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雅玲,1955年出生,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 主讲课程外国电影史、日本电影研究、电影大师研究、影片分析。 主要成就及获奖情况,1993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局“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政府“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北京电影学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内容推荐
本书为文艺知识小百科本科考生参考用书。全书内容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新媒体艺术、动画、数字电影及其他知识等,共计近400个条目。本书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
目录
文艺基础知识
艺术
艺术风格
艺术形式
艺术批评
艺术典型
艺术欣赏
艺术流派
艺术冲动
艺术技巧
艺术手法
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
唯美主义
美学
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学
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段落
场面
客观镜头
主观镜头
多角度叙事手法
电影语言
电影构思
电影本文
电影剧作
电影导演
电影表演艺术
电影表演的镜头感
电影摄影艺术
肖像构图
多景别
饱和度
电影美术
造型语言
电影录音
电影音乐
声画对位
声音蒙太奇
类型电影
……
电视
文学
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
戏剧·戏曲
美术
音乐
舞蹈
摄影
新媒体艺术
动画
数字电影
其他
参考文献
索引
我是一个对西方古典艺术抱有执念的业余爱好者,一直觉得考学类的资料都太功利,缺乏人文温度。但这本书的“文艺知识小百科”这个定位,竟然意外地满足了我对广博知识的渴求。它在介绍文艺复兴三杰时,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背景,以及美第奇家族对艺术赞助的微妙影响,这种“背景化”的叙事,让那些经典作品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更别提它收录了一些在主流艺术史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的分支领域,比如北欧浪漫主义的特点,或是巴洛克晚期在特定地域的变体。这些内容,对于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人来说,绝对是加分项,因为它体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绝非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它成功地将“应试指南”的实用性,提升到了“知识地图”的境界。
评分我作为一个正在准备考研的艺术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一开始是抱着“凑合看看”的心态。毕竟,我们专业课的参考书单长得能绕操场一圈,谁有空看这种“百科”?但是,随着我深入复习,我发现它在一些细微的、容易被传统教材忽略的地方,做得极其到位。比如,在提到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思潮对国内教育体系的影响,这一点对于撰写研究计划和面试自我陈述时,提供了一个非常高屋建瓴的视角。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梳理某个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流变时卡住了,查了专业课本好几遍都没理顺逻辑,结果翻这本书,它用一个非常精炼的段落,把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审美倾向联系起来了,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非常现代,没有那种老旧教材的沉闷感,读起来像是在和一位知识渊博的前辈聊天,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信息流管理”。我试过很多应试辅导书,总是把内容塞得满满当当,结果就是重点不突出,学习效率低下。而这本《快速充电》做得非常干净利落,每一部分的主题都高度聚焦。比如,关于“艺术院校面试技巧”的那一章,它没有空泛地谈“自信”和“表达”,而是具体到不同院校在考察学生作品集时的潜在倾向,甚至细化到了不同评委提问的侧重点可能有哪些变化。这种极端的实用主义,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过精密优化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个工具都有明确的用途。它没有浪费读者一丁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背景信息上,而是直奔“如何成功上岸”这个核心目标,将复杂的艺术知识提炼成可以直接转化为考场得分点的关键信息块。对于时间极其宝贵、目标明确的考生来说,这种高效的知识获取方式,简直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报考艺术院校快速充电:文艺知识小百科》真是让我这个对艺术界一窍不通的家长省了不少心。我孩子一直梦想着能考上美术学院,可我们家属都是理工科出身,对艺术史、鉴赏、流派发展这些东西完全是云里雾里。市面上那些动辄几百页的“大部头”教材,别说孩子看了头疼,我光是翻目录都感到压力山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小百科”定位,它没有试图将所有艺术史编年史塞进去,而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快速充电”这个核心需求。比如,它对印象派、立体派这些核心流派的介绍,不是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和图示(虽然我是在电子版看的,但文字描述依然很有画面感),瞬间就能抓住关键特征。我尤其喜欢它对“艺术市场冷知识”那一部分的梳理,里面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艺术品投资陷阱和行话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种外行来说,简直就是避雷针。孩子说,光是这本书里梳理的几个关键艺术家的生平和风格特点,就比他之前看的几本厚书加起来的收获还要大,因为它真正做到了“直击痛点”。
评分说实话,我这本书是替我侄女买的,她最近迷上了插画设计,非要去学动漫专业。我完全不懂这些“二次元”和“数字艺术”的事情,生怕推荐错了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浏览了一下内容,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全面,而且相当“接地气”。它对新媒体艺术、当代装置艺术这些前卫概念的解释,用了很多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生活实例来做类比,完全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跨界合作”和“艺术商业化”的探讨。它没有把艺术描绘成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展示了艺术如何与科技、时尚、甚至日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这对于一个志在将兴趣转化为职业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多传统教材只会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这本书却很务实地告诉孩子们,在这个时代,如何“玩得聪明”,如何让自己的创意真正产生价值,这才是现代艺术教育真正需要补足的一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