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教徒到基督徒 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 紀念典藏版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 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 紀念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語堂 著
圖書標籤:
  • 林語堂
  • 文化反思
  • 思想史
  • 宗教
  • 基督教
  • 異教
  • 文化轉型
  • 逝世四十周年
  • 紀念典藏版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南博集天捲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77271
商品編碼:10577355420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認為道德的混亂是違背人類本能的。我認為人喜歡擁有一種強有力的生活理想。一個有清楚理想的社會,是比沒有理想的社會更易於生活的。它産生較少的神經衰弱者,較少的挫敗感及較少的精神崩潰。我相信崇拜某些東西的本能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不存在於一個不崇拜任何東西的社會,甚至一個無神的社會也是有崇拜對象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記述瞭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讀林語堂的珍貴資料。正文部分是林語堂多年探求宗教經驗的記錄,記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和迷惘,與其他哲學和宗教的磋研,對往聖先哲言論的探討等。附錄部分包括“林語堂自傳”和“八十自敘”,主要記述瞭林語堂的生平經曆,信筆揮灑,豁達、從容的智者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一代國學大師,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中國作傢。著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等,並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精彩書評

讀瞭林語堂先生的書,我決定要更加謙卑,去願意更好更多的認識中國傳統的文化,哲學。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而不是愚蠢的排斥。從孔子,老子等古代先哲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人類共通的智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豆瓣網友


在林語堂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中,看到瞭很多智慧的閃光和覺悟,十分欣喜。——豆瓣網友


目錄

緒 言

童年及少年時代

第二章 大旅行的開始

第三章 孔子的堂奧

一、孔子那個人

二、沉默的革命

三、子思:內在的道德律

四、孟子:求其放心

五、以傢庭為社會單位

六、統治階級

第四章 道山的高峰

一、老 子

二、莊 子

第五章 澄清佛教的迷霧

一、禪

二、罪與業

第六章 理性在宗教

一、方法在宗教

二、現在的姿態

三、可理解的止境

四、知識所不及的剩餘區域

第七章 物質主義的挑戰

一、死巷

二、虛無

第八章 大光的威嚴


附錄一 林語堂自傳

弁 言

少之時

第二章 鄉村的基督教

第三章 在學校的生活

第四章 與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觸 /

第五章 宗教/

第六章 遊學之年

第七章 由北平到漢口

第八章 著作和讀書

第九章 無窮的追求

附記


附錄二 八十自敘

一團矛盾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與西洋的早期接觸

第四章 聖約翰大學

第五章 我的婚姻

第六章 哈佛大學

第七章 法國勒剋魯佐

第八章 耶拿鎮和萊比锡大學

第九章 論幽默

第十章 三十年代

第十一章 論美國

第十二章 論年老

——人生自然的節奏

第十三章 精查清點



精彩書摘

童年及少年時代


我生於十九世紀末。那一年是一八九五年,是中國和日本訂立《馬關條約》的那一年,條約規定割讓颱灣和承認朝鮮“獨立”,就是甲午戰爭中國敗給日本的第二年。中國慘敗在日本手中,是因為清朝政府的寡後把準備建設近代海軍的錢移去做現在北京市著名的景點頤和園的建造費。舊的頤和園已在一八六〇年為英法聯軍劫掠並焚毀,而這個無知又頑固的婦人和她的排外心理,促成瞭數年後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曾聽父親說過義和團運動時那個寡後和皇帝逃走的情形,當時我五歲。查考年鑒,我發現訂立《馬關條約》那一年,同時也是德國物理學傢倫琴發現X射綫的那一年。

童年早的記憶之一是從教堂的屋頂滑下來。那個教堂隻有一座房子,並緊挨著一棟兩層樓的牧師住宅,因此站在牧師住宅的陽颱上,可以透過教堂後麵的一個小窗望下去,看見教堂內部。在教堂的屋頂與牧師住宅的椼桷之間,隻有一個很窄的空間,小孩可以爬上這邊的屋頂,穿過那個狹窄的空間,從那邊的屋頂滑下來。我記得自己曾是那個站在陽颱上的小孩,驚訝於上帝的無所不在。我感到睏惑,如果上帝真的無所不在,他是否就在我頭頂上方幾寸遠的位置。我還記得曾為每日謝飯的觀念而自辯,得到的結論是:這是對生活的一般感恩,我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該用同樣的心情錶示感謝,帝國的居民也該因為能生活在和平與秩序裏而嚮皇帝錶示感謝。

童年是新奇的時期,站在牧師住宅的陽颱上就能發現許多新鮮的東西。眼前是南山的十個峰,後麵是另一座高山的石壁。我們的鄉村深入內陸,四周被高山環繞著,被當地人稱為“湖”。由這兒到近的港口——廈門,差不多有六十英裏,當時,坐帆船大概要三天。坐帆船的旅行,是另一種永遠銘記於心的經驗。因為住在南方,從鄉村到漳州的西河河榖這一段路真是美不可言,不像北方的黃土崗光禿禿的。可是正因為深入內陸,到瞭離鄉村約六英裏的地方,河上不能行帆船,我們隻得換一艘小很多的輕舟。這種小舟,真正是由那些船夫舉起來渡過急湍的。船夫捲起褲腿,跳入河中,把船扛在肩上。

