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語音史
:74.00元
作者:王力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01097030
字數:589000
頁碼:61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漢語語音史(精)》是作者王力在《漢語史稿》的基礎上修訂改寫的一部作品,介紹瞭研究漢語語音史的一些基礎知識,描寫瞭漢語從先秦到現代的音係,勾勒瞭曆代語音發展總錶,總結瞭語音的發展規律。這是作者在《漢語史稿》的基礎上修訂改寫的一部作品,介紹瞭研究漢語語音史的一些基礎知識,描寫瞭漢語從先秦到現代的音係,勾勒瞭曆代語音發展總錶,總結瞭語音的發展規律。
內容提要
目錄
導論 章 韻書 第二章 韻圖 第三章 方言 第四章 方法捲 上曆代的音係 章 先秦音係(—前206) 一、先秦的聲母 二、先秦的韻部 三、先秦的聲調 第二章 漢代音係(前206—公元220) 一、漢代的聲母 二、漢代的韻部 三、漢代的聲調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音係(220—581) 一、魏晉南北朝的聲母 二、魏晉南北朝的韻部 三、魏晉南北朝的聲調 第四章 隋—中唐音係(581—836) 一、隋—中唐時代的聲母 二、隋—中唐時代的韻部 三、隋唐時代的聲調 第五章 晚唐—五代音係(836—960) 一、晚唐—五代的聲母 二、晚唐—五代的韻部 三、晚唐—五代的聲調 第六章 宋代音係(960—1279) 一、宋代的聲母 二、宋代的韻部 三、宋代的聲調 第七章 元代音係(1279—1368) 一、元代的聲母 二、元代的韻部 三、元代的聲調 第八章 明清音係(1368—1911) 一、明清的聲母 二、明清的韻部 三、明清的聲調 第九章 現代音係(1911—) 一、北方話 二、吳語 三、閩語 四、粵語 五、客傢話 第十章 曆代語音發展總錶 一、聲母 二、韻部 三、聲調捲下 語音的發展規律 章 語音發展的四種主要方式 一、無變化一 二、漸移 三、分化 四、閤流 第二章 自然的變化(上)——輔音的變化 一、發音方法的變化 二、發音部位的變化 三、長人韻尾的消失 四、短入韻尾的消失 第三章 自然的變化(中)——元音的變化 一、發音部位的變化 二、發音方法的變化 三、韻母構成的變化 第四章 自然的變化(下)——聲調的變化 第五章 條件的變化(一)——聲母對韻母的影響 一、唇音的影響 二、喉牙音的影響 三、舌齒唇與喉牙的不同影響 四、照係及知係三等的影響 五、莊係及知係二等的影響 六、端精係的影響和的影響 七、元音的産生 八、異化作用 九、元音的産生 第六章 條件的變化(二)——韻母對聲母的影響 一、齶化 二、輕唇音的産生 三、新的的産生 四、新的的産生 五、新的的産生 第七章 條件的變化(三)——等呼對韻母的影響 一、韻頭與韻尾的異化 二、韻頭與韻尾的異化 三、韻頭使主要元音前化 第八章 條件的變化(四)——聲母對聲調的影響 一、陰陽調類産生的條件 二、人聲轉入平上去的條件 第九章 不規則的變化 一、文字的影響 二、方言和普通話的互相影響 三、偶然性主要術語、人名、論著索引
作者介紹
王力(1900~1986)廣西博白人。我國語言學傢,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漢語史學科的創立者。他具有深厚的國學研究根基,又經曆瞭係統的西方普通語言學訓練。立足漢語,融會古今中外是王力學術研究的一貫風格,為學界樹立瞭一種典範。他的《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中國語法綱要》、《古代漢語》、《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大量學術著作和教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極大地豐富瞭中國語言學的寶庫。 本書部分,選入瞭《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積極發展中國的語言學》,錶達瞭作者對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嚮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術論文,顯示瞭作者立足於漢語的語言事實,從漢語語法研究的實際問題齣發,藉鑒西方語言學理論的研究特色。第三部分是漢語音韻研究,特彆是漢語上古音研究的學術論文。第四部分是關於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論文,錶達瞭作者既充分尊重傳統訓詁學,又主張把訓詁學發展為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思想。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類專著總會有點畏懼,生怕裏麵的術語和理論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在保證學術深度的同時,也兼顧瞭不同層次讀者的接受度。作者在闡述核心理論時,總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引入具體的語言實例來佐證,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比如,他對某些聲母流變的描述,讓我一下子就聯想到瞭現代方言中的某些發音習慣,這種從古至今的對照,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雖然內容涉及的知識體係龐大,但閱讀的流暢感並沒有被破壞,更多的是一種被引導著逐步深入的感覺,就像走在一條設計精妙的階梯上,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方嚮和明確的景色在前方等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嚴謹,但絕非乾巴巴的枯燥說教。作者在梳理漢語語音漫長曆史演變的過程中,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曆代文獻中的蛛絲馬跡細密地編織成一張清晰的網。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個語音現象背後的內在邏輯和曆史驅動力。尤其在探討中古音的擬構部分,那種步步為營、論證嚴密的寫作手法,極具說服力。每一次觀點提齣,都能看到背後紮實的文獻支撐和清晰的音韻學原理推導,讓人心服口服。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精力,但那種解開層層謎團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不隻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次由智者帶領的,穿越韆年的語音考古之旅,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曆史的呼吸和語言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古樸的氣息撲麵而來,看得齣中華書局在細節上還是下瞭不少功夫的。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服,字體的選擇和排版也顯得格外考究,在閱讀過程中,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涉及專業領域的學術著作來說,無疑是一個加分項。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處理,那些復雜的音韻學符號和曆史演變圖錶,都被清晰地劃分和呈現齣來,即使是初次接觸這些內容的讀者,也能比較直觀地把握住脈絡。當然,書籍的重量感也讓人踏實,厚實的內容儲備似乎正透過厚厚的封麵預示著其學術價值的厚重。初次捧讀,我花瞭很長時間僅僅是在感受它的“存在感”,那種被知識盈滿的實體感,遠比電子書來得更有力量,讓人忍不住想坐下來,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智慧結晶。
評分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藝術品,而非單純的知識載體。它的知識密度極高,但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人在感到信息量巨大的同時,又不會産生焦慮感。我想,一位真正熱愛並精通自己領域的大師,纔能夠將如此龐雜的體係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條,並且賦予其一種內在的韻律感。我感覺自己在閱讀時,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點”,更是在學習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語言曆史變遷的深刻洞察力。對於任何一個對漢語言文字的根源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寶典,它的價值遠超其紙麵價格所能衡量的範圍。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史料運用上的廣博和審慎。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朝代的記載,而是跨越瞭上古、中古直至近現代,視野極為開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不同時期音韻學傢的見解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和批判性繼承,既不盲從權威,也不輕率否定前人成果。這種對史料的敬畏與批判精神,正是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我注意到其中對於某些存疑音的探討,作者給齣瞭多角度的分析,並且清晰地指齣瞭每種假說的局限性,這種坦誠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結論更加信賴。讀完某一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思考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聲音,是如何被這位學者用嚴謹的邏輯重新還原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