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0)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强 编
图书标签:
  • 高技术产业
  • 产业发展
  • 中国经济
  • 科技发展
  • 年鉴
  • 2010年
  • 产业政策
  • 科技统计
  • 经济数据
  • 产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33477
版次:4
商品编码:1058225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5
字数:9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进入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口向日渐显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由于外向度高、产业规模大而受到严重冲击O特别是年初,生产、销售、利润、出口等增速均连续创下历史新低。在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一揽子政策的驱动下,高技术产业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恢复生产, 2009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0 914. 7亿元,同比增长5.16%;增加值增长7.739毛;高技术产品出口全年累计实现3 769. 1亿美元,同比下降 9.3个百分点,但从11月开始止跌回升, 12月羊月同比增长40.7%; 2009年1-11月高技术产业完成销售51 426. 85亿元,实现利润2 432.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和6%;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5 242.8亿元,同比增长18.6%,约占2009年全国制造业总投资的9% 0 为帮助广大读者和高技术产业工作者准确、及时了解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我们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0》本书内容共分六大部分: (1)产业综合篇:介绍了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投资的发展情况;并对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航天产业飞可再生能源产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产业、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现代中药产业等的发展情况、特点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2)地区发展篇: 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飞计划羊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撰写了2009年当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飞特点和发展思路。 (3)海外发展篇:介绍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物联网行业、可再生能源产 业等产业和硅谷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欧洲各国的创新绩效、全球研发支出现状与科技投入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地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4)政策法规篇:收录了国务院和各部委2009年发布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划。 (5)大事记录篇:收集了2009年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航天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6)基础数据篇:为便于读者查找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基础数据,本书收录了国家统 计局关于《全国高技术产业动态监测信息快报》的主要经济指标。

内页插图

目录

产业综合篇
1 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3
2 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情况/12
3 2009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19
4 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综述/34
5 2009年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综述/45
6 200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综述/50
7 2009年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综述/59
8 200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综述/68
9 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78
10 200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86
11 2009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分析/95
12 2009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10
13 2009年中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19
14 2009年中国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29

地区发展篇
1 2009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比较/139
2 2009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48
3 2009年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54
4 2009年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59
5 2009年山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65
6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69
7 2009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76
8 2009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84
9 2009年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88
10 2009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92
11 2009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196
12 2009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02
13 2009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05
14 2009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12
15 2009年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20
16 2009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25
17 2009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32
18 2009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37
19 2009年湖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41
20 2009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44
21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50
22 2009年海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60
23 2009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65
24 2009年四川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70
25 2009年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75
26 2009年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84
27 2009年西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91
28 2009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295
29 2009年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00
30 2009年青海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06
31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11
32 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17
33 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21
34 2009年大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26
35 2009年青岛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32
36 2009年宁波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37
37 2009年厦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42
38 2009年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349

海外发展篇
1 2009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综述/357
2 2009年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综述/370
3 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380
4 2009年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综述/402
5 2009年世界各国或地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420
6 全球研发支出现状与科技投入发展趋势/444
7 欧洲各国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一欧洲创新记分牌2008/481
8 2009年硅谷发展报告/505

政策法规篇
1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521
2 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评价结果的公告(发展改革委2009年第15号公告)/524.
3 十六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名单、撤销和调整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发展改革委2009年第16号公告)/525
4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526
5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2743号)/528
6 关于对海尔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等5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授奖的决定(发改高技[2009]2806号)/530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09]3211号)/531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
化专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299号)/534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427号)/536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537号)/537
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1039号)/539
12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1163号)/541
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组
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2615号)/543
14 关于发布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版)的通知(发改产业[2009]1926号)/545
15 关于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2441号)/546
16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关于2009年1-6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3217号)/549
17 科技部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国科发高[2009]84号)/55l
18 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2009]269号)./552
19 关于发布第二批创新型企业名单的通知(国科发政[2009]402号)/556
20关于确定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通知(国科发政[2009]403号)/558
21 关于科技部与中国银行加强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通知(国科发财[2009]620号)/561
22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科发政[2009]648号)/563
23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1号)/566
24建立卫星通信网和设置使用地球站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7号)/569
25软件产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9号)/573
26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9]55号)/576
27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3号)/577
28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通用许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8号)/579
1综合类/585
2信息产业类/590
3新材料产业类/592
4生物、医药产业类/595
基础数据篇