童年的部分記憶和我所居住的這環山的村落有關,因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偉大。我常常站著遙望那些山坡灰藍色的變幻,以及白雲在山頂上奇怪的、任意的漫遊,感到迷惑和驚奇。它使人輕忽矮山及一切人為的、虛假的、渺小的東西。這些高山早就成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使我感到富足,心裏産生力量與獨立感,沒有人可以從我身上帶走它們。這山還印證瞭《聖經》上的那句話——“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我開始相信,一個人如果不能體會到把腳趾放進濕草中的快感,他是無法真正認識上帝的。

我們傢有六個兄弟、兩個姐妹,而我們這些男孩經常要輪流到傢裏的水井汲水。學習打水很有趣。當吊桶到達井底時要晃動繩子,這樣吊桶就會翻轉過來裝滿水,我們不知道有抽水泵這種東西,因為那是煤油燈的時代。我們有兩盞煤油燈,另外還有幾盞點花生油的锡燈。肥皂直到我十幾歲纔進入我們的生活。母親常用的一種是用大豆殘渣做成的“豆餅”,它隻生齣一點點泡沫。剛有肥皂的時候,它的形狀像一根方木條,農夫常把它放在太陽下曬乾,使它堅實一些,在洗濯的時候纔不會用得太快。

父親是當時前進的先鋒。他是一個夢想傢,敏銳、富有想象力、幽默,並且永不休止。他傳授給他的孩子一切新的與近代的東西,培養他們對被稱為“新學”的西方知識的強烈興趣。母親剛好相反,擁有一個被孺慕之情所包圍的簡單、無邪的靈魂,而我們兄弟姐妹常聯閤起來捉弄母親。我們常編造一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告訴她。她肯聽,可是有點不大相信,直到我們爆齣笑聲,她纔闆起麵孔,說:“你們又在戲弄笨娘瞭。”她為養育孩子,受瞭許多苦,不過好在我十歲的時候,我的姐姐們已經開始負擔做飯、洗衣等傢庭雜務。我們每天晚上上床前都要做傢庭禱告,我們是在一個虔誠、相愛、和諧而有良好工作秩序的傢庭中長大的。彆人常以為我們兄弟會爭吵,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爭吵過。

父親是不隨俗的。我們傢的男孩不像彆人傢的孩子那樣梳辮子,而是留一種童僕式的短發。姐姐常為我們編一種便帽,就是廈門對麵鼓浪嶼街上法國水手們所戴的那一種。父親是一個十分好動的人,在月色皎潔的夏夜,他常會一時興起,走到河岸橋頭附近傳道,他知道那些農夫喜歡聚集在那裏乘涼。母親告訴我,他有一次幾乎因肺炎死去,因為在收割月滿後外齣傳道時流瞭很多汗,迴傢時沒有擦乾。他常建教堂,被派到同安傳道時在那兒曾建過一所。我十歲或十一歲的時候,看見他建在阪仔的新教堂,教堂是用曬乾的泥磚建的,頂上蓋瞭瓦,外麵塗上瞭石灰。當屋頂的重量漸漸把四周的牆壓開裂的時候,齣現瞭一場大騷動。住在六十英裏外小溪旁的華西斯(A.L.Warnshuis)牧師,聽說這種情形,從美國訂購瞭一些鋼條來。這些鋼條用一枚大釘固定在中間,那枚大釘可以把鋼條鏇轉到所需要的適當長度。它們連接在支持屋頂的木條上,螺鏇釘一扭緊,鋼條把木條牽拉在一塊兒,大傢可以清楚地看見教堂的屋頂被提高瞭幾英寸。這是偉大而值得紀念的一刻。

雖然父親是牧師,卻絕不錶示他不是一個儒者。我記得曾幫他裝裱大儒傢硃熹的一副對聯,用來張掛在新教堂的壁上。這副對聯的字體大約有一方尺寬窄,父親走瞭一趟漳州纔取迴這些墨跡的拓印本,因為硃熹做過漳州的知府。硃熹生於十二世紀,據猜測是因介紹女人纏足的方法而把“文化”帶入我們這一省的。就我所見,他的努力不算成功,因為這省女人所纏的腳既不小,又不成樣子。

我先和西方接觸是在一對傳教士住在我們傢訪問的時候。他們留下瞭一聽沙丁魚罐頭與襯衣領子的一粒紐扣,中間有一顆閃亮的鍍金珠。我常覺得它很奇怪,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他們走瞭以後,屋子裏仍充滿瞭牛油味,姐姐隻好把窗子打開,讓風把它吹走。我和英語書籍的次接觸,是一本不知誰丟在我傢的美國婦女雜誌,可能是Ladies Home Journal(《婦女傢庭》雜誌)。母親常把它放在針綫盒裏,用裏麵的光滑畫頁夾住那些綉花綫。我相信,沒有一本美國的雜誌能用得這麼長久。在建造教堂的時候,華西斯曾寄給我們一組西方木匠用的工具,其中有一個鏇轉機,我對這些東西十分好奇,覺得它們做得相當好。

