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拾遗录 9787121240263

天朝拾遗录 97871212402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特,景欣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史
  • 文化
  • 社会
  • 风俗
  • 笔记小说
  • 天朝
  • 拾遗
  • 古代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0263
商品编码:108289650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朝拾遗录

:39元

作者:(美)亨特,景欣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1240263

字数:254000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承载的是一位西方人1825-1844年间在广州珍贵的个人记忆,他用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一口通商前后广州社会状况的变化,其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广州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兴衰、十三行行商情况等。作者对中国人的诗意勤奋有礼节颇为褒赏,他的作品可以视为了解和研究晚晴中国对外贸易历史的宝贵资料,以及鸦片战争前后世态风情录。读罢书中的细节,你也许会对鸦片战争都有了新的认识。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记述了1844年以前的20年间中国南部的社会生活情景。亨特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的时间,经历了中西关系深刻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书中描述外商在广州口岸活动的情形,对当时广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并触及到广州下层社会的众生相。具有关于早期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史料价值。其中不少资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威廉亨特,美国人,鸦片战争前夕广州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1837年成为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亲历中西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在尼斯去世。
景欣悦,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文学与文化》、《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美国)、《澳门研究》(澳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文摘


序言


译者后记
《天朝拾遗录》(Bits of Old China)的作者亨特(William C. Hunter)于1825 年首次抵达中国广州,并于1829 年加入旗昌洋行,是鸦片战争前该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旅居生涯中,亨特不仅对彼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同时也见证了中西方关系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本书是亨特对中美《望厦条约》(1844 年)签订前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观察与描述,内容极为丰富,笔端触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外国侨民旅华生活的真实情境,例如外国水手的“解放日”、花地宴饮等章节的记录,也可对当时中国社会民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例如中国人吃“番鬼”餐、潘启官的乡间住宅等章节的描写。
作者一方面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刻画与评述,例如天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一方面则细致入微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甚至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流通的招牌纸、报刊、宗教宣传单等原文复制,为还原当时社会的日常风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
此外,作者还用简洁而幽默的笔墨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办学、节日、文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中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具启发性、前瞻性。
该书初版于1885 年,1911 年再版,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关系、中国贸易史的重要历史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真实可感的历史在场性不仅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在中西方论述的“双向交通”中得到了更为丰富而全面的呈现。然而,与一般学术著作有所不同,本书缺乏完整而统一的逻辑建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当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本书得以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有趣的话题。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相反能够尽情享受那属于“旧时光”的记忆与欢愉。
四季轮回,那些伴着青灯深夜翻译、校稿的日子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能够在南开美丽的校园中安静而专注地翻译此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乔以钢先生,先生的鼓励和关注是我翻译此书不竭的动力,也是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大的支持。严格意义上说,本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并非我的专业所长,其庞杂、繁复的叙述主体和文体风格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撰写之中,我时常要在信函、诗歌、戏剧、广告等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述中不停转换,也常常要对一些年代、地名、方言、特产名称等反复的考据与核实,于是译稿也是一拖再拖。尽管翻译过程实属不易,然而朋友们的关心与协助,却让我在孤寂的翻译工作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关爱,在此感谢我的挚友李上、平瑶、岳启等人。当然,要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理解与爱。鉴于译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天朝拾遗录》并非一本记载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的线性叙事作品,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未曾被主流历史所记载的细节”的汇编,或者说,是对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洪流下的微末之声的回响。这本书试图捕捉的,是中国数千年文明长河中,那些不为人知、不被重视,却可能触及事物本质的“零散信息”与“边缘认知”。 它的内容构成,不是从某个朝代的兴衰讲起,也不是围绕某个帝王将相展开。恰恰相反,《天朝拾遗录》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标本箱”,里面陈列的是各种与“天朝”——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中国古代文明——相关的、但往往被忽略的片段。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位孜孜不倦的收藏家,在浩瀚的古籍、民间传说、地方志、甚至是残破的碑刻中,搜寻那些闪烁着独特光芒的“遗珠”。 那么,这本“遗珠”中可能包含些什么呢? 首先,它会深入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主流史书多关注政治、军事、经济的宏观走向,但《天朝拾遗录》却可能花费大量篇幅去描绘寻常百姓家的炊烟如何升起,一碗米饭如何烹煮,布匹如何染色,一个家庭的节日习俗是怎样的。它或许会记录下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不同阶层在服饰上的细微差异,甚至是一个小镇的集市上,小贩们吆喝的独特腔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肌理,它们是构成一个时代鲜活生命力的基石。例如,书中可能不会记录某个皇帝的生平功过,却会详细描述古代工匠如何制作一件瓷器,从选土、揉泥,到拉坯、上釉,再到窑烧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不同窑口因地理环境和工艺传承而产生的独特风格。又或者,会细致考究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设计并建造出精巧的建筑,那些巧妙的榫卯结构,那些因应气候的窗户设计,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风水哲学。 