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佳林 编
图书标签: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国文学
  • 文学纪念碑
  • 19世纪文学
  • 经典文学
  • 小说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81931
商品编码:1055468294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
  • 作者:(美)约瑟夫·弗兰克|译者:刘佳林
  • 定价:65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8193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8-01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61
  • 字数:3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约瑟夫·弗兰克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的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厚重的陀传。弗兰克站在列昂尼德·格罗斯曼、阿·谢·多利宁等前驱学者的肩上,并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传记,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伟大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作为第二部,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艰难历程。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难的年代里进一步巩固了“反叛的种子”,苦役与流放并没有击垮他,通过“西伯利亚小说”的写作,他顽强地保持着与俄国文坛的精神联系,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国文坛。本书荣获美国一九八四年**图书奖(传记类)。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使得本书在评传的体例里有意增加了传记的成分,可读性很强。

内容提要

约瑟夫·弗兰克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 年代1850-1859)(精)》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 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 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 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 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 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 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作者简介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义系教授,《现代传记研究》副主编。著有《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等.译有《诚与真》、《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神圣真理的毁灭》等。

目录

插图目录
音译
前言
**部分 彼得保罗要塞
**章 引言
第二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
第三章 “丰富的生活”
第四章 “聪明,独立,狡猾,顽固”
第五章 谢苗诺夫校场事件
第二部分 苦役地
第六章 初次印象
第七章 无数的道德恐怖
第八章 俄罗斯爱国者
第九章 农夫马列伊
第十章 新眼光
第十一章 悲苦中的恶魔
第三部分 初恋
第十二章 渴望知识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四章 有影响的朋友
第十五章 “穿女装的骑士”
第四部分 再次开始
第十六章 俄罗斯之心
第十七章 “强”“弱”典型
第十八章 文学计划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亚小说
《舅舅的梦》
《斯捷潘奇科沃村》
第二十章 归来
参考资料
索引


跨越时代的思想回响:从十八世纪启蒙到二十世纪先锋的文学探索 本书汇集了横跨欧洲文学史重要阶段的杰出作品,旨在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们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人类境遇、社会变迁与精神困境。我们精选的篇章,力求展现文学艺术在不同历史洪流中的生命力与多样性。 第一部分:启蒙之光与理性的高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对理性、科学和个人自由的赞颂,同时开始审视传统道德与新兴社会结构之间的张力。 1. 狄德罗的哲学思辨与小说艺术的革新: 我们将深入探讨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在《雅克与魔鬼》(Jacques the Fatalist and His Master)中的叙事手法。这部作品以其打破“第四堵墙”的元小说结构而著称,模糊了作者与读者、叙事者与角色之间的界限。它不仅仅是对宿命论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叙事本质、自由意志与必然性之间复杂关系的哲学辩论。我们分析狄德罗如何运用对话和戏仿(parody),挑战十八世纪严肃文学的既有范式,预示了后现代文学的某些萌芽。小说中对社会阶层的讽刺,以及对情欲和人性的坦率描绘,都体现了启蒙运动对传统禁忌的大胆突破。 2. 歌德的“少年维特”与个体情感的觉醒: 重点展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少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这部作品是“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的标志性文本,标志着欧洲文学从古典主义的克制转向对主体情感的极致关注。维特对自然的热爱、对纯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最终在社会规范与内心激情间的不可调和中走向毁灭,深刻触动了当时欧洲青年一代敏感的心灵。我们分析歌德如何通过书信体的形式,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和私密性,使读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情感基础。 3. 简·奥斯汀对社会风俗的精妙解剖: 我们收录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代表作片段,着重分析其对英国摄政时期(Regency Era)乡村绅士阶层的细腻刻画。奥斯汀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或《理智与情感》,虽然看似聚焦于婚姻和家庭生活,实则蕴含着对财产继承权、社会地位和女性经济依附的尖锐观察。她的讽刺是温和而精准的,通过对日常对话和行为的精确捕捉,揭示了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下,个体如何进行微妙的权力博弈和自我定位。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反思(19世纪上半叶) 随着启蒙的理性之光被对自然、历史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所取代,浪漫主义浪潮席卷欧洲。本部分关注这一时期文学如何强调想象力、异域风情、历史的重塑,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世界时的崇高与失落感。 1. 拜伦的“英雄”形象与对现世的疏离: 本节选取拜伦勋爵(Lord Byron)的诗歌或叙事诗的片段,探讨其“拜伦式英雄”的典型特征:桀骜不驯、充满魅力、对社会道德规范持批判态度,并且背负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秘密或罪责。这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平庸现实的鄙夷,反映了浪漫主义对工业革命后社会异化的一种深刻回应。英雄的悲剧性宿命,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冲突的外化。 2. 霍夫曼的“黑暗面”与奇幻叙事的开端: 我们引入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侧面——对非理性、梦境和怪诞的探索。恩斯特·特奥多尔·阿马多伊斯·霍夫曼(E. T. A. Hoffmann)的作品展示了文学如何开始直面人类心灵深处的恐惧与分裂。通过对音乐、机械人或双重人格的描写,霍夫曼揭示了被压抑的欲望和潜意识的力量,为后来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叙事资源。 3. 普希金的“多余人”的雏形: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叙事诗或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选段,将带领读者进入俄国文学对“多余人”(Superfluous Man)这一经典角色的塑造。奥涅金受过良好教育,却对社会事务提不起兴趣,在虚无主义和倦怠中度过一生。他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俄国社会结构矛盾的牺牲品,他的存在预示着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知识分子阶层普遍的彷徨与无力感。 第三部分:现实主义的铁锤与社会的剖析(19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文学的焦点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客观、细致入微的描摹。本部分的作品致力于揭示经济基础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并对人性的复杂进行无情剖析。 1. 巴尔扎克的社会全景图景: 我们精选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人间喜剧》中的场景,着重于其对巴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描绘。巴尔扎克以惊人的细节和广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展示了金钱、野心和环境如何塑造乃至吞噬个体。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贵族还是新兴的投机者,都深陷于物欲驱动的竞争之中,其叙事如同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 2. 狄更斯的都市苦难与道德呼吁: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描绘集中于新兴都市的阴暗面——贫民窟、工厂的残酷、司法体系的腐败以及对孤儿和弱势群体的剥削。通过如《雾都孤儿》或《远大前程》中的情节,狄更斯运用夸张和感伤的笔调,旨在唤醒中产阶级的同情心,并敦促社会进行改革。他的作品是社会批判文学的典范,将个体磨难提升至社会问题的层面。 3. 福楼拜对语言的极致追求: 本部分介绍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如何力求“不在场”(impersonality),通过对语言风格和场景描写的绝对精确性,实现对人物和事件的冷峻观察。例如,在《包法利夫人》中,我们看到艾玛·包法利对平庸生活的逃避与她所幻想的浪漫主义世界的巨大鸿沟。福楼拜对“词语的精确性”(le mot juste)的执着,标志着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过渡的关键一步——即形式的完美与内容的主观疏离。 本书力求搭建一座横跨启蒙、浪漫与现实主义的文学桥梁,让读者得以对比不同时代对“人”的理解,感受思想的演变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2. 收到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伟大的灵魂如何在最严酷的环境中锻造。1850到1859年,这十年仿佛是一段充满荆棘的跋涉,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跋涉中,才能孕育出最坚韧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段时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又是如何将那些苦难转化为他那些深刻洞察人性的作品的。书中“受难的年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黑暗中点燃火种。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的“精”字,是否意味着其装帧、选材以及内容编排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讲究,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对于我来说,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都不是一种轻松的消遣,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得更深,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去感受那个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以及这一切如何最终体现在他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之中。