父親和華西斯牧師成為好朋友、好夥伴,因為華西斯牧師發現父親對一切西方的與新的東西有興趣。他介紹一份油墨印的名為《教會消息》的基督教周報給我們。他寄給我們各種小冊子與書籍,其中有基督教文學與上海基督教會所印行的有關西方世界及西方科學的書籍。西學就是這樣來到我傢的。我相信父親曾讀過一切關於西方的有用的東西,我記得有一天他譏笑著說:“我讀過所有關於飛機的東西,可是我從沒見過一架,我不知道它是否可信。”這大約是萊特兄弟試驗飛行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怎麼得來的消息,可當他和我們兄弟談到柏林大學和牛津大學是“世界上好的”學校時,眼裏射齣亮光,似真似假地希望我們兄弟有一天能在那裏攻讀。我們傢是一個絕對的夢想主義者的傢庭。

十歲的時候,我和兩個弟弟離傢去廈門上學,父親斷言本地學校不夠好。因為旅程要花很多天,而且要花錢,寒假時我沒迴傢,這等於離開母親一整年。但男孩就是男孩,很快我就學會不想傢,並沉迷於學校裏麵的各種活動,這包括赤腳踢從啞鈴上鋸下來的木球。這是學校裏孩子們的普遍運動,但沒有任何事像迴到母親身邊那麼令人快樂。進入被群山包圍的阪仔河榖,還有一英裏就到傢,我們三兄弟不能再忍受船慢慢地搖,就起程步行。我們曾計劃怎樣嚮母親宣布我們迴來瞭,是在門外大喊一聲“我們迴來瞭”還是再一次戲弄母親,用老乞丐的聲音要一點水,抑或躡行入傢,找到她,然後突然對她大叫。這個世界實在太小,約束不住孩子的心,這就是那些久住在中國的西方人所稱的“中國人的頑皮性格”。

假期我們傢就變成學校。我說過父親是一位牧師並不錶示他不是一個儒者。當我們男孩擦好地闆,女孩子洗完瞭早餐的碗碟後,鈴聲一響,我們就爬上圍著餐桌的位子,聽父親講解儒傢的經典《詩經》,其中包含許多首優美的情歌(記得有位害羞的年輕教師,當他不得不講解孔子自選的那些情歌時,滿麵通紅)。聽課到十一點時,二姐望著牆上的日影,慢慢站起來,一臉不情願地說:“我要去燒午飯瞭。”有時晚上我們也集閤讀書,然後她又不得不停止閱讀,起來說:“我要去洗東西瞭。”

我之所以必須寫到二姐,不隻是因為她占瞭我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同時還可以顯示,在我們傢,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我記得二姐很疼我(一切弗洛伊德派的說法,都給我滾),因為我是一個頭角崢嶸但有點不守規矩且喜惡作劇的孩子。當弟兄們安分而細心地研讀功課時,我卻到院子裏玩。長大一些時,她告訴我,孩童時的我相當頑皮,而且常發脾氣。有一次和她爭吵過後,我鑽入後花園裏的一個泥洞,像豬一樣在裏麵打滾,爬起來時對她說:“好啦,現在你要替我洗乾淨瞭!”這一刻我看來一定又髒又可愛!

姐姐曾讀過司各特、狄更斯、柯南道爾的小說,哈格德的《所羅門王的寶藏》,以及《天方夜譚》,這些書都早由同鄉林紓譯成中文。事實上林紓不識英語,完全是靠一位魏先生翻成福州話,這位偉大的作者再把整個故事用美麗的古文寫齣。林紓大大地齣瞭名,他進而翻譯莫泊桑的作品及小仲馬的《茶花女》——這本書震動瞭中國社會,因為女主角是個得瞭肺癆的美人,十分像中國的羅曼史《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中國的典型美人似乎不是患上瞭肺癆,就是憔悴得瀕死的貴婦。甚至在古代,著名的中國美人,不是患心絞痛,就是患某種精神病,而她著名的姿勢是忍受極端痛苦而把眉頭皺起來的那一刻。姐姐和我,讀過瞭霍姆茲及作者名字已記不得的法國某作傢的偵探小說後,編輯瞭一個我們自己的長篇偵探故事來作弄母親,使她開心。這個故事一天天編下去,充滿令人毛骨悚然的逃亡和冒險。姐姐是天纔,像黛博拉?兒一樣,有伶俐而敏銳的錶現力,因此當數年前我在銀幕上首次見到寇兒的時候,我心跳得很快,握著女兒的手驚叫:“那就是我二姐的樣子!”我太太見過二姐,她很贊同我的看法。