其次,它会关注被忽视的群体和他们的声音。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被压迫者、边缘化的群体、甚至女性的声音,常常被淹没。这本书或许会努力去发掘这些被遮蔽的角落。它可能不是直接讲述某个起义的领袖,而是描绘一群被压迫的农民,在寒冬里如何勉强度日,他们相互之间传递的生存智慧,以及在绝望中萌发的微弱希望。它或许不会歌颂巾帼英雄,却会记录下寻常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她们的辛劳,她们的情感,她们对子孙后代的期盼,以及她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比如,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古代手工艺人、小商贩、甚至是一些被认为“不入流”的职业从业者的片段,记录他们的技艺传承、行业规矩、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感受。又或者,会关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以及他们与汉族文化之间微妙的交流和融合。 再者,它会对民间智慧与朴素哲学进行挖掘。在宫廷的雅乐和士大夫的论辩之外,中国民间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厚的朴素智慧。《天朝拾遗录》可能会收录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以及一些关于自然、生命、人际关系的朴素理解。这些零散的语句,往往蕴含着经过长久实践检验的经验法则和人生哲理,它们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例如,书中可能不会深入探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却会引用大量谚语,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阐释互助与自立的道理;或者,通过一些民间故事,来展现古人对于天道轮回、善恶有报的朴素信仰。它甚至会记录下古代人民如何观星象、测天气、辨草药,这些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都是宝贵的民间智慧。 此外,书中也可能包含一些关于“无用之学”的探索。主流史学往往以“有用”为标准来筛选信息,但《天朝拾遗录》或许会对此提出质疑。它可能愿意花费笔墨去记录一些看似“无用”的奇闻异事、地方传说、鬼神故事、甚至是关于奇花异草、怪石珍禽的记载。这些内容,或许不能直接解释某个历史事件,却能够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敬畏。比如,它可能不会记载某次战争的胜负,却会记录关于某个地方流传的神秘传说,或者关于某种据说有神奇功效的植物的详细描述。又或者,会收录一些关于古代占卜、风水、养生等“玄学”的零散记载,并非为了推崇,而是为了展现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多样性。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可能颇具特色。它不太可能采用严谨的学术论文模式,更可能是一种随性而至、信手拈来的叙述方式。它可能没有严格的章节划分,而是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某种隐性的逻辑,或者纯粹的“感觉”,进行组织。语言风格上,也可能力求贴近古人的语境,或者是一种带有古典韵味的现代叙述,避免过于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更具画面感和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 总而言之,《天朝拾遗录》并非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而更像是一本“来自”历史的书。它是一次对过往的“聆听”,一次对被遗忘的“回眸”。它提供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微小的注脚,这些注脚汇聚在一起,可能比任何宏大叙事更能触及历史的温度,更能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正史”的执着,去感受那些流淌在历史肌体深处的脉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深刻意义。它是一部关于“碎片的集成”,也是一部关于“遗忘的记忆”的打捞。它所要呈现的,是一种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历史图景,一种对文明多样性的致敬,一种对人类共同经验的细腻体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气势,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在描绘一些细节场景时,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每一个场景的构建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或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记录性的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之中,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近些年来我接触到的书籍中极为罕见的。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些怀疑的,毕竟“遗闻轶事”类的书籍,常常容易流于猎奇或不负责任的揣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显然在考据上下了极大的苦功,每一个论点的提出,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即便是在进行大胆的推演时,也能看到其审慎的态度。最让人赞赏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严肃的考据转化为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之中,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充满乐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智力冒险,每解决一个历史疑团,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对于那些真正对历史细节有探究欲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既扎实又引人入胜的探索路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和深刻剖析。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作者似乎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当时的社会心理层面。无论是士人的心境、普通民众的焦虑,还是权力阶层的博弈,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思考如果我生于彼时彼地,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历史对照的能力,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拓宽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链条,而是一张由无数个体意志和时代思潮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妙不可言,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刻板地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采用了更为灵动和富有张力的叙事手法。时而跳跃到某个关键的转折点,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时代风云的巨变;时而又聚焦于某个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视角去折射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这种叙事上的“散点透视”,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次章节的切换,都像是镜头语言的转换,总能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主题时的那种过渡,自然流畅得仿佛水到渠成,让人毫无察觉地就被带入了下一个探讨的深水区。这种高超的布局能力,体现了作者对整体把握的强大自信和娴熟的驾驭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老练,既有古典文献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清晰明快。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大家气象,尤其是那些用以总结论点或描绘宏大场景的段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它绝不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晦涩之作,相反,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提供了极佳的可读性。很多句子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然后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回味那种文字带来的美感与力量。对于追求阅读享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视听盛宴的文字呈现,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精妙文字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