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中国标准
  • 2009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5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本汇编是2009年修订卷20分册,收集标准GB/T14091-2009~GB/T14264-2009,涉及行业有机械、有色、玻璃、纺织、汽车、劳动保护等。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适用读者包括一般工业企业、机关事业等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

目录

GB/T 14091—2009 机械产品环境参数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
GB/T 14092.1—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湿热
GB/T 14092.2—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寒冷
GB/T 14092.3—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高海拔
GB/T 14092.4—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海洋
GB/T 14092.5—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工业腐蚀
GB/T 14092.6—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矿山
GB/T 14092.7—2009 机械产品环境条件 干热
GB/T 14093.1—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湿热环境
GB/T 14093.2—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寒冷环境
GB/T 14093.3—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高原环境
GB/T 14093.4—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工业腐蚀环境
GB/T 14093.5—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干热环境
GB/T 14093.6—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海洋环境
GB/T 14093.7—2009 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 矿山环境
GB/T 14099.3—2009 燃气轮机采购 第3部分:设计要求
GB/T 14099.8—2009 燃气轮机采购 第8部分:检查、试验、安装和调试
GB/T 14100—2009 燃气轮机 验收试验
GB/T 14124—2009 机械振动与冲击 建筑物的振动 振动测量及其对建筑物影响的评价指南
GB/T 14139—2009 硅外延片
GB/T 14140—2009 硅片直径测量方法
GB/T 14141—2009 硅外延层、扩散层和离子注入层薄层电阻的测定 直排四探针法
GB/T 14144—2009 硅晶体中间隙氧含量径向变化测量方法
GB/T 14146—2009 硅外延层载流子浓度测定 汞探针电容-电压法
GB/T 14156—2009 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T 14163—2009 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标准工时构成
GB/T 14172—2009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GB/T 14191.1—2009 假肢学和矫形器学术语 第1部分:体外肢体假肢和体外矫形器的基本术语
GB 14193—2009 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T 14208.1—2009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无捻粗纱增强树脂棒机械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通则和棒的制备
GB/T 14208.2—2009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无捻粗纱增强树脂棒机械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弯曲强度的测定
GB/T 14208.3—2009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无捻粗纱增强树脂棒机械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压缩强度的测定
GB/T 14208.4—2009 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无捻粗纱增强树脂棒机械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表观层问剪切强度的测定
GB/T 14257—2009 商品条码 条码符号放置指南
GB/T 14264—2009 半导体材料术语