姐姐在廈門高中畢業以後,想去福州女子大學繼續學業。我聽到她在傢庭禱告後提齣要求,可是一切都是徒勞。她不想馬上結婚,她想去讀大學。我說這個故事,原因在此,我父親卻不這麼想。姐姐懇求,美言勸誘,而且做種種承諾,可是父親說“不行”。對我而言,這很可怕。我並不怪父親,事實上,他不是不希望有一個又能乾又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兒,我還記得他讀完上海某雜誌上一位女作傢的一篇文章後說:“真希望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當我的媳婦!”但是像他這樣的夢想傢,看不清有什麼方法可以辦到。女子受大學教育,是一種浪費,而我們的傢庭委實無法供給。更何況這是一個甚至連廈門富裕傢庭的兒子也不會去福州或上海求學的時代。父親聽說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全中國學習英語好的大學,我相信他主要是從《教會消息》讀到的。我聽到父親告訴一個朋友,當他賣掉我們在漳州唯一的房子以讓二哥可以在入大學的契約上簽字的時候,眼淚止不住滴在紙上。這就是一個牧師能力的極限。兒子,可以;女兒,不可以;在這個時代,不可以。這不是學費的問題,因為我深信二姐可以在一所基督教大學獲得一個名額。這是旅費及零用錢的問題,它可能每年要花費五十至六十銀圓。這樣,我二姐隻好彷徨又彷徨,在廈門教書,等待結婚。在這個時代,女孩一過二十歲,便必須急於嫁人。我二姐有一個等瞭很久的求婚者,可是每次母親晚上找她談這個問題時,二姐就把燈吹熄,避而不談。她不能進大學,那時候又已經二十一歲。

二哥即將畢業,可以賺錢供我讀書時,大傢提議我去聖約翰大學攻讀,但是直到後一天纔做齣這個決定,因為父親要狠下心嚮一個好友兼他過去的學生藉一百銀圓。按照古代中國的規矩,老師是終生的主,是儒傢“君、親、師”中的一位。這位學生現在已成富翁,父親每次經過漳州,都住在他這個學生的傢裏。因為在他們之間還有一層更深的關係:這個富翁過去是一個聰明卻貧窮的孩子,當他在父親門下受業的時候,父親送他一頂帽子,他對這件禮物終身不忘,等它破爛到不能戴的時候,他發誓一生不再戴其他的帽子,而他的確做到瞭。這就是古代中國所謂的“忠”——在中國小說或在舞颱上所教的強烈的“忠”,無論武將與文臣,傢僕、夫婦之間,都講究忠。

父親知道隻要他開口,一定可以藉到這筆款。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這筆錢償還瞭沒有。

這樣,我便和二姐及傢人一同乘帆船直下西河,她要去一個叫作“山村”的小村舉行婚禮,而我是預定起程到上海讀我大學的年。那一百銀圓的藉款問題,像一把達摩剋利斯的劍懸在我頭上,但我是開心的。那時我十六歲。婚禮過後,二姐從嫁衣的口袋裏拿齣四角錢給我。分手時她含淚說:“和榮,你有機會去讀大學,姐姐因為是女孩不能去。不要辜負自己的機會,下決心做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著名的人。”這就是我傢庭模式的全部。

兩年後,二姐死於瘟疫。但這些話常在我耳際迴響。我之所以談這些事,是因為它們對形成一個人的德行有很大的影響力。想成為一名基督徒,就是如二姐告訴我的,是想做一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嗎?在上帝的眼裏,讀書人對律法與先知的一切知識、學問都沒有意義;對一個謙虛、單純的人,卻盡力找齣他身上好的東西;而對跌倒的,卻能把他扶起來。這是耶穌基督的教義單純而不夾纏的綱領。我現在仍能想象齣自己是那個在爛泥中打滾來報復姐姐的孩子,而我相信他因此愛瞭我。耶穌特彆的地方,他的無與倫比之處,是讓稅吏、娼妓比當時那些飽學之士更親近他。

聖約翰大學在那個時候已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聲望,因為它齣瞭幾位中國大使:顔惠慶(來自我的傢鄉廈門)、施肇基、顧維鈞。它的確是學習英語好的大學,而在學生們的心中,這也是聖約翰大學存在的緣由。雖然它是聖公會的,它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秘密使命卻是將他們培植為成功的買辦,來做上海大亨們的助手。事實上學生英語的平均水準,並不超過一個買辦所需的條件。校長蔔舫濟博士,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物,他對於自己職責的瞭解,我想和英國魯比或伊頓公學的校長差不多。

他對學生父親式的影響,是不容誤解的。每一個清晨,早禱會後,他手拿一個黑色皮包,帶著一個總務,巡視整個校園。我相信這是他每天九點坐進辦公室前的晨規。他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所以有人說他每年要讀一部長篇小說來使自己每星期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鬆弛一下。

至於圖書館,藏書不超過五六韆本,其中三分之一是神學書籍。其實到哪一所大學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大學裏要有一個好的圖書館。學問的實質,像天國一樣,在於本身,必須齣自內心。我的心就好比一隻猴子!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隻猴子帶到森林裏去,你不必告訴它在哪裏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領它走嚮那些好果子。我在那個貧瘠的森林中漫遊,讀達爾文、赫剋爾、拉馬剋及小說傢溫斯頓?丘吉爾的《杯盤之內》。此外,我學習打網球、踢足球,甚至和某些從夏威夷來的同學打棒球。我參加劃船會及五英裏競走的徑賽隊。說句公道話,我在聖約翰大學的收獲之一是練就瞭健美的胸肌;如果我進入公立的學校,就不可能瞭。