精彩书摘

二是科技投人问题研究。针对内蒙古科技投入长期偏低的实际,我们多次与有关部门研究、讨论,完成了《增加内蒙古科技投入,增强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自治区科技投入的现状,系统阐述了加强科技投人的必要性,提出了有关措施、建议和目标。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后,引起自治区领导高度关注,连辑副主席作出批示,要求科技厅、财政厅等六部门提出意见,并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了下一步落实的具体措施。
三是开展了生物产业研究。生物产业是内蒙古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保持生物健康发展对于实现自治区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通过调研,形成了《内蒙古生物产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呼和浩特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请国家级专家编制了《呼和浩特生物基地规划》,现正在编制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实现自治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零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四是开展新能源产业研究。后危机时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新能源是重要领域,也是内蒙古最具优势的领域。2009年,结合国家实施自主创新关键领域专项,我们深入研究了自治区新能源建设问题。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进行了重点调研,形成了《内蒙古新能源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了打造包头风机先进制造基地、生物能源基地总体构想、重点工程和配套措施。
五是信息化问题研究。我们对内蒙古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经过深人调查研究,形成了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自治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了今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措施、目标。

前言/序言

  进入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由于外向度高、产业规模大而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年初,生产、销售、利润、出口等增速均连续创下历史新低。在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一揽子政策的驱动下,高技术产业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恢复生产,2009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0914.7 亿元,同比增长5.1 6%;增加值增长7.7 3%;高技术产品出口全年累计实现3769.1 亿美元,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但从11月开始止跌回升,12月单月同比增长40.7 %;2009年l-l1月高技术产业完成销售51426.8 5亿元,实现利润2432.8 l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和6%;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5242.8 亿元,同比增长18.6 %,约占2009年全国制造业总投资的9%。
  为帮助广大读者和高技术产业工作者准确、及时了解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我们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0)》。本书内容共分六大部分:
  (1)产业综合篇:介绍了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投资的发展情况;并对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航天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产业、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现代中药产业等的发展情况、特点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2)地区发展篇: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撰写了2009年当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思路。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2):迈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 本书聚焦于2011年至2012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脉络。 这两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技术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引擎,其发展动态备受瞩目。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核心高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本报告首先对2011-2012年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了细致描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持续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预期,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压力与机遇。 政策环境的演变: 重点分析了国家在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文件,特别是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早期部署。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阶段性评估,以及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项扶持计划的细化落地情况。 体制机制改革: 探讨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如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透明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调整,以及鼓励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进入高技术领域的引导措施。 第二部分:重点高技术领域深度透视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各个核心分支,力求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案例分析。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 2011-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起始阶段。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于3G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和4G(TD-LTE/LTE FDD)标准的试验与初步商用化进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如华为、中兴)所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挑战。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研究了云计算、大数据概念的初步落地,特别是政务云和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兴起。软件外包服务(ITO/BPO)的结构升级和向高附加值转型的努力被重点关注。 集成电路(IC)产业: 分析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的初步实施效果,晶圆制造(Foundry)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设计环节的快速成长。 二、生物技术与医药健康产业: 生物制药的突破: 报告详细记录了中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上的进展,特别是创新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临床试验数量和获批情况。 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 针对大型医用影像设备、体外诊断(IVD)等高附加值环节,分析了本土企业如何逐步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以及相关监管政策(如新版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的影响。 基因测序与精准医疗的萌芽: 探讨了以深圳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机构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对个体化医疗研究的重视程度提升。 三、新材料与先进制造: 战略性新材料: 重点分析了高性能有色金属、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薄膜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提升情况。报告对稀土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和高值化利用策略进行了专门研究。 高端数控机床: 鉴于其在制造业中的基础地位,本报告详细评估了“十二五”期间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分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成效。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培育: 这一时期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集中落地和产业化加速的阶段。报告深入分析了动力电池(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选择、产能扩张与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光伏产业的“双刃剑”: 详细梳理了2011-2012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产能过剩、出口依赖度过高以及国际反倾销调查对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调整压力。 风电设备的稳健发展: 分析了陆上风电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海上风电技术示范项目的启动情况。 第三部分:要素保障与创新生态 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和知识产权的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 评估了“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集聚效应。同时,关注了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科技金融体系的创新: 深入研究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特征,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VC/PE)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投资偏好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工具的试点情况也被纳入分析范围。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2011-2012年是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执行的关键期。报告评估了专利申请量的激增对质量提升的要求,以及企业在专利布局和海外维权方面的能力建设。 第四部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分析 本书对不同区域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差异化路径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大区域的侧重: 东部沿海地区(以上海、深圳、北京为代表)在研发密集型和金融服务型高技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方特色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基地)的培育情况。 产业园区的功能升级: 探讨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何从简单的土地提供者向创新服务平台的转型,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园区模式的有效性评估。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在2011-2012年间,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显著特征,指出了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际标准制定权以及产业盈利模式优化方面仍存在的长期性挑战,并对未来几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提出了审慎的展望。本书旨在为政府决策者、产业研究人员和投资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品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对国家整体创新脉搏的强烈感知,这是一种混合着自豪与审慎的复杂情绪。它详实地记录了过去一年中,从基础研究投入到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完整链条,展现了国家意志在推动产业升级上的坚定不移。那些关于重大科技专项的进展报道,清晰地勾勒出我们正在努力追赶甚至试图超越的国际前沿领域。然而,这种全面的记录也反过来凸显了“短板”的醒目程度。在某些被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关键技术指标上,年鉴中呈现的数据差距,虽然被专业术语包裹,但其背后的严峻性仍然令人深思。阅读者在为取得的成就喝彩的同时,也必须直面那些尚未突破的瓶颈。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光明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诚实的、以数据为基石的“体检报告”,清晰地指出了未来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攻坚的方向。它不是一本让人盲目乐观的宣传册,而是一份要求所有相关从业者保持清醒头脑、继续艰苦奋斗的动员令。

