工质量的检验及评定。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体要求
5 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程序
6 施工质量检验和评定的条件
7 施工质量检验和评定的单位、分部和分项工程划分方法
8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样表
9 新增质量验收评定样表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综述 本书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技术,旨在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导。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核心需求,系统阐述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基础理论与继电保护原理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回顾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为理解复杂的保护与控制逻辑奠定基础。 1.1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涵盖了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潮流计算方法(如牛顿-拉夫逊法、快速透射系数法等)以及暂态分析的基本模型,特别是对电力系统故障的数学描述,包括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等不同故障类型下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系统稳定性理论,包括功角稳定、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的基本概念、判据及其影响因素。 1.2 继电保护基本原理: 详细阐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流互感器(CT)、电压互感器(PT)的规格、误差特性及其对保护动作准确性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各类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式、感应式、电子式及微机保护中的核心算法。着重分析了保护装置的固有特性,如动作时间、返回系数、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3 故障录波与信息采集: 介绍了故障录波器的原理、技术指标及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阐述了电力系统状态信息采集(PMU/WAMS)的最新发展,包括同步相量测量单元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标准(如IEEE C37.118)及其在广域监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保护配置与应用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针对不同电压等级和设备类型的核心保护配置方案与实施细节。 2.1 发电机保护技术: 全面覆盖了火力、水力及核电机组的主机保护方案。详细介绍了定子接地保护(零序电流法、高频阻抗法)、转子接地保护、失磁保护、不平衡电流保护(复合序量法)、定子过电压保护以及失步保护的逻辑设计与定值计算。特别关注了励磁系统故障与宽频振动监测对发电机运行安全的影响。 2.2 电力变压器保护: 阐述了主变压器的分区保护策略,包括瓦斯保护(Ⅰ、Ⅱ、Ⅲ段)、过电流保护、纵差动保护(包括三相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的零序电流处理)、比率制动电流保护的应用细则。重点分析了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连接方式、中点接地变压器差动保护的特殊性以及外部故障时短路电流的谐波抑制技术。 2.3 电力线路保护: 系统介绍了距离保护(阻抗式、功率式、幅相特性)、纵差动保护(高阻接地故障的处理)和相间短路电流保护的原理与选择原则。详细讨论了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中使用的纵差动保护(如87E型)的性能提升,以及长距离输电线路中光纤纵差保护(如916型)的同步技术要求。对于配电网,则侧重于负荷电流下的接地故障保护方案。 2.4 母线与电抗器保护: 阐述了母线保护的“四邻”原则,重点分析了高压母线差动保护的无源和有源平衡技术,以应对CT饱和和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不对称带来的误动风险。对并联电抗器和串联补偿装置的专用保护策略进行了介绍。 第三部分:系统安全稳定自动装置 本部分侧重于维持电力系统整体稳定运行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3.1 励磁调节系统(AVR)与机组自动准入: 详细解析了现代AVR的控制结构(如PID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其在维持系统电压稳定中的作用。探讨了自动准入(PZB)与自动电压恢复(UVRP)在系统解列后快速恢复运行状态中的逻辑流程与定值协调。 3.2 稳定安全自动控制系统(STACS/PSS): 深入讲解了功率系统稳定器(PSS)的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测量转速信号来抑制低频振荡,从而提高系统暂态和功角稳定性。介绍了基于系统状态的动态安全约束控制(DSC)的概念。 3.3 故障切除与系统解列保护: 详细分析了低频减载(UFLS)、低/高电压紧急功率注入(EPR)的动作逻辑与定值区划分。重点介绍了系统紧急解列保护(EDG)的判据,包括多点电压、频率和功角变化速率的综合判断机制,确保系统在发生大扰动后能迅速分裂成若干孤岛,防止全系统崩溃。 第四部分:微机保护与通信技术 本部分关注现代保护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4.1 微机保护装置原理与配置: 阐述了微机保护装置中A/D转换、数字滤波、主保护算法实现(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的过程。重点讨论了装置的自检、运行状态监测以及IEC 61850标准下的信息模型构建。 4.2 通信规约与网络安全: 详细介绍了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之间、装置与调度中心之间常用的通信协议,如IEC 60870-5-101/104、DNP3等。深入分析了IEC 61850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特别是GOOSE报文的配置、网络冗余机制(如环网拓扑)及其在毫秒级控制动作中的可靠性保证。强调了操作技术网络(OT)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部署要求。 4.3 智能电子设备(IED)的校验与维护: 提供了对微机保护装置进行出厂校验、投入前试验和长期维护的技术规范。讨论了定值校验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测试平台(如RTDS、HiL)对保护逻辑进行全场景验证,确保装置在实际工况下的正确性。 本书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并重,通过大量的系统实例分析和工程经验总结,旨在培养读者独立分析和解决复杂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十七世纪欧洲艺术史的专著,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如果教科书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的话。