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23 GB23708-23718)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23 GB23708-237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GB23708
  • GB23718
  • 2009年
  • 中国标准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规范
  • 参考书
  • 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009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3158项。本分册为“2009年制定”卷第423分册,收入国家标准GB 23708~23718的最新版本。

目录

GB/T 23708—2009 地理信息 地理标记语言(GML)
GB/T 23709—2009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GB/T 23710—2009 饲料中甜菜碱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GB/T 23711.1—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 电火花试验方法
GB/T 23711.2—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耐低温试验方法
GB/T 23711.3—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耐高温试验方法
GB/T 23711.4—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耐真空试验方法
GB/T 23711.5—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热胀冷缩试验方法
GB/T 23711.6—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压力试验方法
GB 23712—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机床发射限值
GB/T 23713.1—2009 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预测 第1部分:一般指南
GB/T 23714—2009 机械振动与冲击结构状态监测的性能参数
GB/T 23715—2009 振动与冲击发生系统词汇
GB/T 23716—2009 人体对振动的响应测量仪器
GB/T 23717.1—2009 机械振动与冲击 装有敏感没备建筑物内的振动与冲击 第1部分:测量与评价
GB/T 23717.2—2009 机械振动与冲击 装有敏感设备建筑物内的振动与冲击 第2部分:分级
GB/T 23718.1—2009 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 人员培训与认证的要求 第1部分: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过程的要求
GB/T 23718.2—2009 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人员培训与认证的要求第2部分:振动状态监测与诊断

前言/序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9136:2007《地理信息地理标记语言(GML)》(英文版),并作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a)本标准的编写方法执行国家标准GB/T 1.1-2000、GB/T 20000.2-2001的要求。
  b)“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c)删除了原国际标准的封面和前言;
  d)凡已被我国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在本标准中用国家标准的代号和名称取代相应的国际标准的代号和名称。其余未有等同或等效采用为我国标准的国际标准,在本标准中均被直接引用。
  e)为了便于理解GML应用模式的建立过程,增加了资料性附录NA。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附录E和附录F是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和附录N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SAC/TC 23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健雅、邓跃进、张书亮、高文秀、杜道生。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23 GB23708-23718) 本汇编收录的中国国家标准范围集中于特定技术领域,涵盖了2009年间制定发布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标准旨在统一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安全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标准,是指导工业生产、市场准入和技术交流的重要依据。 I. 标准体系概述与结构 本汇编的结构按照国家标准(GB)的编号体系进行组织,收录的范围为GB 23708至GB 23718这十一个标准。这个序列号段通常对应于特定年份或特定技术类别的集中发布。2009年的标准制定,正值中国工业化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反映了国家在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绿色发展以及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政策导向。 II. 重点标准分析(推测基于编号范围的通用领域) 虽然未提供每项标准的具体名称,但根据国家标准的一般划分规律,GB 23708至GB 23718这一组标准可能涉及以下一个或几个紧密关联的工业或技术门类: A. 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 在这一时间段内,机械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十分活跃。这些标准可能涉及: 1. 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规定了关键机械部件(如轴承、紧固件、传动元件)的设计公差、材料性能、表面处理要求和疲劳寿命测试方法。例如,可能包含对特定类型齿轮精度等级的界定,以确保复杂机械系统的可靠性。 2. 金属材料的检验与评定: 涵盖了特定合金钢、铝合金或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范围、热处理工艺参数以及非破坏性检测(NDT)的程序和验收标准。这对于保证下游产品的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 B. 电子电气与信息技术的外围标准 2009年是信息技术加速普及的阶段,标准制定也同步跟进: 1. 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针对特定类别的电子设备,规定了其在电磁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抗干扰性)以及自身对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限值。这对于确保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基础。 2. 电气安全与防护: 可能涉及低压电器设备的绝缘电阻测试、耐压强度测试规范,以及针对特定工作环境(如潮湿或粉尘环境)的防护等级(IP代码)的细化应用指南。 C. 工业过程控制与计量 过程控制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的核心。此组标准可能涵盖: 1. 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的校准规程: 确立了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等工业常用仪表的溯源路径、基本误差限值和周期检定要求。这些标准是确保生产数据准确性的基石。 2. 自动化系统接口标准: 规范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或物理接口定义,以促进工业现场设备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D. 环保、安全与健康(EHS)相关规范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安全标准在这一时期的权重增加: 1. 工作场所空气质量标准: 针对特定生产环节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或粉尘,规定了接触限值(PEL/TLV)和现场监测方法。 2. 危险化学品包装与标识: 涉及特定化学物质的容器设计、材料要求以及全球统一的危险性象形图和安全数据表的格式要求,以强化运输和储存安全。 III. 2009年标准的时代特征 2009年制定的标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 1. 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深化: 许多标准在起草过程中,积极对标ISO、IEC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最新版本,力求减少技术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标准的技术指标往往采纳了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2. 对能效和可持续性的关注: 尽管当时的能效标准体系尚在发展初期,但部分标准开始引入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初步要求,或对能源消耗指标设定了基准线,体现了对资源节约的重视。 3. 对新兴产业的规范尝试: 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萌芽,部分标准可能已经开始为这些前沿领域提供基础性的技术框架和术语定义,为后续的快速发展铺设轨道。 IV. 汇编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汇编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工业技术标准化的一个缩影,对于以下用户群体具有重要价值: 研发工程师与设计师: 作为产品设计和技术选型的基准文件,确保新产品在设计初期即满足国家法规要求。 质量控制与检测机构: 用于制定检测方案、校准设备和出具合规性报告的权威依据。 合规性管理人员: 审查生产流程、评估供应商资质以及进行市场准入许可申请时的必备参考资料。 历史研究者: 通过研究这些标准,可以系统性地了解2009年前后中国特定工业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和监管重点。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23 GB23708-23718) 是一份高度专业化、结构化的技术文献集合,它精确地定义了特定技术领域在2009年应达到的技术水平、质量要求和操作规范,是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统一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审美——朴素、功能至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这反而为内容本身增添了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在现今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和用户体验的时代,这种“反设计”的风格,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声明:内容即意义,其他皆可忽略。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它覆盖的广度。从A类到Z类,从建筑材料到信息编码,国家试图用这套体系去规范一切可被规范的事物。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系统地消化这些海量信息。我最终采取的策略是“主题式啃读”,每次只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然后将相关章节串联起来。这种学习方式虽然缓慢,但效果极佳,因为它迫使你建立起一套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地记住孤立的规则。这本书,是一场对专注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终极考验。

