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補償策略研究
:78.00元
作者:王大來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9410193
字數:318
頁碼:28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與其意嚮讀者交流時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本書引入伊瑟爾的美學反應理論闡釋讀者閱讀文本獲得美學價值享受的過程,從而探討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取嚮。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應盡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學效果,不要因填滿原作的空白而補償過量,從而剝奪譯文讀者的想象力。因此,譯者應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隱含的藝術動機,尊重原文作者的藝術創造,努力使譯文讀者獲得原作美學價值的享受。翻譯的睏難就在於在源語和目標語之間難以找到對應的錶達形式,而譯者不得不就選用何種策略來補償文化缺省做齣抉擇。通過係統的學術討論和考察得齣結論:文化缺省成分隱含的原文作者的藝術動機、文化因素以及目標語言文化接受語境是文學翻譯中決定文化缺省補償方法的三大策略。
讀者對象:從事外語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研究以及外宣翻譯研究的學者和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目錄
導言
章文化缺省的生成機製
節生成機製和交際價值
第二節文化缺省補償的必要性
第三節文化缺省和社會文化語境因素
第二章伊瑟爾美學反應理論:讀者美學價值享受的獲得
節美學價值的生成機製
第二節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取嚮
第三章作者藝術動機:文化缺省補償策略
節尊重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創作意圖
第二節文化缺省補償與美學價值保留的悖論
第三節文化缺省補償方法
第四節文學文本的翻譯方法探究
第五節文學翻譯中譯者與作者的共生關係
第四章文化功能理論:文化缺省補償策略
節翻譯的文化功能
第二節文化轉型與翻譯策略定位
第三節譯文讀者文化探索享受的獲得
第四節文學翻譯中異域文化特色的再現
第五節文化缺省補償中的文化因素
第六節文化缺省補償方法
第七節文學翻譯的語言自然性和翻譯腔
第八節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英譯探析
第九節成分分析法的應用
第五章目標語言文化接受語境:文化缺省補償策略
節意識形態對翻譯策略的操縱
第二節接受語境下的文化缺省補償策略
第三節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造性
第四節文化轉型語境下譯者的主體性
第六章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Iser’s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Strategies on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附錄二解構主義語境下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取嚮
附錄三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的原則
作者介紹
王大來 曾就讀於四川外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研究以及外宣翻譯研究。現為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教授。主要學術著作包括《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研究》等。在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外語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外國語文》、《中國科技翻譯》、《社會科學戰綫》等國際國內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級和廳級研究項目。
文摘
序言
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經過精心打磨的,這至少說明瞭齣版方對它的重視程度。更重要的是,閱讀過程中的心流體驗非常順暢。我注意到它的章節之間銜接得非常自然,仿佛在閱讀一篇邏輯嚴密的長篇論述,而不是零散的論文拼湊。這種整體性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已經對“文化缺省”這一難題進行瞭長期的、深入的思考,並最終提煉齣瞭一個整閤性的解決方案。我個人非常關注它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跨學科材料,比如認知心理學或人類學的一些概念,如果這些能夠被有效地整閤進翻譯研究的框架內,那麼這本書的視野就絕不僅僅局限於語言學層麵。我期待它能為未來文學翻譯理論的發展指明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方嚮。
評分說實話,我對學術著作的接受度總是比較謹慎的,因為很多時候它們會用大量的術語將讀者隔絕在外。但翻開這本書的某些頁麵後,我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精準性,但邏輯鏈條卻異常清晰。它似乎有一種能力,能夠將原本抽象的概念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變得可以觸摸和理解。例如,對於“文化缺省”的界定,它沒有止步於錶層的詞匯差異,而是深入到瞭深層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這纔是真正的挑戰所在。我猜想,本書的核心貢獻可能在於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評估體係,用以衡量不同補償策略的“成功率”或“副作用”。這種量化和係統化的嘗試,對於提升翻譯研究的科學性是非常積極的信號,也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比那些純粹定性的研究要來得更加踏實。
評分我最近正在為一個古老詩集的翻譯項目做準備工作,深感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論後盾來支撐我的某些大膽的譯法選擇。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雪中送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帶有強烈地域色彩或曆史印記的文化符號的。很多翻譯者會傾嚮於采用“歸化”或“異化”的二元對立來解決問題,但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復雜的文學作品中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加精妙的“光譜”或“連續統一體”的模型,來指導我們在特定語境下,究竟應該偏嚮於保留源文化的異質性,還是更側重於目標讀者的接受度。如果它能提供一個基於語用學和接受美學的綜閤模型,那無疑是為文學翻譯的“度”的把握提供瞭一張精密的航海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立刻給人一種沉穩而專業的學術氛圍。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質感吸引瞭,這通常意味著內容也足夠紮實。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但光是目錄和前言部分,就勾勒齣瞭一個非常宏大的研究框架。作者似乎對翻譯領域的復雜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從引言中提到的跨文化交際的本質衝突,到如何係統地建構一個補償模型,都顯示齣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尤其欣賞它對理論基礎的梳理,它似乎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將理論應用於實際翻譯工作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引。如果後續內容能夠如其開篇所承諾的那樣,提供詳盡的案例分析來佐證其理論的有效性,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些關於翻譯理論的書籍,很多都陷入瞭純粹的哲學思辨,讀起來晦澀難懂,讓人提不起精神。然而,這本《文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補償策略研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努力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翻閱其中的章節標題時,注意到它非常注重“策略”二字,這暗示著它並非僅僅停留在描述“發生瞭什麼”,而是試圖探討“應該怎麼做”纔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對於一個文學翻譯從業者來說,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在源語中根深蒂固、在目標語中找不到對應概念的文化特有詞匯和語境,如何“補償”這個損失,既不失原文的韻味,又能讓目標讀者理解,這是一個技術活,也是藝術活。我期待書中能對具體的文學文本,比如某部經典的隱喻係統或典故引用,進行細緻的“手術刀式”剖析,而不是泛泛而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