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排水
  • 金属管道
  • 行业标准
  • CJJ127-2009
  • 工程技术
  • 规范
  • 管道工程
  • 建筑工程
  • 排水系统
  • 技术规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3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78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
字数: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管道材料;4.设计;5.施工;6.质量验收。
《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管道材料
3.1 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
3.2 碳素钢管(焊接钢管、无缝钢管)
3.3 球墨铸铁管
3.4 不锈钢管

4 设计
4.1 管道类型及接口形式的选择
4.2 设计要求
4.3 设计计算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管道连接与安装
5.3 支架、吊架安装及支墩的设置

6 质量验收
6.1 现场试验
6.2 工程验收
附录A管道水力计算附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 术语
2.0.1 柔性接口flexible joint
能适应管道一定轴向伸缩位移和径向挠曲变形,而不漏水、不损坏的管道接口。
2.0.2 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flexible joint cast iron pipe for drainage以柔性接口相连接的灰口铸铁管及配套管件、附件的统称,其连接可分为卡箍式和法兰机械式(又称法兰承插式)两种。
2.0.3 卡箍式柔性接口coupling flexible joint
直管和管件端口均为平口。连接时,将两相邻管端外壁安装上内置橡胶密封套的不锈钢卡箍,用紧固卡箍上的螺栓来箍紧两管端,同时挤压橡胶密封套以达到密封的要求。
2.0.4 卡箍coupling
由不锈钢加工成型的圆环状连接件,内置橡胶密封套,用于平口铸铁管(件)的接口连接。操作卡箍上的螺栓可进行紧固或拆卸。
2.0.5 橡胶密封套rubber sealing sleeve
置于卡箍内,套在两根需要连接的平口铸铁管(件)的相邻管端上,用于连接和密封的橡胶套筒。
2.0.6法 兰机械式柔性接口flange mechanism flexible joint
直管和管件的一端为带法兰盘的承口,另一端为插口,将插口置入与之连接的直管或管件的承口内,用螺栓紧固承口法兰和安装在插口处的法兰压盖,挤压设置在两者中间的密封橡胶圈,以达到连接和密封的要求。
2.0.7 法兰压盖flange gland
安装于柔性接口插口端与承口端的法兰盘连接的配件,是用于挤压和固定插入承口的密封橡胶圈的专用组件,按管径大小不同,法兰压盖的紧固螺栓孔有3孔、4孔、6孔和8孔。
2.0.8 橡胶密封圈rubber sealing circle
安装在法兰机械式柔性接口上起止水密封作用的橡胶圈。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与给排水技术系列丛书:现代城市给水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精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城市给水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理念与施工实践,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所及高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专业参考书。本册内容严格围绕城市给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展开,详细阐述了从水源接入到用户终端的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要求,与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所侧重的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存在显著的区别和互补性。 第一部分:城市给水规划与水源工程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城市给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平衡。内容涵盖了城市供水水源的选择、水资源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城市发展远景进行供水规模的预测与确定。重点介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的勘察、取水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包括进水泵站的选型、防洪设计以及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标准。 在水质保证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原水水质监测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原水的水质特性分析。与排水标准侧重于污水处理不同,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确保进入处理厂的原水质量满足后续净水工艺的要求,并探讨了在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水质波动及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选型 本章节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系统梳理了现代水处理工艺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内容涵盖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传统单元操作的优化技术,同时也深入探讨了膜分离技术(如超滤、纳滤、反渗透)在提高水质安全性和应对非常规水源方面的应用。 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处理工艺的适用条件、能耗特性及占地面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消毒环节,本书详尽对比了氯消毒、臭氧消毒及紫外线消毒的优缺点,并着重阐述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这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关键环节。设备选型部分,提供了水泵、鼓风机、混合与反应装置的性能参数、选型原则及安装调试要点,强调了设备集成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在现代水厂中的应用趋势。 第三部分:输配水管网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专注于城市供水管网的设计理论与工程实施。内容从压力级制选择、管网水力计算模型(如谢才-威斯巴赫公式、Hazen-Williams公式的最新修正应用)讲起,直至复杂的网络优化分析。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专业软件(如EPANET、WaterGEMS等)进行管网的流量分配、压力校核和薄弱环节识别。 在管材选择上,本书重点对比了球墨铸铁管、钢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以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耐腐蚀性、接头技术及工程造价,这些内容与CJJ127-2009中关注的建筑内部金属排水管道材料特性有显著区别,本书关注的是大口径、高承压的输水干线。此外,对高区供水、阶梯分区、水锤防护设计进行了专门的案例分析和技术指导。 第四部分:泵站与调蓄设施设计 城市给水系统中的泵站和调蓄设施(如高位水箱、地势水池)是保证供水稳定性和应急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章详细阐述了各类泵站(如取水泵站、加压泵站、二次供水泵站)的设计规范。内容包括水泵选型依据、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优化配置、泵站的抗震设计与隔振降噪措施。 调蓄设施的设计部分,重点分析了容积的确定方法,包括消防蓄水需求、事故停水缓冲时间以及峰谷调节作用。书中强调了调蓄池的防渗、防倒流及水质二次污染的控制技术,这属于给水系统特有的技术要求,与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重力流和防臭气倒灌设计思路截然不同。 第五部分: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测技术 本部分紧跟“智慧水务”的发展潮流,详细介绍了保障供水系统安全可靠的现代技术手段。内容包括: 1. 漏损控制技术: 压力区域划分(DMA)、听漏技术、相关性分析仪器的应用,以及管网测漏的经济性评估。 2.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阐述了对余氯、浊度、pH值、TOC等关键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设备选型、布点策略及数据预警机制。 3. SCADA系统集成与应用: 深入讲解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在泵站优化调度、压力联动控制中的应用,实现了供水系统的远程诊断与自主运行。 总结与展望 本书贯穿始终的是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规范标准的精准解读。它提供的是自水源至用户水表的整个“送水”过程的技术支撑,与侧重于建筑物内部“排水”的CJJ127-2009标准形成了明确的领域划分。全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是城市给水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实践指导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档次。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上乘,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查阅技术规范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其技术细节,但仅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来看,就能感受到编制者在细节上的用心。特别是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层级分明,让人一眼就能找到所需章节的入口,这在查找特定技术要求时极为便利。另外,书中使用的图例和符号标注规范统一,这一点在行业标准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和施工环节的准确性,从这点来看,这套规范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着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和验收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标准,相信它会成为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