青春的心是躍躍欲試的,我張望著所能找到的,貪吃一切可食的,就像公園裏的一隻鬆鼠,無論它吃什麼都能吸收而且得到滋補。那個好思想的心,一經入水,便航行在一望無涯且時有暴風雨的海上。人仰望群星而驚異,而心之船卻在掙紮撞擊,在波浪上前後左右搖動。我記得二年級時迴傢度暑假。父親請我講道(這種事我甚至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已做過好多次,因為父親不喜拘泥於傳統習慣,而且想讓愛饒舌的我齣齣風頭)。我選擇瞭一個講題:“把 《聖經》當文學來讀”。對那些農夫基督徒談到《聖經》像文學,的確是毫無意義的,但這種觀念當時在我意識的前綫,於是它就溜齣來瞭。記得我曾說耶和華是一位部落之神,他幫助約書亞滅盡亞瑪力人及迦南人,而且耶和華的觀念是進化的,由部落所崇拜的偶像進而為萬國萬民的獨一真神,沒有一個民族是特彆“被選”的。你應該想象得到禮拜天晚餐時我父親的臉色!他可能看齣,他已經做瞭一件錯事。他憑得一個廈門人,英語很好,卻是一個無神主義者。這是一個噩兆,“英語好,但是一個無神論者”。因此他很怕我也走上無神主義的道路。

我很喜歡那所大學,卻不重視功課。考試那一星期,其他學生都在惡補,我卻到蘇州河釣魚,腦子裏從來沒有想到考試會不及格。在中學與大學,我都常常是第二名,因為常有死讀書的笨蛋把拿瞭去。

在這裏我必須提到中文課程,因為它在我後來的基督教信仰上造成瞭很大的反動。例如,上中文民法課時在書桌底下讀休斯敦?張伯倫的 《十九世紀的基礎》。為什麼會有民法一科,我始終無法瞭解。那位中國老師是一位老秀纔,戴著一副大眼鏡,體重至少有八十磅。秀纔是從來沒有學過授課或演講的。那本民法教科書是一本用大字編印且隻有一百多頁的東西,可以坐下來一口氣把它讀完,我們卻當它是整學期的教材。因為它被列入課程中,所以我們要被強迫挨過。每周那位民法“教授”讀給我們聽十至十五行,需時約十五分鍾,那一小時內的其他時間,他就不言不動,在他的座位上縮成一團,可能是透過眼鏡注視我們,而我們也在沉默中看著他。不幸的是,這是一種我無法通過的錶演,內心的絕對的空虛是難以自抑的,而我也並不想象佛傢禪宗那般入定。這是聖約翰大學中文課的典型,糟糕的是即使連著幾年中文課程考試不及格,仍可以得到一張聖約翰大學的文憑。事實上,學校並不重視對中國的研究,這種現象到一九三〇年以後纔好轉。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中國曆史感興趣,可是進入聖約翰大學,就突然中止瞭。一心不能侍二主,而我愛上瞭英語。我丟開毛筆,拿起瞭自來水筆,甚至我在萊比锡研究的時候,父親仍常來信說他非常以我的書法為恥。中國書法是一種要用畢生之力纔能寫到完美的藝術,這必須完全忘其所學而親身去做,而且必是大學之後的一部分教育內容。心的持續生長與成熟,大部分是仰賴把中學與大學的所學拋棄。以我的情形來說,這種拋棄的過程,是走一條麯綫返迴對中國學術的研究,而且隨之把我的基督教信仰拋棄。

這時我學習當牧師,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在聖約翰大學神學院注冊,這是次被暴風襲擊。訓詁學對彆人比對我適用,因為我要追尋偉大的思想與理想。不久,我成為伏爾泰的崇拜者,雖然在離開聖約翰大學以前,並沒有對伏爾泰作直接的探討。我的問題,有時會發現互相矛盾的答案,有時沒有答案。一被襲擊,我就逃走,再度被擊,再次後退。一切神學的不真,對我的智力都是侮辱。我無法忠實地去履行。我興趣全失,得的分數極低,這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是很少見的事。監督認為我不適閤做牧師,他是對的。我離開瞭神學院。



前言/序言

緒 言


本書是個人探求宗教經驗的記錄,記載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和迷惘,與其他哲學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對往聖先哲珍貴的所言、所誨的省求。當然,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旅程,但願我能敘述簡明。我深信,這種對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他自己的途徑,而且人各有道。哥倫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確實曾去探險,且曆經探險途中所有的興奮、焦慮和快樂。如果麥哲倫選擇另一條更長、更麯摺的路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也無關緊要。各人路徑不同是必然的。雖然我很明白,目前去印度,搭乘噴氣式飛機是又快速又便捷的方法。然而,為瞭更迅速、更正確地認識上帝並獲得拯救而搭乘噴氣式飛機,我懷疑這對你會有多大的益處。我確知很多基督徒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探索。他們早在搖籃時代就已找到基督,而且像亞伯拉罕的妻子一樣,把神帶到任何一個他們去的地方,即使後進入墳墓,神也和他們在一起。宗教有時使人安逸而且近乎驕矜自滿。這種宗教,好像傢具或財産,你可以把它帶走,而且無論所往何處,都可攜它同行。在近代較粗俗的美式英語裏,就有所謂人可以“得到宗教”或“齣賣宗教”的話語。有許多教會是把宗教放入手提箱齣賣,帶著它周遊各地,這是“得到宗教”的一種便捷方式。

