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佳林 編
圖書標籤: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國文學
  • 文學紀念碑
  • 19世紀文學
  • 經典文學
  • 小說
  • 文學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81931
商品編碼:1055468294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
  • 作者:(美)約瑟夫·弗蘭剋|譯者:劉佳林
  • 定價:65
  • 齣版社:廣西師大
  • ISBN號:978754958193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08-01
  • 印刷時間:201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461
  • 字數:350韆字

編輯推薦語

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約瑟夫·弗蘭剋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完成的恢弘壯闊的五捲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被公認為是世界範圍內厚重的陀傳。弗蘭剋站在列昂尼德·格羅斯曼、阿·謝·多利寜等前驅學者的肩上,並利用英語世界得天獨厚的文學史及傳記撰寫經驗,成就瞭這部偉大的傳記,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馬佐夫兄弟》那樣的偉大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作為第二部,描摹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艱難曆程。弗蘭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難的年代裏進一步鞏固瞭“反叛的種子”,苦役與流放並沒有擊垮他,通過“西伯利亞小說”的寫作,他頑強地保持著與俄國文壇的精神聯係,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國文壇。本書榮獲美國一九八四年**圖書奬(傳記類)。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真的戀愛、婚姻等事件都發生在本捲描述的年代裏,使得本書在評傳的體例裏有意增加瞭傳記的成分,可讀性很強。

內容提要

約瑟夫·弗蘭剋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 年代1850-1859)(精)》是弗蘭剋教授關於陀思妥耶夫 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係列第二捲,融閤傳記、文學批 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光輝典範。它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為彼得拉捨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亞, 終於十年後曆盡艱辛重返彼得堡,那時他是一個身心 俱變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之為“我信仰的重生” 。本捲聚焦於這種變化過程:在他所經受的磨難中尋 找原因,在為他未來的偉大開闢道路之進程中尋找結 果,隻要這些結果清晰可辨。
    

作者簡介

約瑟夫·弗蘭剋(1918-2013),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榮譽教授,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和斯拉夫語語言文學榮譽教授。代錶作五捲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獲美國**圖書奬(傳記類),兩次(美國大學**學生聯誼會的)剋裏斯蒂安·高斯奬,兩次(現代語言協會的)詹姆斯·拉塞爾·洛厄爾奬,《洛杉磯時報》圖書奬以及另外一些榮譽。另著有《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1991)、《宗教與理性之間:俄國文學與文化隨筆》(2010)、《迴應現代性:文化政治隨筆》(2012)等。 劉佳林,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義係教授,《現代傳記研究》副主編。著有《納博科夫的詩性世界》等.譯有《誠與真》、《納博科夫傳:俄羅斯時期》、《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神聖真理的毀滅》等。

目錄

插圖目錄
音譯
前言
**部分 彼得保羅要塞
**章 引言
第二章 彼得拉捨夫斯基事件
第三章 “豐富的生活”
第四章 “聰明,獨立,狡猾,頑固”
第五章 謝苗諾夫校場事件
第二部分 苦役地
第六章 初次印象
第七章 無數的道德恐怖
第八章 俄羅斯愛國者
第九章 農夫馬列伊
第十章 新眼光
第十一章 悲苦中的惡魔
第三部分 初戀
第十二章 渴望知識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四章 有影響的朋友
第十五章 “穿女裝的騎士”
第四部分 再次開始
第十六章 俄羅斯之心
第十七章 “強”“弱”典型
第十八章 文學計劃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亞小說
《舅舅的夢》
《斯捷潘奇科沃村》
第二十章 歸來
參考資料
索引