作为一名刚接触建筑给排水领域的年轻设计师,我迫切需要一本权威且易于理解的参考书来构建我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规范要求,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教学指南。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场景下管道布局的建议,比如在复杂的设备间或狭窄的竖井内,它提供的多种替代性安装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包容性也做得不错,这表明编制者在制定标准时,并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工艺,而是积极吸收了行业内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使得这本书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指导意义,而不是很快就会过时。

评分

坦白说,我刚拿到这本《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琐的条文。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尽管内容专业性极强,但其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注重可操作性。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结合了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一点对于一线施工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对于不同材质金属管道的连接方式,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都力求做到详尽无遗,甚至连焊接参数和防腐处理的工艺要求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范围,这极大地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模糊地带。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编纂方式,无疑提升了标准的实用价值,使得原本枯燥的规范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和高效,相信可以有效指导我们优化现有的施工流程,减少返工率。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可追溯性”和“验收标准”的精确界定。在工程验收阶段,最头疼的就是各方对同一技术细节理解不一致,导致扯皮和延误工期。这本书通过引入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详尽的检验批次划分,极大地规范了这一过程。比如,对于管道的坡度、支架的间距、焊缝的无损检测标准等,都给出了清晰的“合格线”,使得监理和验收人员有了统一的判断依据。这种前瞻性的标准制定,无疑能从源头上保障工程质量,避免后期因标准模糊带来的巨大成本浪费。我非常看重这种将“管理规范”嵌入“技术标准”的综合考量,它让技术规程不再只是“怎么做”的指南,更是“如何验”的铁律。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于金属管道的力学性能和连接技术,但实际内容涵盖了从材料选择、预制加工、现场安装,直到最终的防腐与调试的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其中关于噪声控制和减振措施的部分,内容非常详实,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很多标准在这方面提及较少,而本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章节论述,并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和降噪材料的应用建议。这体现了编制者对现代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权威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文献,对于所有参与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