前言/序言


2009年版《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修订版:一部跨越时代的工程技术指南 本书并非收录2009年修订版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的内容,而是聚焦于其时代背景下,与同期国家标准体系相互关联,但又独立成册,为特定领域提供深度指导和前沿知识的权威参考资料。我们旨在呈现一部全面、深入、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行业技术手册,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数据支撑,构筑起一个独立于特定标准汇编之外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工业与材料科学的基石 本汇编着重于21世纪初期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对于基础材料性能、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的最新要求。虽然标准汇编本身是法规性的集合,但本书则深入剖析了这些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 1.1 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创新与应用 本册详细收录了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在有色金属合金、特种钢材以及先进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特别关注了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和海洋工程对轻量化、高强度材料的需求。 核心内容包括: 新型铝锂合金的冶金工艺控制: 重点探讨了针对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优化的热处理曲线与微观结构控制。书中包含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核心数据,分析了这些新材料在严苛工作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评估模型。 高韧性钢板的焊接性研究: 针对大型桥梁和压力容器对焊接质量的极高要求,本书提供了详细的预热、层间温度控制规范,以及非破坏性检测(NDT)技术的最新应用案例,包括超声波相控阵(PAUT)技术的早期引入与标准对比。 工程塑料的改性技术: 针对电子电器和汽车内饰对阻燃性和耐热性的提升,系统梳理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如PA66-GF30)的流动性预测模型及注塑成型工艺窗口分析。 1.2 计量与测试技术的前沿实践 计量是工业质量的生命线。本部分并非照搬标准条文,而是聚焦于2009年前后,国家计量机构在量值溯源和不确定度评定方面引入的国际新方法,特别是针对复杂系统的在线监测技术。 高精度温度与压力标准的建立: 详细介绍了铂电阻温度计的重新定值过程,以及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压力传感器校准的特殊技术要求,为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电磁兼容性(EMC)的工程实施: 随着电子设备的大量普及,本书深入分析了EMC标准背后的电磁场理论,并提供了诸如屏蔽室设计、接地优化以及电磁辐射源定位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强调了从设计源头控制干扰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工程的整合 在2009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侧重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以及早期绿色建筑标准背后的技术逻辑。 2.1 道路与桥梁结构安全保障 本章节集中讨论了适应重载交通和气候变化的道路材料性能要求,超越了基础沥青规范。 温拌沥青技术(Warm Mix Asphalt, WMA)的推广与挑战: 探讨了WMA技术在降低生产温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如何保持与传统热拌沥青相当的压实度与车辙抗力。书中包含了多条省级重点公路的长期性能监测数据对比。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针对沿海和北方寒冷地区的腐蚀问题,深入剖析了电荷转移法(Rapid Chloride Permeability Test, RCPT)的局限性与替代方案,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抗渗和抗冻融循环方面的配合比优化策略。 2.2 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集成方法 环境标准的执行需要先进的监测和处理技术支撑。本书汇集了当时国内在水处理领域采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和高级氧化工艺的工程应用数据。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经济性分析: 比较了超滤(UF)、纳滤(NF)在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效率差异,并提供了基于处理水量和水质波动特征的系统选型指南。 工业废水重金属稳定化技术: 针对特定行业(如电镀、采矿业)的复杂废水,详细阐述了硫化物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在达到排放标准过程中的工艺放大效应分析和污泥减量化处理方案。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体系的交叉影响 虽然《标准汇编》多偏重于传统工业,但本书也前瞻性地收录了信息技术开始深度渗透到传统行业管理中的初期实践。 3.1 工业自动化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部署)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分散的生产数据标准化,以便进行集中监控和故障预警。 现场总线协议(Fieldbus)的选型与集成: 针对2009年前后,Modbus、Profibus、CAN Bus等不同现场通信协议在工厂不同层级中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强调了协议兼容性带来的工程复杂性。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基础: 在工业控制系统(ICS)尚未被广泛视为高危攻击目标时,本书已提前预警了物理隔离失效和远程访问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基于VLAN划分和最小权限原则的早期安全架构建议。 3.2 知识产权与标准实施的合规性 本书还包含了一个对工程师和管理者至关重要的非技术性章节:如何理解和引用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国外标准(如ISO/IEC标准),并在国内标准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技术对标与规避。这对于当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至关重要。 总结: 这部汇编并非对特定年份国家标准目录的简单罗列,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2005-2010年)中国工程技术领域在材料、环境、信息集成方面“标准落地”和“技术升级”过程中的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它通过详实的工程案例、性能数据和工艺流程分析,为那个时代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份超越规范条文,直击工程实践核心的权威参考。其价值在于对“为什么这样设计”和“如何高效执行”的深度剖析,而非仅仅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这种汇编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复杂的敬畏感。说实话,让我从头到尾阅读《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不是阅读,那是服刑。我的需求非常功利化:我需要知道特定产品或流程的“红线”在哪里。因此,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的“检索机制”是否高效。如果我需要查找某个关于环境测试的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高级字典一样,通过关键词的首字母索引或者标准编号的层级结构,迅速将我带到目标页面。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把所有标准按顺序堆砌起来,那它跟几百份独立的PDF文件堆在硬盘里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因为它更占地方。另外,对于“修订”这个词,我保持警惕。2009年的标准,在2024年来看,很可能已经有大量被废止或更新的版本了。所以,这本书的“存活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附带了清晰的“替代性”说明,明确指出哪些标准已被新版取代,或者哪些条文在后续的法律法规中已被更高层级的规定覆盖。否则,这本厚厚的书对我来说,可能更像是一本“标准演变史”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现行操作手册”。