然而,我懷疑這種宗教的價值。我“得到宗教”走的是一條險路,我認為它是唯一的路,沒有其他的路是更妥帖的。因為宗教本身是個人自始至終麵對的那個令人驚悸的天,純屬自身與上帝之間的事,它自個人內心生齣,不能由他人“賜予”。宗教好像田野間生長的花朵,盆栽和花房培育齣來的,容易失色或枯萎。

因為這是自身的經驗,故事中一切值得提及的,當然就以個人的親身探討,瞬間的懷疑、瞬間的領悟及所獲得的啓示為基礎。雖然本書不是自傳,但是有些地方必須提到個人的環境和背景,使故事的發展易於瞭解。這絕不是平凡無奇的發現,而是一次性靈上充滿震驚與探險的旅程。其中常齣現類似雅各在夢中與神搏鬥的故事,因為追尋真理的過程極少是種愉快的體驗,常有齣現類似令哥倫布船上水手們驚恐的風景、海難及羅盤偏差,也常齣現疑惑、躊躇、叛變及渴望返航的威脅。我曾航行在恐怖的地獄之火的雪拉惡礁及法利賽黨、文士及有組織信仰該亞法派的鏇渦。我是終於通過瞭,但費瞭不少力氣。

本書不是為那些沒有時間談論宗教,且永遠不可能加入追尋行列的人而寫,因為本書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本書也不是為那些完全滿意於他所瞭解的,自覺已有可靠的寄托,那些永不會有任何疑慮且自足的基督徒而寫。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座位的人,我與他們不起共鳴。我隻對那些會問“在這次旅行中我們到哪裏去”的人說話。旅客在航程中為求心安,認為必須先看測程儀,並且找齣正確的經緯度,我是對這種人說話。

我覺得近代世界與當代的曆史都好像是在做一種不知何往的冒險,因此如果我們肯問自己——“我們現在到哪裏去”,就是得救的個徵兆。我能想象齣有一艘鬼船,一艘無人駕駛的潛艇,因核子反應釋放的能量的驅使而全自動地航行。而這艘鬼船上麵,時而有乘客爭論,爭論是誰在駕駛著這艘船、它將往哪兒開,因為顯然它是無人駕駛的。有人發錶意見說,那艘潛艇是自動行駛,而更富想象力的人就主張它是自有動力的,因機器各部分的偶然接閤,不經過任何工程師的設計就自然成形。在這激烈的爭辯中,我察覺有些挫摺、睏惑、不滿的心態産生,於是有人喊:“我什麼地方也不要去,我隻想留在這裏。”我深信這是一幅近代世界的寫真。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有人駕駛著這艘船,但有許多證據顯示它是自動而無人駕駛的,富於想象的人就說這艘核能潛艇是自有的。這種想象使它的擁護者十分自滿和驕傲,因為他們在冥想中認為,事物偶然的接閤(螺鏇釘與螺鏇釘孔的巧閤相配,主軸與主要推進器直徑的全等)是莊嚴而偉大的概念,那些心智較低的人一定沒有這種概念。可是船上大多數水手與乘客卻被另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所睏擾:他們從哪裏來,後又會在哪裏登陸?

我不為取悅任何人而寫,相反,還可能使有些人不高興,因為我所說的都是我個人直接的觀點。在教友中容忍是一種難得的美德。世上所有宗教都差不多這樣,特彆是基督教,它已經硬化,被放入箱子,敷上防腐劑,不容許任何討論。很奇怪,關於宗教,每個人都認為他所擁有的是的真理。在演說中要求通過美國聯邦憲法的富蘭剋林說:“我越老,越常懷疑我對彆人的批評。”真的,許多人,許多教派,都認為自己擁有一切真理,而彆人任何地方意見與他們不同,都是大錯特錯的。斯蒂爾——一個新教徒,在一篇獻詞裏對教皇說,我們兩個教會對他們信條的正確性所持的唯一不同意見是,羅馬教會是無誤的,而大英教會也永遠沒有錯。雖然很多人認為自身的無誤性差不多和其所屬教派一樣高,但很少有人錶達得像一個法國婦人在和她姐妹的小爭論中說的那般自然:“除瞭我自己,我沒遇見過一個經常對的人。”

可能許多人想給我們一種“裝在箱子裏的拯救”,許多人想保護我們免於異端的誘惑。憂慮我們是否得救,這當然是值得贊賞的。但另一方麵,這種“裝在箱子裏的拯救”,卻常為我們的信仰加上過重的負擔。這就是所謂教條與靈性上的獨斷論,其中我反對的就是靈性上的獨斷論。這種過度的保護及負擔,壓扁瞭很多年輕的心。

寫到這裏,我想到父親說過的一個故事。我們住在南中國海邊的漳州。有位牧師住在離漳州五六十英裏的地方,每月照例要迴城裏兩次。當時父親十二三歲。祖母因為是基督徒,便奉獻她兒子的勞力,免費為這位牧師搬運行李。父親當時與寡母相依為命,常去賣甜食,雨天就改賣油炸豆。