评分

对于一个刚入行,希望快速了解行业生态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站在一座信息富矿的入口,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信息的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微缩的产业集群报告。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梳理出哪些是“风口”上的热门赛道,哪些是“冷板凳”上的基础技术积累。书中大量的表格和定义,为构建我的行业知识图谱提供了坚实的骨架,例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官方界定,这是制定商业计划书的基础。但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借助外部的搜索引擎来理解某些特定术语的行业俚语含义,或者去查找那些被简略引用的、关于某个示范区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这说明,虽然年鉴提供了“是什么”的权威答案,但在“为什么”和“如何利用”方面,它更侧重于知识的沉淀而非知识的应用转化。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一个“新手导读”或“热点聚焦”的导览部分,用更具叙事性的语言,将这些冰冷的数据点串联成激动人心的产业故事线,帮助我们这些“新兵”更快地找到切入点和行动指南。

评分

从图书馆管理和信息检索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纂质量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无疑是信息管理领域的典范。其内部的索引系统设计得相当精妙,通过多层级的分类方法,使得检索特定省份的某个特定高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长率,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定位到准确页码。这种对内部逻辑结构的严格控制,保证了文献的长期可用性和检索的便捷性,这对于需要进行历史数据比对的研究机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资产。不过,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不得不提到其电子化和可交互性的挑战。虽然纸质版具有无可替代的实体感,但在进行跨年度的横向对比分析时,将不同年份的厚重实体书搬上桌面对照,效率显然不如一个可检索、可导出、支持高级筛选的数据库接口。如果能配合一个结构化的电子版检索系统,允许用户通过关键词、时间轴、地域标签进行多维度查询,并将结果直接导出为标准数据格式(如CSV或Excel),那么它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贡献价值将不再局限于“参考书”的范畴,而是会升级为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箱”。

评分

我尝试从宏观经济分析师的角度来审视这本厚重的资料汇编。首先必须承认,其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是令人敬佩的,它构建了一个极度细致的观察中国高技术领域“体温”的精密仪器。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产业政策转向与资本流向的研究者,我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链条。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细分数据中,虽然清晰地列出了各地上马项目的投资额和产能预期,但对于这些投资决策背后的地方政府补贴导向变化,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如高端芯片或特定材料)的进口依赖度变化,信息呈现得相对平铺直叙,缺乏更深层次的交叉验证或趋势预警。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创新效率”的指标——不仅仅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这些投入转化为有效知识产权或市场占有率的转化率曲线。如果能在某个专题分析中,引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鸿沟”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对特定供应链的潜在影响进行压力测试,那么这份年鉴的战略参考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当前的内容更像是对已发生事实的权威记录,而非对未来风险与机遇的先发制人预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那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权威感,仿佛光是触摸它,就能感受到中国高技术产业过去一年积蓄的力量。封面上的字体选择,那种略带庄重的衬线体,用烫金工艺处理,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这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锐利,图表数据的排版布局井然有序,即便是面对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和复杂的产业链图谱,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年鉴,更像是一件工艺品。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不同章节之间的分隔页设计也颇具巧思,颜色和纹理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阅读路径,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逻辑脉络。尤其赞赏的是,在许多关键数据点旁边,都附带有精美的彩色插图和高质量的照片,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枯燥数据背后的故事感和现场感,使得那些宏大的产业叙事变得触手可及。整体来看,这份用心的设计,无疑是对一年来辛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最好致敬,也为未来几年的同类出版物树立了一个极高的审美标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