评分

抛开技术细节不谈,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代表了国家在特定时间点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规范化意图。当我审视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时,我实际上在考察的是那个时期的国家管理哲学和技术愿景。这本汇编的编辑工作无疑是巨大的,它涉及到对海量文本的校对、格式化和交叉引用。如果这个编辑过程存在疏漏,比如A标准的某条文引用了B标准,而汇编中收录的B标准版本恰好是旧的,那么整个体系就会出现逻辑断裂。因此,我非常关注其“一致性校验”的严谨程度。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可能会将它视作一个“基线”文档。在进行任何与2009年前后相关的项目审计或技术回溯时,这本书就是无可替代的原始证据。我不会把它当作一本可以随便涂画或做笔记的书籍,它应该被供奉在一个相对干净、干燥的环境中,以确保其物理状态能够长期保存其记载的信息的完整性。任何试图用它来替代最新标准的做法,都是对专业素养的漠视。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简直可以用来当镇纸了,分量十足,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官方文件”的味道。我不是那种喜欢啃条文的死脑筋,但我工作的领域恰好对标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个历史性的快照来看待。2009年,那是一个技术标准快速迭代的时期,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技术规范可能在那时才刚刚定稿或进行重大调整。翻开书页,我不会去看每一条细则,而是会随机抽取几个我熟悉的领域,比如ISO兼容性或者特定行业的安全规范,去比对一下,看看当年的规定与现在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这本书的价值,与其说在于指导我“现在该怎么做”,不如说在于让我“理解过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记录着中国工业化和标准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可能会特别留意那些关于计量单位和术语定义的修订说明,因为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一旦不统一,后续所有的技术文件都会陷入混乱。如果这本书在排版上能做一些人性化的处理,比如在页眉或页脚清晰标注出标准的编号和发布日期,那会大大提升我查阅时的体验,否则,在一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中迷失方向是分分钟的事情。

评分

这本号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的书籍,如果我真的手里拿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恐怕是它那份厚重和沉闷。想象一下,那可能是一本大开本、字体密集、装帧朴实的工具书,封面设计大概率是蓝灰或深红的底色,配上烫金或凸起的书名,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官方气息。我期待的不是什么引人入胜的叙事,而是对特定领域内所有现行国家标准的全面、系统、准确的收录。我的关注点会立刻聚焦在“2009年修订”这个时间节点上,这意味着里面的内容是基于那个特定年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背景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对于一个需要精确查阅标准条文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完整性,它应该是一个“一站式”的查询平台,免去我奔波于各个部委网站或分散的电子数据库之间查找不同标准原文的麻烦。我希望它有清晰的分类索引,能够快速定位到例如建筑材料、质量管理体系、或者信息技术接口等我需要的特定章节。如果目录编排混乱,或者索引缺失关键术语,那么这本书的实用性将大打折扣,无论其内容多么权威,都会变成一本徒有其表的“砖头”。我尤其在意翻译或解释部分的准确性,虽然是国标汇编,但清晰的注释和脚注对于理解某些技术术语的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工具,其好坏完全取决于其作为工具的效率和可靠性。

评分

我不是一个标准制定者,我是一个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对我来说,一本国标汇编的意义不在于“全”,而在于“准”和“易懂”。我希望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0)》能够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痛点。比如,很多国家标准写得非常学术化,充满晦涩的工程术语,即使引用了,实际操作起来也容易产生歧义。我期待这本书在某些关键点的表述上,能比原版标准略微清晰一些,或者至少在“实施细则”部分给出一个更贴近工厂实际情况的案例解读。当然,我知道汇编的职责是忠实再现原文,但如果能像教科书那样在旁批注一些应用层面的提示,那就太棒了。从外观上来看,如果这套书的纸张质量很差,印刷模糊,那么在车间油污、灰尘的环境中使用几次后,可能封面就会脱落,内页也会因为频繁翻阅而散架。对于这种需要高频使用的工具书,耐用性是必须考量的因素。我更希望它是一套分册装订,这样我只需要携带需要的特定分册到现场,而不是拖着一个沉重的总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