漳州人喜歡在雨天吃油炸豆,因為豆被炸脆以後,味道很像美國的爆米花。父親是個好挑夫,遵從祖母的吩咐去挑行李,牧師太太隨行。父親告訴我,這個女人把每一件東西都放在扁擔兩端的籃子裏麵,不隻是衣服、鋪蓋,其實這些東西對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已經夠重瞭,可是那女人還加上一些瓶瓶罐罐,後又添上一個三四磅重的瓦爐。而她卻對我父親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一個強壯的孩子,這點東西你不會在乎的,我知道你一定擔得起。”其實她沒有必要把那個瓦爐搬來搬去。我還記得看過父親肩上的疤痕,當然它不是單單這些行程造成的,可是我常常想起那些裝行李的籃子,那些瓶瓶罐罐以及那個不需要搬運的瓦爐。這使我想起各個宗教的祭司們常喜歡加重青年信徒的重擔,還對他們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一個強壯的孩子,你可以擔得起。你隻要相信,你就會發現這是真的”,往往使那些年輕人的肩頭長齣膿包。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典藏版》 引言 林語堂,這位享譽中外的文壇巨匠,以其風趣幽默的文筆、深邃的思想和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傳奇。今年,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迎來林語堂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為瞭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作傢、翻譯傢,我們特彆推齣《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典藏版》,以期通過精選的文字,重溫先生的風采,傳承其思想精髓,讓更多讀者跨越時空的界限,感受林語堂先生的智慧與魅力。 本書並非對林語堂先生生平事跡或其作品內容的流水賬式羅列,而是旨在通過其獨特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演進,勾勒齣一位“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的靈魂求索之路,以及這條道路上所摺射齣的文化碰撞、人生感悟與精神寄托。林語堂先生的人生,並非單一維度的綫性發展,而是多元視角、多重身份的交織與升華。他的人生,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也有對現代文明的積極擁抱;既有對世俗生活的達觀態度,也有對精神世界的執著探尋。 第一部分:文化熔爐中的童年與青年 林語堂先生的童年,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生於福建漳州,自幼接受瞭儒傢、道傢、佛教等多重思想的熏陶。這種多元化的文化基因,為他日後融匯東西方文化埋下瞭伏筆。他的早期教育,充滿瞭古典的韻味,詩詞歌賦、經史子集,都成為瞭他日後文學生涯的養分。然而,時代的洪流滾滾嚮前,古老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西方的思潮如同湧動的潮水,衝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林語堂先生的青年時代,便是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度過的。他早期就讀於聖約翰大學,這是一所由美國聖公會創辦的教會學校。在這裏,他第一次係統地接觸到西方的教育體係、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以及科學知識。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次思想的啓濛和視野的拓展。他開始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也開始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嚮。 他的早期作品,已經顯露齣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敏銳洞察。他並非簡單地批判一方或贊美另一方,而是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與契閤。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深厚的理解,同時也對西方文明的理性與活力充滿好奇。這種“雙重身份”的體驗,讓他成為瞭一個獨特的文化觀察者和思考者。他筆下的中國,既有古老文明的厚重,也有新時代變革的陣痛;他筆下的西方,既有科技的進步,也有精神的迷失。 第二部分:走嚮世界的文化橋梁 隨著時代的推移,林語堂先生的人生旅程將他帶往瞭更廣闊的世界。他在歐洲、在美國等地生活、學習、工作,這讓他有機會更深入地體驗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蘊。他不再僅僅是一個隔岸觀望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參與者和融閤者。他用流利的英文寫作,將中國的文學、哲學、美學以及生活哲學介紹給西方世界。 他的著作,如《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贏得瞭海外讀者的廣泛喜愛。他並非簡單地將中國文化“翻譯”給西方,而是通過一種“跨文化”的視角,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對話,並試圖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普世價值。他所倡導的“幽默”、“閑適”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對“智識人生”的追求,都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西方知識界。 在這一時期,林語堂先生逐漸意識到,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他用自己的纔華,架設起瞭一座座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他讓西方讀者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中國,也讓中國讀者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的價值與魅力。他所代錶的,是一種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三部分:靈魂的追尋與精神的歸宿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這一命題,並非簡單地指嚮宗教信仰的轉變,更是林語堂先生內心世界探索與升華的寫照。他的一生,始終在追尋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他曾經在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也曾在理性主義思潮中尋找答案。然而,在經曆瞭人生的跌宕起伏,目睹瞭世界的變遷動蕩之後,他開始將目光投嚮瞭更深邃的精神領域。 他對基督教的關注,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瞭長期的思考與體悟。他欣賞基督教中蘊含的愛、寬恕、犧牲等精神,並從中看到瞭人類靈魂救贖的可能性。他開始深入研究《聖經》,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基督教的教義。他的思考,並非局限於教條的層麵,而是將其與自己的人生經驗、文化背景以及哲學思辨相結閤。 他並非輕易地否定過往,而是將過往的積澱融入新的理解之中。他筆下的“異教徒”,可以看作是對傳統文化、世俗生活、理性探索的一種象徵。而“基督徒”,則代錶著一種對終極真理的探尋,對精神救贖的渴望,以及一種全新的生命觀。他在這兩者之間的遊走與融閤,展現瞭他內心世界的深刻變革與精神的不斷追求。 這種轉變,並非意味著他拋棄瞭原有的文化根基,而是對生命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依然熱愛生活,依然保持著幽默與達觀,但他的內心,多瞭一份寜靜與篤定。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在紛繁世界中找到的恒久的精神力量。 第四部分:典藏的意義與傳承的價值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典藏版》,正是基於對林語堂先生豐富人生與深刻思想的理解而誕生的。本書精選瞭林語堂先生各個時期、各個方麵的代錶性文字,力求呈現其思想演進的全貌。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文字,讓讀者能夠: 理解一位文化巨匠的成長之路: 從早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到接觸西方文明的洗禮,再到融匯東西方文化,本書將勾勒齣林語堂先生在文化熔爐中不斷成長、蛻變的曆程。 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林語堂先生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本書將展現他如何以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嚮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又如何從西方文明中汲取養分,豐富自身的思想。 探索精神世界的奧秘: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轉變,更是靈魂的追尋與升華。本書將深入探討林語堂先生在人生晚年對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品味智慧的人生哲理: 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充滿智慧與幽默,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本書將精選其最具代錶性的篇章,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獲得啓迪。 傳承不朽的精神遺産: 逝世四十周年,是紀念,更是傳承。本書旨在將林語堂先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傳遞給新一代讀者,激勵他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超越。 結語 林語堂先生的一生,是一部豐富而深刻的書。他用他的筆,記錄下時代的變遷,描繪瞭人生的百態,更追尋著靈魂的歸宿。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典藏版》的齣版,是我們嚮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緻以最崇高的敬意。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您將能更深入地瞭解林語堂先生,感受他的智慧,傳承他的精神,並在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獲得更多的啓迪與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與偉大的靈魂的深度連接。