作者似乎拥有将枯燥的文献考证转化为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能力。他没有将巴洛克艺术仅仅视为对文艺复兴的简单回应,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宗教和政治权力角力的视觉呈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卡拉瓦乔光影运用的社会学解读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分析赞助人阶层的变动,解释了为什么那种戏剧性的、充满张力的“暗色调”突然成为了主流。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对不同城市画廊内部光线条件如何影响观众体验的细致描写,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或罗马。唯一的“不足”可能是篇幅略显浩大,但对于真正热爱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反倒是一种沉浸式的享受。读完之后,再去看任何一幅鲁本斯的画作,都会带着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历史背景去解读,艺术的生命力似乎被重新点燃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太有意思了,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或者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以一系列“冲突”和“和解”的视角来剖析了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哲学转向。作者的文笔如同高超的辩论家,他总是能精准地抓住每一位哲学家思想体系中最具张力的一点,然后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拷问。我特别喜欢他处理“语言与实在”这一核心议题的方式,那种层层递进的思辨过程,仿佛引导着读者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智力角力。读到关于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至今难忘,感觉自己过去对很多“理所当然”的认知都被轻轻地推翻,又被建立在了更坚实的基础上。虽然有些地方的逻辑链条稍微有些跳跃,需要反复揣摩,但正是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特质,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训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后续的文本。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问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复杂的生态学原理与日常的建筑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被动式设计的章节,那些关于自然通风、采光最大化的案例分析,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建筑师娓娓道来。他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系列生动的图表和实际项目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大幅降低建筑的能耗。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地域性气候的考量。比如,在描述北方寒冷地区的保温策略时,那种对传统民居智慧的尊重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描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既美观又对环境友好的居住空间,都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建筑设计领域新一代从业者和关注未来城市发展的人士的案头必备,它的价值远超其装帧所示。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微观经济学前沿研究的论文集,坦率地说,它对非专业人士的门槛非常高,但其贡献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书中收录的几篇关于“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行为博弈”的论文,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完全理性人假设的理解。作者们巧妙地运用了实验经济学的最新工具,设计出了一系列近乎完美的测试情境,来观察真实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非理性倾向。那种对实验设计严谨性的描述,简直是一场关于科学方法的完美展示。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损失厌恶如何影响市场流动性”的模型推导,虽然数学部分看得我头皮发麻,但通过附带的仿真结果和图表,我还是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论点:市场并非总是在趋向效率,情绪和认知偏差才是更强大的驱动力。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站在经济学研究最前沿,了解未来十年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学者或高阶学生。它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突破感,是阅读一般性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关于古代冶金技术演变的书籍,我读过不少,但这一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放弃了对技术本身的赞美,转而聚焦于“技术传播的社会阻力”。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很多时候,新技术的推广失败,并非因为技术本身不够优越,而是因为其触动了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集团。书中对青铜时代晚期,某些掌握了稀有矿源的城邦如何有意识地通过控制知识垄断来维持其政治地位的论述,简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控制史。作者援引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早期文本片段,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技术进步的曲线往往是锯齿状的,充满政治权衡与社会保守主义的拉锯战。这种宏观历史观的切换角度,让我对整个古代文明的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进步符号,而是权力的载体。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敬佩,尤其对那些边缘考古发现的重新诠释,提供了非常新鲜和有力的论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