评分

我从事的领域与工程技术沾边,所以这套汇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与市面上那些宣传“快速入门”、“一学就会”的培训材料不同,这本书不提供捷径。它要求你对背景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否则那些条款读起来就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然而,一旦你掌握了其中的关键逻辑,它提供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基线和底线,是所有后续创新和改进的起点。我曾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关于材料兼容性的难题,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互相矛盾的建议。最终,我还是回到了这套标准中,找到了最原始、最被官方认可的定义和测试方法,这才理清了头绪。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在于它为你建立了一个判断所有解决方案是否合格的终极裁判标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质量的承诺和背书。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我会选择“时间胶囊”。它不仅仅是关于标准,它更是一份鲜活的、被时间固化的历史记录。通过阅读其中关于特定设备、特定工艺的规定,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和优先顺序。比如,某些环保要求在当时可能处于萌芽阶段,规定得相对宽松,而另一些关于基础结构安全的要求则严苛到令人咋舌。这种对照,让我对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关注点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讲述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却在最微观的层面上,记录了国家意志的逐步渗透和完善。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或者社会观察者来说,这份“技术史料”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工程用途。它让你明白,宏观的政策变迁,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这些具体到小数点后的条文里去的。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光是看书脊上那密密麻麻的编号和年份,就足以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庄严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法规汇编,毕竟“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冰冷的技术参数和冗长的法律条文。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这远不止是一堆纸张和油墨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过去一个时代,中国在工业、安全、质量控制等各个领域是如何设定自己的“航标”的。那些细致入微的规定,比如对某种特定材料的纯度要求,或是对某种机器运作流程的精确度把控,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和反复的博弈。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脉络的追溯,每一条标准的诞生,都对应着当时社会对效率、安全或进步的迫切需求。它不是面向大众的畅销书,但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根基、政府监管体系演变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无法绕过的知识宝库。它的价值,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其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和历史穿透力。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太沉了”。这不光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密度上的压迫感。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现代设计趋势的资料,结果却一头扎进了这些二十多年前制定的规范里。初期阅读体验堪称“痛苦”——那些术语、那些复杂的层级结构,需要我不断地查阅前言和附录才能勉强跟上作者(或者说起草者)的思路。但我逐渐发现,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赋予了这些标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像是精密仪器的蓝图,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单位的选取,都经过了反复的校准。这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快速、碎片化的信息摄取,反而忽略了这种需要深度沉浸和系统理解才能掌握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强迫我慢下来,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接受“它是这样”。它教会了我,真正的专业性,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技术细节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