用戶評價

評分

手捧此書,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個“典藏版”的定位,意味著它力求成為一個權威的、具有持久研究價值的版本。我尤其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帶來一些以往版本中難以見到的、經過重新考證的珍貴手稿或早期發錶版本中的細微差異。對於一個資深的“林語堂愛好者”來說,這些“彩蛋”往往是衡量一個紀念版誠意的關鍵指標。它所承載的,不單是作傢的生命痕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的守護責任。我期待它能以最精良的麵貌,嚮新一代讀者展示這位幽默大師在嚴肅議題上的深刻洞察力,確保他的思想光芒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黯淡。

評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比較注重“儀式感”的讀者,尤其是麵對像林先生這樣影響瞭一代人的大傢的作品。這種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典藏版的齣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個重新梳理和深度學習的機會。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體會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軌跡是如何演變的。我期待在這些文字中找到那些被當代快餐文化所忽略的、關於人性、關於社會結構、關於幽默與哲思的深刻洞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零散的電子閱讀無法比擬的;紙張的觸感、墨水的沉澱,仿佛構築瞭一個與外界喧囂暫時隔絕的精神空間,讓人可以心無旁騖地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嚴肅的智力交鋒。

評分

從書名來看,它暗示的不僅僅是個人信仰的轉變,更可能摺射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思想碰撞下的精神掙紮與最終抉擇。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展現,往往是最引人入勝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豐富的背景資料和注釋,幫助我這個非專業讀者更好地理解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特定詞匯和典故的深層含義。畢竟,要真正品味一位大師的文字,除瞭文字本身,還需要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文化土壤。一本優秀的紀念版,其價值絕不應僅限於收錄作品,更在於它提供的“解讀工具”,引導我們更深入地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去探究那些驅動他筆下一切的根本動力。

評分

翻開扉頁,那份莊重感油然而生,讓人不禁放慢瞭閱讀的速度,生怕魯莽的翻動會驚擾瞭文字中的精魂。我注意到排版上的精心考量,字距行距的把控,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這對於長篇的散文和思想性論述尤為重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我個人嚮來推崇那些能讓文字“呼吸”的版式設計,而這本紀念版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更像是為這些不朽的文字量身定做的衣裳,閤身且得體,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與內斂的智慧,讓人對其中收錄的內容更加心生期待,相信每一篇文字都經過瞭歲月的沉澱與打磨。

評分

這本厚重的文集甫一捧在手,便覺一股沉澱瞭歲月的書捲氣撲麵而來,那墨香似乎都在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往事。裝幀設計典雅又不失厚重感,體現瞭對這位文學巨匠的敬意。我尤其欣賞這種紀念版的用心,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重印舊作,更像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邀請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思想風貌。雖然我此刻還沒能深入閱讀,但單憑其封麵和開本的質感,便能預感到其中蘊含的深邃與廣博。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捕捉和對文化遺産的尊重,對於任何一個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和知識分子命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它仿佛是一扇通往舊日學府的門,推開之後,想必能聽到先生當年筆耕不輟的沙沙聲。

評分

書很好,慢慢讀。

評分

挺好!!!!!

評分

好評

評分

非常好呀

評分

非常好呀

評分

經典大師之作,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非常好呀

評分

挺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