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約瑟夫·弗蘭剋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完成的恢弘壯闊的五捲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被公認為是世界範圍內厚重的陀傳。弗蘭剋站在列昂尼德·格羅斯曼、阿·謝·多利寜等前驅學者的肩上,並利用英語世界得天獨厚的文學史及傳記撰寫經驗,成就瞭這部偉大的傳記,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馬佐夫兄弟》那樣的偉大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作為第二部,描摹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艱難曆程。弗蘭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難的年代裏進一步鞏固瞭“反叛的種子”,苦役與流放並沒有擊垮他,通過“西伯利亞小說”的寫作,他頑強地保持著與俄國文壇的精神聯係,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國文壇。本書榮獲美國一九八四年**圖書奬(傳記類)。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真的戀愛、婚姻等事件都發生在本捲描述的年代裏,使得本書在評傳的體例裏有意增加瞭傳記的成分,可讀性很強。
約瑟夫·弗蘭剋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 年代1850-1859)(精)》是弗蘭剋教授關於陀思妥耶夫 斯基生平、著作研究係列第二捲,融閤傳記、文學批 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光輝典範。它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為彼得拉捨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亞, 終於十年後曆盡艱辛重返彼得堡,那時他是一個身心 俱變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之為“我信仰的重生” 。本捲聚焦於這種變化過程:在他所經受的磨難中尋 找原因,在為他未來的偉大開闢道路之進程中尋找結 果,隻要這些結果清晰可辨。
約瑟夫·弗蘭剋(1918-2013),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榮譽教授,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和斯拉夫語語言文學榮譽教授。代錶作五捲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獲美國**圖書奬(傳記類),兩次(美國大學**學生聯誼會的)剋裏斯蒂安·高斯奬,兩次(現代語言協會的)詹姆斯·拉塞爾·洛厄爾奬,《洛杉磯時報》圖書奬以及另外一些榮譽。另著有《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1991)、《宗教與理性之間:俄國文學與文化隨筆》(2010)、《迴應現代性:文化政治隨筆》(2012)等。 劉佳林,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義係教授,《現代傳記研究》副主編。著有《納博科夫的詩性世界》等.譯有《誠與真》、《納博科夫傳:俄羅斯時期》、《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神聖真理的毀滅》等。
插圖目錄
音譯
前言
**部分 彼得保羅要塞
**章 引言
第二章 彼得拉捨夫斯基事件
第三章 “豐富的生活”
第四章 “聰明,獨立,狡猾,頑固”
第五章 謝苗諾夫校場事件
第二部分 苦役地
第六章 初次印象
第七章 無數的道德恐怖
第八章 俄羅斯愛國者
第九章 農夫馬列伊
第十章 新眼光
第十一章 悲苦中的惡魔
第三部分 初戀
第十二章 渴望知識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四章 有影響的朋友
第十五章 “穿女裝的騎士”
第四部分 再次開始
第十六章 俄羅斯之心
第十七章 “強”“弱”典型
第十八章 文學計劃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亞小說
《舅舅的夢》
《斯捷潘奇科沃村》
第二十章 歸來
參考資料
索引
4.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能夠被冠以“文學紀念碑”之名的,無疑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瑰寶。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1850到1859年,這十年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的一個濃縮的縮影,充滿瞭戲劇性的起伏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我渴望瞭解,在這段“受難的年代”裏,他經曆瞭怎樣的考驗?是那些監獄的經曆,還是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最終熔鑄成瞭他筆下那些復雜而真實的人物形象?這本書的“精”字,讓我對它的製作精良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許它在內容的呈現上,在史料的搜集上,在文字的編排上,都有著獨到的考量,旨在為讀者呈現最原汁原味、最具價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甚至已經開始想象,當我深入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呼吸,感受到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特有的氛圍,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顆敏感而深刻的心靈,是如何在痛苦中思考、在磨難中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這位文學巨匠的關鍵鑰匙,開啓我對他人性深度和思想廣度的全新認知。
評分1. 翻開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紙質和精心設計的封麵,瞬間就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充滿好奇,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巨匠,他的作品總是能直擊人心最深處的幽暗與光明。這本書的年代跨度,恰好是我最感興趣的時期之一,據說那是他人生中極為艱難卻又孕育齣深刻思想的年代。我期待能從中窺見這位偉大作傢如何在睏境中汲取靈感,如何將生活的磨難轉化為筆下不朽的篇章。書中的“文學紀念碑”四個字,更是點明瞭其非凡的價值,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被時間洗禮,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我設想著,每一次翻閱,都如同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對話,聽他講述那些關於人性、信仰、罪與救贖的永恒命題。對於每一個熱愛文學,渴望理解人類靈魂復雜性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旅程。我甚至已經準備好瞭舒適的閱讀角,一杯熱茶,準備好沉浸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去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獨特而強大的文字力量,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關於生命最深刻的詰問。
評分5. 購入《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充滿瞭對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的憧憬。1850到1859年,這十年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一段極為關鍵且充滿掙紮的時期。我想知道,在這段被稱為“受難的年代”的歲月中,他如何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對人類境遇的深刻洞察,如何在那樣的睏境下依然保持著對文學創作的執著與熱情。“文學紀念碑”這一稱號,更是為這本書濛上瞭一層莊重而神聖的光輝,它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可能蘊含著對其作品及其文學地位的權威解讀和深刻剖析。我設想著,這本書的“精”字,或許代錶著其在編輯、校訂、裝幀等各個方麵的精益求精,力求為讀者提供最優質的閱讀體驗。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體係,探究他如何在他那些偉大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惡,探討信仰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價值。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偉大的思想傢進行心靈對話的旅程,一次對人類靈魂深處奧秘的探索。
評分3.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不僅僅在於其故事的精彩,更在於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和思想深度。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以其精準的年代定位,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1850到1859年,這個時間段對於任何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都絕非偶然。它代錶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一個從痛苦的經曆中汲取養分,並最終走嚮創作高峰的時期。我很好奇,在這十年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如何演變的?他曾經經曆的哪些事件,塑造瞭他對於罪惡、懲罰、救贖以及信仰的獨特理解?“文學紀念碑”的稱號,更是提升瞭我對這本書品質的期待,它暗示著本書不僅是內容的集閤,更可能包含著精闢的解讀、詳實的史料,甚至是對其文學地位的深刻論述。我甚至可以想象,翻開此書,就如同走進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裏麵不僅有金子般的文字,更有開啓這些金子般智慧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這個人,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並最終成就瞭不朽的傳奇。
評分2. 收到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精)/文學紀念碑》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偉大的靈魂如何在最嚴酷的環境中鍛造。1850到1859年,這十年仿佛是一段充滿荊棘的跋涉,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跋涉中,纔能孕育齣最堅韌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裏,陀思妥耶夫斯基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他又是如何將那些苦難轉化為他那些深刻洞察人性的作品的。書中“受難的年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悲壯的美感,讓人聯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堅持創作的藝術傢,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黑暗中點燃火種。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的“精”字,是否意味著其裝幀、選材以及內容編排都有著非同尋常的講究,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對於我來說,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都不是一種輕鬆的消遣,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得更深,去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去感受那個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轉變,以及這一切如何最終體現在他那些震古爍今的作品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