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
:78.00元
作者:王大来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9410193
字数:318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通过系统的学术讨论和考察得出结论: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是文学翻译中决定文化缺省补偿方法的三大策略。
读者对象:从事外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外宣翻译研究的学者和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目录
导言
章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
节生成机制和交际价值
第二节文化缺省补偿的必要性
第三节文化缺省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
第二章伊瑟尔美学反应理论:读者美学价值享受的获得
节美学价值的生成机制
第二节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
第三章作者艺术动机: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节尊重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创作意图
第二节文化缺省补偿与美学价值保留的悖论
第三节文化缺省补偿方法
第四节文学文本的翻译方法探究
第五节文学翻译中译者与作者的共生关系
第四章文化功能理论: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节翻译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文化转型与翻译策略定位
第三节译文读者文化探索享受的获得
第四节文学翻译中异域文化特色的再现
第五节文化缺省补偿中的文化因素
第六节文化缺省补偿方法
第七节文学翻译的语言自然性和翻译腔
第八节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探析
第九节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第五章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节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操纵
第二节接受语境下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第三节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第四节文化转型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Iser’s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Strategies on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附录二解构主义语境下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
附录三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作者介绍
王大来 曾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外宣翻译研究。现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教授。主要学术著作包括《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等。在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外语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中国科技翻译》、《社会科学战线》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厅级研究项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学术氛围。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吸引了,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也足够扎实。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勾勒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研究框架。作者似乎对翻译领域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从引言中提到的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冲突,到如何系统地建构一个补偿模型,都显示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对理论基础的梳理,它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翻译工作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如果后续内容能够如其开篇所承诺的那样,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的有效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说实话,我对学术著作的接受度总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会用大量的术语将读者隔绝在外。但翻开这本书的某些页面后,我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精准性,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它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例如,对于“文化缺省”的界定,它没有止步于表层的词汇差异,而是深入到了深层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我猜想,本书的核心贡献可能在于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用以衡量不同补偿策略的“成功率”或“副作用”。这种量化和系统化的尝试,对于提升翻译研究的科学性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比那些纯粹定性的研究要来得更加踏实。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这至少说明了出版方对它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心流体验非常顺畅。我注意到它的章节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在阅读一篇逻辑严密的长篇论述,而不是零散的论文拼凑。这种整体性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已经对“文化缺省”这一难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并最终提炼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决方案。我个人非常关注它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跨学科材料,比如认知心理学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如果这些能够被有效地整合进翻译研究的框架内,那么这本书的视野就绝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层面。我期待它能为未来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指明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方向。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一个古老诗集的翻译项目做准备工作,深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后盾来支撑我的某些大胆的译法选择。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雪中送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的。很多翻译者会倾向于采用“归化”或“异化”的二元对立来解决问题,但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在复杂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加精妙的“光谱”或“连续统一体”的模型,来指导我们在特定语境下,究竟应该偏向于保留源文化的异质性,还是更侧重于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如果它能提供一个基于语用学和接受美学的综合模型,那无疑是为文学翻译的“度”的把握提供了一张精密的航海图。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翻译理论的书籍,很多都陷入了纯粹的哲学思辨,读起来晦涩难懂,让人提不起精神。然而,这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研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努力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翻阅其中的章节标题时,注意到它非常注重“策略”二字,这暗示着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试图探讨“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一个文学翻译从业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在源语中根深蒂固、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概念的文化特有词汇和语境,如何“补偿”这个损失,既不失原文的韵味,又能让目标读者理解,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艺术活。我期待书中能对具体的文学文本,比如某部经典的隐喻系统或典故引用,进行细致的“手术刀式”剖析,而不是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