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约瑟夫·弗兰克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的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厚重的陀传。弗兰克站在列昂尼德·格罗斯曼、阿·谢·多利宁等前驱学者的肩上,并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传记,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伟大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作为第二部,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艰难历程。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难的年代里进一步巩固了“反叛的种子”,苦役与流放并没有击垮他,通过“西伯利亚小说”的写作,他顽强地保持着与俄国文坛的精神联系,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国文坛。本书荣获美国一九八四年**图书奖(传记类)。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使得本书在评传的体例里有意增加了传记的成分,可读性很强。
约瑟夫·弗兰克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 年代1850-1859)(精)》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 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 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 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 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 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 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义系教授,《现代传记研究》副主编。著有《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等.译有《诚与真》、《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神圣真理的毁灭》等。
插图目录
音译
前言
**部分 彼得保罗要塞
**章 引言
第二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
第三章 “丰富的生活”
第四章 “聪明,独立,狡猾,顽固”
第五章 谢苗诺夫校场事件
第二部分 苦役地
第六章 初次印象
第七章 无数的道德恐怖
第八章 俄罗斯爱国者
第九章 农夫马列伊
第十章 新眼光
第十一章 悲苦中的恶魔
第三部分 初恋
第十二章 渴望知识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四章 有影响的朋友
第十五章 “穿女装的骑士”
第四部分 再次开始
第十六章 俄罗斯之心
第十七章 “强”“弱”典型
第十八章 文学计划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亚小说
《舅舅的梦》
《斯捷潘奇科沃村》
第二十章 归来
参考资料
索引
2. 收到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伟大的灵魂如何在最严酷的环境中锻造。1850到1859年,这十年仿佛是一段充满荆棘的跋涉,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跋涉中,才能孕育出最坚韧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段时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又是如何将那些苦难转化为他那些深刻洞察人性的作品的。书中“受难的年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黑暗中点燃火种。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的“精”字,是否意味着其装帧、选材以及内容编排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讲究,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对于我来说,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都不是一种轻松的消遣,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得更深,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去感受那个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以及这一切如何最终体现在他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之中。
评分1. 翻开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纸质和精心设计的封面,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巨匠,他的作品总是能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幽暗与光明。这本书的年代跨度,恰好是我最感兴趣的时期之一,据说那是他人生中极为艰难却又孕育出深刻思想的年代。我期待能从中窥见这位伟大作家如何在困境中汲取灵感,如何将生活的磨难转化为笔下不朽的篇章。书中的“文学纪念碑”四个字,更是点明了其非凡的价值,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被时间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我设想着,每一次翻阅,都如同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听他讲述那些关于人性、信仰、罪与救赎的永恒命题。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渴望理解人类灵魂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旅程。我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舒适的阅读角,一杯热茶,准备好沉浸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而强大的文字力量,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于生命最深刻的诘问。
评分4.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够被冠以“文学纪念碑”之名的,无疑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瑰宝。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1850到1859年,这十年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的一个浓缩的缩影,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渴望了解,在这段“受难的年代”里,他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是那些监狱的经历,还是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最终熔铸成了他笔下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这本书的“精”字,让我对它的制作精良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许它在内容的呈现上,在史料的搜集上,在文字的编排上,都有着独到的考量,旨在为读者呈现最原汁原味、最具价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当我深入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特有的氛围,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颗敏感而深刻的心灵,是如何在痛苦中思考、在磨难中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关键钥匙,开启我对他人性深度和思想广度的全新认知。
评分5. 购入《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的憧憬。1850到1859年,这十年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一段极为关键且充满挣扎的时期。我想知道,在这段被称为“受难的年代”的岁月中,他如何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如何在那样的困境下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情。“文学纪念碑”这一称号,更是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庄重而神圣的光辉,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可能蕴含着对其作品及其文学地位的权威解读和深刻剖析。我设想着,这本书的“精”字,或许代表着其在编辑、校订、装帧等各个方面的精益求精,力求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阅读体验。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体系,探究他如何在他那些伟大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恶,探讨信仰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灵对话的旅程,一次对人类灵魂深处奥秘的探索。
评分3.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故事的精彩,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思想深度。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以其精准的年代定位,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1850到1859年,这个时间段对于任何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都绝非偶然。它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从痛苦的经历中汲取养分,并最终走向创作高峰的时期。我很好奇,在这十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他曾经经历的哪些事件,塑造了他对于罪恶、惩罚、救赎以及信仰的独特理解?“文学纪念碑”的称号,更是提升了我对这本书品质的期待,它暗示着本书不仅是内容的集合,更可能包含着精辟的解读、详实的史料,甚至是对其文学地位的深刻论述。我甚至可以想象,翻开此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里面不仅有金子般的文字,更有开启这些金子般智慧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这个人,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并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