跨越時代的思想迴響:從十八世紀啓濛到二十世紀先鋒的文學探索 本書匯集瞭橫跨歐洲文學史重要階段的傑齣作品,旨在呈現不同時代背景下,作傢們如何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繪人類境遇、社會變遷與精神睏境。我們精選的篇章,力求展現文學藝術在不同曆史洪流中的生命力與多樣性。 第一部分:啓濛之光與理性的高歌(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 本部分聚焦於啓濛運動的輝煌成就及其對後世文學的深遠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深刻體現瞭對理性、科學和個人自由的贊頌,同時開始審視傳統道德與新興社會結構之間的張力。 1. 狄德羅的哲學思辨與小說藝術的革新: 我們將深入探討丹尼斯·狄德羅(Denis Diderot)在《雅剋與魔鬼》(Jacques the Fatalist and His Master)中的敘事手法。這部作品以其打破“第四堵牆”的元小說結構而著稱,模糊瞭作者與讀者、敘事者與角色之間的界限。它不僅僅是對宿命論的探討,更是一場關於敘事本質、自由意誌與必然性之間復雜關係的哲學辯論。我們分析狄德羅如何運用對話和戲仿(parody),挑戰十八世紀嚴肅文學的既有範式,預示瞭後現代文學的某些萌芽。小說中對社會階層的諷刺,以及對情欲和人性的坦率描繪,都體現瞭啓濛運動對傳統禁忌的大膽突破。 2. 歌德的“少年維特”與個體情感的覺醒: 重點展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這部作品是“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運動的標誌性文本,標誌著歐洲文學從古典主義的剋製轉嚮對主體情感的極緻關注。維特對自然的熱愛、對純粹愛情的執著追求,以及最終在社會規範與內心激情間的不可調和中走嚮毀滅,深刻觸動瞭當時歐洲青年一代敏感的心靈。我們分析歌德如何通過書信體的形式,營造齣強烈的代入感和私密性,使讀者的情感共鳴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奠定瞭情感基礎。 3. 簡·奧斯汀對社會風俗的精妙解剖: 我們收錄簡·奧斯汀(Jane Austen)的代錶作片段,著重分析其對英國攝政時期(Regency Era)鄉村紳士階層的細膩刻畫。奧斯汀的作品,如《傲慢與偏見》或《理智與情感》,雖然看似聚焦於婚姻和傢庭生活,實則蘊含著對財産繼承權、社會地位和女性經濟依附的尖銳觀察。她的諷刺是溫和而精準的,通過對日常對話和行為的精確捕捉,揭示瞭在高度規範化的社會結構下,個體如何進行微妙的權力博弈和自我定位。 第二部分: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反思(19世紀上半葉) 隨著啓濛的理性之光被對自然、曆史和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所取代,浪漫主義浪潮席捲歐洲。本部分關注這一時期文學如何強調想象力、異域風情、曆史的重塑,以及個體在麵對宏大世界時的崇高與失落感。 1. 拜倫的“英雄”形象與對現世的疏離: 本節選取拜倫勛爵(Lord Byron)的詩歌或敘事詩的片段,探討其“拜倫式英雄”的典型特徵:桀驁不馴、充滿魅力、對社會道德規範持批判態度,並且背負著某種難以言喻的秘密或罪責。這種對絕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平庸現實的鄙夷,反映瞭浪漫主義對工業革命後社會異化的一種深刻迴應。英雄的悲劇性宿命,成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衝突的外化。 2. 霍夫曼的“黑暗麵”與奇幻敘事的開端: 我們引入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側麵——對非理性、夢境和怪誕的探索。恩斯特·特奧多爾·阿馬多伊斯·霍夫曼(E. T. A. Hoffmann)的作品展示瞭文學如何開始直麵人類心靈深處的恐懼與分裂。通過對音樂、機械人或雙重人格的描寫,霍夫曼揭示瞭被壓抑的欲望和潛意識的力量,為後來的象徵主義和現代主義文學提供瞭重要的敘事資源。 3. 普希金的“多餘人”的雛形: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敘事詩或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選段,將帶領讀者進入俄國文學對“多餘人”(Superfluous Man)這一經典角色的塑造。奧涅金受過良好教育,卻對社會事務提不起興趣,在虛無主義和倦怠中度過一生。他既是時代的産物,也是俄國社會結構矛盾的犧牲品,他的存在預示著十九世紀後半葉俄國知識分子階層普遍的彷徨與無力感。 第三部分:現實主義的鐵錘與社會的剖析(19世紀中葉) 隨著工業化和資産階級統治的鞏固,文學的焦點轉嚮對社會現實的客觀、細緻入微的描摹。本部分的作品緻力於揭示經濟基礎對個人命運的決定性影響,並對人性的復雜進行無情剖析。 1. 巴爾紮剋的社會全景圖景: 我們精選巴爾紮剋(Honoré de Balzac)《人間喜劇》中的場景,著重於其對巴黎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描繪。巴爾紮剋以驚人的細節和廣度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態係統,展示瞭金錢、野心和環境如何塑造乃至吞噬個體。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貴族還是新興的投機者,都深陷於物欲驅動的競爭之中,其敘事如同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 2. 狄更斯的都市苦難與道德呼籲: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描繪集中於新興都市的陰暗麵——貧民窟、工廠的殘酷、司法體係的腐敗以及對孤兒和弱勢群體的剝削。通過如《霧都孤兒》或《遠大前程》中的情節,狄更斯運用誇張和感傷的筆調,旨在喚醒中産階級的同情心,並敦促社會進行改革。他的作品是社會批判文學的典範,將個體磨難提升至社會問題的層麵。 3. 福樓拜對語言的極緻追求: 本部分介紹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如何力求“不在場”(impersonality),通過對語言風格和場景描寫的絕對精確性,實現對人物和事件的冷峻觀察。例如,在《包法利夫人》中,我們看到艾瑪·包法利對平庸生活的逃避與她所幻想的浪漫主義世界的巨大鴻溝。福樓拜對“詞語的精確性”(le mot juste)的執著,標誌著現實主義嚮現代文學過渡的關鍵一步——即形式的完美與內容的主觀疏離。 本書力求搭建一座橫跨啓濛、浪漫與現實主義的文學橋梁,讓讀者得以對比不同時代對“人”的理解,感受思想的演變和藝術形式的創新。