评分

1. 翻开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纸质和精心设计的封面,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巨匠,他的作品总是能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幽暗与光明。这本书的年代跨度,恰好是我最感兴趣的时期之一,据说那是他人生中极为艰难却又孕育出深刻思想的年代。我期待能从中窥见这位伟大作家如何在困境中汲取灵感,如何将生活的磨难转化为笔下不朽的篇章。书中的“文学纪念碑”四个字,更是点明了其非凡的价值,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被时间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我设想着,每一次翻阅,都如同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听他讲述那些关于人性、信仰、罪与救赎的永恒命题。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渴望理解人类灵魂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旅程。我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舒适的阅读角,一杯热茶,准备好沉浸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而强大的文字力量,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于生命最深刻的诘问。

评分

4.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够被冠以“文学纪念碑”之名的,无疑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瑰宝。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1850到1859年,这十年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的一个浓缩的缩影,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渴望了解,在这段“受难的年代”里,他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是那些监狱的经历,还是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最终熔铸成了他笔下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这本书的“精”字,让我对它的制作精良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许它在内容的呈现上,在史料的搜集上,在文字的编排上,都有着独到的考量,旨在为读者呈现最原汁原味、最具价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当我深入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特有的氛围,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颗敏感而深刻的心灵,是如何在痛苦中思考、在磨难中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关键钥匙,开启我对他人性深度和思想广度的全新认知。

评分

5. 购入《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的憧憬。1850到1859年,这十年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一段极为关键且充满挣扎的时期。我想知道,在这段被称为“受难的年代”的岁月中,他如何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如何在那样的困境下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情。“文学纪念碑”这一称号,更是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庄重而神圣的光辉,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可能蕴含着对其作品及其文学地位的权威解读和深刻剖析。我设想着,这本书的“精”字,或许代表着其在编辑、校订、装帧等各个方面的精益求精,力求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阅读体验。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体系,探究他如何在他那些伟大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恶,探讨信仰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灵对话的旅程,一次对人类灵魂深处奥秘的探索。

评分

3.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故事的精彩,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思想深度。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学纪念碑》以其精准的年代定位,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1850到1859年,这个时间段对于任何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都绝非偶然。它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从痛苦的经历中汲取养分,并最终走向创作高峰的时期。我很好奇,在这十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他曾经经历的哪些事件,塑造了他对于罪恶、惩罚、救赎以及信仰的独特理解?“文学纪念碑”的称号,更是提升了我对这本书品质的期待,它暗示着本书不仅是内容的集合,更可能包含着精辟的解读、详实的史料,甚至是对其文学地位的深刻论述。我甚至可以想象,翻开此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里面不仅有金子般的文字,更有开启这些金子般智慧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这个人,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并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传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