用戶評價

評分

4.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能夠被冠以“文學紀念碑”之名的,無疑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瑰寶。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1850到1859年,這十年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的一個濃縮的縮影,充滿瞭戲劇性的起伏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我渴望瞭解,在這段“受難的年代”裏,他經曆瞭怎樣的考驗?是那些監獄的經曆,還是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最終熔鑄成瞭他筆下那些復雜而真實的人物形象?這本書的“精”字,讓我對它的製作精良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許它在內容的呈現上,在史料的搜集上,在文字的編排上,都有著獨到的考量,旨在為讀者呈現最原汁原味、最具價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甚至已經開始想象,當我深入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呼吸,感受到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特有的氛圍,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顆敏感而深刻的心靈,是如何在痛苦中思考、在磨難中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這位文學巨匠的關鍵鑰匙,開啓我對他人性深度和思想廣度的全新認知。

評分

1. 翻開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紙質和精心設計的封麵,瞬間就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充滿好奇,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巨匠,他的作品總是能直擊人心最深處的幽暗與光明。這本書的年代跨度,恰好是我最感興趣的時期之一,據說那是他人生中極為艱難卻又孕育齣深刻思想的年代。我期待能從中窺見這位偉大作傢如何在睏境中汲取靈感,如何將生活的磨難轉化為筆下不朽的篇章。書中的“文學紀念碑”四個字,更是點明瞭其非凡的價值,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被時間洗禮,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我設想著,每一次翻閱,都如同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對話,聽他講述那些關於人性、信仰、罪與救贖的永恒命題。對於每一個熱愛文學,渴望理解人類靈魂復雜性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旅程。我甚至已經準備好瞭舒適的閱讀角,一杯熱茶,準備好沉浸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去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獨特而強大的文字力量,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關於生命最深刻的詰問。

評分

5. 購入《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充滿瞭對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的憧憬。1850到1859年,這十年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一段極為關鍵且充滿掙紮的時期。我想知道,在這段被稱為“受難的年代”的歲月中,他如何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對人類境遇的深刻洞察,如何在那樣的睏境下依然保持著對文學創作的執著與熱情。“文學紀念碑”這一稱號,更是為這本書濛上瞭一層莊重而神聖的光輝,它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可能蘊含著對其作品及其文學地位的權威解讀和深刻剖析。我設想著,這本書的“精”字,或許代錶著其在編輯、校訂、裝幀等各個方麵的精益求精,力求為讀者提供最優質的閱讀體驗。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體係,探究他如何在他那些偉大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惡,探討信仰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價值。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偉大的思想傢進行心靈對話的旅程,一次對人類靈魂深處奧秘的探索。

評分

3.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不僅僅在於其故事的精彩,更在於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和思想深度。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以其精準的年代定位,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1850到1859年,這個時間段對於任何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都絕非偶然。它代錶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一個從痛苦的經曆中汲取養分,並最終走嚮創作高峰的時期。我很好奇,在這十年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如何演變的?他曾經經曆的哪些事件,塑造瞭他對於罪惡、懲罰、救贖以及信仰的獨特理解?“文學紀念碑”的稱號,更是提升瞭我對這本書品質的期待,它暗示著本書不僅是內容的集閤,更可能包含著精闢的解讀、詳實的史料,甚至是對其文學地位的深刻論述。我甚至可以想象,翻開此書,就如同走進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裏麵不僅有金子般的文字,更有開啓這些金子般智慧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這個人,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並最終成就瞭不朽的傳奇。

評分

2. 收到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偉大的靈魂如何在最嚴酷的環境中鍛造。1850到1859年,這十年仿佛是一段充滿荊棘的跋涉,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跋涉中,纔能孕育齣最堅韌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裏,陀思妥耶夫斯基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他又是如何將那些苦難轉化為他那些深刻洞察人性的作品的。書中“受難的年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悲壯的美感,讓人聯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堅持創作的藝術傢,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黑暗中點燃火種。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的“精”字,是否意味著其裝幀、選材以及內容編排都有著非同尋常的講究,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對於我來說,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都不是一種輕鬆的消遣,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得更深,去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去感受那個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轉變,以及這一切如何最終體現在他那些震古爍今的作品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